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爾基的故事名
1. 高爾基的故事有哪些
1、一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一邊打還一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
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里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你說話算數?」「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2、1905年,高爾基在革命形勢激烈的歲月里,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
由於高爾基積極參加革命運動、與列寧結識和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世界觀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創作上也更加自覺地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力求創造新的英雄人物,寫出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東西來。
3、1901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
他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丑惡嘴臉,就寫下了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徵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斗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4、1891 年,年輕的高爾基在烏克蘭一個鄉村裡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一個瘦小的女人,因對丈夫不忠實,被全身脫得精光,套在馬車前面,和一匹馬並排拉著車。她男人坐在車上,惡狠狠地輪流用鞭子抽打女人和馬,打得她慘叫哀號,全身青腫。
當地居民對這慘不忍睹的場面,不但不制止,反而興高采烈地圍觀,為那男人助威喝采。
高爾基對這種野蠻行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認為這種風俗缺乏起碼的人道准則,於是挺身而出,為那女人說情,要人們放了她。
村民對高爾基這個異鄉的陌生人的干涉大為惱火,都氣勢洶洶地威脅他。高爾基不管這些,繼續與他們爭辯,結果被打得不省人事,丟在村外的草叢中。幸虧一個過路人發現了他,才把他救活。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高爾基對那女人所受的折磨始終沒有忘懷。幾年後,他憤然寫了一篇名為《遊街》的小說,譴責了這一慘無人道的行為。
5、高爾基小時候是在每天十幾小時繁重勞動和鞭打責罵下度過的。但即使過著這樣的生活,他也總是抓住每一分鍾空閑的時間讀書。店老闆不允許他讀書,所以他千方百計地才能弄到書,躲到閣樓上、儲藏室里閱讀。
夜晚借月光或自製的小燈盞照著讀書,沒有蠟燭,他就把老的燭盤上的蠟油收集起來,裝在一隻罐頭盒裡,再注入一些燈油,用棉線卷一根燈芯照著讀書。
在麵包房當工人時,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檯子上架起一個臨時的書架,一面揉面團,一面讀書。有一次,老闆走進去看他在讀書,想把書拿走扔到火里去,高爾基抓住老闆的胳膊憤怒地叫喊:「你敢燒掉那本書!」吼退了老闆。監視、威嚇沒能阻止高爾基讀書,反而使他自學的信念更堅定了!
2. 高爾基的故事名字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爾基讀書的故事 高爾基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lO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lO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3. 關於高爾基的故事
俄羅斯偉大的科學家高爾基,從小就有強烈的讀書願望,他在學校時,成績很好,獲得過最優獎,然而貧困使他只上了兩年學。
為了養家糊口,他四處奔波,干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但他始終沒忘記過讀書,他常常冒著艱險找書看。為了躲避老闆的監視和禁止,他常常利用深夜看書。
他用罐頭做了個油燈,收集主人燭盤里的殘油,躲在儲藏室、板棚等處苦讀。實在找不到油燈,他就在月光下看書。
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里,高爾基發奮攻讀,從而具備了高深的文化水平和淵博的學識,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偉大的文學家。
(3)關於高爾基的故事名擴展閱讀: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
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
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
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後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4. 高爾基的故事大全
1、愛讀書的小伙計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裡,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闆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不一會兒,老闆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基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書,不由得怒氣沖沖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的燈油都快用沒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小高爾在背著行囊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裡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伙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如飢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講書中的各種問題。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蘇聯大文豪。
2、皮肉之苦換讀書之樂 在裁縫家的時候,有一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一邊打還一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里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
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你說話算數?」 「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 「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 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
5. 高爾基的故事
一、高爾基迷路的故事
高爾基旅遊時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國邊界一個小村莊里,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住了,便去敲農家的門要求住宿。一個老太太在屋裡大聲問:「你是誰啊?」高爾基說:「阿歷克謝·馬克希·莫維奇怪。彼什科夫!」「人太多了!」老太太「嘭」地把剛打開的門關上,乾脆地拒絕道。
二、高爾基因禍得福的故事
一次,高爾基在燒水時,讀書讀得入了神,沒有發覺水早就燒開了,結果把茶缸燒壞了。這下可闖了禍,兇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說就朝高爾基身上打來,一邊打還一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
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里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你說話算數?」「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三、高爾基挨打的故事
1891 年,年輕的高爾基在烏克蘭一個鄉村裡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一個瘦小的女人,因對丈夫不忠實,被全身脫得精光,套在馬車前面,和一匹馬並排拉著車。她男人坐在車上,惡狠狠地輪流用鞭子抽打女人和馬,打得她慘叫哀號,全身青腫。當地居民對這慘不忍睹的場面,不但不制止,反而興高采烈地圍觀,為那男人助威喝采。
高爾基對這種野蠻行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認為這種風俗缺乏起碼的人道准則,於是挺身而出,為那女人說情,要人們放了她。村民對高爾基這個異鄉的陌生人的干涉大為惱火,都氣勢洶洶地威脅他。高爾基不管這些,繼續與他們爭辯,結果被打得不省人事,丟在村外的草叢中。幸虧一個過路人發現了他,才把他救活。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高爾基對那女人所受的折磨始終沒有忘懷。幾年後,他憤然寫了一篇名為《遊街》的小說,譴責了這一慘無人道的行為。
四、為讀書吼退老闆
高爾基小時候是在每天十幾小時繁重勞動和鞭打責罵下度過的。但即使過著這樣的生活,他也總是抓住每一分鍾空閑的時間讀書。店老闆不允許他讀書,所以他千方百計地才能弄到書,躲到閣樓上、儲藏室里閱讀。夜晚借月光或自製的小燈盞照著讀書,沒有蠟燭,他就把老的燭盤上的蠟油收集起來,裝在一隻罐頭盒裡,再注入一些燈油,用棉線卷一根燈芯照著讀書。
在麵包房當工人時,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檯子上架起一個臨時的書架,一面揉面團,一面讀書。有一次,老闆走進去看他在讀書,想把書拿走扔到火里去,高爾基抓住老闆的胳膊憤怒地叫喊:「你敢燒掉那本書!」吼退了老闆。監視、威嚇沒能阻止高爾基讀書,反而使他自學的信念更堅定了!
五、高爾基小時候的故事
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裡,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闆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
不一會兒,老闆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苦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書,不由怒氣沖沖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農的燈油都快用溝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5)關於高爾基的故事名擴展閱讀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
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
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後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6. 有關高爾基的故事
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 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 祖母家貧,十一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 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 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二十歲後,高爾基開始在祖 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 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一八九二年九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九十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佔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九十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著,《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消署客》(1904)、《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 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義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在准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裡,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 (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一九二三年寫成。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事》(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著。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 女地》雜志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蘇聯作家 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 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他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羅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蘇聯秘密警察(克格勃)檔案中,發現列寧和斯大林統治時期有關作家藝術家的大量秘密檔案,皆屬蘇聯政權的高度機密,多年被封鎖,申塔林斯基把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書,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國倫敦出版克羅福特譯自俄文的英文節譯本《克格勃文學檔案》,對了解斯大林時代蘇聯作家、藝術家遭受的種種迫害實情以及死亡的真實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贊揚、地位首屈一指的高爾基,雖未被監禁過,同樣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監視,蘇聯秘密警察總部檔案室存有大量關於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寧鬧翻
高爾基被前蘇聯當局譽為「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也跟列寧有 「偉大的友誼」,但從克格勃檔案里看,高爾基與這位俄國「革命之父」之間發生過多次觀念和政治沖突,幾乎鬧到決裂地步。高爾基稍有搖擺,列寧就會批評他,高氏則報以詼諧一笑:「我知道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來說去,我們這些藝術家都有那麼幾分傻勁兒……」。十月革命發生後,高爾基被事實震駭,在《新生活報》 (左派孟什維克辦的日報,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發表文章,公開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認為這是俄羅斯的悲劇和毀滅,由此,1918年夏列寧則以一紙命令關閉了這家報紙。第二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開幕時,列寧評論高爾基為此次會議寫的文章「毫無共產黨人氣味,卻有濃厚的反共性質。因此,這種文章絕不能在雜志上發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們之間幾乎斷交,高爾基在列寧五十壽辰之際,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說:「看見這個偉人,總讓人有那麼一種恐懼,他隨心所欲地擺弄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歷史杠桿。」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備整肅高爾基,他們從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裡收集證據。此時,列寧和契卡總頭目捷爾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寧和高爾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關於此次相見,有過一些戲劇化的描述,如電影《帶槍的人》(1938年)。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寧一再要高爾基移居國外:「如果你不走,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這是對持不同見解者的一種驅逐方式,兩年之間有數十位知識分子被驅逐出國。可是蘇共卻不讓另一些需要出國的人走,1921年詩人布洛克重病,高爾基一次次催促列寧和盧那察爾斯基放布洛克去芬蘭治病,但詩人還是在得到護照前去世了。18天後,即8月25日,另一位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處決,罪名是白衛分子,盡管根本沒有證據,高爾基對此案的求情同樣毫無作用。這兩位詩人的死亡,開啟了作家受害的時代。
1921年10月8日,高爾基寫信跟列寧告別,離開蘇聯去了歐洲。 1922年夏他在德國北部一個小城,得知俄國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們正在莫斯科受審,7月1日寫給蘇維埃政府首腦里科夫:「親愛的阿列克謝 :如果對社會革命黨人的這場審判以謀殺告終,那麼這將是一件有預謀的罪惡謀殺。我請求你把我的觀點告訴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這不會使你驚訝,因為在整個革命期間,我已經向蘇維埃當局一千次指出,在我們這個充滿文盲、沒有教育的國家裡,毀滅知識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為。我現在堅信,如果社會革命黨人被殺害,這一罪行將會使俄國在道德上自絕於社會主義歐洲。高爾基」。他7月3日也寫信給法朗士,希望在歐洲喚起公眾關注此事,流亡國外的孟什維克人士 主辦的雜志發表了高爾基這封信。兩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總部。他寫給法朗士的信產生廣泛影響,驚動了克里姆林宮。列寧稱高爾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則指示《真理報》「就作家高爾基,寫一篇措辭溫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會把這種文人放在眼裡,要用外文發表」。一篇題為「幾乎墮落到極點」的措辭嚴厲、猛烈批判高爾基的文章說:「從這種政治聲明可以看到,身在國外的高爾基在危害我們的革命。他的危害極大……」。但也許是高爾基的呼籲起了效果,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革命法庭通過的死刑判決,卻沒有執行死刑。
流亡義大利
高爾基和家人住在義大利的索蘭托,他在整理他的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撰寫文章和回憶錄,與外界保持廣泛的通信關系,身邊朋友和客人不斷。他已年近花甲,似乎應當決定自己晚年的去留問題,可是當他聽到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開列了一個書單,要把所有圖書館里的《聖經》、《可蘭經》、但丁和叔本華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後,決定宣布放棄他的蘇聯國籍,甚至為此寫了一份聲明。
他為此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強烈批評。莫斯科的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公開說他是一具僵屍,在文學上已成廢物;流亡巴黎的舊俄人士則強烈譴責他跟蘇聯革命的關系,把他那篇關於列寧的隨筆視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奇恥大辱。高爾基《論俄羅斯農民》一書出版後,既引來克里姆林宮的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報紙的譴責,說他誹謗俄國農民。另一家報紙則刊登蘇維埃政府一項決定:如果高爾基進入蘇聯邊境將會被逮捕,迫使高爾基馬上聲明自己忠誠於蘇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們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這一期間,莫斯科的秘密警察總部文件櫃多了一份題為「高爾基在國外」的文章,無人署名,也沒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國的某個間諜撰寫的一份匯總材料,以備發表用。新聞界對高爾基的各種報導,都在秘密警察總部有細致分析,國外流亡報紙都被列印出來,各種文字都被譯出。高爾基的大量信件,特別是他人寫給高爾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總部收集。高爾基1924年3月3日致葉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現在已經到時候了,不要再談論什麼我是受某個人影響這種話。大家應當知道,我55歲,我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如果我那麼容易受影響,那麼我很久以前就應當服從伏拉基米爾·伊利奇,他在影響別人方面無人能及,那麼今天我就應當燈紅酒綠,有芭蕾舞女演員們簇擁,坐著最豪華轎車滿城兜風……」這封信寫於列寧死後六周。
秘密警察感興趣的是高爾基的著作和觀點,以及他對蘇俄政權的敵人所持的態度。他的秘密檔案成為一項巨大工程,耗費大批特工的勞動。他的信件上有許多批註,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諾夫」、「存檔」、「對照原文查過」,等等。
秘密檔案中有高爾基1927年9月8日寫給身在蘇聯的年輕作家朋友維·伊凡諾夫的一封信,此信從未披露過,可以看出當時他的觀點:「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種把群眾、把一個民族或是一個階級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我不喜歡把人生的責任由個人轉移到群眾、集體、某個黨或某個集團。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罌粟種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過來看問題,那就虛偽可笑了」、「當我想像俄國、中國、印度和所有其他鄉村地區那一片無知而又混亂的大漠,看到這大漠前面那位極為渺小、非常瘋狂的俄國革命者——盡管他發現了阿基米德的杠桿——便喚起我對這位俄國革命者命運的某種焦慮……」
從高爾基這些觀點可以看出,他是懷疑、批評俄國革命的,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當他後來回到蘇聯之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了。他為什麼要回國?關於這個問題,秘密檔案沒有交待,也未見到關於高爾基的研究對此做出解釋。
利誘與監視
1928年,高爾基回到闊別近七年的俄國,但他只是要在蘇聯度夏,每年秋天還回索蘭托。
斯大林親自在莫斯科為他找了一幢房子,離克里姆林宮很近,是一位百萬富翁的豪宅,這里很快成為蘇聯領袖和藝術家、作家們聚會的地方。他還分到兩座大別墅,有警衛保護,一座在克里米亞,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於這背後的事情,可以通過秘密檔案來看。第二個階段收集的檔案從1926到1928年,此時列寧已死,斯大林執政,捷爾任斯基也死去,繼任者是雅果達,一個極端陰險的克格勃頭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僅遍及蘇聯,而且遍布海外。現在他們不僅繼續收集高爾基的材料,並且開始操縱他,秘密監視他的活動。
秘密檔案顯示,克格勃對高爾基的控制,主要通過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此人從1918年開始為高爾基工作,聰明能幹,成為高爾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漸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學和出版方面的聯系,處處代表高爾基。
未知克魯奇科夫與雅果達相識之前是否與克格勃有聯系,但他在1937年被視為人民敵人和反革命陰謀集團而隨雅果達一起被逮捕後, 在獄中承認,雅果達經常來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總部找雅果達;他 還承認,他找雅果達商談去義大利看望高爾基;1932年,雅果達給他四千元,為身在國外的高爾基買轎車;1933年,高爾基沒有足夠錢買下索蘭托的別墅,雅果達給克魯奇科夫兩千元去支付,他拿了這筆錢,沒有簽寫收據。
由此可見,高爾基僑居義大利時就受到蘇聯秘密警察的資助。高爾基當然知道這筆款子,這種事很自然地使他與克格勃頭子雅果達相識。秘書招認,不僅涉及高爾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員也受到資助:他好幾次從雅果達那裡拿現金給M·巴德勃格(高爾基最後一位妻子, 同時又是H·G·威爾斯的情婦);1936年雅果達交給他和高爾基的兒媳彼什科娃400英鎊,也是給巴德勃格的;最後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爾基去世後),彼什科娃告訴他,她從雅果達的私人秘書那裡收到一大筆錢,她迷惑不解地說:「他們為什麼要把這么多錢硬塞給我呢?」
這位秘書的口供中,提到與高爾基有特殊密切關系的兩個女人。 一位就是瑪麗婭·巴德勃格,一個迷人而且大膽的女人,有好幾個有名的情人,有人認為她是雙重特務,既為英國服務,也為蘇聯工作。 這種說法沒有證據。高爾基秘書的調查案卷中有一個八人名單,她的名字被列入「參與反蘇右派分子組織」,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處 決。1938年雅果達及其他人受審時,她已經遠在倫敦,蘇聯秘密警察鞭長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納狄婭·彼什科娃,高爾基的兒媳,長得很 美,羅曼·羅蘭說她「年輕,非常美麗,單純而且快活」,雅果達試圖通過她,更深地打入高爾基家庭內部。
斯大林的寵臣
高爾基於1933年回蘇聯定居後,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來訪和包圍。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與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一樣,要由秘密警察部門負責。
慶祝高爾基創作四十年鬧得很紅火。斯大林下令以高爾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戰戰兢兢對斯大林說,莫斯科藝術劇院是契訶夫創辦的。斯大林回答:「沒有關系。高爾基是個沒有用處的人,我們必須把他拴在黨的身上。」高爾基接受了這些禮物,他也不必害怕別人的批評,政府不許人們批評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學界開始崇拜高爾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爾基家有一次著名聚會,冠蓋雲集,有克里姆林宮的首腦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等,他們談笑風生,觥籌交錯;還有五十餘位作家,如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普拉托諾夫、布爾加科夫、巴貝爾等,舉止卻相當恭謹自製。忽然,作家馬利什金來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詩人盧果夫斯科依大聲喊道:「讓我們大家都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乾杯!」此時,坐在斯大林對面的小說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來說:「我聽厭了這種話!我們已經為斯大林的健康幹了114萬7千次了。他大概已經厭煩這套了……」頓時冷場。斯大林伸出手,握著這位小說家的指尖說:「謝謝你,尼基夫洛夫,謝謝你。我確實厭煩 這套。」幾年後,那天晚上參加聚會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監獄,許多人被槍決。被槍決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說家尼基夫洛夫。後來,高爾基的秘書在獄中交待,雅果達在幕後積極操縱文學界活動和作家協會主席人選,1934年作家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他要高爾基寫信給斯大林,推薦阿維爾巴科作主席。
有人說高爾基反對暴力,說他會反對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純屬編造。阿維爾巴科在獄中受審時證實,高爾基對秘密警察的工作給以極高評價。高爾基對1932年8月7日通過的法律毫無抗議,這項法律規定,12歲的兒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樣判罪,包括死刑。他對著名作家科里烏耶夫和曼德爾斯塔姆的被捕漠不關心。1929年,他參觀索洛維基,贊揚蘇聯這個第一座集中營。
在集體化時期,高爾基向當局提供一個駭人聽聞的口號:「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報)。同時,當局策劃公開審判「工業集團」,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術人員,高爾基如此寫道:「讀到關於那些惡棍的報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維克人士受審,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稱他們是罪犯和破壞者,還說他們還有人漏網,應當繼續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稱贊:「斯大林幹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刺,給斯大林展開大清洗一個借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高爾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報》發表一篇文章為斯大林吶喊助威: 「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難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後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為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斯大林,可是後者對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為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
高爾基想去義大利旅遊,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於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
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後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 馬爾羅去那裡訪問他。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在是否正處於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他心情抑鬱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秘密警察圈子裡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於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高爾基死後,他的房子被徹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被捕時,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個個切開,尋找他們需要的材料。
高爾基的可悲命運,耐人深思。他順從於斯大林政權,享受最高的名譽和地位,卻付出一個知識分子最高的代價——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參與殘酷,宣揚虐殺,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為虐政的工具
一八六八年俄歷三月十六日,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即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高爾基五歲時,做木匠的父親去世,於是他寄居開設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爾基常常陷入日漸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們兇狠的爭吵斗毆中。後來,破了產的外祖父把老房子賣掉,在卡那特街另買了一所房子。「這是一條沒有鋪裝、長滿了草,然而卻很清潔而且安靜的街,它穿過兩排色彩斑斕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從前那所漂亮、可愛;正面塗著令人感覺溫暖恬靜的深紅的顏色;三個天藍色的窗扉和一扇帶柵欄的頂樓白葉窗鮮亮得耀眼;靠左邊的屋頂遮掩著榆樹和菩提樹的美麗的濃蔭。」———《童年》
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
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這所老木屋裡,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望著被小洋燈的亮光照耀著的小外孫,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強盜母親等許多童話。外祖母的疼愛和那些如現實生活一般不幸又閃爍著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話,使過早就飽嘗底層生活艱辛的高爾基獲得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同時,這些童話正如高爾基後來回憶的,「我的頭腦里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裡充滿甜蜜一樣」。正是這些記憶給了作家以最初的豐贍的滋養。
高爾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並已辟為作家紀念館,當地人依高爾基原姓親切地稱其為「彼什科夫小屋」。
參考資料:網易搜索
7. 關於高爾基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高爾基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俄國文學空前繁榮的時代,然而,高爾基卻以他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走進俄國文壇。由於他出身於社會底層,所以他特別了解廣大的人們群眾生活的疾苦,在世界文學歷史中,他的作品第一個在創作中真實而生動地歌頌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塑造了一群光輝的英雄形象,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以下是關於高爾基名人故事,歡迎閱覽!
1873年,高爾基的父親因霍亂突然去世。當時高爾基只有5歲,他跟隨母親寄居到開染坊的外祖父家裡,不久,母親又離開了人世。那時,外祖父的家業瀕臨破產,實在無力供他繼續上學。外祖父不得不對他說:「好吧,寶貝,你不是—枚勛章,我的脖子上沒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間去吧……」
從此,10歲的高爾基走向了社會,自謀生計、歷盡艱辛。1884年,16歲的高爾基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了喀山。但是現實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學不過是—個夢想罷了,對他敞開著的只有貧民窟和碼頭的大門。於是,他又奔波於伏爾加河兩岸,備受沙皇統治下人間地獄的煎熬。他彷徨,苦悶,1887年,他多麼想以自殺了結這苦難的—生;然而,—種頑強生存的信念終於把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從那時起,高爾基覺得,要生活下去,總要有個奮斗目標。他懷著「想了解俄國」的願望,開始了較長時期的艱苦生活。在這期間,他看到了窮苦人民是怎樣的生活以及他們身上所蘊藏著的反抗力量。耳聞目睹的豐富見聞及所獲得的廣博知識,不斷地充實著他的心靈,使他愈來愈堅強起來。高爾基開始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這比什麼都可怕。高爾基對這—段經歷曾這樣說:「對生活的庸俗和殘酷的恐懼,我是深深體驗過的;我曾經弄到想自殺的地步。後來,在許多年當中,只要—回憶起這種愚蠢行為,我就感到—種奇恥並藐視自己。」
若干年後的—天,高爾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講起自己的流離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你為什麼不把它寫下來呢?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學作品嗎?」卡留日乃建議他說。「我沒有把握。」高爾基臉上露出躊躇的神色。
告別卡留日乃後,高爾基就下定決心寫詩了,他讀過—些義大利和英國詩人的詩。當他動筆時,就抄了其中的—些詩句。他瞞著別人暗暗地寫了—本,誠惶誠恐地將它送給作家柯洛連科過目。柯洛連科讀了,皺起眉頭對他說:「你的詩太難懂了。用你自己的話寫點你自己看到的東西再給我看看吧。」高爾基接受了他的意見,忍痛把詩稿投進了火爐里,開始創作小說。1892年9月12日,他在地方報紙《高加索日報》上發表了他的第—個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雖然這只是個小小的成功,但高爾基從此樹立起了信心。這年秋天,他白天替人抄寫,晚上自己寫作和學習。在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高爾基說:「我不斷地、拚命地學習,讀書,在我的生活中,開始真正地迷上了文學……我已經開始考慮,在我的生活中,除了文學以外,再也沒有別的可幹了。」從此高爾基追求著越來越高的目標,逐漸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
沒有目標。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標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在某種程度上,—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能力就發展得越快,可以預期的成就就越大。
8. 有什麼高爾基的故事
1921年10月8日,高爾基寫信跟列寧告別,離開蘇聯去了歐洲。 1922年夏他在德國北部一個小城,得知俄國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們正在莫斯科受審,7月1日寫給蘇維埃政府首腦里科夫:「親愛的阿列克謝 :如果對社會革命黨人的這場審判以謀殺告終,那麼這將是一件有預謀的罪惡謀殺。我請求你把我的觀點告訴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這不會使你驚訝,因為在整個革命期間,我已經向蘇維埃當局一千次指出,在我們這個充滿文盲、沒有教育的國家裡,毀滅知識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為。我現在堅信,如果社會革命黨人被殺害,這一罪行將會使俄國在道德上自絕於社會主義歐洲。高爾基」。他7月3日也寫信給法朗士,希望在歐洲喚起公眾關注此事,流亡國外的孟什維克人士 主辦的雜志發表了高爾基這封信。兩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總部。他寫給法朗士的信產生廣泛影響,驚動了克里姆林宮。列寧稱高爾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則指示《真理報》「就作家高爾基,寫一篇措辭溫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會把這種文人放在眼裡,要用外文發表」。一篇題為「幾乎墮落到極點」的措辭嚴厲、猛烈批判高爾基的文章說:「從這種政治聲明可以看到,身在國外的高爾基在危害我們的革命。他的危害極大……」。但也許是高爾基的呼籲起了效果,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革命法庭通過的死刑判決,卻沒有執行死刑。
流亡義大利
高爾基和家人住在義大利的索蘭托,他在整理他的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撰寫文章和回憶錄,與外界保持廣泛的通信關系,身邊朋友和客人不斷。他已年近花甲,似乎應當決定自己晚年的去留問題,可是當他聽到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開列了一個書單,要把所有圖書館里的《聖經》、《可蘭經》、但丁和叔本華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後,決定宣布放棄他的蘇聯國籍,甚至為此寫了一份聲明。
他為此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強烈批評。莫斯科的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公開說他是一具僵屍,在文學上已成廢物;流亡巴黎的舊俄人士則強烈譴責他跟蘇聯革命的關系,把他那篇關於列寧的隨筆視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奇恥大辱。高爾基《論俄羅斯農民》一書出版後,既引來克里姆林宮的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報紙的譴責,說他誹謗俄國農民。另一家報紙則刊登蘇維埃政府一項決定:如果高爾基進入蘇聯邊境將會被逮捕,迫使高爾基馬上聲明自己忠誠於蘇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們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這一期間,莫斯科的秘密警察總部文件櫃多了一份題為「高爾基在國外」的文章,無人署名,也沒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國的某個間諜撰寫的一份匯總材料,以備發表用。新聞界對高爾基的各種報導,都在秘密警察總部有細致分析,國外流亡報紙都被列印出來,各種文字都被譯出。高爾基的大量信件,特別是他人寫給高爾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總部收集。高爾基1924年3月3日致葉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現在已經到時候了,不要再談論什麼我是受某個人影響這種話。大家應當知道,我55歲,我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如果我那麼容易受影響,那麼我很久以前就應當服從伏拉基米爾·伊利奇,他在影響別人方面無人能及,那麼今天我就應當燈紅酒綠,有芭蕾舞女演員們簇擁,坐著最豪華轎車滿城兜風……」這封信寫於列寧死後六周。
秘密警察感興趣的是高爾基的著作和觀點,以及他對蘇俄政權的敵人所持的態度。他的秘密檔案成為一項巨大工程,耗費大批特工的勞動。他的信件上有許多批註,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諾夫」、「存檔」、「對照原文查過」,等等。
秘密檔案中有高爾基1927年9月8日寫給身在蘇聯的年輕作家朋友維·伊凡諾夫的一封信,此信從未披露過,可以看出當時他的觀點:「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種把群眾、把一個民族或是一個階級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我不喜歡把人生的責任由個人轉移到群眾、集體、某個黨或某個集團。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罌粟種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過來看問題,那就虛偽可笑了」、「當我想像俄國、中國、印度和所有其他鄉村地區那一片無知而又混亂的大漠,看到這大漠前面那位極為渺小、非常瘋狂的俄國革命者——盡管他發現了阿基米德的杠桿——便喚起我對這位俄國革命者命運的某種焦慮……」
從高爾基這些觀點可以看出,他是懷疑、批評俄國革命的,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當他後來回到蘇聯之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了。他為什麼要回國?關於這個問題,秘密檔案沒有交待,也未見到關於高爾基的研究對此做出解釋。
利誘與監視
1928年,高爾基回到闊別近七年的俄國,但他只是要在蘇聯度夏,每年秋天還回索蘭托。
斯大林親自在莫斯科為他找了一幢房子,離克里姆林宮很近,是一位百萬富翁的豪宅,這里很快成為蘇聯領袖和藝術家、作家們聚會的地方。他還分到兩座大別墅,有警衛保護,一座在克里米亞,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於這背後的事情,可以通過秘密檔案來看。第二個階段收集的檔案從1926到1928年,此時列寧已死,斯大林執政,捷爾任斯基也死去,繼任者是雅果達,一個極端陰險的克格勃頭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僅遍及蘇聯,而且遍布海外。現在他們不僅繼續收集高爾基的材料,並且開始操縱他,秘密監視他的活動。
秘密檔案顯示,克格勃對高爾基的控制,主要通過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此人從1918年開始為高爾基工作,聰明能幹,成為高爾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漸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學和出版方面的聯系,處處代表高爾基。
未知克魯奇科夫與雅果達相識之前是否與克格勃有聯系,但他在1937年被視為人民敵人和反革命陰謀集團而隨雅果達一起被逮捕後, 在獄中承認,雅果達經常來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總部找雅果達;他 還承認,他找雅果達商談去義大利看望高爾基;1932年,雅果達給他四千元,為身在國外的高爾基買轎車;1933年,高爾基沒有足夠錢買下索蘭托的別墅,雅果達給克魯奇科夫兩千元去支付,他拿了這筆錢,沒有簽寫收據。
由此可見,高爾基僑居義大利時就受到蘇聯秘密警察的資助。高爾基當然知道這筆款子,這種事很自然地使他與克格勃頭子雅果達相識。秘書招認,不僅涉及高爾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員也受到資助:他好幾次從雅果達那裡拿現金給M·巴德勃格(高爾基最後一位妻子, 同時又是H·G·威爾斯的情婦);1936年雅果達交給他和高爾基的兒媳彼什科娃400英鎊,也是給巴德勃格的;最後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爾基去世後),彼什科娃告訴他,她從雅果達的私人秘書那裡收到一大筆錢,她迷惑不解地說:「他們為什麼要把這么多錢硬塞給我呢?」
這位秘書的口供中,提到與高爾基有特殊密切關系的兩個女人。 一位就是瑪麗婭·巴德勃格,一個迷人而且大膽的女人,有好幾個有名的情人,有人認為她是雙重特務,既為英國服務,也為蘇聯工作。 這種說法沒有證據。高爾基秘書的調查案卷中有一個八人名單,她的名字被列入「參與反蘇右派分子組織」,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處 決。1938年雅果達及其他人受審時,她已經遠在倫敦,蘇聯秘密警察鞭長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納狄婭·彼什科娃,高爾基的兒媳,長得很 美,羅曼·羅蘭說她「年輕,非常美麗,單純而且快活」,雅果達試圖通過她,更深地打入高爾基家庭內部。
斯大林的寵臣
高爾基於1933年回蘇聯定居後,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來訪和包圍。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與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一樣,要由秘密警察部門負責。
慶祝高爾基創作四十年鬧得很紅火。斯大林下令以高爾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戰戰兢兢對斯大林說,莫斯科藝術劇院是契訶夫創辦的。斯大林回答:「沒有關系。高爾基是個沒有用處的人,我們必須把他拴在黨的身上。」高爾基接受了這些禮物,他也不必害怕別人的批評,政府不許人們批評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學界開始崇拜高爾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爾基家有一次著名聚會,冠蓋雲集,有克里姆林宮的首腦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等,他們談笑風生,觥籌交錯;還有五十餘位作家,如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普拉托諾夫、布爾加科夫、巴貝爾等,舉止卻相當恭謹自製。忽然,作家馬利什金來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詩人盧果夫斯科依大聲喊道:「讓我們大家都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乾杯!」此時,坐在斯大林對面的小說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來說:「我聽厭了這種話!我們已經為斯大林的健康幹了114萬7千次了。他大概已經厭煩這套了……」頓時冷場。斯大林伸出手,握著這位小說家的指尖說:「謝謝你,尼基夫洛夫,謝謝你。我確實厭煩 這套。」幾年後,那天晚上參加聚會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監獄,許多人被槍決。被槍決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說家尼基夫洛夫。後來,高爾基的秘書在獄中交待,雅果達在幕後積極操縱文學界活動和作家協會主席人選,1934年作家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他要高爾基寫信給斯大林,推薦阿維爾巴科作主席。
有人說高爾基反對暴力,說他會反對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純屬編造。阿維爾巴科在獄中受審時證實,高爾基對秘密警察的工作給以極高評價。高爾基對1932年8月7日通過的法律毫無抗議,這項法律規定,12歲的兒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樣判罪,包括死刑。他對著名作家科里烏耶夫和曼德爾斯塔姆的被捕漠不關心。1929年,他參觀索洛維基,贊揚蘇聯這個第一座集中營。
在集體化時期,高爾基向當局提供一個駭人聽聞的口號:「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報)。同時,當局策劃公開審判「工業集團」,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術人員,高爾基如此寫道:「讀到關於那些惡棍的報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維克人士受審,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稱他們是罪犯和破壞者,還說他們還有人漏網,應當繼續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稱贊:「斯大林幹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刺,給斯大林展開大清洗一個借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高爾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報》發表一篇文章為斯大林吶喊助威: 「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9. 名人故事關於高爾基
高爾基讀書的故事
高爾基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版。因為家庭極權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lO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lO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
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