古代少年英雄故事一則
『壹』 古代英雄人物的小故事
一、白起-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
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
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
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二、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於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於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後數里。
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三、韓信-功成被貶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 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劉邦曾經悠閑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劉邦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 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四、岳飛-力反和議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趙構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並令其與金接通關系。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趙構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趙構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於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
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趙構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
五、徐達-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貳』 古代少年的英雄故事,急!~
荀灌(303-?),西晉潁川臨潁(今河南臨潁縣)人,是我國古代智勇雙全的女英雄。她13歲時,便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荀灌的父親荀崧,是襄陽太守。他在任上做了一些受老百姓歡迎的事,同時也得罪了一些人。部下杜曾對荀崧不滿,為報私仇,經過一番密謀策劃,發動了一場叛亂。杜曾突然帶領重兵包圍了襄陽城,揚言破城之後要殺掉太守荀崧,還要殺盡那忠於太守的人。荀崧公正無私,為官清廉,深受襄陽老百姓愛戴,他們和守軍一起拚命抵抗。杜曾每天指揮部下攻城,死傷無數,仍不罷手。雙方對峙日久,城裡糧草一天比一天減少,守城的軍民死傷人數一天比一天增多。荀崧心急如焚,對部下說:「坐以待斃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派人突圍出去,向平南將軍石覽求援才行。我待他不薄,只要他知道我的危急處境,必定會發兵來救襄陽。」話雖這樣說,可是,那眾多的叛軍重重包圍,連一隻鳥兒也難飛出城去,怎樣突圍求救呢?兩天過去了,還沒有一個人自告奮勇突圍搬救兵。
情勢更危急了,荀崧決定自己突圍求援。眾將士不讓太守去,一個個苦苦相勸。這時,13歲的小女兒荀灌推開眾人,走上前來。她說:「父親重任在身,正在帶領襄陽軍民戰斗。你是頭兒,怎可隨便離開?還是讓女兒突圍求援吧。」父親知道女兒從小跟著自己習武,早就練出了一身好功夫,刀槍劍戟也很嫻熟,但是擔心她人小力單,難當大任。荀灌急了,懇求說:「襄陽危在旦夕,難道我們都情願等死不成?灌兒雖然年幼,卻有破敵妙法。」
荀崧不以為然地說:「那你就說說看,是何妙法?」
荀灌說:「叛軍攻城太急,幾天以來已經疲勞不堪。我已經觀察到了,他們白天組織還算嚴密,到了夜間,防守便鬆弛了。我只要帶領少數武藝高強的軍士,乘其不備,深夜突圍,又有何難?」荀崧答應了她的請求,下令選拔精悍驍勇的軍士,隨荀灌突圍。深夜,荀灌手執利劍和十幾個武士騎馬沖出城外。叛軍都在睡大覺。等巡哨的發現時,荀灌已沖出包圍。荀灌一行急馳而去,很快到了平南將軍駐地。石覽問明情況後,便說:「你們先吃飯休息,等會兒再商量破敵之計。」荀灌不肯吃飯,生氣地說:「將軍,您沒聽人說,救兵如救火嗎?還是請迅速發兵,解救襄陽城吧。」石覽說:「叛軍兵力雄厚,只靠我的軍隊恐怕一下子難以擊垮他們,必須請求南中郎將周訪同時出兵,合力破敵。」荀灌說:「我這就寫一封求援的書信。」她代替父親寫信件,請石將軍派人速送周訪。信上寫著:「萬一襄陽失守,叛軍必然氣焰更加囂張,傾巢而犯近鄰,將軍必將首當其中,那時滅頂之災在所難免。如將軍肯發兵援救襄陽,平南將軍石覽願同將軍結為兄弟,共同舉兵,合力擊破杜曾叛軍。」周訪被信中的道理說服了,馬上派兒子周撫帶精兵三千,和石覽的援軍一起,飛馳襄陽。荀崧見援兵已到,率城裡守軍沖殺出來。杜曾兩面受攻,雖奮力抵抗,仍傷亡慘重。他見勢不妙,倉皇撤兵而去。襄陽軍民得救了。荀崧親自到城外迎接平南將軍石覽和周撫,感謝他們的援救。石覽將軍拉著荀灌的手,對荀崧說:「您有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好女兒,真是令人羨慕。」周撫也說:「襄陽解圍,百姓得救,小荀灌應該是第一個有功之臣,可敬可敬!」
陳玉成(1837-1862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丕成,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他是廣西藤縣大黎里西岸村人。出身貧農。幼時父母雙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十五歲的陳玉成隨叔父陳承熔參加了金田起義。他在童子軍中表現極為出色,苦練一身好槍法。不久便當上了童子軍的首領。
1853年定都天京後,他又提升為「左四軍正典聖糧」,主管軍糧。1854年6月,西征軍進取武昌,由於清軍頑抗,久攻不下。陳玉成「舍死苦戰,攻城陷陣,矯捷先登」,他親率五百「天兵縋城而上,以致官兵潰散,遂陷鄂省」。十八歲的陳玉成在奇襲武昌的戰斗中,表現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為殿右三十檢點(位在丞相以下),統領後十三軍及水營前四軍。因他槍法高強,「三十檢點回馬槍」的美稱已是婦孺皆知了。在西征戰場上,陳玉成所向皆捷,1856年又提升為冬宮下丞相。同年,隨燕王秦日綱去救援鎮江,為清兵所拒,雙方相持不下,為解救鎮江之圍,陳玉成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坐一小舟,舍死直沖到鎮江,和守將吳如孝取得聯系。陳玉成、吳如孝會同秦日綱內外夾擊清軍,清將吉爾杭阿被殺得大敗,遂解鎮江之圍。緊接著太平軍雲集天京周圍,乘勝力拔清軍「江南大營」。在石達開、秦日綱等各路大軍配合下,陳玉成率部參加了歷時四晝夜的激烈戰斗,清軍統帥向榮敗逃丹陽,自縊而死。江南大營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脅天京長達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並使太平天國在軍事上處於全盛時期。
『叄』 文言文版古代少年英雄故事
原文:
荀崧小女灌,幼有奇節。崧為襄城太守,為杜曾所圍,力弱食盡,欲專求救於故吏平南屬將軍石覽,計無從出。灌時年十三,乃率勇士數千人,逾城突圍夜出。賊追甚急,灌督厲將士,且戰且前,得入魯陽山獲免。自詣覽乞師,又為崧書與南中郎將周訪請援,仍結為兄弟,訪即遣子撫率三千人會石覽俱救崧。賊聞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譯文:
荀崧的小女兒荀灌,幼年就有很高的氣節。荀崧擔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圍攻,兵力薄弱,糧食也吃光了,打算向自己的老部下平南將軍石覽求救,如何突圍求救卻沒有辦法。荀灌當時十三歲,於是率領好幾千名勇士,晚上出城突圍。敵人追趕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勵官兵,一邊交戰一邊前進,進入了魯陽山才甩掉了追兵。親自面見石覽請求派兵救援,又替荀崧寫信向南中郎將周訪請求救援,並願意和他結為兄弟,周訪立即派兒子周撫率領三千人會合石覽一同救援荀崧。敵人聽說救兵到了,分散逃走,是荀灌的功勞。
『肆』 古代少年的勵志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伍』 古代少年英雄故事,用簡潔介紹一下
甘羅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神童甘羅,十二歲時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當時秦始皇想派臣張唐出燕國為相,聯燕伐趙,以開拓河間之地。張唐對呂不韋說:「當初我為秦昭王伐趙,趙國十分怨恨我,曾說:誰要是能抓到張唐,賞百之地。今去燕,必經過趙國,所以我不能去。」呂不韋聽了很不高興,但也未勉強他。甘羅問呂不韋:「君侯為什麼這么不高興。」呂不韋說:「我令蔡澤為燕國做事三年了,燕國將太子子丹作為人質入秦,我親自請張唐去燕國為相,他不肯去。」甘羅說:「我去請他。」呂不韋叱責他說:「去!我親自請他都不肯,你怎麼能行?」甘羅說:「大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而我今已十二歲,你可讓我去試試,為什麼要叱責我?」於是甘羅去見張唐,問張唐:「你的功勞,可與武安君相比嗎?」張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敗強大的楚國,北面威震燕國和趙國,戰勝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數,我不如他。」甘羅說:「在秦國,應侯與文信侯(呂不韋)誰的權力大?」張唐答:「應侯不如文信侯。」甘羅說:「應侯想攻打趙國,而武安君從中阻撓,因而離開咸陽七路而立死於杜郵。今天文信侯親自請你去燕國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將死於何處。」張唐便答應去燕國。張唐出發後不幾日,甘羅對文信侯呂不韋說:「請借我五輛車,為張唐先報趙國。」文信侯呂不韋乃入奏秦始皇說:「昔日甘茂的孫子甘羅,雖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孫,對其才能諸侯都有所耳聞。今張唐稱病本不想去燕國,由於甘羅前往說服而去了。甘羅現在願先往趙國報信,請允許他去。」秦始皇召見甘羅,並遣使趙國。趙襄王親自到城外迎接甘羅。甘羅對趙王說:「大王聽說過燕國太子丹入質秦國的事了嗎?」趙王答曰:「聽說過。」又說:「聽說過張唐入燕為相的事了嗎?」趙王答曰:「聽說了。」甘羅說:「燕太子丹入秦,說明燕不欺秦,張唐入燕為相,說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聯合伐趙,趙國就危險了。燕秦相聯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為了攻趙以擴展河間地區。大王不如贈我五座城池,以廣河間,我回國請秦王遣還燕太子,這樣,強大的趙國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國了。」趙王當即割五座城池給秦國,秦國歸還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聯盟。隨後,趙國攻打燕國,奪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國十一座城。甘羅回報秦王,秦王封甘羅為上卿。
『陸』 古代名人英雄故事
岳飛1103年2月15日出生。精忠報國是他的宗旨!收復舊山河!繼光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曹操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戎馬一生
諸葛亮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關羽,被人們稱為「武聖」。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建立了影響至今的中央集權體制。鐵腕的始皇征民納稅,大興水利土木。他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與文字。強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國以"秦"(支那)來稱呼中國。他是中國第一位聲譽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國古代君王中,最負國際聲譽的當推漢武帝。在西方人看來,他是古代中國巔峰狀態的萬世一君,是中國最有作為的帝王。他敬奉儒學為官方學說,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他擴疆開土,征服長江以南大片土地與朝鮮一部分,並打開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絲綢之路"。他使中華帝國達到了同期羅馬帝國的強盛程度。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他堪稱中國的凱撒、亞歷山大或屋大維。 孫子:
他是中國有史以來對世界學術界發展影響最大的人物,他是《孫子兵法》(有稱《兵法》)的作者。這部"天下第一兵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軍事學與軍事史產生了巨大影響。西方任何一本系統論述軍事思想史的論著,不可不提及這本世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兵書。張騫(?~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成吉思汗:名鐵木真,蒙古族軍功卓著的領袖。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後,尊其為元太祖。
『柒』 古今中外少年英雄事跡
1、孫策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徵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及劉表部將黃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
同年4月,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2、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1],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
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
3、貞德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徒。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
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
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國人以重金購去,由英國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
她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3年後的20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之後並於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封聖。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4、岳雲
岳雲(1119年7月14日—1142年1月27日),字應祥,號會卿,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長子,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少年將軍。歷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等職。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16歲的岳雲隨父出征,去收復被金國佔領的隨州、鄧州等地。在這次戰斗中,岳雲手持鐵錐槍,沖鋒在前,勇不可擋,第一個登上久攻不克的隨州城。
後又隨軍北征,收復鄧州。從此軍中皆稱他為「贏官人」(官人為宋代對男子的尊稱,「贏」此指常勝不敗的意思)。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2年)除夕,跟父親岳飛,部將張憲一起慘遭宋高宗趙構和姦臣秦檜誣陷而死,岳雲死時年僅23歲,死後葬於杭州棲霞嶺。
5、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明末(南明)詩人、抗清英雄。
父親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師陳子龍,抗清將領。夏完淳幼聰慧,「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從軍征戰抗清,十七歲英勇就義。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領兵激戰,戰敗自殺殉國殉後,夏完淳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完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岳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霍去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