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冬至的小故事

關於冬至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6 21:13:31

1. 冬至背後的故事

冬 至 節 的 來 歷

一 地方風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歷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綉。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綉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綉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游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

2. 冬至的小故事20字。

漢獻帝禪讓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
曹丕稱帝劉備孫權別稱帝
陸遜擊敗關羽奪荊版州
張飛恤軍殺
劉備關權羽張飛殺興兵報復東吳戰敗
白帝城劉備託孤諸葛亮
諸葛亮六祁山北伐徒勞功
司馬懿發政變囚禁司馬曹爽
司馬師發政變廢黜邵陵厲公曹芳
司馬昭派鄧艾鍾進攻蜀漢蜀漢滅亡三格局變兩
魏元帝曹奐禪讓司馬炎建立晉朝
東吳暴君孫皓俘三代終結

3. 冬至的傳統故事有哪些 冬至節氣有哪些傳說

冬至傳說:來源於上古帝皇——黃帝和堯帝。


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版種說法。《權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


《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4. 冬至,為你講幾個溫暖的小故事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我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不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祭天祭祖外,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風俗,南方地區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5. 冬至節的故事

冬至傳說故事: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版一大臣向權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

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6. 大家有什麼關於冬至的故事

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台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在台灣,說起冬節圓粘門環這一節俗,還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
從前,有年冬節,台灣某地三個流浪街頭的乞丐,做母親的飢寒交加斷了氣,女兒痛哭一場後,決定賣身葬母,可是父親也餓得難以行走,女兒就把剛剛討來的幾個冬節圓送給父親吃,父女推來讓去好幾次,做父親的才含淚把冬節圓吃下。臨別時,父女約定,女兒不管到哪家打工,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今後做父親的就不會找錯門了。說罷,父女抱頭痛哭一場就天各一方了。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計,對東家說:「冬節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東家很迷信,聽罷也覺得有理,就叫丫環將兩只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秋去冬來,五年後,父親終於找到了在門環上粘冬節圓的這戶人家,父女團聚了。後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節,父女倆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後來,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託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節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
如今,分離在海峽兩岸的親人,更希冀祖國早日統一,親人團聚,他們每逢冬節更喜愛在門環上粘上兩個耀眼的冬節圓。那白白的冬節圓,象徵著純潔的親情;紅紅的,象徵著吉祥的蘊意;圓圓的,象徵著家庭的團圓;甜甜的,也象徵著生活的甜蜜;連那很粘很粘的糯米,不也象徵著親人的骨肉相聯嗎?

7. 冬至吃餃子的故事30字

故事30字:名醫張仲景於冬至日發明「祛寒嬌耳湯」,是最初餃子的雛專形,後流傳下來屬。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也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屬於年節食品。民謠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餃子原名「嬌耳」,是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冬至吃餃子是源於東漢名醫張仲景冬至日贈醫施葯之舉。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23日。

8. 冬至有趣故事

冬至有趣故事:

一、冬至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二、冬至湯圓

相傳古時興化府里有個寡婦叫余蓮香,丈夫早逝,她獨自種田采草編織斗笠撫養兒子元元讀書。元元二十歲中了狀元,當官時因政務繁忙,不得閑回家省親,於是將一半薪俸叫家丁張二送回給母親。可是,張二好酒嗜賭,丟了銀兩,每次都說假話騙元元。

某日,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為其母親蓮香的氣節所感動,下旨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十分高興。但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的蓮香,以為兒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氣,躲進深山。

元元回到家鄉,才知張二誤事,便進山找母親。那時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沒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後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採食。一天,元元順路把丸子從山頂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

冬至這天,母親採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台灣人稱家或屋子為厝 )前,元元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母親,母子盡釋前嫌,相聚而泣。故事代代相沿,於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湯團,過「團圓節」的說法。

三、湯團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節」,也叫「孝母節」。傳說古時有一山民,進深山砍柴,被一種叫禽母的野獸擄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慾,強迫山民與其成親並懷孕生下一男孩。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時,抱著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裡,給兒子取名天賜。

山民也沒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賜撫養長大,送其上學。天賜見其他小孩都有母親接送,其父只說其母外出遠門未歸。轉眼天賜就到了18歲,高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封官進爵,衣錦還鄉,欲報母生之情,父養之恩,與父再提見母之事、父親如實相告,勸天賜放棄尋母之念。

天賜左右為難,身為進士、朝廷命官,怎能認一野獸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認母親呢?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一定要把母親尋找回來,天賜主意已定,便問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親,父說其母愛吃野生猴柿(一種小野果),只要采幾筐猴柿從村莊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

其母肯定會一路撿拾猴柿到村莊。天賜一一照辦。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撿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衛兵抓住。

禽母認出山民,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天賜上前叩拜母親,禽母口不能說,但心裡知道這個就是她的兒子,十分歡喜,放聲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極而終,這一天正是冬至。天賜為紀念母親,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後人效仿成俗。

四、台灣冬至

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閑著沒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農夫的田裡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撒到田裡就會變成雜草。

墨斗公的本來的意思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於是,所有的田裡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它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喂我吃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

它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喂它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它就要罷耕抗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它再也不能開口抱怨。

因為它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它的生日。除了喂它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一顆圓仔釘。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它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五、冬至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9. 冬至的故事 傳說

冬至,故事從這時開始

--------------------------------------------------------------------------------

冬至了,所有的故事,因為真正冷的開始,而掀起了帷幕。
很小的時候,聽母親說,冬至晚上做的夢,一般都很靈,將來很有現實的可能。

這真是不可思議呢,就像從小被大人們訓著,要在大年三十的時候,站到門後面去蹦三蹦,傳說這樣就能長高,於是,冬至晚上的夢,因為傳說中的靈驗,而被我們狠狠地小心著,緊張著,記掛著。

冬至晚上的日子,常常是跟在大人的身後,拎著錫箔和黃紙去馬路邊,母親鄭重其事地告誡,必須在有拐角的、有樹的地方,燒那些錫箔和黃紙,一邊燒,一邊要叫著祖母祖父的名字……我的記憶里,幾乎是沒有他們的,於是,每一次喊名字,都會忘記,後來還是乾脆跟著大人們叫:「爺爺奶奶,來拿錢啊,有事就托夢啊!爺爺奶奶,來看看哦!」

這樣的聲音,在寒氣的冷冬里,很有一些詭異和神秘,是小孩子害怕又期待的東西,有點古怪,有點玄乎,還有點令人興奮……燒得發白的塵埃,隨風而飄,忽忽盪盪的,搖曳在空中,白白的,像個精靈。母親說,紙屑飛得越高越好呢———飛得高,故去的親人就拿得到。於是,我會昂著頭,久久地看著……那些祖先,在天堂嗎?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嗎?他們也一樣看得見我們嗎?

那時候的馬路,人煙稀少,卻能瞥見,在不遠的地方,也有火焰在隱隱約約,同樣的,又有誰在紀念誰?又有多少故事,值得人們牽掛和懷念呢?

回了家,母親一把抓過我,狠狠用毛巾擦我被煙熏黑的鼻子,然後,就翻出了白天曬過的絲棉被,鋪到了我們的床上,母親說她這樣做,是有講究的,她總是說,冬至以後,入了九,才可以睡絲綿,因為真正的冷天,來了。

這是很值得懷念的日子———腳上的燙婆子已經灌好了,裡面灌了燙燙的開水,怕燙了腳,母親用開司米織的套子裹住了它的身體,我會很「虐待」地拚命地用腳搓那個套子;軟軟的絲綿被,有太陽的味道,就夾在下巴。想起爸爸說的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曾經有個長鬍子的爺爺,鬍子非常非常長,小孩子好奇地問:爺爺,你睡覺的時候,鬍子是放在被子裡面還是外面?到了晚上,爺爺再也睡不著了,因為他實在想不起來,自己的鬍子究竟是在被子的哪裡?

此時此刻,母親的臉在面前晃著:快睡!好好做夢,很靈的!一定會實現的!

我開始緊張起來。我要做夢!我要做夢!我一定要做可以實現的夢!

直到今天,我仍然沒有能夠在冬至的夜晚,做一個我記得起來的夢,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樣的夢想,註定我明白並且了解它實現的可能性。當又一個冬至到來的時候,我打電話給母親,問:真的冬至晚上做的夢很靈?一定會實現?

母親笑了:那是因為冬天了,叫你們早早睡覺呀!你們睡了,我也好睡了!

突然地,就笑了。真的,很多的故事,是我們自己設計的。

所以,親愛的,冬至到了,你的故事,開始了。

10. 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

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

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3、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一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

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麵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

大為贊嘆,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4、相傳,漢代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其實,冬至這天吃餛飩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區。

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而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闢地者黃帝。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闢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5、相傳有一個叫共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