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廉潔的現代小故事100字
㈠ 廉潔現代小故事
1、毛主席一雙襪子穿3年。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毛主席的廉潔是有目共睹的。
2、周恩來不吃民眾一頓飯。
1958年7月,周恩來總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時任該縣縣委書記的黨向民同志看到眼裡,悄悄地安排為總理設宴送行。宴會地點,就安排在縣委院內的一間小屋裡,沒什麼美酒佳餚,只是些瓜菜而已。
盡管這樣,在吃喝將近結束時,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黨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這樣一頓飯,你請不起,還是讓我出錢,算我請客吧!」周總理隨即示意他的秘書,把300元人民幣交給了縣委的司務長。
3、孔繁森扶貧濟困。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1)關於廉潔的現代小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廉潔的作用:
1、廉政與廉潔價值追求的確立,能為人們進行價值選擇確立一個統一的、主導性的價值評價標准,使人們的活動不再無所適從。
2、自覺功能。廉政文化能夠增強人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主體對廉政與廉潔要求的自覺性。廉政文化的傳播將使廉政理想成為個人與組織的奮斗目標,奮斗目標一旦確立,各種活動的自覺性就更強。
3、調整功能。廉政文化中的廉政信仰與追求對組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較強的調節功能。當社會成員個體在思想、觀念上與廉政文化要求相沖突的時候,廉政信仰與理想就能為眾多個體在多種思想的交鋒中提供最新的選擇參照系,使不符合廉政文化要求的思想與實踐及時得到調整。
㈡ 有關廉潔的現代小事例
關於清正廉潔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盧懷慎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裡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官以後,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
㈢ 現代廉潔小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迴於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捨不得的樣子。毛主席行軍中惟一禦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現在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毛主席的廉潔,在當時是少有的廉潔。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書記牛玉儒同志的事跡傳遍了長城內外,他的思想和行動令人深受感動。尤其是他清正廉潔、不享特權的高尚行為更是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懷。
很多同志在學習牛玉儒先進事跡時深有體會地說,牛玉儒能勤政為民、鞠躬盡瘁,成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貼心人,與他的清廉家風是分不開的。
牛玉儒的父親是一位正直的老黨員,兒子當了「大官」還不忘提醒兒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劇《鍘包勉》,心有感觸,忙給牛玉儒寫了一封信: 「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只有你當了領導,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樣,堂堂正正!」
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牛玉儒為民謀利、清正廉潔的信念更堅定了。多少年來,牛玉儒為與他素不相識的老百姓辦過無數實事、好事,可在親戚中卻「六親不認」。但身為老黨員的父親理解他:聽說朱玉儒果斷拒絕了親人們的相求,老人卻感到欣慰。他在電話中勸道:「玉儒,親戚越罵你,老百姓就會越信任你……。」
清廉家風源於做好親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個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幾年前下崗,妹妹打來電話求助,牛玉儒說: 「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崗是個普遍問題,你們要自己多想想辦法,給別人帶個頭。」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說: 「你叔叔在自治區當領導,讓他說句話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來。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熱情款待。但一聽這事,一口回絕: 「這樣的事不要找我!」二嫂當時就哭了。事情最終還是沒辦成。最後,孩子靠自己努力,進了一家企業工作。牛玉儒得知後非常高興。
不少老家的親戚朋友聽說牛玉儒當大官了,去找他辦事,他總是婉言拒絕,然後讓妻子好好招待,領他們上街逛逛,帶上路費,送他們上車。
牛玉儒對每一個親朋都一視同仁,大家也就逐漸理解了,不難為他了。
㈣ 廉潔小故事,100字到200字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 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7、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8、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 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 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㈤ 廉潔故事(100字)左右
廉潔,自古以來就是做好官的標志。
明代有名的清官於謙就是一個廉潔奉公的人。他六十歲壽辰那年,當地許多人都送來了厚禮連皇上也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可於謙卻一一回絕了他們的禮物。
宋朝的包拯。當時,包拯在端州任職,那兒盛產端硯。一方端硯要經過千錘萬鑿才能生產出來。而當地一些官員不顧百姓死活,大量生產,上貢朝庭,以取悅權貴和中飽私囊。包拯自己也說:「能持端州方硯,可謂死南昌無憾。」可是,直到他離任,也未取一件。
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不僅以其鐵骨錚錚、英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而且還以其體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們敬仰。 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後,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接著,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當時吉鴻昌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任營長,只有25歲。自此,吉鴻昌就將那隻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這只碗隨吉鴻昌將軍走南闖北,直到他39歲犧牲。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再說說發生在我身邊 的廉潔故事吧!
我的爸爸在政法部門工作,手中也有一定的權力,托他辦事的人也挺多,有請他吃飯的,也有送禮的。可我爸爸總是一一拒絕。有一次,我爸爸的一個朋友來請我爸吃飯。原來,那個人駕車違反交通規則所以駕照被扣留了,要一個月以後才能拿回去。於是就想求我爸幫忙。可爸爸卻毫不留情地回絕了,並嚴肅地說:「如果你請我吃飯,我就幫了你的忙,這不就成了交易了嗎?再說,違反交通法規不好好接受處罰,對你今後開車沒好處。」朋友慚愧地低下了頭。爸爸常說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要做一個好的公僕就必須防微杜漸,從小處做起。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官員都能廉潔奉公的話,那該多好啊!
㈥ 廉潔自律小故事作文100字主要內容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 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㈦ 100字以下的廉潔小故事
http://wxczb.jsfl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懸鵝示眾宋體>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隻已經風幹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於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於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東晉西征大將軍陶侃做潯陽縣吏時,曾主管縣衙魚肉及精美食品供應。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鍋魚製品給母親諶氏。諶氏原封未動讓人退回,並附信一封:「你做縣吏,送給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還會增加我對你的擔憂。」她規勸兒子要公私分明,為政清廉。在母親的教導下,陶侃反思自己,改過自新,後來以政績顯著聞名於世。
妻勸夫廉
古時,東關臨池司馬孟宗在外做漁官時,因妻子愛吃魚,他便把腌魚寄給妻子。其妻卻將魚如數退回,並附言說:「你做漁官,卻把腌魚寄給我,別人如何看呢?」為此,她三年不吃魚,司馬孟宗從此也恪守清廉。
㈧ 清正廉潔的小故事(50-100)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
㈨ 關於清廉的故事(100字左右)
一、於謙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於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
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二、海瑞
海瑞雖位居高官,卻不像其他官員一樣趾高氣揚,相反的,他是十分親民、儉朴的。在他擔任應天巡撫時,就曾這樣規定:凡他所到之處不要排場,不要鼓樂迎送,也不住華美之屋。如果有人要請他吃飯,每頓飯頂多兩、三錢即可,不可過度鋪張浪費。
除此之外,海瑞也是一個不畏權貴的人。有一次,海瑞要整頓土地問題,令一些地方惡霸歸還強占來的土地。其中徐階佔有的土地最多。
三、楊繼宗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 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 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四、吳隱之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五、楊震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 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㈩ 關於現代的廉潔的小故事 長一點200字
周總理的廉潔從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實實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連續20多個月沒有下過一場透雨,許多群眾不僅缺衣少食,連飲水都十分困難。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來自甘肅的宋平同志匯報了定西的災情。周總理聽完匯報,神色十分嚴峻。他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群眾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變面貌。後來,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全體會議,周總理在大會上心情沉重地說:「我聽到了甘肅中部地區群眾生活困難的情況,心裡難過,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裡的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裡的人民。」會後不久,總理便派工作組到甘肅,帶去糧食、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若干年後,當人們看到定西群眾仍穿著當年總理親自布置發放的棉軍衣時,無不感慨萬千。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