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管理的小故事圖片大全
『壹』 團隊管理小故事
團隊中主要有這幾種人,一種是領隊的人,負責提出意見和建議,是大內家的主心骨;一種容是應和的人;一種是破壞者;還會有記錄和計時的人,這種人比較細致,關注團隊中的細節問題。團隊管理的難點主要是處理沖突,比如說一群人討論一個問題,大家七嘴八舌發言,時間已經過去兩個點了,但是沒有一個有效的決策,這個時候,主要是沒有管理者和記錄者的原因……
『貳』 關於管理學的小故事
破窗定理。
木桶效應等都是管理學中經典小故事
『叄』 企業管理小故事
一、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二、扁鵲的醫術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管理心得: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而往往是即使請來了名氣很大的"空降兵",結果於事無補。
三、提醒自我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牆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牆要倒了,遠著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過去,並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四、鑰匙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
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
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隻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
五、當老虎來臨時
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了一隻大老虎。A就趕緊從背後取下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B急死了,罵道:"你幹嘛呢,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
A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特別是入關在即,電信,銀行,保險,甚至是公務員這些我們以為非常穩定和有保障的企業,也會面臨許多的變數。當更多的老虎來臨時,我們有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跑鞋?
『肆』 求一個管理學的小故事...
老農移石
在一塊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放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壞了他的中耕機。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終於下決心了結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卻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里並沒有想像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道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清出地里。剎那間,老農腦海里閃過多年被巨石困擾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就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他禁不住一陣苦笑。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出企業管理中的道理: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須立即處理,決不可拖延。
企業管理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反復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如若諱疾忌醫或拖延了事,積壓下來,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嚴重時還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所以,對企業管理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問題,不應迴避,而應抓住苗頭,及時調查,追根溯源,盡快找出解決的途徑和辦法。
蜘蛛修網
一座破舊的廟里住著兩只蜘蛛,一隻在屋檐下,一隻在佛龕上。一天,舊廟的屋頂塌掉了,幸運的是,兩只蜘蛛沒有受傷,他們依然在自己的地盤上忙碌地編織起蜘蛛網。沒過幾天,佛龕上的蜘蛛發現自己的網總是被搞破。一隻小鳥飛過,一陣小風颳起,都會讓它忙著修上半天。它去問屋檐下的蜘蛛:「我們的絲沒有區別,工作的地方也沒有改變。為什麼我的網總是會破,而你的卻沒事呢?」屋檐下的蜘蛛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發現我們頭上的屋檐已經沒有了嗎?」
修網自然很重要,但了解網破的原因更重要。經常會看見忙得團團轉的管理者,這些在管理中充當救火隊員的管理者就像那隻忙碌的蜘蛛一樣,沒有考慮過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老鷹餵食
老鷹是所有鳥類中最強壯的種族,根據動物學家所做的研究,這可能與老鷹的餵食習慣有關。
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它們的巢穴很高,所以獵捕回來的食物一次只能餵食一隻小鷹,而老鷹的餵食方式並不是依平等的原則,而是哪一隻小鷹搶得凶就給誰吃,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兇狠的存活下來,代代相傳,老鷹一族愈來愈強壯。
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公平」不能成為組織中的公認原則,組織若無適當的淘汰制度,常會因小仁小義而耽誤了進化,在競爭的環境中將會遭到自然淘汰。NBD
紀昌學箭
紀昌向飛衛學射箭,飛衛沒有傳授具體的射箭技巧,卻要求他必須學會盯住目標而眼睛不能眨動,紀昌花了兩年,練成即使椎子刺來眼睛也不眨一下的功夫。
飛衛又進一步要求紀昌練眼力,標准要達到將體積較小的東西能夠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處看到一樣。紀昌苦練三年,終於能將最小的虱子看成車輪一樣大;紀昌張開弓,輕而易舉地一箭便將虱子射穿。飛衛得知結果後,對這個徒弟極為滿意。學習射箭必須先練眼力,基礎的動作扎實了,應用就可以千變萬化;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基本的人事、財務、技術、業務一定要好好掌握,那麼後續就可以鴻圖大展了。辦企業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磚,而忘記打牢基礎,總有一天塔會倒塌。
『伍』 關於管理方式優劣的小故事
1.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對於「民主」的解釋:
西方社會所講的民主,在東方的華人社會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因為西方的老百姓有著很成熟的民主素養,他們知道在社會法治的基礎下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因此,西方國家可以百分之百的開放民主而不會胡搞亂套。(人民的正確法治精神)所以,「七分民主,三分管理」的民主制度,是最適合中國人實行的民主。
2.中國的社會講求「情、理、法」,西方國家則是「法、理、情」。民主國家的法律制定是:立法從嚴,執法從寬。(防堵法律漏洞與灰色地帶)
3.歷史文化、國情習俗、制度法規、人民素養等等的不同,自然就產生許多的差異化解讀了!
4.中國近三十年的成長與進步,仍然局限在「量」的擴充,等到整體社會的「質」成熟提升時。以後的全球企業學習的並非「MBA」,而是擁有五千年傳統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式管理」。中文與漢字很快就即將成為國際語言文字,人民幣也將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了!
『陸』 管理的小故事
一、獵狗效應
動力
一條獵狗將兔子趕出了窩,一直追趕它,追了很久仍沒有捉到。牧羊犬譏笑獵狗說:「瞧你們小的跑得比大的快得多。」獵狗回答說:「你不知道,他是為了逃命,而我僅僅是為了一頓飯而已。」
目標
這話被獵人聽到了,心想:獵狗說得對啊,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獵物,得相個好法子。於是,獵人又買來幾條獵狗,規定凡是能夠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幾根骨頭,捉不到的就沒有飯吃。這一招果然有用,獵狗們紛紛去努力追兔子。
可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又出現了:大兔子非常難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獎賞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差不多,於是獵狗們專門去捉小兔子。獵人問獵狗,最近你們捉到的兔子越來越小了,為什麼?獵狗們說,反正沒有區別,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勁去捉那些大的呢?
獎懲
獵人經過思考後,決定不將分得骨頭的數量與是否捉到兔子掛鉤,而是每過一段時間,就統計一次獵狗捉到兔子的總重量,按照重量來評價獵狗的業績,決定一段時間內的待遇。於是獵狗們捉到兔子的數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獵人很開心。
過了一段時間,獵人發現,獵狗們捉的兔子又少了,而且越有經驗的獵狗,捉兔子的數量下降得越厲害。於是,獵人又問獵狗,獵狗說:「我們把最好的時間都奉獻給了你—主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老,當我們捉不到兔子的時候,您還會給我們骨頭吃嗎?」
雞肋
獵人作了論功行賞的決定,規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過一定的數量後,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頓飯也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骨頭。終於有一些獵狗達到了獵人規定的數量。這時,有一隻獵狗說:「我們這么努力,只得到幾根骨頭,而我們捉的獵物遠遠超過這幾根骨頭,我們為什麼不趁早給自己捉兔子呢?」它的話引起眾獵狗的深思。於是,一些獵狗陸續離開了獵人,開始自己捉兔子去了。
反思
獵人看到自己身邊的獵狗一天天減少,剛開始並未放在心上,以為那些出去的獵狗過不了多久,就會一隻只餓得皮包骨頭回到自己身邊搖頭乞食。直到最後兩只最忠實的獵狗中也有一隻溜走,獵人才漸漸領悟到:如果只是簡單地滿足獵狗們一日三餐的溫飽要求,不和它們建立「利益共同體」,解決它們的歸屬感問題,那最後只有靠靠自己的雙手去抓兔子了。於是,他在新買回獵狗後,就開始實行「以狗為本」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努力營造一種適合獵狗生活和娛樂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為每一隻獵狗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讓它們感到自己的一生並不只是抓兔子、吃兔子一樣了無生趣,而應該有一種超越物質之上的精神追求,享受像「人」一樣的尊嚴。結果,那些新買回來的獵狗,每天一早不用他驅趕,便主動出去狩獵,並且常常是滿載而歸……
雙贏
那些原來從獵人身邊跑掉的獵狗看到獵人帶領的「團隊」越來越大,特別是每一隻獵狗從它們身邊走過都顯示出「人」一樣的「尊嚴」,無不流露出羨慕的眼神,覺得自己單干好是好,就是感受不到一種「團隊」的氛圍,也感覺不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並且獵人畢竟有獵狗不可比擬的許多優勢,因此,就想回到獵人旗下。當獵人看到它們的眼神後,也想怎樣才能把這些散兵游勇重新召回到自己的門下。正在這時,最先率眾離開獵人,現為一方「霸主」的一隻紅狗,帶領一群獵狗來到獵人面前,獵人立即迎上去歡迎它們歸隊。這里紅狗掏出一份成立股份公司的協議說:我們現在歸來不再是「打工」者,而應該是擁有股份的股東,如果你同意,我們就先簽協議。說完看了看站在自己身後排成長隊的獵狗……
獵人同意了。他知道,從此以後他和獵狗們將在草原上所向無敵……
後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來了,兔子被捉光了。紅狗帶了一群狗眾對獵人說:你憑什麼坐在家裡指手劃腳的還要佔51%的股份?找了個借口把獵人咬來吃了。
二、彌陀佛和韋陀的關鍵是如何運用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 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三、分粥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柒』 有關管理學知識的小故事
一個公司招募了一個新員工,在招聘時其條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試用期結束時,該員工卻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這是誰的過錯?公司?員工?
我們很難說這完全是一方面的過錯,但我們知道,對同一個員工來說,將其視為資本或視為資源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孫先生的故事。
孫先生大學畢業後應聘到甲公司做銷售員,三個月過後,被炒了魷魚,於是,孫先生又來到乙公司,銷售業績卻很不錯,不到一年,就被提升為銷售主管,同樣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表現?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招聘過後,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麼。
孫先生來到甲公司後,人力資源部讓他填寫了各種表格,然後,就讓他到銷售部上班。銷售經理將一摞產品和公司的介紹資料給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領了筆、本等用具,向他介紹了部門的其他同事,最後,給他下達了銷售指標,並讓他坐到辦公桌旁開始工作。孫先生沒有銷售經驗,由於拿到的資料是公司發給客戶的宣傳資料,對產品的介紹很簡單,孫先生對產品是什麼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闖,結果三個月過去了,仍是一頭霧水,不要說完成銷售任務,根本就沒開張,結果被炒了魷魚。
在乙公司孫先生有著不同的經歷,到人力資源部報到後,人力資源部對他們進行了關於公司文化、公司發展史、公司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訓,使孫先生對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銷售部,又受到產品知識、銷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訓,隨後銷售經理親自帶他到銷售現場觀摩其銷售過程,在這之後,才讓他獨立進行工作。在每周的銷售例會上,銷售經理還會不斷組織大家對銷售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孫先生不笨不傻,在這種周到的訓練和輔導下,很快就入了門,加上孫先生勤奮敬業,銷售業績迅速上升,漸漸成為銷售員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對人才不同的處理方式反應了不同的人才觀,甲公司將人才僅視為資源,只要招進來,就算完成任務,而乙公司將人才視為資本,根據企業的需要不斷對其進行經營開發,使其升值,成為企業的利潤來源。兩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嘆"人才難求",一直忙於苦苦尋找好的"人力資源",乙公司卻人才濟濟,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而實際上他們擁有同樣的資源,就像他們都招聘過孫先生一樣。
現在,我們了解了將人力作為"資源"和"資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結果,我們知道只有將人力視為資本,才能最經濟地擁有人才,並擁有充足的人才,並使人才不斷成長,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那麼,我們應如何將"人力資源"變成"人力資本"?
『捌』 有沒有關於精細管理的小故事
一個中國人和德國人每天早上早餐都是一杯牛奶和一個雞蛋,中國人把雞蛋往鍋里一放,然後出去洗漱或干點兒別的,等再回來雞蛋就煮好了。但是德國人會用一個差不多剛好裝得下一個雞蛋的專門容器,下面焊一個托盤,然後加滿水,1分鍾水就開了,3分鍾就關火。關火之後他們利用余熱再煮三分鍾,把雞蛋煮到剛剛達到營養價值最高的狀態。接下來用涼水泡三分鍾,使這個雞蛋很好打開。跟中國人相比,他們節約了4/5的水,2/3的熱,同時還使雞蛋達到了最佳的營養狀態。
而且,在超市裡,雞蛋出售時會附贈一份說明書,進行宣傳這種煮雞蛋的方法。
同樣的結果,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故事裡的德國人在煮雞蛋的過程中摸索出一套非常經濟實用的煮蛋程序和控制方法,並嚴格執行,結果每次用水、耗熱最少,雞蛋營養還最大。而中國人只求雞蛋煮熟,沒有注意觀察並認真總結煮的學問,在煮的方式方法中較德國人有明顯的「水」和「熱」的浪費現象,並且破壞了雞蛋的營養價值。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啟發,特別是結合公司開展的「精細化管理年」活動,可以總結出德國人煮雞蛋的方法有三個特點:一是規范,二是節能,三是高質量
『玖』 管理小故事
一、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二、鸚 鵡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
另一隻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
該買哪只呢?兩只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
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
這人趕緊將老闆叫來:這只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
店主說:不。
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丑,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
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只鸚鵡叫這只鸚鵡老闆。
這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
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於完美主義,事必躬親,什麼人都不如自己,最後只能做最好的攻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領導人。
三、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管理是什麼?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清事情的「本末」、「輕重」、「緩急」,然後從重要的方面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