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長城的故事的作文300字

關於長城的故事的作文3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06 16:47:50

⑴ orz介紹長城的文章一篇&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或傳說或民歌民謠等一篇!!!orz

長城是中華民族攀登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於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東西相距長達5000多公里,因此被稱之為萬里長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見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國第一名勝和中國旅遊點的代表,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自燕國開始修長城起,長城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今天見到的是明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八達嶺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長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遊勝地之一。長城城牆高平均7.8米,頂寬7.8米,可以五馬並騎,十列並行。
訪問中國的旅遊者,莫不想前往登臨,一睹長城的雄姿。游覽長城,公認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區的八達嶺。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車行駛約1小時多,便到達海拔1000多米的八達嶺。萬里長城的居庸關雄扼八達嶺的山口。
萬里長城是公元前7世紀開始修建的。當時,中國北方諸侯割據,他們為了防禦鄰近諸侯的侵襲,在各自的領土上先後築起了一段段防衛牆。與此同時,燕、趙、秦三個諸侯國的北方,又與少數民族中以游牧為主的匈奴族為鄰,為了防禦匈奴奴隸主的騷擾,三國各自都在他們的弱方修築了長城。到了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把一段段的長城連結起來,成了現在萬里長城的基礎。後來經過歷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它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經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到甘肅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谷,綿延起伏,長約12000多華里,因而名為萬里長城。
在古代交通運輸工具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它不是一般的土牆,而是整齊的條石和結實的青磚砌築的。有人計算,如果把明長城所用的磚、石和土方,築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圍牆,可以繞地球一周。不用說燒制這些磚石,就是把它們通過崎嶇的山間小路送達修建工地,已經是一項十分寵大的工程。因此,游覽長城的人莫不為先民的偉大氣魄和堅毅精神所感動。

關隘、城牆、城台和烽火台
長城由關隘、城牆、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組成。關隘一般都建在形勢險要之處,居庸關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居庸關和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平均高7.8米,最高達14米,城牆的外側一般都選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難。每隔不遠,有一座拱門,稱「券門」。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牆頂寬達5.8米,可容五馬並騎。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組高出牆頂的方形建築,是巡邏放嗩的地方。烽火台專門傳遞軍情。規定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如此傳遞,千里之外的敵情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使朝廷了解。
居庸關長城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中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郁,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現在還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叫「雲台」。在元朝時,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於元末明初被毀。三塔毀後,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於清康熙年間被火焚毀,只剩下這個基座------雲台。雲台的券門內,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態傳神;還有梵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六種文字刻成的佛經。
去八達嶺長城游覽一是從市內乘游覽專車前往,費用高一些,但比較舒服,並可同時游覽十三陵。從北京去八達嶺的公路,經修整後,平坦寬闊。也可以坐火車前往,早7時40分發車,車行2小時多。八達嶺遊人鼎盛,平均一天遊客約萬餘人
回答者:小豬叫了 - 助理 二級 10-5 17:23

城是中華民族攀登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於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東西相距長達6700多公里,因此被稱之為萬里長城,是中國第一名勝和中國旅遊點的代表,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自燕國開始修長城起,長城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今天見到的是明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八達嶺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長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遊勝地之一。長城城牆高平均7.8米,頂寬7.8米,可以五馬並騎,十列並行。
訪問中國的旅遊者,莫不想前往登臨,一睹長城的雄姿。游覽長城,公認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區的八達嶺。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車行駛約1小時多,便到達海拔1000多米的八達嶺。萬里長城的居庸關雄扼八達嶺的山口。
萬里長城是公元前7世紀開始修建的。當時,中國北方諸侯割據,他們為了防禦鄰近諸侯的侵襲,在各自的領土上先後築起了一段段防衛牆。與此同時,燕、趙、秦三個諸侯國的北方,又與少數民族中以游牧為主的匈奴族為鄰,為了防禦匈奴奴隸主的騷擾,三國各自都在他們的弱方修築了長城。到了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把一段段的長城連結起來,成了現在萬里長城的基礎。後來經過歷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它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經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到甘肅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谷,綿延起伏,長約12000多華里,因而名為萬里長城。
在古代交通運輸工具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它不是一般的土牆,而是整齊的條石和結實的青磚砌築的。有人計算,如果把明長城所用的磚、石和土方,築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圍牆,可以繞地球一周。不用說燒制這些磚石,就是把它們通過崎嶇的山間小路送達修建工地,已經是一項十分寵大的工程。因此,游覽長城的人莫不為先民的偉大氣魄和堅毅精神所感動。

關隘、城牆、城台和烽火台
長城由關隘、城牆、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組成。關隘一般都建在形勢險要之處,居庸關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居庸關和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平均高7.8米,最高達14米,城牆的外側一般都選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難。每隔不遠,有一座拱門,稱「券門」。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牆頂寬達5.8米,可容五馬並騎。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組高出牆頂的方形建築,是巡邏放嗩的地方。烽火台專門傳遞軍情。規定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如此傳遞,千里之外的敵情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使朝廷了解。
居庸關長城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中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郁,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現在還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叫「雲台」。在元朝時,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於元末明初被毀。三塔毀後,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於清康熙年間被火焚毀,只剩下這個基座------雲台。雲台的券門內,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態傳神;還有梵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六種文字刻成的佛經。
去八達嶺長城游覽一是從市內乘游覽專車前往,費用高一些,但比較舒服,並可同時游覽十三陵。從北京去八達嶺的公路,經修整後,平坦寬闊。也可以坐火車前往,早7時40分發車,車行2小時多。八達嶺遊人鼎盛,平均一天遊客約萬餘人

⑵ 有什麼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

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

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3、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

那時侯徵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爛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乾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好傢伙,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

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4、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5、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

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

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⑶ 請寫一篇關於長征的文章

關於長征的文章
長征簡介
長征,簡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戰略轉移。這次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戰略大轉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統治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所造成的結果,是中國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紅軍長征中的六次會師
懋功會師
60年前的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今於都)等地出發進行長征。長征初期,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者實行逃跑主義,紅軍雖然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轉到湘江以西地區,卻受到了很大損失。這時,敵人重兵正向湖南西部武崗、城步地區集中,中央紅軍如仍按原計劃北上,同進到湖南西部永順、桑植、桃源地區的第二、第六軍團會合,就有陷入敵之重圍遭致覆滅的危險。在這緊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改變方向,爭取主動,向敵軍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按照毛澤東的這一正確主張,紅軍攻克黎平,強渡烏江,攻佔遵義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國例。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
林伯渠,1886年出生,湖南臨澧人。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20年加入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等職。
董必武,1886年出生,湖北紅安人。1920年參與籌建武漢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34年參加長征,在幹部休養連任黨支部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副總理、國家副主席等職。

長征檔案:「長征」一詞何時首次提出?
「長征」一詞何時首次提出?解放軍檔案館處長宋傳富認為:1935年5月在以紅軍總司令朱德名義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首次提出。
宋傳富說,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時,使用的並不是「長征」一詞,而是分階段使用「突圍」「轉移」和「西征」;突破四道封鎖線以前,紅軍文獻中一般使用「突圍」和「轉移」;從1934年11月至1935年4月,中央紅軍一直往西挺進,在此期間的紅軍文獻中一般使用「西征」。
目前可查的紅軍檔案是解放軍檔案館收藏的一張《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全文共156字,以韻律文的形式發布,其中寫道:「……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俗。……」落款是:「紅軍總司令朱德」。
宋傳富說,這張布告盡管本身沒有留下具體時間,但從布告的內容可以看出,這是紅軍在進入或即將進入彝族聚居區時發布的宣傳告示。
1935年5月12日,黨中央召開會理會議,決定紅軍經冕寧進入彝族聚居區,到達安順場大渡河南岸。因此可以推算,發布告的時間應該是在1935年5月12日前後,也就是說,此時紅軍領導人已經意識到此次戰略轉移的艱巨性,首次使用了「長征」這個詞。

長征檔案:興國縣23萬人8萬人參加紅軍
中共中央、蘇維埃中央政府和紅一方面軍開始踏上長征路時的總人數為8.6萬餘人。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長征出發前,紅軍曾在5個月內緊急「擴紅」8萬人左右。
1934年5月14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發表宣言,號召蘇區人民「武裝起來到紅軍中去」。
「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在5、6、7三個月中擴大紅軍5萬名。」瑞金市黨史專家劉良說。號召一出,蘇區人民熱烈響應。瑞金縣在一個月內,就擴大紅軍5400人,超額30%完成任務,成為「擴紅」突擊「模範縣」。
「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一家農民,兄弟8人全部參加紅軍。」劉良說。
被毛澤東贊譽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模範縣」興國縣,在80%的青壯年都已參加紅軍的情況下,一個月「擴紅」5000餘人。興國縣社聯主席胡玉春告訴記者,整個興國縣23萬人中,有8萬人參加了紅軍,所以,擁有54位開國將軍的興國縣既是著名的「將軍縣」,也是著名的烈士大縣,共有23179名烈士犧牲在革命的征途上。
到6月30日,整個中央蘇區實際「擴紅」62269名。三個月的「擴紅」計劃只用兩個月就超額完成。
9月1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及王稼祥聯名簽署《中革軍委為擴大紅軍緊急動員令》,要求全蘇區在9月間「動員3萬新戰士上前線」。

⑷ 我當小導游作文介紹長城300字

大家好,我是來自寶實旅行社的金牌導游——布導。今天,我將帶你們來到著名的世專界遺產——長屬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所以又被統稱為「萬里長城」。

好的,各位遊客們,我們現在已經到達了長城腳下,等會兒我們就要走上長城的城牆上了,我們要注意安全哦!

長城的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各位遊客們, 我們腳下的方磚、扶著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沒有火車、汽車,就靠勞動人民無數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抬上去。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所以我們要好好愛護它。

來到長城,我們要好好愛護它,不要在上面亂塗亂畫、亂扔垃圾。如果有人這樣做,我們要勸告他停止。

最後,我們的旅程結束了。希望大家再來北京玩哦,這里還有很多世界遺產等著我們參觀!

⑸ 關於長城傳說的作文300字左右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出發前,天空是灰濛蒙的,到達長城腳下——居庸關時,天公作美,已是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站在山腳下仰望,長城宛如一條長龍盤旋在綠油油的群山之巔,這時我們開始攀登長城了。長城太難爬了,每一級台階都是高矮不同,有的還很滑,路越來越難走了,我一邊喘氣一邊前行向下一個烽火台走去。這時一陣清涼的微風迎面吹來,我們走的更有勁了,最後我們終於爬上了烽火台,見到了天下第一雄關,並與「不到長城非好漢」紀念碑合影留念。隨後我們一鼓作氣上了第三個烽火台,從這里望下去山下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那舒暢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啊!
我走下了長城,一個同學告訴了我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秦始皇統治中國時期。為了防禦北方入侵,秦朝徵集大量民工修築長城。不料長城合攏處數段倒塌,役夫死傷無數。秦始皇聽信了師之言,認為修築長城截斷了龍脈,所以城牆才無法合攏。乃下令捉拿與秦始皇同庚的姑蘇范杞良,企圖把他埋在城下接通龍脈。范杞良聞訊出逃,倉促間跳牆遁入孟府後花園,與孟姜女邂逅,兩人互相產生好感。在孟員外夫婦的撮合下,范杞良與孟姜女拜月成親,結為夫妻。但是婚後不久,范杞良仍被官府作為勞役押送到北方修築長城。時入寒冬,孟姜女思夫心切,辭別父母千里尋夫送寒衣。一路上關山阻隔,艱辛備嘗,孟姜女不畏艱險,以真摯頑強的尋夫之志感動了守關的士卒和劫道的強人,終於來到了長城下。然而,她新婚的夫君范杞良已被活埋在長城下祭天了。孟姜女悲憤萬分,放聲大哭,在她的哭聲中高大的長城轟然倒塌了。

⑹ 有關長城的作文300字(故事)

關於長城的故事
古代,有一民女孟姜女,在結婚拜堂之日,丈夫被抓壯丁修長城,一年杳無音信,孟姜女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哭到哪裡塌到哪裡.
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范杞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⑺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350字左右)

孟姜女哭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准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⑻ 【孟姜女哭長城】作文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