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攀比的故事
『壹』 生活不做攀比有關的作文
拒絕攀比,讓你的人生更幸福更快樂
有的人在擁有和享受一些東西的同時,又在努力奮斗去爭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忘記珍惜現在擁有的,只一味去追求他們所沒有的,最終弄得自己疲憊不堪。他們因為把所擁有的和追求到的東西和別人攀比,而陷入「比上不足」的自卑和嫉妒不平中。比如,本來已經買了房子,看到別人房子更大,於是也要買大房子;看到別人住別墅,自己便也要買別墅;看到別人買了車,自己也要買車;本已有了車,但看到別人有名車,於是自己也要換輛更好的......如此登山一般,這山望著那山高,永無止境地追隨。於是煩惱便也隨著滿足慾望而層出不窮,整個一生便陷入煩惱的網里了。
他們不曾體會過自己擁有的快樂和幸福:有時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卻不知道慶幸父母健在是福;有時抱怨孩子調皮、搗蛋、不爭氣,卻不知道為健康而活潑的孩子而驕傲;有時抱怨自己工作不如意,收入不理想,卻不想想還有許許多多沒有工作的失業者......為了不比別人差,攀比的人們為了房子、車子、票子、面子等等拚命去賺錢,拚命去工作,心,累了許多;身體,差了許多,而就在這無休止的攀比中,朋友,你可否知道,你的快樂與幸福也在其中悄然流逝了呢?
攀比,並不等同於進取與競爭,就如生活並不等同於追名逐利一樣。其實人生並不需要太圓滿,懂得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欠缺,就不會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反而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時幸福並不是去拚命追求想要的東西,而是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想獲得幸福與快樂其實也很簡單,也很容易實現;但是如果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那卻很難很難實現。如果你明白你自己擁有的其實已經很多,並接受和善待所缺少的那一部分,你的人生會快樂幸福很多。
所以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的美麗花園,因為你也有自己的樂土。命運賜予我們歡樂和機遇,同時也給了我們缺憾與苦難——我們沒有必要怨天尤人,畏縮自卑。雲聚雲散,花開花落,寒來暑往,春來冬去,任意去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顆平常心,瀟灑面對人生中的一切,珍惜所擁有的生活並享受它,拒絕攀比,安於平和與寧靜,用豁達、寬容對待生活,就會減少許多無奈與煩惱,多一些歡樂與陽光。而這些——足以讓你更幸福更快樂!
『貳』 關於攀比的例子
每個人都有攀比心理,或多,或少。稍微攀比一下,那叫給自己動力;比的多了,變成了沒有動力的壓力。身心都不健康了。
現在常見的,比金錢,比權貴,比兒女,比父母等等等等。
彤彤從小的生活環境雖不富裕,但是有疼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有一個可愛的弟弟,很多人都很羨慕她。
爸爸媽媽都是靠給別人打工來維持生活。爸爸還好,手上有技術,只是當時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過的比較累;媽媽呢,給人做過飯,也曾靠賣自己織的手套過活。爸爸媽媽文化都不是很高,爸爸是技校,媽媽只是高中而已,在於當時,女孩能上高中已經算是學歷不錯了。
那時彤彤學習不是很好,也沒有上進心,每次考試都是十名左右,爸爸媽媽也沒有過多的說她什麼。慢慢的,爸爸遇到了伯樂,工作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彤彤呢,由於發生過一次車禍,花費了家裡許多錢,出院後一心想為爸爸媽媽做點什麼,努力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自從爸爸工作好了以後,家裡也漸漸小康了起來,彤彤學習也漸漸提高了上來,媽媽辭了工作,專心為家,如果這樣下去,真的是很美滿。可是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滋生了一點炫耀心理。
"我們家彤彤現在學習可好了,每次都是班級前五名,每學期都能拿回來獎狀。"彤彤的媽媽略帶微笑的炫耀著。
起初,彤彤是很反感,自己努力只是想讓家裡人不再受人白眼。
在彤彤學習很差,家境又貧寒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親戚都是白眼相對,瞧不起爸爸,覺得是從窮人里出來的;而媽媽,在未嫁給爸爸之前,家境還算不錯的。自從媽媽嫁給了爸爸後,基本上斷了經濟來源,爸爸媽媽僅靠自己的雙手來生活,叔叔嬸嬸沒有資助,伯父伯母也如此。尤其是彤彤住院的時候,除了外婆心疼外,親戚們竟然沒有到醫院資助,哪怕只是虛偽的慰問一句話都沒有。
『叄』 不攀比跟隨自己的腳步而成功的例子
攀比源自貧乏 當虛榮蒙蔽了求真的雙眼,當名牌充當了彰顯身份的外衣,當攀比之風在校園里蔚然盛行時,我們不禁要問:攀比從何而來?有人說攀比源自財富,有人說攀比源自虛榮,但我要說,攀比源自貧乏 攀比源於知識的貧乏知識本應是學生孜孜以求的寶藏,學業有成方為求學者最引以為傲的珍藏蘇軾敢於自述平生功業,源於胸有「一日千里」之才;李白斗膽「君子呼來不上船」,源於腹內「斗酒」揮就「詩百篇」的豪氣沖天學者因才學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傳世古人醉心琴棋書畫切磋六藝,今人卻沉浸於名牌豪奢攀比,何也?這皆源於知識的貧乏有識之士的滿腹經綸足以讓人矚目,無識之士便唯有依靠錢財的虛名為自己徒增亮色了(閃光點:運用對比,抨擊當今的攀比之風) 攀比源於感恩的貧乏受傷時最堅實的肩膀、失意時最溫暖的擁抱,父母已經給予我們太多,而我們回報父母的實在太少我們是否看到父母在工作崗位上日日辛勞?我們是否看到父母省吃儉用給我們帶來美味佳餚?我們是否看到父母掏出的每一分錢上都凝結著他們的汗水?如果我們看到,我們怎忍心肆意揮霍,在金錢上做無謂的攀比爭高?攀比源於感恩的貧乏,我們沒有看到,或者我們已經習慣父母的付出,不再懂得回報上學讀書索要名牌手機,網上沖浪索要虛擬錢幣,在我們一次次向父母伸出索要的雙手之後,我們是否曾有些愧疚?愧疚辜負父母的愛,愧疚虧欠他們的良苦用心?不要沉醉在炫耀財富的滿足感里,因為那是以父母的辛勤付出為代價的;不要總是要求從父母身上獲得什麼,因為我們已經長大我們要學會問自己,我們能為父母做什麼? 攀比源於精神的貧乏陶淵明不汲汲於名利,不戚戚於貧賤,在田園山水中覓得生活的真諦,在鄉村小道上書寫自然的意味深長;梭羅遠離城市喧囂,從哈佛校園步入瓦爾登湖,在鳥鳴與清風陶冶下,聆聽自然,回歸真我不為官場的阿諛奉承低下頭顱,不被物質財富的大手捆綁束縛陶潛與梭羅,兩人相隔千年,東西遙望,在名利的誘惑下,作出了同樣的選擇二人都曾有機會在名利場上收獲世上的艷羨,卻雙雙選擇讓自己的光芒隱沒在喧囂之中「他們因為他們的晚餐價昂而自傲,我因為我的晚餐價廉而自傲」面對奢靡,梭羅寧願選擇簡朴生活,並且自給自足——這也是一種富有,更為可貴的精神的富有何須財富的裝飾?精神的富足已成為他們人生最好的注腳在攀比的深淵里越陷越深的人們,你們的精神花園是否過於貧瘠,是否更需要花朵的馨香?(閃光點:一系列的反問,讓論證更加深入,增加了文章的氣勢) 攀比源自於貧乏,源於知識的貧乏,源於感恩的貧乏,源於精神的貧乏如果你學富五車,你不會攀比,因為知識的華彩已足夠讓你發光;如果你心存感恩,你不會攀比,因為金錢的背後是父母日以繼夜的辛勞;如果你精神高尚,你不會攀比,因為物質財富的多少已無法將你的價值衡量,相反,只能讓你更加貧乏 攀比,源自於貧乏!
『肆』 不虛榮不與人攀比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用啊
1
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叫顏淵.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始終感到滿足、快樂.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贊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德呢?孔安國說,這是「安於貧而樂於道」.
還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在你3千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顏回最愛學習.他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隨發隨化,從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決不重犯.
顏回29歲頭發盡白,32歲就死去了.孔子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語「安貧樂道」、「陋巷簞瓢」、「簞食瓢飲」、「簞瓢屢空」、「遷怒於人」均來自本故事.
意即: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對艱苦的生活泰然處之.
2
司馬徽安貧樂道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翻譯:
南郡龐士元(龐統)聽說司馬德操(司馬徽)在穎川,特地從兩千里之外趕來看望他.到了那裡,正遇上司馬德操採桑葉,龐士元在車里對他說:" 我聽說大丈夫處世,應當帶金印佩紫綬,哪能窩窩囊囊,做這些婦人做的事呢!" 德操說:"你先下車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卻不考慮迷路的危險.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華;原憲桑樞瓮牖,也不願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著高頭大馬,幾十個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偉業呢?這就是為什麼許右、巢父慷慨辭讓,伯夷、叔齊感嘆國家滅亡,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呀.即使呂不韋竊取了相國那樣的高官,齊景公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 龐士元說:"我出生在邊緣之地,沒聽到什麼高深道理,如果不是親自敲洪鍾、擊雷鼓,就不會知道它們的轟鳴聲了."
『伍』 歷史上不攀比而做出成績的人有很多,請列舉他們的事例
周恩來
周恩來的一生,是坦盪無私,淡泊名利,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為公,淡泊名利.周恩來到中央蘇區時,盡管大家由於折服其才能而推薦他做紅一方面軍的總政委,但他執意不肯,而強調毛澤東的經驗、長處,堅持重新任命毛澤東為總政委.在遵義會議上,他作為 「三人團」成員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澤東的同時,主動承擔責任,自我批評,避免會議可能出現的僵局,確保會議成功.會後,他作為「黨內委託在軍事指揮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自覺地退居於助手的地位,讓毛澤東全權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確保毛澤東在黨內軍隊的領導地位的逐步確立.其次,是顧全大局,相忍為黨.周恩來認為「領導者在必要時應忘記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國革命的復雜環境中,處在黨內斗爭漩渦之中的他,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他總是忍辱負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面對黨內斗爭中對自己的各種誤解,甚至是惡意中傷,他報以忍受和緘默,竭力維系黨的團結統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當他組織實施反冒進受到錯誤批評時,盡管心情很沉悶,但仍然努力忘卻所受的屈辱,帶領周圍同志團結奮斗,勤奮工作,以盡量減少思想路線的失誤帶來的損失.三年困難時期上下交困,怨言頗多,為顧全大局,即使有些問題不是他的責任,他也毫無怨言地主動承擔起來,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盡管他自己處境十分艱難,仍然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博大胸懷.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軀挺身抗擊,力挽狂瀾;另一方面又顧全大局,忍辱負重,苦苦周旋,苦撐危局,以維護黨和國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周恩來曾說過「人民的世紀到了,所以應該像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為人民服務而死」,這是他畢生的追求,也是對他一生最好評價.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臨危不懼,處險從容.為了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幾十年如一日,日理萬機,三更未眠五更起,緊張、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擔了超負荷的工作,常常連續工作幾個晝夜,累了只能扶著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會睡著」!1976年,彌留之際的他從昏迷中醒來,便對醫生說,我這里沒有什麼事了,你們還在這里干什麼呢?快去照顧其他同志要緊,他們那裡更需要你們.他投身革命的大半個世紀里,傾心血於人民,盡赤膽於祖國,唯獨沒有自己.他真正地成為世人欽羨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總之,周恩來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的完美統一,是共產黨人理想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永恆的價值.
『陸』 我們不應該攀比的正面例子
人一定要想明白了再結婚,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自己能專過什麼樣的生活,屬什麼類型的人適合自己。如果過不去自己心裡那道檻,那就自己一個人好了,不要難為了自己,也連累了他人。等著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過得都不怎麼幸福。幸福是自釀的。
『柒』 哪些名人不與別人攀比
周恩來 追問: 怎樣不與他人攀比!~~~ 例子? 回答: 他和 毛澤東 的例子 追問: 繼續
『捌』 關於不能攀比的一百字作文大全
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這個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里,人們往往都嚮往發展,追求高級,「往高處走」,這當然是不可避免的!
整個世界就是在不斷競爭,比較,攀登中向前發展的。但是當競爭和攀比的潮流與風氣影響,感染著各層次的人們時,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大家都似乎懂得只有不斷競爭,攀比才會進步,才不至於被淘汰,遭遺棄的道理。但是也有人進入「誤區」,錯誤地理解了競爭和攀比!
有的同學愛攀比金錢和物質。他們常把眼光停留在金錢,衣服,日用品上,甚至比各自的家底;然而有的同學卻把攀比看作是友益的競爭。在學業,功課上;在體育競賽上乃至同學間團結,班級間先進等方面互不相讓,積極爭上游!恰恰這兩種攀比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愛攀比金錢的同學往往是自小生長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中的,一切都追求高檔,奢侈和氣派。久而久之,形成了虛榮心理,以為無論社么都要勝過他人,但是他們從來不想想他所得到的一切並非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得來的,而是伸手向父母要來的。但是大多數父母的財富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勞動後才獲得的!但是這些同學並不理解幸福,富裕的物質生活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那些敢於比學業,比進步的同學才真正有志氣,有才能!他們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汗水來獲得成績,贏得榮譽,走向成功!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攀比動機,攀比結果,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怎樣從攀比中振奮自己的精神怎樣通過競爭使自己的學業進步,身心健康,朋友更多呢我想,每一位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都會有正確的選擇!我也相信,靠我們學生之間的相互督促,相互幫助,才會把那些不正確的,追求榮譽,虛榮,奢侈的攀比逐漸轉化為積極,正確的友好競爭。比學業,比進步,比團結,比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未來的現實社會,才能為我們的祖國,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
讓我們手挽手一起抵制社會上的攀比,迎接友好的「攀比」吧!
『玖』 有關攀比的故事有哪些
石崇和王愷比富。石崇和王愷比闊鬥富,兩人都用盡最鮮艷華麗的東西來專裝飾車馬、服裝屬。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他曾經把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送給王愷,這棵珊瑚樹枝條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當的。王愷把珊瑚樹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後,拿鐵如意敲它,馬上就打碎了。王愷既惋惜,又認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寶物,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石崇說:「不值得發怒,現在就賠給你。」於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裡的珊瑚樹全都拿出來,有三尺、四尺高的,樹干、枝條舉世無雙,光彩奪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愷那樣的就更多了。王愷看了,露出失意的樣子。
『拾』 關於杜絕攀比的故事,要用心學習
安貧樂道: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 故事: 1 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叫顏淵。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始終感到滿足、快樂。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贊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德呢?孔安國說,這是「安於貧而樂於道」。 還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在你3千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顏回最愛學習。他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隨發隨化,從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決不重犯。 顏回29歲頭發盡白,32歲就死去了。孔子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語「安貧樂道」、「陋巷簞瓢」、「簞食瓢飲」、「簞瓢屢空」、「遷怒於人」均來自本故事。 意即: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對艱苦的生活泰然處之。 2 司馬徽安貧樂道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翻譯: 南郡龐士元(龐統)聽說司馬德操(司馬徽)在穎川,特地從兩千里之外趕來看望他。到了那裡,正遇上司馬德操採桑葉,龐士元在車里對他說:" 我聽說大丈夫處世,應當帶金印佩紫綬,哪能窩窩囊囊,做這些婦人做的事呢!" 德操說:"你先下車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卻不考慮迷路的危險。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華;原憲桑樞瓮牖,也不願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著高頭大馬,幾十個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偉業呢?這就是為什麼許右、巢父慷慨辭讓,伯夷、叔齊感嘆國家滅亡,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呀。即使呂不韋竊取了相國那樣的高官,齊景公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 龐士元說:"我出生在邊緣之地,沒聽到什麼高深道理,如果不是親自敲洪鍾、擊雷鼓,就不會知道它們的轟鳴聲了。" 回答時間:2011-10-24 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