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師德的故事
⑴ 古今關於具有良好師德師風文人的例子
孔子
⑵ 師德故事有哪些
有位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叫班上小朋友畫出他們感恩節的東西。這些小孩多半來自貧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們多半會畫桌豐富的感恩節佳餚,外加一隻香噴噴的火雞。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後,她驚訝不已,上面畫了一隻手!
這是誰的手?班上的小朋友都興致勃勃地開始猜測:「這一定是賜給我們食物的上帝的手。」一個小孩說道。「是農夫,他用這手養出大雞。」另一個小孩也有意見。在一陣猜測後,小朋友們又跑回座位繼續畫畫。這時老師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彎下腰問他那是誰的手。「那是你的手,老師。」他怯怯地回答。
道格拉斯個頭矮小,樣子也不討人喜歡,但老師在下課時總會過去牽牽他的手。她常這樣握孩子的手,但對道格拉斯而言,意義格外重大。也許過感恩節的意義並不在於收受他人給予我們的有形物質,而是藉此機會回饋他人,無論是如何微小的付出。
⑶ 真實的師德小故事
帶病上課啊
⑷ 古代關於仁德的故事
1、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徵、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子迎接老師。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後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並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後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誌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
2、
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晉中魏恆子的孫子,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他那個時候,魏國山多地少,人多糧少,夾在趙、韓、齊、秦等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一群餓狼中間一樣,魏文侯怎麼能不著急呢?
不過,魏文侯卻依靠自己的賢德把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了。寶寶,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麼賢德吧,那就仔細聽下面的故事。
(1)魏文侯很重視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和田子方(當時非常有名的道家聖賢)為師。聽說段干木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隱士,每次經過段干木家的時候都先下車,然後低下頭,手扶著車走過,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各個諸侯國都有他們的學生,所以這些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乾的人都來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飯喝酒,正高興的時候,外面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魏文侯趕快讓人備車。大臣們很奇怪,說:「國君呀,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裡呢?」魏文侯說:「我跟虞山看護樹林的人約好去打獵,現在時間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訴人家一聲,今天不能去打獵了。」別人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說:「嗨,你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守林人嗎,派個人說去通知一聲不就可以了嗎,怎麼還要親自去?」魏文侯一聽這話,嚴肅地說:「你怎麼能這么說呢,我親口答應的人家,怎麼能不守信諾去赴約呢?」就這樣,魏文侯冒著雨前去赴約了。大臣們都說:「我們的國君真是一個遵守信諾的人呀。」
(3)有一次,韓國派人來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很不高興地說:「趙國跟魏國就跟兄弟一樣,我怎麼能借兵讓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韓國的使臣很不高興地走了。後來,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還是用同樣的理由回絕了,趙國的使臣也非常生氣地走了。過了幾天,兩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後,都很敬重魏文侯,韓、趙、魏三過又團結起來,親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樂羊佔領了中山國後,便交給他兒子來管理。有一次他問身邊的大臣:「我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君呀?」大臣們都說:「仁德的國君。」有一個叫任座的人卻說:「你佔領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給你的弟弟,而是封給你的兒子,怎麼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聽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闖禍了,趕快溜之大吉。文侯氣哼哼地問一個叫翟璜的人,這個人說:「我聽說國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正直,所以您是一個仁德的國君。」文侯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叫任座回來,還親自到外面迎接他。
(5)一天,魏文侯對李克說:「我聽你說過這樣的話『家貧時想起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時想起賢能的宰相』,你覺得魏成和翟璜哪個當宰相好呢?」李克說:「對於臣下,平時要看他親近的人,富有時看他相交結識的人,有權勢時看舉薦任用的人,窮困時看他不做什麼事情,貧寒時看他不要什麼東西。從這五點就能看出誰適合,何必問我呢?」魏文侯說:「好了,我知道讓誰當宰相合適了。」李克在回來的路上碰見了翟璜,便問:「國君叫你問宰相的事,怎麼樣了?」李克說:「是魏成。」翟璜很不服氣,說:「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舉薦的,他五戰五捷,把強大的秦國趕出了中原;鄴那個地方很難治理,是我舉薦了西門豹;佔領了中山後沒有人去守護,我推薦了先生您;他的兒子沒有老師,我叫來了屈候鮒。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訴翟璜自己是怎麼說的,然後說:「你建議主君用我,難道是拉幫結派當大官嗎?魏成把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家裡,十分之九用於國家;他結識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樣很賢能的人,主君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老師看待,而你舉薦的人,只能當主君的大臣。你怎麼能跟魏成比呢?」翟璜聽了很慚愧,對李克說:「我是一個有私心的人呀,以後要當您的學生,好好跟先生學習才對呀!」
3、
仁義相爭
傳說在清朝年間,沈仲仁、沈仲義兄弟二人在朝為官,官至二品,顯赫一時。兄乃翰林院大學士沈仲仁,弟為戶部督使沈仲義。先人過世,留下萬貫家業,為爭家產,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爭訟於知府衙門。
沈仲義告:
祖宗歷代住甘棠,惟有家兄獨占強,
田地橫吞稱自置,家產謀訖不分張,
遞年租稅兄收取,每歲糧差我抵當,
若不告明賢太守,暗中無處可投光。
沈仲仁訴:
弟年七歲父先亡,養育成人教義方,
田園贖置其分半,妻亡重婚我主張,
經年任他延歲月,家門獨我苦風霜,
今日忘恩詞告道,特將詩句訴黃堂。
縣太爺判:
兄弟須當念孔懷,孔懷兄弟莫爭財,
弟當有酒邀兄飲,兄有排筵請弟來
弟順兄敬終是福,兄強弟弱不為乖,
人生難得為兄弟,兄弟和時事事偕。
百歲光蔭七十稀,朝也賓士,暮也賓士。
縱然富貴不相齊,時也來遲,運也來遲。
一朝命運福相隨,人也敬爾,言也敬爾。
人來欺我且寬心,強也從天,弱也從天。
莫將閑事告官前,贏也要錢,輸也要錢。
一朝官司十牽連,鄰也牽連,親也牽連。
好把忍為先,爾為民者安然,我為官者亦安然。
敦五常以勸事,速改過以修身,本部一片婆心,
你兄弟再考慮也。若不聽從,依律究罪。
此案歷經六年之久,經三任知事,未果。無奈,現任知事求教於已離任賦閑的德高望重的知事,他遂提筆疾書,一氣呵成一文,書雲:
鵓鴣呼雛,烏鴉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集其眾,義也;
羔羊跪乳,馬不欺母,禮也;
蜘蛛結網以求食,螻蟻塞穴而避水,智也;
雞非曉而不鳴,雁非社而不移,信也。
畜乃萬類之下,而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全無一德。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義,義而不義。兄通萬卷,全無治弟之才;弟掌六科,竟無讓兄之禮。堯舜禪位,夷齊讓國,餓死首陽之下,名傳千古。爾等兄弟素無管鮑之才,卻有寵孫之志,聽婦人之言,致令兄弟失義。無兄無弟,絕人倫之大道;不仁不義,失綱紀之所為。難因微末之小事,而反傷骨肉之大情。古雲:同田則富,分產則貧,兄雖有不是,弟誠順之;弟當有不是,兄包含之。出入之際,再思可矣。若富貴,若貧賤,兄弟別州各游。貴者或官宦顯名;富者或商賈生涯,貧者或江湖遠游;賤者或庸工事人。朝夕商量酌議,再無異說爭氣。
過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頌:
兄弟同胞一脈生,祖宗遺業何須爭。
一番相見一番老,人生何時為弟兄。
兄弟見文,慚愧萬分,抱頭相哭,結伴而回,各自相讓,回家後和氣致祥。
⑸ 師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抄禮貌,又襲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 ..........
⑹ 有關古代 !! 尊師重教的典故
有關古代尊師重教的典故有《程門立雪》、《子貢尊師》、《陸佃千里求師》、《魏照尊師》、《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等。
1、程門立雪
據《宋史·楊時傳》記載,楊時小時候聰明伶俐,人稱神童。他考中進士後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攻讀經書、寫作教學,後來拜著名理學家程頤為師。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和學友游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一起去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家時,適逢程頤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
過了良久,程頤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程頤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後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2、子貢尊師
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子貢尊師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牆高幾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3、陸佃千里求師
古時學校很少,求師困難,求名師更為不易。陸佃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決定到外地拜師求學。當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講學,便決心去拜師。為了拜師,他穿著草鞋,背著鋪蓋,長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來到一條河邊,當時沒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頂在頭上涉水過河。
當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發,巨大的洪流將他捲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王安石,當他跨進王安石的家門時,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這位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的有志青年後,十分喜愛,決心把全部知識傳授給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導下,陸佃學習非常刻苦,博覽群書,知識面很是廣泛。
(6)古代師德的故事擴展閱讀
尊師重道,漢語成語,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出自范曄《後漢書·孔僖傳》。
尊師重道,注重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重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我國傳統上把學問知識分為「道」、「經」、「術」三個層次。「道」是最高的學問。「經」是對「道」的闡述。「術」是實踐「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學派都把「道」作為最大的學問,最終的追求目標。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國政府決定從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從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參考資料:端木賜_網路、尊師重道_網路、陸佃_網路
⑺ 古代師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
⑻ 求:名人師德小故事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