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地瓜的故事

關於地瓜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6 20:36:26

⑴ 紅薯的來歷

紅薯,有人考證說原產於美洲,後來被逐漸引種到歐洲、亞洲、大洋洲等許多地方。後來,從南洋被引進我國。據史書載:明朝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福建遭到台風襲擊,造成的災荒非常嚴重。經常來往於福建與菲律賓經商的福建長樂人陳經綸、陳松龍父子得知菲律賓當時已普遍種植「番薯」,而且產量很高,是救災比較好的農作物,但被嚴禁出境。所以,他們想方設法把弄到的薯蔓夾在小盒裡,偷運出境,隨商船運回中國。對此,《閩書》記載說:陳在「南洋」「栽取」(薯)蔓咫許,挾小盒中而來……其蔓雖萎,剪插種下,下地數日即榮。」

另有一說是廣東吳川縣人林懷蘭,到越南(當時稱交趾)行醫時,見番薯種植大利於農,所以,就想辦法由越南把番薯帶回我國。據清道光《電白縣志·雜錄》里記載:林懷蘭「博游交州(今廣東、廣西等地)醫其關將(指邊關守將)有效。因薦醫(交趾)國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賜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懷半截而出。亟辭,歸中國……林乃歸種,遍於奧。」此兩種說法,至今雖無定論,但「紅薯」非我國之「特產」已是不爭之事實。

⑵ 歷史上儲藏紅薯的典故,大致的內容是,從前有一位老財主,有一年他們家紅薯大豐收,他把紅薯做成澱粉坯

如果是生的一見雨就化了,如果是熟的,也被蟲子吃光了,這就是多年以後的結果。

⑶ 紅薯與地瓜的故事

是指紅薯夫婦嗎?如果是那麼紅薯就是喜歡,地瓜是不喜歡。

⑷ 紅薯的傳說

1593年,也就是中國明朝萬曆年間,來自福建福州的商人陳振龍帶著兒子陳經綸及商隊渡海來到菲律賓。在那裡,他們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薯,吃了半輩子大米的他們第一次吃了紅薯。

紅薯獨特的清甜香氣和令人滿足的飽腹感,馬上吸引了他們。經過打聽他們了解到,紅薯這種作物耐乾旱、耐貧瘠、易移栽、易繁殖、營養豐富、味道甘美、高產量,一下子動心了。

那時候,國內豐臣秀吉的侵朝大軍與名將李如松在平壤激戰正酣。老百姓飽受天災、人禍的侵擾,糧食短缺、困苦不堪,當下便決定一定要把紅薯這種作物帶回家鄉種植。

當時,西班牙殖民者制定有相當嚴苛的禁止帶出法令,面對各個口岸的森嚴盤查,陳振龍和兒子想出妙招將一根紅薯藤交纏編織在一條纜繩中,躲過西班牙殖民者的關卡,成功踏上回福建老家的商船。

經七天七夜的航行,有驚無險的將紅薯秘密帶到了中國,並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稟帖,請求推廣種植。



(4)關於地瓜的故事擴展閱讀

紅薯生長習性: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苗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於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於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確保根快數量及膨大。

紅薯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

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

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

⑸ 拔絲地瓜的來源有什麼故事

拔絲地瓜起源抄於中國北部襲。幾乎所有的小孩子和女士都喜歡吃。而且現在還被華僑傳遞到國外,現在已經是道中國傳統美食了。
拔絲地瓜
菜譜簡介 地瓜塊下油鍋前務必瀝干水分,否則很容易導致油星飛濺傷人。
材料
地瓜500克,綿白糖250克
做法
1.地瓜去皮洗凈切塊,瀝干水分。
2.鍋內放適量油開火燒熱,以竹筷插入,見四周冒細泡時,將地瓜倒入煎炸至金黃色。
3.以筷子戳地瓜,如果能戳透,則為熟透;將熟透的地瓜塊撈出瀝油。
4.倒出鍋內的油,留少許余油,加入白糖和小半碗清水,煮沸。
5.改小火,慢慢熬煮糖漿,等糖冒泡變色時,下入炸好的地瓜,迅速翻炒,讓糖漿包裹住地瓜後,即可熄火裝盤。

⑹ 紅薯片的來歷相關故事

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版和摩鹿加島,再傳至權亞洲各地。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紅薯其之所以稱番薯,大抵是因為它是「舶來品」之故。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

⑺ 烤地瓜的由來

話說乾隆與烤地瓜! 乾隆皇帝壽致89歲,在我國歷代皇帝中享年最高。據傳,他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醫們千方百計地為他治療,但總是療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過御膳房,一股甜香氣味迎面撲來,十分誘人。乾隆走進去問:「是何種佳餚如此之香?」正在烤紅薯的一個太監見是皇上,忙叩頭道:「啟稟萬歲,這是烤紅薯的氣味。」並順手呈上了一塊烤好的紅薯。乾隆從太監手裡接過烤紅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完後連聲道:「好吃!好吃!」此後,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紅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葯而愈了,精神也好多了。乾隆皇帝對此十分高興,便順口誇贊說:「好個紅薯!功勝人參!」從此,紅薯又得了個「土人參」的美稱。 山東烤地瓜源於濟南,濟南烤地瓜則源於平陰,據史載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大臣紀昀、護衛素倫等扮葯茶商微服巡訪到魯西南重鎮濟寧,夜宿平陰縣城,晚上眾人隨乾隆到平陰城西關帝廟遊玩,老遠忽聞一股濃郁的香甜味,忙尋味到一老漢生意攤前,原來是一張姓老漢正從一泥爐中一塊一塊取出烤熟的地瓜,金黃滾燙地瓜的香氣迷人,紀昀忙賣一塊送給乾隆,乾隆捧在手裡熱呼呼的,剝皮露出金黃色、軟綿綿、熱騰騰的瓜瓤,吃一口香、甜、面、糯、燙,混身熱呼呼的,忙命眾人都購賣品嘗,並命烤薯張姓老漢多烤地瓜後送到行館備食之,第二天因周邊難民積聚平陰,又有白蓮教、白虎會造反鬧事,乾隆留戀白蓮教女教主「一枝紅」美色,便留住平陰調兵剿滅白蓮教、白虎會,但餐餐不忘派人去賣一烤地瓜食用,留住平陰幾日剿滅白蓮教、白虎會,而乾隆皇帝因連食平陰烤地瓜竟治好了其多年連太醫屢治無效的便秘,滅了白蓮教又有平陰烤地瓜治好其頑疾,乾隆皇帝大喜,贊賞平陰烤地瓜「功勝人參」,下令平陰知縣丁繼先派平陰烤地瓜能手帶平陰鮮地瓜到北京皇宮烤地瓜,專供後宮皇帝濱妃們食用,從此平陰鮮地瓜成為御供地瓜,平陰烤地瓜名傳濟南、山東,成為聞名全國的名優風味小吃。

⑻ 中國地瓜的由來

是薯吧……薯有二種,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版種番薯起源於權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藷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藷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1]。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