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廉潔的小故事大全

關於廉潔的小故事大全

發布時間: 2021-02-08 16:40:03

❶ 關於廉潔的故事,短一些的

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官倡導簡肅,把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別的官員那樣八抬大橋,前呼後擁,鳴鑼開道,大顯威風,而是身著便服,腳踏草鞋,親臨鄉下察訪,即使在夜間出巡,也只讓一個差役,提著寫有「橋」字樣的燈籠引路,從不打「迴避」、「肅靜」之類的牌子。一次,山東巡撫包括向板橋索求字畫,板橋畫竹並題詩以贈: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般詩情畫意,生動表述了板橋身在官位,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乾隆十七年,濰縣遇到天災。板橋關心民瘼,呈請,賑濟。然後,他的請賑惹怒了上司,遭到打擊報復,被加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板橋遂憤然辭官,卸職返鄉。鄭板橋回到楊州,生活仍很貧寒,他在女兒嫁奩詩中寫道: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陷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鄭板橋一生歷盡坎坷,廉潔愛民,於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筆,與世長辭。他身後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畫日詩日書三絕」,更是留下了一個兩袖清風的清風楷模。

❷ 廉潔小故事(名人故事)

楊震四知

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裡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為美談。
楊震孤貧好學,明歐陽《尚書》,通達博覽,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眾人謂之晚暮,而震志愈篤。鄧騭聞而辟之,時震年已五十餘,累遷荊州刺吏、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官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文:
楊震從小沒了父親,生活貧苦但愛好學習,精通歐陽《尚書》,眼光透徹,知識廣博,儒者們為他編了這么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老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鄧騭聽說後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呀?」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後來調任涿郡太守。為人奉公廉潔,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用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❸ 現代廉潔小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迴於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捨不得的樣子。毛主席行軍中惟一禦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現在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毛主席的廉潔,在當時是少有的廉潔。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書記牛玉儒同志的事跡傳遍了長城內外,他的思想和行動令人深受感動。尤其是他清正廉潔、不享特權的高尚行為更是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懷。
很多同志在學習牛玉儒先進事跡時深有體會地說,牛玉儒能勤政為民、鞠躬盡瘁,成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貼心人,與他的清廉家風是分不開的。
牛玉儒的父親是一位正直的老黨員,兒子當了「大官」還不忘提醒兒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劇《鍘包勉》,心有感觸,忙給牛玉儒寫了一封信: 「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只有你當了領導,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樣,堂堂正正!」
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牛玉儒為民謀利、清正廉潔的信念更堅定了。多少年來,牛玉儒為與他素不相識的老百姓辦過無數實事、好事,可在親戚中卻「六親不認」。但身為老黨員的父親理解他:聽說朱玉儒果斷拒絕了親人們的相求,老人卻感到欣慰。他在電話中勸道:「玉儒,親戚越罵你,老百姓就會越信任你……。」
清廉家風源於做好親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個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幾年前下崗,妹妹打來電話求助,牛玉儒說: 「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崗是個普遍問題,你們要自己多想想辦法,給別人帶個頭。」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說: 「你叔叔在自治區當領導,讓他說句話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來。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熱情款待。但一聽這事,一口回絕: 「這樣的事不要找我!」二嫂當時就哭了。事情最終還是沒辦成。最後,孩子靠自己努力,進了一家企業工作。牛玉儒得知後非常高興。
不少老家的親戚朋友聽說牛玉儒當大官了,去找他辦事,他總是婉言拒絕,然後讓妻子好好招待,領他們上街逛逛,帶上路費,送他們上車。
牛玉儒對每一個親朋都一視同仁,大家也就逐漸理解了,不難為他了。

❹ 廉潔自律的小故事

周恩來的廉潔自律
星移斗轉,光陰荏苒。敬愛的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整整20個春秋了。年前,百萬首都人民肅立十里長街,頂風冒雪,哭送周恩來靈車的動人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周恩來懷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沒有淡薄,反而與日俱增。

那麼,周恩來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顆顆愛心?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在締造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為黨和人民建樹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他畢生嚴於律己,清正廉潔,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連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華大地,完全徹底地實踐了他「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的宏願。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周恩來特有的純真的人格魅力,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的愛戴和欽佩,甚至連他的一些國內外政敵也不得不為之折服。

周恩來廉潔自律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貫的。在此,僅就同當前對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要求相關的一些方面,列舉一些具體事例。這樣,難免掛一漏萬,不過可以從細微處見精神。

(一)對待個人生活

衣著——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飲食——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聽說有的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費用都由地方開支,非常生氣。回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工作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出具帳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總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時間較長,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他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誰叫你們修的?!」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事後,對這次「修房風波」,他主動在國務院會議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復我的這個錯誤。」

用車——周恩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坐,我喜歡國產車。」國家進口了一批高級賓士車後,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他不同意,嚴肅地說:「那個賓士車誰喜歡坐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在用車問題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發,醫院看病,探親訪友,看戲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總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章付費,從工資中扣交。

周恩來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儉朴作風,受到了長期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員交口稱贊。有位秘書說:「總理除了工作,個人一生無所他求。特別是生活的儉朴,更是眾口皆碑。」不是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到了什麼程度。

同周恩來接觸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對他廉潔儉朴的生活作風也是贊不絕口。宋慶齡說:「周總理在個人生活和作風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樣,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❺ 關於廉潔廉政的小故事

《揚起廉政的風帆》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許許多多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典範人物。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職位上鞠躬盡瘁,譜寫了感人肺腑的篇章。我國偉大人民解放軍司令彭德懷的「家私」只有四件「珍寶」:一支左輪手槍,一枚紅星獎章,8塊銀元,一包歷史材料。在中南海工作時,彭德懷一直把它們珍藏在保險櫃中。
左輪手槍是抗日戰爭時期從日本鬼子手裡繳獲的戰利品,他一直把手槍帶在身邊,留作歷史的紀念。紅星獎章是中央蘇區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授予他的,記載著無數革命戰士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那包歷史材料是彭德懷司令的筆記和一些油印的戰斗經驗的總結。
那8塊銀元,是紅軍時期分給他的伙食尾子。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伙食尾子就是節約下來的伙食費。那時,幹部和戰士的生活很艱苦,都沒有零用錢,每天只有幾分錢的菜金。當時官兵平等,有了伙食尾子,分得一樣多,可用它來買必需品。我很少花錢,於是就把它攢積下來了。」
人民解放軍的高級領導竟與兵平等,不愛金錢,用心的將一分一分的伙食尾子積攢出8塊銀元。這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都是清政廉潔、勤政愛民的好典範。
這位人民解放軍的司令,不愛錢財,執著追求共產主義信仰,始終保持一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國近代也出現了不少動人的勤政愛民的故事:
有這樣一位內地幹部,曾兩次進藏,在崗巴工作的3年見,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他視少數民族同胞為骨肉,1992年拉薩市周圍幾個縣發生了地震,他在救災中認領了3個失去父母的孤兒。擔負起養育的責任。他家境本不富裕,再加上他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上貧困的藏族群眾,工資不到半月便所剩無幾。領養了3個孤兒後他的經濟上更拮據,為了不讓孩子受苦,他悄悄地來到醫院獻血,1993年,他先後獻血900毫升共收取醫院所付的營養費900元,都用於生活補貼。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難以想像。他因車禍殉職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了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下了淚。孔繁森——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勤政愛民的動人篇章。
廉潔奉公的官,受人民敬重,潔身自好的人,受百姓愛戴。春秋時期,公儀休是魯國宰相,清正廉潔,潔身自好,其「拒魚」的故事流傳至今,被後人傳為佳話。然而,在前進的歷史潮流中,還是有不和諧的浪頭出現,就在我們身邊,瑞安莘塍中村的前任支部書記,被人稱瑞安市「地下組織部長」陳仕松,他的被捕,連帶瑞安的原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副市長等幾個幾乎被「一鍋端」。這些貪官又給社會給人民帶來了多大的危害,每每想及此事,人們總是切齒痛罵。
一個人如果只比待遇,不講奉獻;只比條件,不講工作;只比崗位,不講業績;能有何作為?奉獻,不是痛苦,不是喪失,而是快樂的升華,幸福的源泉。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光輝的人格魅力,就會拋棄私心雜念,排除各種誘惑,能為所熱愛的工作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這一點,彭德懷和孔繁森為我們做出了光輝的榜樣。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曾這樣說過:「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享受快樂生活的,而是來完成偉大工作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生活處處充滿了精彩的誘惑,「人民的公僕」們更要保持廉潔的品質,多做有利於人民的事。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是國家明日的主人,寄託著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建設未來的重任。我們中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提倡廉政文化的活動,能使我們擁有正確積極健康的信念。讓清正廉潔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之源,讓我們從實際行動中奠定終身廉潔做人的品德基礎,讓我們揚起廉政的風帆,在廉政文化的海洋中迎風破浪勇往直前。

❻ 廉潔清風小故事

楊震拒賄復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非制常賢明,就舉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楊震赴任途中,取道經過昌邑,他過去 在荊州曾推薦的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縣令,前來拜見他,到了夜間,王密懷里揣著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送金這件事在夜間是沒有人知道的。」楊震回答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著銀子回去了。後來楊震調任涿州郡擔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賄賂。他的子孫常常吃飯沒有肉,出門沒有車,他的老朋友中年長的人有的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對他們說:「我要讓後代被稱作清白官吏的子孫,用這個來饋贈給他們,不也是很優厚的嗎!」

❼ 清正廉潔的小故事(50-100)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

❽ 清正廉潔小故事

清正廉潔小故事:

一、包拯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鐫刻在石上,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數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足為世人風范。

二、楊震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三、吳隱之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四、王義方

王義方被任命為晉王府參軍,弘文館特進。魏徵特別賞識他,想將自己內侄女許配於他。以魏公盛德之人,赫赫之光,苟有得其鑒拔,鮮不震而驚之以為奇遇?而王義方卻出人意料,竟然婉言辭謝。沒兩年,魏徵病逝,王義方十分悲痛,又主動去就這門親事。

人們困惑不解,便問王義方:宰相在世時,權位顯赫,別人巴結唯恐不及,而他主動向你提親,這是千載難遇的上進機會,你卻堅決辭謝。今日宰相去世,魏家門庭冷落,你卻去就這門親事,這是為什麼呢?王義方感嘆地說:「過去不娶,是我不願依附宰相的權勢;現在娶了,是我感謝他對我的知遇之恩。」

五、姚崇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後,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摺,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

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

唐玄宗聽後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❾ 廉潔現代小故事

1、毛主席一雙襪子穿3年。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毛主席的廉潔是有目共睹的。

2、周恩來不吃民眾一頓飯。

1958年7月,周恩來總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時任該縣縣委書記的黨向民同志看到眼裡,悄悄地安排為總理設宴送行。宴會地點,就安排在縣委院內的一間小屋裡,沒什麼美酒佳餚,只是些瓜菜而已。

盡管這樣,在吃喝將近結束時,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黨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這樣一頓飯,你請不起,還是讓我出錢,算我請客吧!」周總理隨即示意他的秘書,把300元人民幣交給了縣委的司務長。

3、孔繁森扶貧濟困。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9)關於廉潔的小故事大全擴展閱讀:

廉潔的作用:

1、廉政與廉潔價值追求的確立,能為人們進行價值選擇確立一個統一的、主導性的價值評價標准,使人們的活動不再無所適從。

2、自覺功能。廉政文化能夠增強人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主體對廉政與廉潔要求的自覺性。廉政文化的傳播將使廉政理想成為個人與組織的奮斗目標,奮斗目標一旦確立,各種活動的自覺性就更強。

3、調整功能。廉政文化中的廉政信仰與追求對組織及個人的行為產生較強的調節功能。當社會成員個體在思想、觀念上與廉政文化要求相沖突的時候,廉政信仰與理想就能為眾多個體在多種思想的交鋒中提供最新的選擇參照系,使不符合廉政文化要求的思想與實踐及時得到調整。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