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成書對應什麼
1. 四大名著成書的時代分別是什麼時候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 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國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出生於江蘇一代,興化白駒場人。關於他的生平資料正確性有所爭議,也有查無此人之說。主要是水滸傳一書作者素有爭議,有一考為該書根本非施耐庵所寫,而是羅貫中所寫。在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將作者寫做施耐庵和羅貫中。
------------------------------------
學界有關作者的爭議
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末年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民國期間,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至此成為定論。
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誌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也有極少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主要有: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的研究請參閱劉修業的著作及顏景常著《〈西遊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
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明朝社會宗教盛行,有關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傳記、傳說及其它宗教傳說、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吳承恩是在這樣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傳記、傳說、故事為素材,創作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小說《西遊記》。
經由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較之此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小說《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像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朴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
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將近80歲。
--------------------------
請參看:紅學
在20世紀初,「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國學界的爭論,這個爭論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為二說:一、紅樓夢是由曹雪芹所撰寫的;二、紅樓夢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紅樓夢本身則在第一章中說:這個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傳抄、批閱及增刪數次而成。一般而言,認為曹雪芹是本書作者是比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1715年?1716年?1724年?1725?—?1763年?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高鶚(約1738年 - 約1815年),滿族人,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祖籍遼寧鐵嶺,著有《紅樓夢》後40回續書。
=================================================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說家。名霑(zha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來是漢人,後來成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間,從曾祖父曹璽起,三代四人世襲江寧織造60年,成了煊赫一時的貴族世家。後因清宮內部斗爭激烈,其父被株連,獲罪削官,家產被抄,家道日漸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極而衰的時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貧困。1762年他的小兒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絕,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終因貧病無醫而去世(也有說1764年去世的)。
曹雪芹是一位詩人,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可惜,他的詩畫留存下來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文學巨著《紅樓夢》。
《紅樓夢》寫於曹雪芹凄涼困苦的晚年,原名《石頭記》,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傳。1791年,程偉元、高鶚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書120回,書名改為《紅樓夢》。小說寫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從中表現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漸趨崩潰的社會真實內幕,反映了那個時代對個性解放和人權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義精神。《紅樓夢》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自然、逼真地敘述和描寫了豐富的現實社會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於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據人物身分地位刻畫人物,又善於以藝術氛圍烘託人物內心情緒。他筆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賈寶玉,孤芳自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賢淑善良又巧於迎合的薛寶釵,潑辣、狠毒的王熙鳳,逆來順受的尤二姐,剛烈不屈的尤三姐等無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畫上,作者採用對比的方法,將美與丑、虛與實、統治與被統治的描寫相互補充,創造出一個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藝術世界。《紅樓夢》語言簡潔純凈,准確傳神而多彩,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書中詩詞歌賦的運用,對人物塑造、情節展開起了很好的作用。《紅樓夢》的光輝成就達到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對後世家庭社會小說有極大影響。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貫中行居第二。
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家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家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貫中的長篇巨制《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 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松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個人的卓絕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歷史事件,完成了這部75萬字的古典名著。
在這部名著中,貫中寄託了自己個人的愛憎情感,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爭。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挺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的刻劃方面有著驚人的技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攸、張遼、陸遜以及王允、董卓、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奸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性。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確實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場,瞬息變化的戰斗形勢,描述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人的藝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孤詣,慘談經營,才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虛實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是他把意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馬司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網路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一般認為是長篇小說《水滸傳》最早的創作者。關於其生平,至今尚無確切的資料,據說他生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卒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耳,又名子安,祖籍蘇州,曾出仕錢塘,又傳他曾參加張士誠軍。但這些都還待證實
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的經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作品藉助神話人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小說藉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歷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像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沖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點。作品諷刺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通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網路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網路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回答者:貝干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2-10 21:39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全!准!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2 條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 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國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出生於江蘇一代,興化白駒場人。關於他的生平資料正確性有所爭議,也有查無此人之說。主要是水滸傳一書作者素有爭議,有一考為該書根本非施耐庵所寫,而是羅貫中所寫。在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將作者寫做施耐庵和羅貫中。
------------------------------------
2. 把搜集的一些關於書本知識的資料編成書,可以叫什麼名字
把搜集的一些關於書本知識的資料編成書,可以叫什麼名字
可以把所有書的知識佳作欣賞,名著導讀,詩詞賞析,文化名人故事等都叫【經典收藏】
3. 把自己和前女友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該起什麼書名呢給點建議
愛上薄倖人中的賀詩欽和柳絕倫這對,是在第二卷還是第三卷不記得了
4. 四大名著的成書先後順序是什麼
二十世紀十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中國篇)
1、《吶喊》——魯迅
2、《邊城》——沈從文
3、《駱駝祥子》——老舍
4、《傳奇》——張愛玲
5、《圍城》——錢鍾書
6、《子夜》——茅盾
7、《台北人》——白先勇
8、《家》——巴金
9、《呼蘭河傳》——蕭紅
10、《老殘游記》——劉鄂
二十世紀十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世界篇)
1、《尤利西斯》——(愛爾蘭)喬伊斯
2、《追憶逝水年華》——(法)普魯斯特
3、《變形記》——(奧地利)卡夫卡
4、《局外人》——(法)加繆
5、《洛麗塔》——(美)納博科夫(俄裔)
6、《小徑交叉的花園》——(阿根廷)博爾赫斯
7、《百年孤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
8、《黑暗的心臟》——(英)康拉德
9、《喧嘩與騷動》——(美國)福克納
10、《雪國》——(日本)川端康成
人類的歷史發展了這么久遠,智慧和思想就像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武器和精神馬達。世界文學巨匠們為我們帶來永久的力量和源源不斷的人文寶藏,都蘊藏在了他們的傳世經典名著中。名著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寄予了人類不同的智慧結晶和文明成果,也孕育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
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經過歷史沉澱,被世代傳頌,它的價值不僅僅表現在它的故事或者表層的信息,對人們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質也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這會讓我們想起無數的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復活》《紅與黑》《湯姆叔叔的小屋》……
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隨著年齡的成熟和閱歷的豐富,便會欣賞和體會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通過這些名著,又讓我們看到了真善美、假惡丑,又得到了一道味美豐盛的心靈雞湯。
工作學習之餘,能坐在電腦前看看名著,調解下神經,倒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向你推薦一個可以看免費書的好地方,書生之家的免費書網址
http://www.shusheng.cn/ebook/free/index.jsp
看書的時候只用下載一個書生的瀏覽器就可以了,瀏覽器里還有書簽的功能,隨時可以接著上次看的地方閱讀,還有收藏功能。上面的免費書兩周更新一次,挺不錯的,可以試試看哦!
5. 《誰動了我的乳酪》中乳酪代表什麼及故事情節
應該是代表成功,你計劃好了的事情吧
《誰動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生動的闡述了「變是唯一的不變」這一生活真諦,據說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書。或許每一個人看完的感受都不一樣,但千萬不要說這個道理我懂,如果那樣就說明你依然懼怕改變自己。
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眾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面對信息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同學聚會」——講述一群過去的同窗在一次聚會上討論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故事。
書中有4個「人物」——兩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
在故事中,你會發現,當面對變化時兩個老鼠做得比兩個小矮人要好,因為他們總是把事情簡單化;而兩個小矮人所具有的復雜的腦筋和人類的情感,卻總是把事情變得復雜化。這並不是說老鼠比人更聰明,我們都知道人類更具智慧。但換個角度想,人類那些過於復雜的智慧和情感有時又何嘗不是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呢?
當你觀察故事中四個角色的行為時,你會發現,其實老鼠和小矮人代表我們自身的不同方面——簡單的一面和復雜的一面。當事物發生變化時,或許簡單行事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便利和益處。
乳酪牆上的話:
1、變化總是在發生:
他們只是不斷地拿走你的乳酪。
2、遇見變化:
隨時做好乳酪被拿走的准備。
3、追蹤變化:
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以便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始變質。
4、盡快適應變化:
越早放棄舊的乳酪,你就會越早享用到新的乳酪。
5、改變:
隨著乳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6、享受變化!
嘗試冒險,去享受新乳酪的美味!
7、做好迅速變化的准備 不斷地去享受變化
記住:他們仍會不斷地拿走你的乳酪。
本書的第三部分,「討論」——是那些同窗好友們圍繞這個故事展開的討論,他們討論這個故事的意味,以及如何把這個故事帶給人們的啟迪運用到生活與工作中去。
有些讀過成書之前的手搞的讀者讀完故事本身後就停下來,不再繼續閱讀關於這個故事的討論。另外一些人則更樂於新聞記者故事後面的「討論」,因為他們認為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可以思考如何將從故事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去。
「乳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乳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沖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乳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6. 「四大名著」成書的先後順序
按照時間順序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按故事時代順序為:《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
1、《水滸傳》(1296-1370),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2、《三國演義》(1330?~1440?),元末明初洪武年間,作者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
3、《西遊記》(約1500-1582),明代,作者吳承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4、《紅樓夢》(約1715~1763),清代,作者曹雪芹。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的史詩。
(6)故事成書對應什麼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1、《水滸傳》: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伙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2、《三國演義》:
(1)時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2)題材來源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
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
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
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
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
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
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
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3、《西遊記》: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4、《紅樓夢》:
《紅樓夢》誕生於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骨子裡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總共做了58年的江寧織造。曹家極盛時,曾辦過四次接駕的闊差。曹雪芹生長在南京,少年時代經歷了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
但後來家漸衰敗,雍正六年(1728年)因虧空得罪被抄沒,曹雪芹一家遷回北京。回京後,他曾在一所皇族學堂「右翼宗學」里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境遇潦倒,生活艱難。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
《紅樓夢》一書是曹雪芹破產傾家之後,在貧困之中創作的。創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二、作者簡介:
1、《水滸傳》作者:
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具有爭議,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託名說,宋人說等。
2、《三國演義》作者:
羅貫中( 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著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三國演義》,施耐庵合著《水滸傳》,另著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3、《西遊記》作者: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西遊記》作者也存在一定爭議,但目前普遍認為作者為吳承恩。
4、《紅樓夢》作者: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說家、詩人、畫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7. 我想寫童話故事,寫很多很多的童話故事,然後集結成書出版
應該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吧,很好,期待你的童話故事結成書籍出版,加油
8. 「四大名著」成書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成書的順序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水滸傳
施耐庵,(約1296-1371)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本名彥端,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群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
三國演義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三國演義》等。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在羅貫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西遊記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
紅樓夢
曹雪芹,清代小說家,著名文學家。名沾(音zhān),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素性放達,曾身雜優伶而被鑰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貢生。愛好研究廣泛: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後因家庭的衰敗而飽嘗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專心致志地做著修訂工作,死後遺留《紅樓夢》前八十回稿子。
9. 水滸故事的產生、成書和影響
《水滸》中的宋江起義在歷史上實有其事。《宋史》中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以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有簡略記載。大致說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齊魏」,「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後被張叔夜招降。還有的史書記載宋江投降朝廷後又征方臘。
宋江起義的故事從南宋起就在民間廣泛流傳。宋末元初,龔開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完全記錄了36人的姓名和綽號,並作序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者」。同時代羅燁的《醉翁談錄》,已著錄了一些說話名目,如《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都是些獨立的話本小說。今見《水滸》成書前最完整的水滸故事,是《大宋宣和遺事》中的「梁山泊聚義本末」,其中不僅有三十六將姓名綽號,而且包括劫取生辰綱、楊志賣刀、宋江私放晁蓋、劉唐下書、宋江殺閻婆惜、玄女廟得天書以及宋江做首領後接受招安、征方臘、被封為節度使等情節。雖敘事粗略,但內容與《水滸》大體一致。
元代出現了大批「水滸戲」,今存劇目33種,劇本全存的僅6種。它們對宋江、李逵等形象的刻畫比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也沒有共同的主題。不過,「三十六小伙,七十二大夥」、「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的說法大致相同。正是在以上話本、雜劇等創作的基礎上,產生了傑出的章回小說《水滸傳》。
四、《水滸傳》的影響
在《水滸傳》的影響之下,明清的傳奇小說也非常興盛。其中明代有說唐、說岳和說楊三大系列。
(1)說唐系列有《大唐秦王詞話》、《隋唐兩朝志傳》和《唐書志傳》三種,寫隋末群雄逐鹿的故事。他們都是以李世民為中心,將民間傳說的隋末諸位英雄尉遲恭、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等人的故事薈萃成書。雖藝術上較粗糙,人物形象較單薄,但對後來的《隋唐演義》、《說唐全傳》有重要奠基作用。
(2)說岳系列明代比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又名《大宋演義英烈傳》、《岳武穆精忠傳》)。這是歷史上第一部以岳飛故事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該書既尊重歷史事實,有兼容野史傳聞,較好地刻畫了岳飛的儒將形象。另外,到了清代,又有題為錢采編寫,金豐增訂的《說岳全傳》,小說從岳飛降生,寫到岳雷帶兵直搗黃龍府,通過岳飛及岳家軍的抗金故事,深刻表現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也展現了當時朝廷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矛盾,顯示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全書虛實相間,合情合理,語言通俗生動,是流傳最廣的說岳故事範本。
(3)說楊系列在明代有兩種最為有名:一是熊大木的《北宋志傳》(又叫《楊家將傳》),共50回。二是《楊家府演義》8卷58則。兩書前半基本相同,寫楊令公抗遼被圍殉國,揚延昭繼承父志,上陣殺敵,滅遼全勝,六郎及其兒子楊宗保和楊門女將都立下戰功。後楊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寡婦征西,克敵凱旋,《北宋志傳》至此結束。《楊家府演義》還有宰相張茂進讒言於帝,楊文廣之子楊懷玉憤而黑夜除奸,率領全家上太行山結束。不僅使情節更加完整、充分,而且還避免了功成名就的大團圓結局,對封建皇權的用人政策提出了質疑。
兩書雖冠以「志傳」、「演義」名稱,但實際大部分沒有史料根據,故而並不是嚴格的歷史小說,而是以歷史事件為依託的英雄傳奇小說。雖然人物形象性格差別不大,藝術上也沒什麼突破,但很多故事卻十分精彩,在民間流傳極廣,如幽州大戰、楊業撞死李陵碑、楊延昭把守三關、楊宗保大破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等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片斷。
清代的英雄傳奇主要是《水滸》的三部續書:《水滸後傳》、《後水滸傳》、《結水滸傳》。
10. 琦君2001年把她過去寫的26篇兒童故事整理起來成書書名叫什麼
琦君說童年,兒童故事書,搜專狐微博屬 http://t.sohu.com/p/u/12136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