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禮儀成功的故事100字

關於禮儀成功的故事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08 13:54:54

Ⅰ 身邊的禮儀小故事100字

身邊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應該都算吧。像到朋友家去做客,最好帶點水果啊什麼東西,進門要喊叔叔阿姨好。在交談中,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這樣是不禮貌的等等

Ⅱ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Ⅲ 禮儀小故事100字及感受。急急急!

周六,小明和他的媽媽去商場買東西。碰見了
好朋友小剛,小剛說:「我剛買內了一個小玩具,借你玩會吧容。」
小明說:「不用了,謝謝。」過後,小明去了書店。
看見了小明的哥哥,小明說:「哥哥!你好!」小明的哥哥
說:「小明好,我借你本書看吧!」小明說:「不用了。」
之後,小明回到了家,好朋友小剛剛好來他家玩,小剛借他
一個玩具,小明說:「謝謝。」可他一不小心把玩具弄壞了,
他對小剛說:「對不起,把你的玩具弄壞了。」小剛說:「沒
關系。」小明和小剛笑了起來。

Ⅳ 古今中外講禮儀的故事 50至100字

1.楊時謙虛禮貌的故事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
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
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2.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3.
有一位中國駐德國大使,他在德國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國後,根據他的經歷,寫了一本回憶錄:《沿著易北河》。在書中寫了許許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們就看看幾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4、排隊——請尊重別人。
過元旦的前幾天,作者去郵局給家裡匯款。由於聖誕節、新年來臨,平時清閑的郵局也忙碌了起來。德國人也在忙著辦理郵件。但是每一個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著隊伍,其間絕對沒有大聲喧嘩、擁擠不堪的現象。觀察了多時,令作者深有感觸。嘆服德國人的素質。但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距離很遠,足有一米遠,每個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線,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站在線內,而第二個人站在線外。在第一人沒有離開窗口時,第二個人絕對不越雷池,這是為什麼?當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時,才恍然清楚。在每個窗口前有一個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寫著,請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謝謝!在歐美一些國家,是不能隨便詢問人們的年齡、職業、工資、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他們是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的,這是受法律保護的。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需要排隊的一些公共場所,都有這樣的「一米線」,比如電話亭、銀行、商店的收銀台等等場所都是這樣。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遵守這一規定,極少有人觸犯。
5、誰該站在右側——照顧別人;
作者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說,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著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6.主動開門——方便別人。
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看到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時刻想著他人,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這是一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7. 孔子拜師於老子,於老子敬茶行拜師禮,老子接茶後孔子將茶壺放在擱幾上.但是,壺咀正沖老子,老子將茶扔掉,遂閉門不見.。

Ⅳ 求古代關於禮儀的故事,100~250字的,

禮儀的故事:程門立雪來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Ⅵ 感人的禮儀故事現代的100字快啊!

為v個人版X我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武器

Ⅶ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100字的急用!

關於法國宮廷禮儀的
您可以看完提煉一下:

在凡爾賽宮廷鼎盛時期,有一個比國王更有權威的主宰便是「禮法」,或稱「禮儀」,就象歌劇院的芭蕾舞一樣,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明確的規定。

路易十五時期,講究禮儀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宮廷禮法除了承襲舊傳統(許多禮節起源於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遠的年代)外,還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時期的復雜條例,而且又制訂了一些連國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規定。

大家可能以為在這樣一個井然有序,人人職責分明的宮殿里,主子們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自己已成為禮儀規范的奴隸,國王、王後和王子們都過著一種終身受束縛的生活。在公主們舉行的舞會上,王後也前來參加一同玩樂,可是禮儀規定,不管公主們跳舞跳到那裡,位置怎樣變換,她們的眼睛必須一直望著王後,結果小姑娘們的脖子扭得酸痛。

一天清晨,王後發現她那張大床上的棉被沾滿了灰塵,她靦腆地責問了一下。這件事逐級傳到寢宮侍從那裡,寢宮侍從把責任推卸得一千二凈,說打掃灰塵不屬於他們的職責范圍。人們就去找管理帷幔,掛毯的侍從領班,後者聽完這個事故後明確地說,這不關他的事。經過兩天查訊終於發現,當國王陛下不在王後那裡安寢的時候,王後的那張大床是當作傢具管理的,因此應當由管傢具的侍從負責。

可憐的瑪麗·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溫柔、孤獨、多情而又隨和的王後,每天吃午飯時,都得經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前廳里的一張小桌子旁邊,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來參觀的平民在一定距離之外圍成一圈站著,靜悄悄地望著王後吃飯。有一天,卡薩諾瓦親自看到了這個場面:王後衣著簡單,戴著一頂大無沿軟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後開始進餐,她低著頭,兩隻眼睛盯著盤子,不看任何人。當她覺得端上來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點又難為情,便掃了在場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認識的人,了解一下她愛吃的這道萊是什麼。她找到了一個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達爾先生,」聽到叫自己的侍臣彎下腰向前走了幾步應道:「王後有何吩咐?」「我想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燴雞塊吧?」「是的,王後。」德·洛旺達爾先生用刻板的語調回答後又退回原位。王後直到用完了膳沒有再說一句話。對參觀凡爾賽宮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宮內開飯,他們參觀了王太子妃喝湯,馬上去看王子們吃煮白肉,接著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去瞧公主們吃尾食品。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貼身侍衛、跟班護衛、門衛和瑞士衛士等各種衛士,禮儀迫使他任何時候都不能一個人獨自呆著。晚上許多人服侍他換內衣,早上許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爾侍衛們玩忽職守,他也能夠暫時擺脫沒完沒了的守護。

一天晚上,路易十五未帶衛士隻身一人走進寢宮,迎面撞見一個驚慌失措的人,這個人撲地跪倒在地解釋說,他在宮內尋找一個與他同行的烤肉店老闆迷了路,他一個門一個門地找,不料進了寢宮,現在他也不知道該從哪兒出去。這個可憐的人等著受絞刑,可是國王安撫他一番,賜給了他幾個路易。

Ⅷ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Ⅸ 有關禮儀的小故事最好50字以內 不超過100字要 謝謝

孔融讓梨來
孔融(153—208年)自,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Ⅹ 關於現代文明禮儀小故事 100字以內

面試
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這一些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面試。 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准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面試出問題了。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鍾,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老闆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閑不著,圍著老闆的大寫字台看,只見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哎呀,這些年輕人一聽啊,捶胸頓足。他們為什麼這么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么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想想看,我們哪個家庭、哪個學校,經常進行這樣的教育?翻東西,是兒童時期的一種習慣,是一種好奇。小孩去串門,看到人家的抽屜,挨著個兒地翻。爸爸媽媽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媽媽的包。但是,對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特點,不是一個缺點,他就是好奇,他的社會化程度很低,他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