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節儉的古代故事100字

關於節儉的古代故事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08 02:18:16

1. 舉例幾個中國古代耳熟能詳的勤儉節約故事

1、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

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

「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2、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3、公元1080年,他被貶官來到黃州時,生活窘迫。為了渡過困境,他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辦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

然後又將每份分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來用,准余不準超。剩餘的錢,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備意外開支之需。

後來,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自訂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用餐。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友與他重逢,請他吃飯,他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

可是,當蘇東坡應約去老友家赴宴時,見酒席准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告辭而走。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後,還這樣節儉。」

4、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准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之後,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必須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這天出嫁,怎樣一點籌辦的樣貌都沒有?」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這天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5、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 中國古代勤儉的典型事例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3、蘇軾之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4、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朴 "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財寶任其享用。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朴,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講究儉朴。

5、勤儉節約的民間故事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

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3. 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訓10條以上和有關這類古代勤儉節約小故事3個以上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朴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馬光寫《資治通鑒》- <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崇尚儉朴、反對奢華、艱苦奮斗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3、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4、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朴 "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財寶任其享用。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朴,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講究儉朴。

4. 勤儉節約的古代小故事3個

孔子認為不是帷裳,一定要裁掉多餘的布。出自<論語>,"非帷裳,必殺之"。
漢文帝,他常穿粗絲衣服,他寵愛的慎夫人也不準衣服拖地。帷帳不得織紋綉錦,聽說建露台貴就不建了。大概出自<漢書>。
曾國藩看到他的女兒穿一條綢褲,就讓她換掉,他的家書里常有教導子侄多養豬,多種竹的話。出自他女兒曾紀芬的回憶和<曾文正公文集>
大概是這樣。

5. 勤儉節約的故事100字

一個星期天,雷鋒叔叔的戰友王大力把所有戰士們的襪子和衣服都洗了,雷版鋒叔叔正在晾衣服時,發權現自己的舊襪子不見了,他就到處尋找。這時,王大力說:"雷鋒,你有那麼多存款,還這么捨不得買一雙襪子。你瞧,你這雙襪子穿在腳上不嫌得難受?"雷鋒叔叔說:"只要不耽誤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說:"那你不覺得難看嗎?""咱們軍人不是把襪子穿給別人看的。"這幾句話,就已經體現出了雷鋒叔叔的節約精神。他每個月只有6元錢獎金,他卻把錢存在銀行,一年一年過去了,雷鋒把省下來的錢全都捐給災區人民,可是他自己卻捨不得買新襪子。雷鋒是多麼節約啊

6. 從古到今有那些有關節儉的小故事

蘇軾,唐宋八大家之首,21歲中進士, 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 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 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 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 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 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 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 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 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 需。
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的女王,她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 「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 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 車」,他們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
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手套破了要一隻 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里放一塊磚 用來節水。
在毛主席生前用過的一百多件日常
生活用品中,就有一件穿過
20
多年、已補過
73
次的睡衣。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在周總理身上,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化身!
鄧小平厲行節儉伴隨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許多感人的細節,魅力無窮,再三回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一些先闊起來的人已把節儉看作小氣摳門,把浪費當成促進消費。但是這些人完全忘記了我們資源匱乏的國情。我國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已有四百多個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資源危機觀。厲行節儉,是應對資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選擇。今天,深感水荒、電荒、煤荒、油荒切膚之痛的我們,應比白居易更加具有節儉的緊迫感,深深感到領袖們厲行節儉的細節魅力的永存。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准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7. 有哪些古人勤儉節約的故事

田 禾 宋朝司馬光不僅對史學有卓越的貢獻,而且以遠見卓識,精心教育下一代版,在一篇題為《訓儉示康》權的文章里,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節儉的道理。他說:「儉能立名成業,侈必隨落自敗。」這篇文章是寫給兒子司馬康看的。看似信筆寫來,卻條理清晰,寓意深刻。由於他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以事實說話,很有說服力。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樸素為美」。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飢」而矣。何以要「儉素」?司馬光以豐富的史實作了論證。例如,晉代的何曾,當了太傅,喜歡奢侈,「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到了孫子這一代便因驕奢而家業敗落。又如「石崇以奢靡誇人」,便引來了殺身之禍。司馬光從這些史實中得出結論:講奢侈者,「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必然落得個「敗家喪身」的下場。司馬光還舉了許多正面的事例,講明節儉是「大賢之深謀遠慮」。 毫無疑問,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司馬光訓子是為了「齊家」,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只會養成一些紈絝子弟。今天,無論從強國還是從育人出發,都要力戒奢侈,崇尚節儉,這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美德。

8. 名人、偉人、古人節儉的故事

"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 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李嘉誠

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朴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一方面,闡明儉朴的德行有助於防患於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朴的德行有助於克服危難。《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於國家大事盡心盡力。大禹勤勞於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古代聖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由於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庄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塗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並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我們現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於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儉。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後來家裡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闆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闆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幹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後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約。但是對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後唐庄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他後來沉湎於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徵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出處】《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提示】這是唐朝的陸贄給皇帝上書中的話,旨在強調節儉的意義。大至一國,小至一家,量入為出都是重要的理財原則。推而廣之,資源和財物總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揮霍。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處】《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提示】「儉」和「恕」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常用的兩個概念。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糧食產量低,幾年的豐收才有一年的積蓄,所以特別要節儉。對於官員而言,貪污受賄,不廉潔,往往是因為貪得無厭、迷戀奢侈生活,而儉朴的德行有助於抑制這種過分的慾望,所以,節儉是富國的重要國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徑。「恕」作為儒家的一種倫理道德范疇,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對官員來說,經常能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就一定會得到百姓擁護,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出處】朱柏廬《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提示】朱柏廬是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是一部專門教育人們勤儉治家的格言集。節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我們的食物和衣裳,都來之不易,要通過種植者、烹飪者、紡織者的許多勞動生產出來,不能輕易浪費。所以,這段話成為我國傳統的「治家格言」。
參考資料:http://ir.hit.e.cn/~bill_lang/blog10/archives/001458.html

9. 關於節儉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准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可以嗎?

10. 講的是關於我勤儉節約的故事,100字左右

小朋友們你們一來定要節約水,源我曾經沒節約水,花了不少錢。
在一個月里,我洗手後,就沒關水。星期天,我和媽媽去交水費,來到交水費的地方,有個叔叔說:「你們的水費是35元。」這時我和媽媽嚇下了一跳,我想可能是我經常沒關水,所以就花了35元。回到家,媽媽就坐在沙發上認真思考為什麼會花這么多錢?我知道自己錯了,水是那麼重要的,如果水沒有,那我們怎麼生活呢?我應該愛惜水,從現在做起。於是我從早到晚用過的水就用來沖廁所,一個月又過去了,我們,來到交水的地方,叔叔說:「你們的水費是15元。」我們非常高興,回到家,媽媽看見原來是我節約的水,知道我是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在這一件事里,我學會了這樣愛惜水和其它的東西。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