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懷念家鄉的故事
A. 思念家鄉的故事有什麼
臣心如水讀 你為什麼說,人是一個月亮,每天盡心竭力想畫成一個圓,無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個邊兒? 你能說出這句話來,除了智慧,必定還得加上了不起的滄桑閱歷。我敢預料這句話將要流傳下去,成為格言。 多年以來,我完全不知道你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境況,從你這句話里,我有一些感觸和領悟。我從水成岩的皺折里想見千百年驚濤拍岸。 哦,皺折,年輪;年輪,畫不圓的圈圈;帶缺的圓,月亮;月亮,磨損了的古幣;古幣,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與人言的呢,中天明月,萬古千秋,被流星隕石撞出多少傷痕,人們還不是只看見她的從容光潔?我們只有默誦自己用血寫成的經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你提起故鄉。你問我歸期。這個問題教我怎樣答覆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經文呢。沒有故鄉,哪有歸期,三十九年祖國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裡有我們的家鄉」,唱「我們再也無從流浪也無處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壯壯,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氣來。那時候,我們都知道,祖國的幅員和青天同其遼闊,我們的草鞋勢不能踏遍,我們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發也都在那兒等待遊子。但是而今,我這樣的人竟是真的沒有家鄉也沒有流浪的餘地了,舊曲重聽,竟是只有悲傷,不免恐懼! 你說還鄉,是的,還鄉,為了努力畫成一個圓。還鄉,我在夢中作過一千次,我在金黃色的麥浪上滑行而歸,不折斷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樓蹣跚迎我,一路上灑著碎磚。柳林全飄著黑亮的細絲,有似秀發…… 但是,後來,作夢回家,夢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進城門就陷入迷宮,任你流淚流汗也不能脫身。夢醒了,仔細想想,也果然紊亂了巷弄。我知道我離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瞞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鄉已沒有一間老屋(可是為什麼?)沒有一棵老樹(為什麼?)沒有一座老墳(為什麼?)老成凋謝,訪舊為鬼。如環如帶的城牆,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村莊,是我從未見過的地方。故鄉只在傳說里,只在心上紙上。故鄉要你離它越遠它才越真實,你閉目不看見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睜開眼,轟的一聲,我的故鄉就粉碎了,那稱為記憶的底片,就曝光成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佔領神經,那時,我才是真的成為沒有故鄉的人了。 「還鄉」對我能有什麼意義呢?……對我來說,那還不是由這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還不是由一個已被人接受的異鄉到一個不熟悉不適應的異鄉?我離鄉已經四十四年,世上有什麼東西,在你放棄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後,還能真正再屬於你?回去,還不是一個倉皇失措張口結舌的異鄉人? 昨夜,我喚著故鄉的名字,像呼喚一個失蹤的孩子:你在哪裡?故鄉啊,使我刻骨銘心的故鄉,使我捶胸頓足的故鄉啊!故鄉,我要跪下去親吻的聖地,我用大半生想像和鄉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你是我對大地的初戀,註定了終生要為你魂牽夢繞,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結局。 我已經為了身在異鄉、思念故鄉而飽受責難,不能為了回到故鄉、懷念異鄉再受責難。 那夜,我反覆誦念多年前讀過的兩句詩:月魄在天終不死,澗溪赴海料無還!好沉重的詩句,我費盡全身力氣才把它字字讀完,只要讀一遍,就是用盡我畢生的歲月,也不能把它忘記。 中秋之夜,我們一群中國人聚集了,看美國月亮,談自己的老家,我說,我們只有國,沒有家,我們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舉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幾遍「月魄在天終不死,澗溪赴海料無還」,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歡在新鋪的水泥地上踩一個腳印的少年,我那決心把一棵樹修剪成某種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構思無神論講義的中年,以及坐待後院長滿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過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勢無情,流水無主,推著擠著踐踏著急忙行去,那進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進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進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發成氣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間的一瓢水! 我是異鄉養大的孤兒,我懷念故鄉,但是感激我居過住過的每一個地方。啊,故鄉,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澗溪赴海料無還!可是月魄在天終不死,如果我們能在異鄉創造價值,則形滅神存,功不唐捐,故鄉有一天也會分享的吧。 啊,故鄉!
B. 古代的人思念故鄉的故事
故事一
蘇武牧羊的故事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裡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拚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於報告。單於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於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於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於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於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於,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於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故事二
據《晉書·張翰傳》記載:蘇州人張翰在洛陽做
C. 找一個關於思念家鄉的故事
滿意回答來
愛國華僑陳源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D. 思念故鄉的故事
於右任到台灣後一直思念故鄉,乃至於成為心病,有一次於右任寫了一首《望大陸》的詩:「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後因病去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作他的遺囑。於右任遺體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大屯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台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負上去的。於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E. 思念家鄉的故事
思念家鄉的故事
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時年26歲的詩人內李白,離家遠容游到揚州,宿在一個偏辟的小旅館中。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F. 關於思念故鄉的故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G. 名人思念家鄉的故事
崔顥黃昏登上黃鶴樓,由孤獨產生濃烈思鄉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鄉關何處專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旅美畫屬家楊令弗87歲時寫下兩封信,要章行嚴先生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轉交我國領導人,要求將骨灰故鄉太湖,並將保存的文物字畫悉數送回組國以報祖國哺育之恩。
H. 名人思念家鄉的小故事
一、蘇武的故事:
蘇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出使匈奴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渴飲雪,飢吞氈,依舊手持漢朝符節,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後來,昭帝即位後,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但單於卻慌稱蘇武已死去。後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還活著。單於只好把蘇武送還。蘇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後後的19年裡 蘇武用他的浩然正氣,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氣,忘卻了單於榮華富貴的引誘,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二、崔顥的故事:
崔顥黃昏登上黃鶴樓,由孤獨產生濃烈思鄉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畫家楊令弗87歲時寫下兩封信,要章行嚴先生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轉交我國領導人,要求將骨灰故鄉太湖,並將保存的文物字畫悉數送回組國以報祖國哺育之恩。
三、陳嘉庚的故事:
愛國華僑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四、周恩來的故事:
「現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講話最後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後,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後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裡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嚮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麼辦?」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麼,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並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准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牆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盟大隊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人民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