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教育的名人小故事書
⑴ 求適合小孩子看的名人故事
建議不要找名人故事。孩子一定不愛看。其實給孩子看課外書籍,目的是讓他內提高閱讀興趣,以容及欣賞優美的文章。教育意義濃厚的書,又有多少趣味呢!試問家長自己有幾個喜歡看這類書的呢?家長自己做小孩子的時候又喜歡看這類書嗎?我個人認為,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考慮問題,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可。
⑵ 中外名人在家受到的教育小故事
誠實比一百棵櫻桃樹更寶貴
這是一個美國的故事。
不過,故事發生的時候,這個地方還不能叫美國,只能叫英國的北美殖民地。
在一個種植園主的家裡,有一個不滿10歲的孩子。
這一天孩子的父親帶回來一把小斧子。他把斧子放在家裡,自己有別的事情出去了。
這孩子覺得那把斧子很可愛,就把它拿在手裡玩起來,斧子閃著光亮,究竟快不快呢?他想試一試。
他家房子後面有一個櫻桃園。在孩子的眼中,這就是一個樹林。櫻桃樹也是樹,和別的樹一樣。孩子看見過大人用斧子砍樹,他也要學樣。砍哪一棵呢?他選了一棵最細的,用力揮動斧子砍下去,想不到一下子就把那棵樹砍斷了。
孩子感到自己可能是闖了禍,趕快把斧子放回原處。
父親回到家裡,發現櫻桃樹被砍掉一棵,這一棵正是一個好品種,是他最喜愛的。
正在父親發怒、查問是誰乾的錯事時,孩子走到父親身邊說:「爸爸,是我。」
父親了解清楚情況之後,沒有責罰孩子。他把孩子摟在懷里說:「我為你的誠實高興,因為這是比100棵櫻桃樹還要寶貴的東西。」
這孩子名叫喬治 華盛頓。他後來成了北美起義部隊的總司令。在他的領導下,打敗了英國殖民者,實現了美國的獨立,華盛頓被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現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華盛頓的父親希望兒子做一個誠實的人,的確很有道理
。誠實是一切有道德的人都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我們知道,人是社會的動物,每一個人都必須依靠社會才能生存並且發展和運用自己的才能。這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必須和社會上其他人打交道。互相都講真話,這個交道就比較好打,就比較容易團結一致,事情就比較好辦。如果大家都是你騙我,我騙你,誰也不知道哪一句話是真的,社會就會陷入混亂。所以歷來社會上的公正輿論都贊揚那些講真話的人,譴責講假話的人。
有的人因為做了錯事,怕被別人知道丟面子,或者會受處分,因此不敢講真話。他們覺得講老實話會吃虧。
其實,從長遠看,不老實才會吃大虧呢。無論一個人怎樣會花言巧語,頂多隻能暫時欺騙少數人,而不可能永遠欺騙下去。事情的真相總是會被別人了解的,那時候,這樣的人就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
講真話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人,也是勇敢的人。明明有了錯誤,還不敢承認,豈不是膽小鬼!敢承認錯誤,也就是改正錯誤的開始。這樣的人,當然會受到別人的信任。
有的人,為了自己能得到某些好處,講假話騙人,叫別人上當。這是損人利已的行為。這樣的人,最後總是要被社會唾棄的。
⑶ 古代偉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1、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
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2、岳母刺字
岳飛,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宋元帥宗澤病重,以印信交岳飛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
3、曹操教子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
曹操教育孩子目標明確,他要培養的是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為了激勵孩子發憤學習,他曾頒布《諸兒令》:「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跟曹操重視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4、司馬光教子
司馬康,字公休,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大哥司馬旦之子,後來過繼給司馬光為子。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
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
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朴實。
他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5、畫荻教子
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可想而知。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進士。
⑷ 名人的教子故事
1、李嘉誠: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李嘉誠是香港巨富,他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學習今後立足於社會的本領,而不能依靠父母來生活。
李嘉誠在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只有八、九歲時,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一方面讓孩子們列席旁聽,另一方面讓他們就某些問題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通過參加董事會,兩個孩子不但學會了父親以誠信取勝的生意經,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這段生活為他們今後在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兩個孩子都以優異的成績上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他們向父親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職,干一番事業。李嘉誠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他對兄弟倆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這兩個孩子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憑著從小養成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2、斯特娜:寬容孩子的錯誤
美國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女兒維尼夫雷特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孩子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學家裡去玩,可以嗎?」母親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可那天孩子比預定的時間晚了20分鍾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見孩子回來了,她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指了一下牆上的鍾。
孩子知道回來遲了,馬上歉疚地說:「是我不對。」吃完飯,孩子趕緊換了衣服,因為她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戲或看電影。這時,斯特娜夫人又讓孩子看看鍾,並說:「今天時間來不及了,戲和電影是看不成了。」
孩子難過地流下了眼淚。斯特娜夫人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說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尋味的話:「這真遺憾!」
「這真遺憾。」面對孩子的過錯,盡管斯特娜夫人只說了這寥寥幾個字的一句話,並未採取其他任何處罰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母親的要求如果是正確的,那就必須絕對照辦,否則你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3、陳景潤:讓孩子個性自由舒展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
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也望子成龍。
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 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
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 肅批評兒子。
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
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
現在他兒子小學快畢業了,學習成績好,品行也優良,正准備考中學。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
4、洛克菲勒:從小對孩子實施理財教育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
這是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
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5、老舍:解放孩子的天性
老舍先生稱自己為「寫家」,不說「作家」,還稱自己為「文生」。實際上,這是他的一種人生觀。縱觀他的一生,不論是辦教育,還是當作家,都圍繞著一個大問題--怎樣做人。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之。
談到自己第2個女兒小雨,他說:「至於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識字;她才剛4歲呀!」
老舍先生主張維護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不可強求,更不可處處約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一看見小孩穿上小馬褂,一舉一動全像大人,便想落淚。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可見,孩子的天真,在他眼裡是何等重要,何等神聖!老舍先生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
對中學生,他以姓名相稱,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會主動伸出手,行握手禮,以視平等。孩子們送小禮物給他,他必定當場回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禮品,就毫不遲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贈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還要簽名,兩倍地甚至十倍地報答對方的好意。
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彼此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認為孩子有權如此,並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老舍先生曾領著小學生們中央公園向花鞠躬。他說,花兒、植物都受到尊重,要以一種虔誠的態度對待它們。他不讓小孩子用籠子養鳥,說應該讓它們自由地飛。他愛把礦物標送給孩子們,以為這既有趣又有益,是極有價值的禮品。
老舍先生更喜歡鄉下孩子。雖然,他們窮,甚至臟,可是他們純朴、忠誠、講義氣,人格高尚,而且知識廣博,懂得大自然的許多奧妙。他希望孩子們盡貼近大自然。
⑸ 名人 家庭教育 故事
一個廣為流傳的關於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侯的故事就是激勵教育的典型例子。
華盛頓小時侯用斧頭砍掉了庭院中的蘋果樹,他的父親看到後很生氣。華盛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主動認錯,父親不但沒有責備,反而贊許他的誠實。父親的這種贊許對華盛頓來說是一種鼓勵,他的誠實習慣因而逐漸養成。
http://mwj3x-djj.xdxxblog.com/cmd.shtml?do=blogs&id=1722&uid=116
聽聽張藝謀小時候的故事
1999年的春夏之交,我找到了張藝謀媽媽家。張媽媽沏好了茶,遞給我一張名片。名片正面印著: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編輯部張孝友教授。背面則是: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教授、中華醫學會皮膚科西安分會委員。下面是訪問張媽媽的錄音整理。
我1950年生了藝謀。他的生日是4月11日。藝謀出生的時間是早上7點鍾。藝謀他爸叫了一個日本人的太太接的生。
藝謀的名字是我父親給起的。我爸想了又想,拿一張紅紙條,寫了三個字:張詒謀。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詒者勛也。我父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因為這名字,藝謀上學後還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由於「詒」字不好寫,有人把他的名字寫成張治謀,有人寫成張冶謀,還有同學跟他開玩笑,叫他張陰謀,他一氣之下就自己把名字改了,叫了現在的「藝謀」。
生了藝謀,我在家照顧了他一年。一年以後我考取了醫科大學。他爸工資很低。我一上大學,還要用他的錢,家裡頭錢就比較緊張,境況也越來越不好。
藝謀小時候很可憐,穿的是補丁衣服和我婆婆給他做的布底鞋,我都不記得我給過他零花錢,能吃上飯就行了。
藝謀6歲上的幼兒園,每天我送他去,有時候他不想去,我就背上他,哄著他。他自己現在都能記得。
後來家境越來越不行。他爸爸的工資不高,才六十幾塊。我畢業以後拿的工資也才五十九塊五,拿了好多年。1954年我生了老二,1957年我又生了老三。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藝謀姑姑的女兒,比他大一兩歲。在小學階段,藝謀受這個表姐的影響比較大。他表姐很愛畫畫,藝謀就跟著學。表姐畫美女,藝謀畫武士,另外他還刻畫,刻了好多武士,各式各樣的。「文革」期間,藝謀已經學彩色畫了,拿毛筆來畫,畫梅花,畫人頭像。這小傢伙在我們這兒還很有名,「文革」開始以後,藝謀畫了十幅毛主席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人頭像,是很大的十幅畫,擺在院子里,他還畫了一幅貼到門上。
在小學四年級以前,藝謀一是愛畫畫兒,另一個是愛看小說,整天抱著看。他小時候營養差,身體不太好,有一次他在班上昏倒了。我把他弄到我們醫院檢查才發現他貧血。他住在兒科的病房,我一有時間就去看他,每次去就看見他在抱著很厚的一本書看。一次查房,我也跟著去了,兒科的何教授發了脾氣,說:「張大夫你怎麼搞的,這么小個娃,你讓他看那麼厚的書,多費腦子呀!」我馬上把書給沒收了。
藝謀最喜歡看的是民間故事和名著。什麼《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藝謀在小學、中學階段就已經把這些書看完了。後來我聽他表姐說:「謀謀小時候和人家巷子里頭的小孩兒玩兒,他從不跟誰打鬧,人家就叫他講故事。好多小孩兒都圍上來,都聽得入神了!」
藝謀能靜心聽課,是個很專心的人,像他爸。他愛學習像我,所以,盡管他放學後老看小說,學習成績還是很好。他每學期都有個三好學生證拿回來,我沒給他保留,也從來沒有貼在牆上,因為我感覺他就應該這樣。你可能覺得我對孩子教育得不夠,但藝謀到現在也不自負,我從來都沒有培養他高人一等的感覺。
藝謀他爸是個悶脾氣,藝謀自己也是,他偶爾回趟家,就跟他爸兩人都在那兒坐著,你拿報紙看我也拿報紙看,各看各的,誰也不吭聲。有時我都睡了,他還在那兒看,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像跟我們沒有什麼話可說似的。我意識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了,家不過是他歇息的地方。但我還是跟他說,藝謀,他是你父親嘛,你回來應該問問他的情況,問他身體是不是好,家裡有沒有什麼困難,他又不需要你幫他做什麼,但你要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人年紀大了,是需要子女來溫暖的。
聽了這些話,藝謀彷彿意識到了什麼,連連點頭。從那以後,藝謀一回家,就主動找他爸爸說話,他爸爸也就開始話多了。他爸爸那人很有意思,話匣子一旦打開了,也會有很多話說的。有時候我就在里頭插話,這樣家庭氣氛就比以前活躍了。藝謀回家不愛說話的原因我明白,性格只是一方面,還有,他年輕,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事業上了。
其實藝謀有點怕他爸。他從來沒說過,但實際上我能看出來。藝謀拍《紅高粱》的時候吸那個紙煙。蕭華過來告訴我們,說藝謀的煙灰缸有多少多少。我一聽就覺得這事可不得了。他爸以前就是吸煙的,雖然後來戒掉了,但他那個氣管炎就落下病根,一直好不了。於是,他爸跟我就一塊兒專程到西安去了一趟。到了他那兒一看,果不其然,有煙味兒,有煙灰缸,都在那兒放著。他爸當即給他寫了張字條,讓他立刻戒煙。
藝謀吸煙我以前是知道的,也說過他幾次,但是沒有效果。我們專程去了西安,他爸爸又寫了字條,表明了態度,他就把煙給戒掉了。後來別人問他為啥不吸煙了,他就說:他想多拍幾部片子。但我知道這是他爸爸起了作用。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藝謀他爸爸是個很嚴厲的人,他感情細膩卻不外露,這一點藝謀也像他爸爸。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父子倆掉過眼淚,即使是在一家人各奔東西的年月里。只有一次,藝謀他爸爸病重了,藝謀大老遠地跑回來。我就對藝謀他爸爸說:「謀謀回來了。你有啥事想給孩子說,你就跟他說說吧。」結果他們父子倆抱頭痛哭,我也跟著掉了不少眼淚。
毛澤東小時侯的故事:
http://www.cbe21.com/gs/lxgs3.php
⑹ 關於教育的典故和故事
1、高斯解數學難題
179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
行的兩道數學題,但青年發現今天導師給他多布置了一道題。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
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他沒多想,就做了起來。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
力。青年絞盡腦汁,感到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沒有什麼幫助。困難激起了青年的斗
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見
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宵,
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導師接過學生的作業一看,驚呆了。他的聲音都顫抖說:「這……真
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
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做出來。」 導師讓他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
的面做這道題。青年很快就解開了這道題。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
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牛頓也沒有解出來,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就解出來了!
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
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後來,每當這個青年回憶這件事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
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就無法解開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2. 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到校長
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准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 獎給你的,因為
你很准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
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
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
良,並且有跟壞人做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
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
我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3.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
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
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
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
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4.陶行知喂雞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
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
頭,強迫它吃米。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
里塞。大公雞拚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
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
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
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台下一時間掌
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5.朱熹讀書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
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
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
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
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
觀書,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
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6)關於孩子教育的名人小故事書擴展閱讀: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
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
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
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
性的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
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
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
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
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
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⑺ 中外名人在家受到教育的小故事有哪些
1、 故事1: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總統)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很少與同學們游戲或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在一個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麼地,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再也沒去搭理它。幾天後,小男孩再去看他種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還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種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歡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從那以後,小男孩慢慢變得樂觀向上起來。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種的那顆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里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頓時,一切他都明白了,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顆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幾十年過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雖然沒有成為一名植物學家,但他卻成為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羅斯福。
2、故事2:林肯(美國總統)的故事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3、 故事3:李四光(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的故事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卧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⑻ 中外名人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曾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准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准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裡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
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3、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徵國內無首。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4、羅斯福教子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兒子,有一次和同學們一起結伴到歐洲去旅行。他在歐洲買了一匹馬,想騎馬旅行給商家做廣告。有了這個想法後,他打電報給父親,要求寄錢過來。他在電報中說,這是一項很好的投資,他將騎馬去冒險,給家裡賺一大筆錢。
羅斯福收到電報後並沒有給兒子寄錢,而是給他回了這樣一封電報:來電收知,「祝賀」你做了一筆一本萬利的投資。若投資失敗,我建議你游泳游回美國!
兒子接到這封幽默而嚴厲的電報後,很快就改變了原來的「奇思妙想」,賣掉了馬匹,和同伴們一起乘船回到了美國。
羅斯福是沒有錢嗎?不是,那他為什麼不給兒子寄錢呢,是因為小氣嗎?也不是,他是不願讓兒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5、李嘉誠教子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里施展宏圖,干一番事業,但李嘉誠果斷的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