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寓言故事成語視頻大全

古代寓言故事成語視頻大全

發布時間: 2021-02-05 00:03:44

⑴ 視頻:寓言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語 無事生非

無事生非
漢語成語,讀音是wú shì shēng fēi
解釋:是指沒有原因地製造麻煩。
近義詞:無中生有
反義詞:安分守己、息事寧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

⑵ 有沒有講解成語古代故事的視頻

騰訊視頻和愛奇藝都有哦。

可以查詢關鍵字:古代成語故事

⑶ 寓言故事的成語 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故事動畫片

寓言故事的,守株待兔,
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歷史故事的,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⑷ 有哪些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語

愚人熬湯
古時候有一個人,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是否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口,覺得很淡,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里。這時,鍋里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里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么淡呢?」於是這個人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里,仍舊還是去嘗勺里的湯。勺里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以為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里拚命加鹽。就這樣,木勺里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復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一罐鹽經他這么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里的湯卻還是咸不起來呢?

點評:

事物在不斷發展,如果你始終用一成不變的老方法去處理新問題,總有一天會碰壁。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根據企業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管理方式,不然,鍋里的湯已經咸過頭了,而你卻還蒙在鼓裡渾然不覺。

甘戊過河 甘戊出使齊國,走到一條大河邊,甘戊無法向前,他只好求助於船夫。船夫劃船*近岸邊,見甘戊一副文人打扮,便問:「你過河去干什麼?」甘戊說:「我奉國王之命出使齊國。」船夫指著河水說:「這條河流,你都不能*自己的本事渡過去,你怎麼能替國王完成出使齊國的任務呢?」甘戊反駁船夫說:「世間萬物,各有所能,比方說,駿馬日行千里,為天下騎士所看重,可是如果叫它去捕捉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隻小貓;寶劍削鐵如泥,為天下勇士所青睞,可是如果用它來劈砍木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頭。就像你我,要說在江河上行船劃槳,我的確比不上你;可是若論出使大小國家,你能跟我比嗎?」船夫聽了甘戊一席話,頓時無言以對,他心悅誠服地請甘戊上船,送甘戊過河。
點評:

甘戊說得好!只有讓駿馬去伴隨騎士,讓小貓去捕捉老鼠,讓寶劍去斬殺敵人,讓斧頭去劈砍木柴,世間的萬物才能各盡所能。管理者要善於分析每個員工的長處,盡量將他們安排到最能施展其長處的崗位上,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做到人盡其才,讓每個員工充分實現他們的價值。

⑸ 我想知道哪裡有古代寓言故事(視頻類)

愚公移山、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嗯,應該都有動畫版的

⑹ 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語

立竿見影lìgānjiànyǐng
[釋義] 立起竿子馬上就可以見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見回功效。
[語出] 明·許仲答琳《封神演義》:「你說你蓮花化身;清凈無為;其如五行變化;立竿見影。」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立;不能寫作「利」;竿;不能寫作「竽」。
[近義] 馬到成功 立見成效
[反義] 曠日持久 勞而無功
[用法] 用於比喻事物見效很快。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⑺ 視頻:寓言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語 愚公移山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版、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權、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守候在樹旁,等著撿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存著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供你參考

⑻ 10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井底之蛙、畫蛇添足、指鹿為馬、掩耳盜鈴、班門弄斧、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南轅北轍。

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戰國《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譯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談論大海的事,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後來人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來比喻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人。

3、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譯文】: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他足夠?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沉默,有人說是馬為了迎合趙高。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5、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譯文】:百姓想得到鍾的,想要背著它逃跑,那鍾大不到背不動。以椎詆毀他,鍾是一樣的聲音。怕別人聽見他而剝奪自己的,突然捂著自己的耳朵。

范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6、班門弄斧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譯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7、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8、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戰國《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譯文】: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9、揠苗助長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戰國《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病了,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於死了。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10、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劉向·漢《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⑼ 成語故事視頻

火中取栗抄
huǒzhōngqǔ襲lì
[釋義] 偷取爐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自己上了當;卻一無所得。
[語出] 故事見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與貓》。
[正音] 栗;不能讀作「sù」。
[辨形] 栗;不能寫作「粟」。
[近義] 代人受過 為人作嫁
[反義] 坐享其成
[用法] 用來比喻被人利用;冒了風險卻沒有得到好處。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犯罪分子通過走私毒品發財;純屬~;最後只能落入法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