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故事600字
『壹』 中國古典名著短篇故事800字
項橐7歲懂禮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1.約法三章: (劉邦)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 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 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 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2.一鳴驚人 楚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 舉入諫。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隱曰: 「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3問鼎中原 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 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 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 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 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 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貳』 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 600字作文
給你個思路吧抄,
你可以一開篇直接把自己襲寫成是書中的一個人物,事件還是書中的事件,只不過你的做法也不一定和書中人物的做法一致,你可以改一些也可以全改.結果你自己設計一下.情節描述大約佔用五百五十字或五百字.最後結尾時你可以告訴讀者這原來只是一個夢,醒來後窗外己經泛了微白,枕邊的那本書正靜靜地躺在那裡,頁面也正是你夢中所描述的情節.至於別的,你就自己抒發一下感想就可以了.
這樣寫有個好處就是免去了無味的介紹.因為名著肯定有很多人讀過,你介紹的東西也沒人愛看.更何況萬一簡介的不深入不精準還讓人笑話.還有就是名著寫評論的話600字根本不夠用的,不寫評論也沒啥可寫的.
『叄』 古典名著讀後感 600字
儒林外史》讀後感 閱讀了《儒林外史》,我深深陷入深思。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系,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 《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小學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初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盡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小學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裡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肆』 中國古代歷史人故事600字左右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伍』 中國古代古典名著的小故事
1、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空
孫悟空去東海龍宮搶了金箍棒,又去地府強銷生死簿。龍王、閻君去天庭告狀,玉帝把孫悟空召入天庭,授他作弼馬溫。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沒有成功,便讓孫悟空管理蟠桃園。
孫悟空偷吃蟠桃,毀了王母的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後逃離天宮。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觀音菩薩舉薦二郎真君助戰;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幫助,最後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燒雷擊,甚至置丹爐鍛煉四十九日,依然無事,還在天宮大打出手。玉帝降旨請來如來佛祖,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2、西遊記——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攔路強盜,再次把他攆走。悟空恐小猴們嘲笑,便去觀音那了。卻說六耳獼猴精趁機變作悟空模樣,打傷了唐僧,搶走行李關文,又把小妖變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樣,欲上西天騙取真經。
沙僧去求觀音菩薩,於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驗真。誰知真假悟空實在難辨:他們同到觀音處,無結果;到玉帝那,照妖鏡也不起作用;返回地面,師父難見分曉;到森羅殿,地藏怕惹是非;直到雷音寺如來佛處,佛祖才使假悟空現出原形。悟空氣憤不過,將其打死。悟空也回到唐僧身邊。
3、西遊記——三打白骨精
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行至宛子山。妖魔白骨精欲食唐僧肉,兩次施魔法變化村姑和婆婆,前來誆騙唐僧,卻均被悟空識破。最後白骨精幻變白發老翁誆稱前來尋親,仍被火眼金睛悟空識破,不顧唐僧念咒阻止,揮棒將假老丈擊斃。
白骨精化青煙逃遁。唐僧誤為孫悟空無故三次傷人,佛法難容,怒而逐走悟空。
悟空苦求未允,無奈痛別暫歸花果山,悟空走後,唐僧師徒果中奸計,被白骨精將他和沙僧擄去,豬八戒混戰中逃出,急奔花果山,略施計謀,智激美猴王,悟空救師心切,不念前怨,毅然下山,變化老妖,巧入洞府,一番激戰打死白骨精,師徒四人重新上路,繼續西天取經。
4、水滸傳——林沖風雪山神廟
林沖由於被高俅陷害私自帶刀入白虎堂,被發配到滄州。由於朋友柴進的關照在滄州他被安排去看守草料場。高俅要對林沖斬盡殺絕,派陸虞候到滄州謀害林沖。陸虞候在多次謀害不成的情況下便想一把火燒了草料場並把林沖燒死。
哪知一場大雪卻救了林沖的命。這天林沖出門打酒,下著大雪,當他回到草料場時見屋子被雪壓塌了一塊沒法住了,想起離草料場不遠有處山神廟,便投向那裡過夜。
在山神廟中林沖忽然聽到外面有爆響,一看是草料場起火了,便要去救火,剛要出門見得陸虞候等剛放了火過來,嘴裡還說著要燒死林沖如何如何,林沖見狀明白了原委,將陸虞候殺死。後林沖在眾兄弟的勸解下,無奈上了梁山。
5、水滸傳——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魯智深到東京大相國寺看守菜園子。菜園子附近住著二、三十個潑皮,他們常來菜園子偷菜,已換了幾個看園子的人都管不了他們。他們這次聽說又換了個新人,便來鬧事。沒想到被魯智深把兩個領頭的踢到糞坑裡,嚇得他們跪地求饒。
第二天,潑皮們買些酒菜向魯智深賠禮。大家正吃得高興,聽到門外大樹上的烏鴉叫個不停,潑皮們說這叫聲不吉利,吵的人心煩,便欲搬梯子拆掉鳥巢。
魯智深上前把那棵樹上下打量了一下說:"不用了,待我把樹拔掉。"說完,只見他脫掉外衣,用左手向下摟住樹干,右手把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樹竟然連根拔起。眾潑皮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魯智深為師。
『陸』 以"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 為話題,寫一篇600左右的作文
我從小愛看書,特別鍾愛中國的四大名著,領略過諸葛亮的機智,武松的勇武,孫悟空的神通,無論看多少遍名著,都百看不厭,這次,我又走進了名著。
我走進西遊記,看見了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囂張的樣子,將七仙女定住了身,把桃林的桃子吃了個遍;跑到天宮,搗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喝仙酒,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偷水果,給眾仙指錯路,想起了我自己在家亂扔垃圾,亂放東西,亂買東西,看見媽媽似王母娘娘那樣生氣的臉,不禁哆嗦了一下。我繼續翻看著,看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保護師傅,打妖怪,有時還和師傅鬧變扭,賭氣,我為悟空打妖怪的堅持不懈佩服,也為悟空的倔強而慚愧,想一想,這不正是一個活生生的我嗎?在做作業時,從沒對作業說過不會二字,令我不禁自豪一笑,但也會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使媽媽傷心,甚至哭泣,我又低下了頭。我跟著孫悟空一起請觀音菩薩幫忙除妖,一起去妖怪洞穴打妖除魔,和孫悟空一起去花果山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
最後,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大戰紅孩兒、借取芭蕉扇、智斗蜘蛛精等等,取得了真經,成為佛。
再想一想,這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是我的替身,師傅就像媽媽,我陪著媽媽,媽媽教我知識,有時我這倔強的孫悟空還要和師傅吵架,讓師傅傷透了心,可我卻渾然不知。這《西遊記》寫出了我的心聲,讓我知道了,學會孫悟空這樣堅持打妖怪,忠心耿耿的對「師傅」,勝利就在前方。
名著是我的向導,指引我走向正確的道路,名著讓我學會做人,處事,名著,我的良師益友,我的思想「生病」時最好的清潔劑!
我從小愛看書,特別鍾愛中國的四大名著,領略過諸葛亮的機智,武松的勇武,孫悟空的神通,無論看多少遍名著,都百看不厭,這次,我又走進了名著。
『柒』 《我最喜歡的古典名著》500-600字
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知道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愛的教育》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疑問,我與這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愛,其實愛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以及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感受《愛的教育》
『捌』 作文 我和古典名著的故事 900字
我從小愛看書,特別鍾愛中國的四大名著,領略過諸葛亮的機智,武松的勇武,孫悟空的神通,無論看多少遍名著,都百看不厭,這次,我又走進了名著。
我走進西遊記,看見了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囂張的樣子,將七仙女定住了身,把桃林的桃子吃了個遍;跑到天宮,搗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喝仙酒,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偷水果,給眾仙指錯路,想起了我自己在家亂扔垃圾,亂放東西,亂買東西,看見媽媽似王母娘娘那樣生氣的臉,不禁哆嗦了一下。我繼續翻看著,看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保護師傅,打妖怪,有時還和師傅鬧變扭,賭氣,我為悟空打妖怪的堅持不懈佩服,也為悟空的倔強而慚愧,想一想,這不正是一個活生生的我嗎?在做作業時,從沒對作業說過不會二字,令我不禁自豪一笑,但也會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使媽媽傷心,甚至哭泣,我又低下了頭。我跟著孫悟空一起請觀音菩薩幫忙除妖,一起去妖怪洞穴打妖除魔,和孫悟空一起去花果山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
最後,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大戰紅孩兒、借取芭蕉扇、智斗蜘蛛精等等,取得了真經,成為佛。
再想一想,這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是我的替身,師傅就像媽媽,我陪著媽媽,媽媽教我知識,有時我這倔強的孫悟空還要和師傅吵架,讓師傅傷透了心,可我卻渾然不知。這《西遊記》寫出了我的心聲,讓我知道了,學會孫悟空這樣堅持打妖怪,忠心耿耿的對「師傅」,勝利就在前方。
名著是我的向導,指引我走向正確的道路,名著讓我學會做人,處事,名著,我的良師益友,我的思想「生病」時最好的清潔劑!
我從小愛看書,特別鍾愛中國的四大名著,領略過諸葛亮的機智,武松的勇武,孫悟空的神通,無論看多少遍名著,都百看不厭,這次,我又走進了名著。
碼字太累求採納
『玖』 中國古典名著故事
項橐7歲懂禮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1.約法三章:
(劉邦)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
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
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
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2.一鳴驚人
楚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
舉入諫。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隱曰:
「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3問鼎中原
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
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
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
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
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
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拾』 古典名著 小故事
1.約法三章:
(劉邦)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
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
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
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2.一鳴驚人
楚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
舉入諫。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隱曰:
「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3問鼎中原
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
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
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
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
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
未可問也。」楚王乃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