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奉獻謙讓的故事
1. 關於謙讓的小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2. 關於謙讓的故事
所謂謙讓,謙虛忍讓是也,此一例子可證其也,例一、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拳王喬•路易在拳壇所向無敵。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開車出遊,途中,因前方出現異常情況,他不得不緊急剎車。不料後面的車因尾隨太緊兩輛車有了一點輕微碰撞。後面的司機怒氣沖沖地跳下車來,嫌他剎車太急,繼而又大罵喬•路易駕駛技術有問題,並揮動雙拳,大有想把對方打個稀巴爛的架式。喬•路易自始至終除了道歉的話外再無一語,直到那個司機罵得沒趣了,揚長而去。喬•路易的朋友事後不解地問他:「那人如此無理取鬧,你為什麼不好好揍他一頓?」喬•路易聽後認真地說:「如果有人侮辱了帕瓦羅蒂,帕瓦羅蒂是否應為對方高歌一曲呢?」 看了之後我的感想就是:身為拳王,能做到如此,可算為謙讓的楷模了。例二、 選個最近的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日,非洲肯亞的小村落來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看看他父親的故鄉的年輕人。他剛到村口,就看見一群族人拿著長矛,在那裡激烈地談論著。上前一問,原來是要和另外一個部落打仗。年輕人不解地問其原因,一位族人氣憤地說道:「那個村子的人老和我們搶地盤,搶走我們的果實和莊稼。我們之間的爭執已經很久了。每一次都要大動干戈地打上一回。」這位年輕人搖搖頭,向族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去和鄰村的人談判。族裡的人雖然想搶回自己的土地,但更加希望和平,於是便讓年輕人去了。幾個小時後,年輕人滿意而歸。當問其究竟,他說:「這很簡單,我對那裡的族長說我們願意送給你們一些土地,但是希望你們不要再搶我們的糧食了。」他們也希望和平,聽到這些當然願意,還帶來了一些水果和糧食。兩族之間幾十年的矛盾被年輕人這樣解決了,他從此成為族人心中的英雄。而這個年輕人就是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 試想當時若奧巴馬和他的族人一起去和鄰村的人爭斗,那麼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結局只能是兩敗俱傷。而他卻用了「謙讓」的辦法巧妙地化解了危機。「謙讓」使雙方實現了和平,達到了「和諧」。 當然,過分謙讓也不是什麼好事兒,記得魯迅當年乘火車時,是極厭惡了中國式的謙讓,你可能會問了,是什麼樣的謙讓會讓周先生(魯迅)厭惡呢?原來,那時的中國人是非常迂腐拘禮的,上了火車只顧忙著鞠躬讓座,到了最後竟是沒一個人坐下來。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還真是不可思議的。
3. 謙讓的名人故事
孔融讓梨來
孔融讓梨-典故
一日,父親買源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兄弟姐妹之間謙讓的好例子
4. 謙讓的小故事
孔融復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制,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5. 有關謙讓的故事,事例
1、在一次專為愛因斯坦舉辦的宴會上,有人向他說了一大堆贊美的話,但是他卻說:「如果我相信你們說的好話都是真話,那我就是一個大瘋子。正因為我不是瘋子,所以才不相信。」
1952年,以色列提請愛因斯坦做總統候選人,他對前來的大使說:「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兒,關於我,我幾乎一點兒也不了解。我這要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
大使說:「每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個猶太人都在期待你呢!」
愛因斯坦說:「那我要怎麼辦?我要使他們失望的。」
事後,他乾脆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誰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來。即使你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決不能自滿,千萬不要生活在過去的榮耀之中。」
後來,愛因斯坦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聘書後,第一天被帶去看自己的辦公室時,行政助理問他需要什麼設備。
他回答:「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紙和粉筆。哦!對了,還要一個大的紙簍,越大越好,因為這樣子我才能把我所有的錯誤丟進去。」
2、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3、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4、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兒,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兒,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
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婦女,她們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5、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6. 急需幾個關於謙讓的小故事(100多字),或名人名言。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
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
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7. 有關謙讓的名人故事
謙讓的名人故事
1、蘇格拉底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贊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3、貝羅尼
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兒,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兒,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
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婦女,她們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4、張英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5、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
8. 有關名人謙讓的故事
中國孔子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程門立雪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 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 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被稱為美國之父。在談起成功之道時,他說這一切源於一次拜訪。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老前輩請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見面。富蘭克林來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進門,「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門框上,頓時腫了起來,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了笑說:「很疼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記住了老前輩的教導,把謙虛列為他一生的生活准則
徐悲鴻改鴨子
據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評議作品,一位鄉下老農上前對他說:"先生您這幅畫里的鴨子畫錯了。您畫的是麻鴨,雌麻鴨尾巴哪有那麼長的?"原來徐悲鴻展出的《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畫中麻鴨的尾羽長且捲曲如環。老農告訴徐悲鴻,雄麻鴨羽毛鮮艷,有的尾巴捲曲;雌麻鴨毛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鴻接受了批評,並向老農表示深深的謝意。
孔融讓梨
孫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七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已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呂岱哭徐厚
三國時的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但能虛心聽取批評意見。他的朋友徐厚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呂岱的缺點。呂岱的部屬對徐厚不滿,認為徐厚太狂妄,並將此告訴了呂岱。可呂岱反而更加尊重和親近徐厚。徐厚死後,呂岱失聲痛哭,邊哭邊訴:「徐厚啊!以後我從哪兒去聽到自己的過失啊!」
9. 關於忍讓和謙讓的歷史故事
1、 古時候,有位宰相老家的鄰居砌圍牆向外移了三尺,宰相家裡寫信告訴此事且准備也將圍牆向外移三尺.這位宰相回信讓家裡向後移三尺.不多日家裡又來信告知,鄰居家也把圍牆拆除了,並在原來位置上後移了三尺.所以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2、 齊孟嘗君養食客三千,不乏狗盜雞鳴之輩。有次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在當時這種寬松用人社會文化環境中,個人人格上獨立的要求得到鼓勵和尊重。許多隱姓埋名於民間的人才,如彈鋏長歌的馮瓘、勇於自薦的毛遂都被識別重用,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幹。一些生活在民間的游俠,如荊軻、聶政,都是一再邀請,委以重任,而不是看出身或一步步提拔上去,才幹出一番驚天動人的事業的。
3、 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相處,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的友誼故事。管仲曾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牙在南陽經商,認識了管仲。通過接觸了解,他知道管仲雖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頓,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閑之輩。他很看重管仲,於是兩人就合在一起做起了買賣。管仲每逢賺了錢總想多分一點,鮑叔牙知道後也不以為意。
有人對鮑叔牙說:「你這么做不是吃虧了嗎?」但鮑叔牙回答說:「管仲並不是貪財之人,只是家中貧窮急需錢財而已,是應該多拿些錢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還安慰管仲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被後世盛傳的「管鮑分金」的故事。
管仲也曾從軍出征,在戰場上多次臨陣脫逃。有人便諷刺管仲膽怯是管跑跑,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
前先管仲曾射過小白一箭。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鮑叔牙先見桓公賀喜說:「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勸說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呀?」桓公點點頭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一日,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沉吟說:「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叔牙搖搖頭,進言說:「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常囑左右:「國家大政,先稟仲父;有所裁決,任憑仲父。」
10. 有關謙讓的故事有哪些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就是奇童回。4歲時,他已能背答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就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子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就是什麼?」孔子一看,就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就是城給車讓路還就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