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甲骨文有趣的故事
『壹』 關於甲骨文的其他故事
對甲骨文的認識(即判明其為古人文字)始於光緒己亥(1899)年,鑒定者是金石學家王懿榮。他是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古董商人范維卿手中購得並率先開始肯定其價值的。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重視。當時在中國,考古這門科學已開始受到西方現代技術和方法的影響。到1928年5月,當時全國的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設幾個研究所,其中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代所長是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務長傅斯年。他上任後即以關注殷墟甲骨文為首要大事,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學副教授、三十四歲的河南南陽人董作賓前往安陽進行調查。
董作賓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盜挖的情況,看是否值得進行系統、科學的發掘。他在實地調查後,發現殷墟遺址的發掘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傅斯年看了報告後,當即同意發掘小屯村殷墟遺址。經院長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銀元的充裕經費,購置器材,調配人員,於1928年10月7日開始發掘。這就拉開了殷墟甲骨科學發掘的序幕,也奏響了我國現代考古科學大進展的樂章。
殷墟發掘共進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戰爭而被迫中斷。出土有字甲骨二萬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幾次由留美歸來的人類學、社會學專家李濟博士主持,另幾次分別由郭寶鈞、石璋如、董作賓主持。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專業科班出身,但憑著強烈的使命感,以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個人的史學修養、國學根底,加上勤奮探索的精神,終於通過殷墟考古發掘這一重要實踐,取得了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1950年4月,中斷十三年的殷墟發掘得以恢復。此後直至1991年10月,對殷墟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找到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總數為六千二百四十三片。而尤以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得到甲骨上萬片為最多。專家由此推測,在殷中期以後,卜事機關大約由村北移至村南。這批甲骨文為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自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後,人們一直對此津津樂道,以至「殷墟卜辭」幾乎成了「甲骨文」的同義詞。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開始推測西周王朝也應該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學術》第一輯上發表《陝西曾發現甲骨之推測》,根據《詩經·大雅·文王之十·綿》的線索,推測殷民族與周民族早有往來,同樣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學會龜甲獸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並保留存世的習慣。又根據《水經注》記載高陸縣(屬西安府)發現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龜,結合《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的句子,推測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發現,而這種甲骨文多半是屬於周民族的。這一推測到了五十年代初期開始得到印證。
『貳』 甲骨文的故事
1、甲骨文的人是晚清的王懿榮。
他是個名人,他不僅是一個晚晴王朝的翰林,南書房的行走,國子監的祭酒,還是一個著名的古文字學者和金石學家,他曾在古代彝器上的銘文做過深入的人研究。因此,當他看到給他從達人堂葯店買回來的中葯里沒有磨碎的「龍骨」的古文字時便敏感地感覺到這絕不是一般的中葯。
他不僅出資收購了達仁堂葯店裡全部的龍骨,還派人四處搜索,很快就集中了1500多塊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由於王懿榮出手大方,見到甲骨就收,這一下子就使這位中葯材身價倍增,變成了很重要的文物,不少人也認為收購「龍骨」便是發財致富的一大商機。
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葯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2)關於甲骨文有趣的故事擴展閱讀
甲骨文被發現且引起重視,始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目前學界已成定論的是,王懿榮是中國發現甲骨文且看懂甲骨文學術價值的第一人。
王懿榮(1845-1900)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學家,收藏家,鑒賞家,書法家。王氏為光緒朝的進士及第,官至國子監祭酒(古代管職,國家最高學府的負責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時任京師團練大臣的王懿榮拉著夫人和兒媳投了井,以此明志。
『叄』 關於漢字的有趣故事要簡單的
1、來。字義說明:來去的動作詞,古時視為麥類之一;許慎解釋,來是周代先人所接受的瑞麥,一莖兩穗,像芒刺之形。與來有關的字,有萊、徠、淶等字。
2、麓。會意兼形聲字。由「林」(表示叢林山野)和「鹿」組成,「鹿」即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鹿群。甲骨文的字形是兩個「木」字當中有一隻鹿在奔跑。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已經看不到鹿了。
小篆將甲骨文的兩個「木」字移到「鹿」的頭上變成了「林」,會群鹿在叢林山野中奔跑之意。《說文》:「仄也。從廣,兼聲。力兼切(lián)。」
3、廉。形聲字,廣表意,篆書形體像房屋。兼表聲,其形像手持兩顆禾,本義是堂屋的側邊。因為側邊都是直角,看起來方方正正,就引申出方正、稜角和鋒利的意思。再引申為清正、儉朴、嚴明,與「貪」相對。
4、「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麵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5、「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裡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6、「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 tiào ,則是「賣出(糧食)」。
『肆』 甲骨文的故事。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迴文,又答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甲骨文發現的故事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葯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葯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伍』 甲骨文圖片,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2、傳說: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
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3、故事
在殷墟發現的一塊殘骨上,刻有關於某次戰爭戰績的記事殘文(《殷墟卜辭綜述》圖版16,甲骨學者或稱為「小臣牆刻辭」)。據現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數當超過100字。甲骨卜辭的語言,一般很精紅練。
例如有一條卜辭說:「辛未卜爭貞(『爭』是管貞卜的人的名字):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編》);
意思是:讓婦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這20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當豐富,而且表達得頗為清楚。
(5)關於甲骨文有趣的故事擴展閱讀:
甲骨文的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
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陸』 有關發現甲骨文的故事有哪些
甲骨文的故事
據近日報載,在陝西省岐山縣內又發現兩片周代甲骨,其中所刻文字達55個,這還是過去未曾發現過的「龜腹甲骨」。甲骨文再次引起了國人的關注。這里選摘的內容,對甲骨文的相關背景作了較為通俗的介紹。
從殷墟到西周甲骨
對甲骨文的認識(即判明其為古人文字)始於光緒己亥(1899)年,鑒定者是金石學家王懿榮。他是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古董商人范維卿手中購得並率先開始肯定其價值的。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重視。當時在中國,考古這門科學已開始受到西方現代技術和方法的影響。到1928年5月,當時全國的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設幾個研究所,其中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代所長是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務長傅斯年。他上任後即以關注殷墟甲骨文為首要大事,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學副教授、三十四歲的河南南陽人董作賓前往安陽進行調查。
董作賓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盜挖的情況,看是否值得進行系統、科學的發掘。他在實地調查後,發現殷墟遺址的發掘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傅斯年看了報告後,當即同意發掘小屯村殷墟遺址。經院長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銀元的充裕經費,購置器材,調配人員,於1928年10月7日開始發掘。這就拉開了殷墟甲骨科學發掘的序幕,也奏響了我國現代考古科學大進展的樂章。
殷墟發掘共進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戰爭而被迫中斷。出土有字甲骨二萬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幾次由留美歸來的人類學、社會學專家李濟博士主持,另幾次分別由郭寶鈞、石璋如、董作賓主持。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專業科班出身,但憑著強烈的使命感,以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個人的史學修養、國學根底,加上勤奮探索的精神,終於通過殷墟考古發掘這一重要實踐,取得了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1950年4月,中斷十三年的殷墟發掘得以恢復。此後直至1991年10月,對殷墟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找到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總數為六千二百四十三片。而尤以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得到甲骨上萬片為最多。專家由此推測,在殷中期以後,卜事機關大約由村北移至村南。這批甲骨文為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自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後,人們一直對此津津樂道,以至「殷墟卜辭」幾乎成了「甲骨文」的同義詞。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開始推測西周王朝也應該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學術》第一輯上發表《陝西曾發現甲骨之推測》,根據《詩經·大雅·文王之十·綿》的線索,推測殷民族與周民族早有往來,同樣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學會龜甲獸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並保留存世的習慣。又根據《水經注》記載高陸縣(屬西安府)發現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龜,結合《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的句子,推測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發現,而這種甲骨文多半是屬於周民族的。這一推測到了五十年代初期開始得到印證。
先是1951年在陝西
『柒』 甲骨文好字的故事
歷史的河水,總是復慢慢悠悠的流制淌著。我們順著這條河水,逆流而上,一幕幕劃過眼前,最終來到一處,停留。1899年秋,一間古樸的葯店裡,有人看病,有人抓葯。其中,一名男子仔細端詳著手裡的葯材,並且露出激動的神色。這名男子便是國子監祭酒王懿榮,而他手裡所拿葯材名喚龍骨。
自那以後,王懿榮通過山東古董商人范維卿大量收購這種龍骨。龍骨上有一些刻痕,因王懿榮是名聞京城的金石學家,他認出這種刻痕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極為相似,並且是比金文更為古老的一種文字。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們將它命名為「甲骨文」。
自甲骨文發現後,各方都在不斷的發掘甲骨,直到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甲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已經有大約3600多年的歷史了。
『捌』 關於甲骨文的起源,故事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8)關於甲骨文有趣的故事擴展閱讀
截至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2014年10月16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甲骨學及先秦史研究權威宋鎮豪16日在《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門機構的專家從旅順博物館館藏1800多片從未公布過的罕見甲骨中,發現了34個新字和新字形。專家認為,這一成果是自中國甲骨文發現110多年來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中國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對甲骨文和甲骨學發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玖』 關於甲骨文的小故事
有一位與甲骨文的發現有著不解之緣的著名古董商,他叫范維清,是山東濰縣人。光緒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東安錫拉胡同11號的王懿榮身染瘧疾,久治不愈。一位醫術高深的老中醫為王懿榮開出一劑葯方。葯方上有一味名曰「龍骨」的葯,立刻引起了王懿榮的注意。其家人從葯房抓葯回來後,王懿榮親自查看,發現了中葯里的「龍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鐫有奇異的紋絡。他便抱病親臨葯房叮囑葯房老闆,如果再有商販送「龍骨」來,請代為引見。不多時日,名揚京華的古董商范維清被引見到王府,這次他帶來了十二片「龍骨」。這是他到河南安陽、湯陰一帶去收購青銅器,沒有如願。聽當地人說「龍骨」是葯材,就順手牽羊地收集了十二片,心裡想:「這樣也不枉跑一趟。」王懿榮見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興。他仔細端詳著每一片甲骨上一個個單一成形的「符號」,緊縮的眉頭舒展了。他興奮地告訴在場的人:這是比鍾鼎文更古老的中國文字!范維清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葯材是真正的古董。於是,王懿榮以每字一兩銀子的高價買下了這十二片甲骨。並當場給范維清六百兩銀子,指使他為自己繼續大量收購。隨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買下,以至於典當細軟,傾其家財也在所不惜,在他壯烈殉國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拾』 找有關甲骨文的故事
據近日報載,在陝西省岐山縣內又發現兩片周代甲骨,其中所刻文字達55個,這還是過去未曾發現過的「龜腹甲骨」。甲骨文再次引起了國人的關注。這里選摘的內容,對甲骨文的相關背景作了較為通俗的介紹。
從殷墟到西周甲骨
對甲骨文的認識(即判明其為古人文字)始於光緒己亥(1899)年,鑒定者是金石學家王懿榮。他是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古董商人范維卿手中購得並率先開始肯定其價值的。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重視。當時在中國,考古這門科學已開始受到西方現代技術和方法的影響。到1928年5月,當時全國的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設幾個研究所,其中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代所長是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務長傅斯年。他上任後即以關注殷墟甲骨文為首要大事,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學副教授、三十四歲的河南南陽人董作賓前往安陽進行調查。
董作賓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盜挖的情況,看是否值得進行系統、科學的發掘。他在實地調查後,發現殷墟遺址的發掘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傅斯年看了報告後,當即同意發掘小屯村殷墟遺址。經院長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銀元的充裕經費,購置器材,調配人員,於1928年10月7日開始發掘。這就拉開了殷墟甲骨科學發掘的序幕,也奏響了我國現代考古科學大進展的樂章。
殷墟發掘共進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戰爭而被迫中斷。出土有字甲骨二萬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幾次由留美歸來的人類學、社會學專家李濟博士主持,另幾次分別由郭寶鈞、石璋如、董作賓主持。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專業科班出身,但憑著強烈的使命感,以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個人的史學修養、國學根底,加上勤奮探索的精神,終於通過殷墟考古發掘這一重要實踐,取得了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1950年4月,中斷十三年的殷墟發掘得以恢復。此後直至1991年10月,對殷墟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找到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總數為六千二百四十三片。而尤以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得到甲骨上萬片為最多。專家由此推測,在殷中期以後,卜事機關大約由村北移至村南。這批甲骨文為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自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後,人們一直對此津津樂道,以至「殷墟卜辭」幾乎成了「甲骨文」的同義詞。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開始推測西周王朝也應該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學術》第一輯上發表《陝西曾發現甲骨之推測》,根據《詩經·大雅·文王之十·綿》的線索,推測殷民族與周民族早有往來,同樣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學會龜甲獸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並保留存世的習慣。又根據《水經注》記載高陸縣(屬西安府)發現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龜,結合《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的句子,推測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發現,而這種甲骨文多半是屬於周民族的。這一推測到了五十年代初期開始得到印證。
先是1951年在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