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師傅的故事

古代師傅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4 22:06:54

Ⅰ 在古代的一個寺院裡面,一個師傅教了很多徒弟的故事題目叫什麼

《永遠不滿》
《永遠不滿》
在古代的一個院里,一個師傅教了很多內弟子,其中一個弟子認容為自己十八般武藝都學會了,就提出要下山。師傅問他:『』你什麼都學習會了嗎?"弟子很坦誠地答道:『』我什麼都學習了。"這時,師傅就對他說:『』請你把廚房裡那個最大的木桶提出來裝滿石頭。"
弟子很快把桶提岀來裝滿了石頭。師傅問他:「裝滿了嗎?」他自信地說:「裝滿了。」師傅用手一指說:「請你到外面的一堆沙子前,看能不能再往桶里丶一裝一些沙子?」沙子從石頭縫隙里漏下去了很多。他把桶又提到師傅跟前說:「這次真的裝滿了。」師傅問:「是不是桶裡面不能放東西了?」弟子說:「桶已經這么滿了,怎能再裝東西呢?」師傅沒有言語,走到廚房裡舀了一碗水,說:「那就請你把這一碗水倒進去吧。「弟子接過那碗水,對著桶慢慢地倒。一碗水很快地滲了進去。這時師傅對弟子說:「你現在可以下山了。」弟子滿臉愧色說:「師傅,我還有許多東西沒有學,我現在不想下山。」
其實,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長處。人生也是一隻桶,你永遠裝不滿它。

Ⅱ 古代「能者為師」的故事

程門立雪,是一個尊師的典故。《宋史·楊時傳》載:有-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坐著睡了,楊時和游酐侍立'旁,沒有離去。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有一尺厚了。他們這時才踩著一尺深的積雪走去。有宋一代,程朱成為顯學,楊時上承程頤,下啟朱烹,聞名大下。於是,名師與名徒構成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學界佳話,著名典故。元代,謝應芳《龜山稿》卷七《楊龜山祠》詩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門雪,載道歸東南,統緒賴不絕。"楊時號龜山,溢文靖。後代以此典故,作為尊師的典範。程門立雪,有的簡稱立雪。如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二《回吳先生慶初度啟》有"將車昔念於聚星,就業常容於立雪"的話。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Ⅲ 中國古代有哪些能說明『嚴師出高徒』的故事和典故。

1、王羲之教子

東晉著名的書聖王羲之,他的書法堪稱我國歷史上的一絕,他調教出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我國歷史上也頗有盛名。王獻之生性好強,才智過人,因此在父親的教導下,勤練書法,即使是冰凍三尺,也不間斷,直至寫完了二十缸墨水,才真正學好書法,以此名揚天下。

2、紀昌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聽從自己師傅的教誨,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裡想著老師對他的要求,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了兩年,終成為百發百中的神箭手。

3、孔子教宰予

在封建社會里被奉為「至聖」,可算是大名人了。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懶惰成性,晝夜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後世留下了「晝寢宰予」這樣的成語,極言人之懶惰。孔子也對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嘆息,從此對宰予嚴格要求,終於使宰予成為一代謀士。

4、鬼穀子教徒

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博學多才、但是對徒弟卻要求甚嚴。名噪天下的《孫臏兵法》的作者孫臏便出自他的門下。他的另一個弟子龐涓卻陰險毒辣,由於妒賢嫉才而陷害孫臏致殘。雖後被孫臏計殺,但仍青史留名。

5、褚遂良學師

虞世南是初唐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拜虞世南為師學書法。有名師指點,褚遂良進步很快,有不少人吹捧他。他問虞世南:「我的字能否與智永前輩相比?」虞世南說:「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你比不上他」,褚遂良深受教益,回去後埋頭苦練書法,終於成為初唐著名的書法家。

Ⅳ 關於古代師生之間的故事

一、程門立雪
出 處
《宋史·楊時傳》:「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典 故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二程簡介:
這則成語里的「程」就是孝感著名理學家、「鳳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頤。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均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顥、頤二人孩童時代讀書求學於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閔集鄉一帶)。《孝感縣志》雲:「程子讀書台,在縣東五里,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於此。」程子讀書台又名「鳳凰台」,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鳳集於東崗,產九子於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學習、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時即讀書於其台之樓上,故也名程台。「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學,伊洛學派亦肇基於孝感」。程頤十八歲後,游伊洛、進太學,就學於周敦頤,著《顏子好學論》等書,逐步創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學流派,形成獨樹一幟的「程朱理學」,其學說受到許多名彥碩儒的推崇。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採納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Ⅳ 中國古代人的師傅有誰

樓主的問題很寬泛,所說的師傅沒有指明是哪一具體行業,那這樣的話你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中國古代人所從事的所有行業的師傅都有誰?

如果這樣來捋的話,中國就有很多師傅了

  1. 萬世師表-孔子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聽過白馬非馬這樣一個命題?我初次聽到這樣一個命題,也覺得很搞笑,難道白馬不是馬嗎?當然是的,但為何公孫龍要提出這個問題呢?因為他提出這個問題的思路和我們一般人還不一樣,他是從名詞上解釋的,所以白馬(詞語)≠馬(詞語),當然,他的命題還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就不列舉了,但他在這方面的貢獻確實較大,所以後人稱他為名家的代表,也可以說是一個始祖吧?放在現代,他就是邏輯學家的師傅了。

    除了這些師傅,還有統治者,官吏的師傅-韓非子,商鞅等,還有說客的師傅鬼穀子,張儀等,數不勝數,想要詳細了解這些人,樓主你也可以自己去搜,歡迎採納我的回答哦!

    Ⅵ 求古代關於師傅教訓徒弟的典故。(比如徒弟翅膀硬了,不聽老師的話了)

    1、《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出自《警世通言》。

    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斗,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這個平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翰林學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輩和上級,提起筆來,續詩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心裡很不滿意。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

    2、《薛譚學謳》,出自《列子·湯問》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翻譯: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6)古代師傅的故事擴展閱讀

    蘇軾年輕時自恃聰明博學,有些狂妄自大。大文學家、當朝宰相王安石給他出了很多生動、有趣的難題,使他得到教育,終於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成為真正有作為的一代才子、文士。

    王安石出於政治需要貶謫過蘇東坡,也出於道義責任援救過蘇東坡。蘇東坡從生命的谷底黃州屹立成偉大文學家後,到南京拜訪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偉人相會,飄逸瀟灑,友誼超邁,人品風流,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節點。

    Ⅶ 古代良師益友 故事

    1、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2、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六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

    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

    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

    「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

    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

    3、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

    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4、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5、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

    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Ⅷ 求助 一篇古風小說的名字 師父愛上徒弟的故事

    = =。。某名想到,,《花千骨》。。。
    好吧。。不知道能不能幫你。。
    反正。。也是師傅愛上徒弟。。。。不過。。徒弟也愛師傅。。。。。

    Ⅸ 求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的故事出處 整個完整的故事

    出自民間故事:
    說的是,從前有一個鐵匠,手藝相當的好,遠近百里都有名,生意紅火,還有不少前來學手藝的,徒弟們學會手藝,就離開師傅,自己獨打天下,一來二去的,鐵匠師傅的生意就越來越不好做了。
    這一年,鐵匠師傅又收了一個徒弟,沒過三年,徒弟把師傅的手藝全學到手了,就萌生了離開師傅自己獨打天下的想法,這時候的鐵匠師傅年事已高,有一些捨不得徒弟離開自己,他實在是希望徒弟能留下來幫助自己,但又沒有恰當的理由來挽留徒弟,鐵匠一宿都沒有睡好,第二天,師傅對徒弟說,徒兒,我知道你想離開師傅,但是師傅還有一手絕活沒來得及告訴你啊。徒弟說:那師傅你就快一點告訴我吧!鐵匠師傅說:我這一手絕活必須得等到我臨死時才能外傳的。徒弟一想,自己的翅膀還沒有硬呢,必須得等到師傅臨死時才能得到真傳,就打消了離開師傅獨打天下的想法,安心地幫著師傅經營著鐵匠鋪子。
    時間荏苒,光陰似箭。這一天,師傅偶遇風寒,一病不起了,徒弟一直侍候師傅,師傅快要咽氣了,還沒有外傳絕活的意思。徒弟便問師傅:師傅,你不是還有一手絕活沒有告訴我嗎?鐵匠師傅便對徒弟說,對了,我忘記告訴你了,聽好,徒弟,記住嘍。那鐵啊,燒紅了以後千萬別用手去摸!

    Ⅹ 中國古代以師帶徒的故事

    中國古代以師帶徒的故事

    玉門市地稅局開展的「以師帶徒」活動是貫徹落實「不斷深化隊伍建設第一責任」的具體措施,是不斷深化「以學習型機關建設為重點的地稅文化建設」的大膽探索,是對已建立的幹部教育培訓機制的有益補充和積極拓展。實踐證明,用「以師帶徒」方式拓展、培養、開發和造就青年人才的路子,是奠定人才基礎、形成好學氛圍的有益嘗試。

    一、開展「以師帶徒」活動的現實意義

    (一)局情決定急需培養年輕人才。玉門市地稅局現有幹部職工69人,平均年齡41歲,其中41歲以上幹部37人,佔到53.6%;31-40歲的有23人,佔33.3%;30歲以下的幹部9人,佔13%。年齡結構表現為倒金字塔式,這種老、中、青年齡分布的不合理,體現出我局幹部隊伍逐漸趨向老齡化,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日益明顯。但在年輕幹部的培養方面有困難、亦有優勢,一是幹部思想引導方面壓力大;二是工作能力提升方面壓力大;三是依法治稅、強化管理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壓力將會有增無減;四是中老年幹部經驗豐富,老驥伏櫪,優勢明顯。如何准確把握人才培養規律,又好又快、靈活貼切地把「傾情帶隊、嚴管善待」的要求融入「培養人才、成就幹部」的工作實踐是當務之急。

    (二)文化傳統促使幹部高度認同。凡學百藝,莫不有師。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傳承,有著自己特殊的延續方法,身懷技藝的師傅招收學徒工,讓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就是所謂的「以師帶徒」。「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師道經典早已成為我們共同的價值認同。玉門因油而興,深厚的工業文化積淀也使油城人對「師徒」關系有著深切理解。稅務部門具有業務專業性強、幹部流動慢等行業特點,「師傅」一度成為每位新進人員敬仰、尊崇和感恩的對象,師徒之間工作中建立的那種真摯情感,成為每名新稅干成長成才的寶貴財富。師徒相承、技藝永傳,是中華文明質朴的形式和美德。

    (三)先進理念及經驗供學習借鑒。在當今社會,「以師帶徒」已經有了更廣泛的應用。瑞士以精工製造業享譽全球,各行各業都有專業師傅培訓學徒工,而人才培養主要得益於瑞士傳承至今的「以師帶徒」。某培訓機構分析,在企業管理人員培訓中,最受歡迎的培訓方法是「領導者指導學習法」(以師帶徒),第二和第三位的則分別是「行動學習法」和「管理者訓練法」。「以師帶徒」活動目的性強、針對性強、操作性強,只要方向把握好,就會取得明顯效果,不僅對師徒雙方產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同時還影響和帶動了周圍的人,形成了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以師帶徒」活動的實踐

    近年來,玉門市地稅局在「三個第一」總體思路指導下,緊緊圍繞「建五型班子、帶五型隊伍」的要求,以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為目標,以積極探索幹部培訓新方式為重點,遵循幹部成長規律和教育培訓規律,不斷拓寬培訓思路、創新培訓方式、豐富培訓內容,開展了以「傳幫帶、促提升」為內容的「以師帶徒」活動,在傳統的「以師帶徒」模式中注入新理念、新內容,旨在發現青年人才、鍛煉青年人才、培養青年人才、造就青年人才,以求不斷提高年輕稅務幹部業務素質和「實戰能力」,為玉門地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持。

    (一)真心誠意結對子。按照「以老帶新,以熟帶生」的原則,挑選作風扎實、品行端正、責任心強、業務精湛、經驗豐富、文字功底深的業務骨幹作為師傅,通過自主自願、雙向選擇的方式,共結成了12對師徒對子或工作搭檔,實行一帶一、一幫一的「帶、管、教」負責制,由師傅從思想品德、言行舉止、稅收業務、文字材料、成長成才等方面對徒弟加以培養,使其盡快成長和成才,為年輕幹部創造一個可以深入學習、接受熏陶和快速成長的環境。圍繞「培育人、熏陶人、鍛煉人、提高人、造就人」目標,大力開展文化育人工作,組織「我與地稅20年」徵文活動,將「厚德尚法、清廉為本、求實創新、紮根玉門、興稅報國」為核心的玉門地稅精神薪火相傳下去,發揮地稅文化軟實力,搭建起「新老」兩代地稅人之間的橋梁,凝心聚力,堅定年輕幹部奉獻地稅的信心,不斷積累幹事創業正能量。藉助道德講堂平台,正式舉行了「拜師收徒儀式」,明確師徒關系,使師傅有榮譽感和責任感,更好地傳道授業,使徒弟有歸屬感和使命感,充分做到尊師好學,在全局營造了濃厚的「傳幫帶、促提升」氛圍。

    (二)躬身實踐促提升。關心年輕幹部成長,讓師傅成為徒弟的「貼心人」,隨時掌握徒弟的思想和工作動態,密切關注他們的實際需求,建立和暢通「師徒」結對聯系的談話提醒、談心交流、情況反饋等機制,經常性開展師徒談心交流、溝通思想活動,有的放矢化解他們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和壓力。我局精心搭建平台,成立了悅讀社、籃球隊、乒乓球隊、書畫攝影組和志願者服務隊,創辦了《悅讀》雜志,種植了「地稅志願者林」,組織開展了「中國夢
    稅務情」文藝匯演、「五四」青年節「青春獻玉門
    實現中國夢」演講比賽、「慶八一憶傳統好作風永傳承」晚會、「好書推薦」等活動,極大豐富了年輕幹部的業余文化生活,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為有效解決年輕幹部存在的「不想學」、「沒空學」、「不真學」的問題,充分發揮師傅工作經驗豐富、業務嫻熟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小課堂」手把手教,毫不保留地為徒弟指導工作、解答業務問題、交流研討疑難問題,並全程跟蹤帶管教,使年輕幹部較快地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通過寫作交流,由師傅指導徒弟,聯名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調研文章,彌補徒弟文字功底不深的短板,促使年輕幹部成長為能說會寫、能言善辯的青年才幹;通過換崗體驗、學干互動,給年輕幹部壓擔子、交任務,提升年輕幹部獨立處理日常業務工作、能勝任擔當多個工作崗位的能力;通過完善徵收一線「一學一訓一換一考」機制,即每天學懂一個稅收政策難點、每周培訓熟悉一項業務辦理流程、每月進行一次崗位輪換練習、每季度開展一次徵收工作綜合業務鞏固考試,切實提高以師帶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徵收一線幹部的業務技能和納稅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與此同時,堅持重善待而不忽視嚴管,師傅率先垂範,帶頭盡職履責、帶頭遵章守紀、帶頭勤學善思、帶頭轉變作風,及時解決年輕幹部在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組織紀律等方面不良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扎扎實實地做好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

    (三)規范制度結碩果。建立和完善「以師帶徒」制度,明確規范師徒責任,制訂中長期「傳幫帶」計劃,完善「以師帶徒」管理檔案,記錄活動進展情況,對培養對象、結對方式、學習內容、培養方式、「出師標准」等實行跟蹤問效,確保「以師帶徒」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注重發現、培育、推薦活動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幹部,努力做到新鮮血液及時輸送,後續人才不斷培養,成熟人才壓擔挑梁。及時總結和推廣在活動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定期召開師徒結對座談會,師徒暢談參加活動的收獲和體會,加深師徒間的情誼,努力營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互幫互學」新局面。自「以師帶徒」活動開展以來,不斷涌現出一批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高的年輕幹部,他們當中有1人進入了國家稅務總局專業人才庫,1人通過注冊稅務師考試,2人通過公開選拔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1人進入酒泉地稅稅收政策咨詢專家團隊,2人被授予市級「辦稅服務明星」榮譽稱號,有4人通過層層選拔參加全省地稅系統業務標兵考試。「以師帶徒」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豐富了學習型幹部培養、學習型機關建設、學習型機關文化培育的內容,為玉門地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強了玉門地稅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在全局掀起了「自主學習、自我加壓、實干奉獻、爭創一流」的良好風氣,全局幹部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極大地提高了幹部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

    三、深入開展「以師帶徒」活動的建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非一朝一夕所能,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為進一步鞏固提升「以師帶徒」活動成效,不斷豐富活動內涵,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一)提升站位,從文化育人高度謀劃定位。師傅帶徒弟的過程,不僅是一種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更是一種文化濡染、浸潤的過程,是一種對人文關懷、職業精神的追求和傳承。因此,一要把「以師帶徒」活動與學習型幹部的培養、學習型機關的建設、學習型機關文化的構建緊密結合起來,將其作為特色載體堅持抓下去;二要把「以師帶徒」活動放在地稅文化建設的整體框架內思考謀劃,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引導道德責任意識,強調尊師尚學,加強律已修身,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努力提升幹部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三要把「以師帶徒」活動作為人才興稅工程的有效補充,充分藉助文化內化於心的功效,培育人、熏陶人、鍛煉人、提高人、造就人。

    (二)豐富內涵,從求實創新角度深入推進。傳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傳承的動力。實踐證明,「以師帶徒」活動不僅要繼續堅持「傳承務實本色,歷練實踐能力」、「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等理念及做法,還要改革創新,不斷探索完善。在營造氛圍上,要大力弘揚「傳幫帶」優良傳統,讓老師更有榮譽感和責任感,更好地傳道授業;讓學生更有歸屬感和使命感,做到尊師好學。在教學任務上,老師既要對學生傳授「通識」,又要傳授「絕招」;既要教業務,又要教做人;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在培養方式上,要以「師徒互動」為主線,遵循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原則,雙方共同制定學習計劃,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幹部個性化學習需要提供幫助。

    (三)完善制度,從自我提高深度主動作為。要從制度建設層面入手,總結提煉好的做法,把握推進既定方案,實現「以師帶徒」的制度化、常態化,最終要通過技能和知識的傳授,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行為,構建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和制度機制,進而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達到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境界。具體來說,要不斷總結「以師帶徒」實踐中好的經驗做法,對培養對象、結對方式、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出師標准」等進行制度規范;實行跟蹤問效機制,完善「以師帶徒」管理檔案,全程記錄進展情況,分階段開展考核評優和業務競賽;建立師資人才庫,設定師資標准,制定師資選拔辦法,更好地發揮「薪火相傳」的作用,不斷激發幹部自覺學習、修身自律、奉獻進取的內動力,為地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