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了解的故事
⑴ 關於理解他人的小故事
1,一隻小豬復、一隻綿羊和一制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它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要有寬容的心!
⑵ 關於理解的名人故事
一千個抄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英語原句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Shakespeare)名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每個立場不同的人可以在〈Hamlets〉哈姆雷特-這本書里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⑶ 關於名人了解他人善待他人的故事有什麼
①王安石和蘇東坡二人,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了矛盾。後來有嫉恨蘇東坡的人抓住他寫詩譏諷朝廷和新法的事向宋神宗奏了他一本,宋神宗十分震怒,投入御史台大獄。
可就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東坡凶多吉少,難免一死的時候,退隱山林的王安石聽到了這個消息,他非但沒有記恨,還給寫信對皇帝說,哪有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反而為些小文字惹的麻煩去殺那有學問才華的士子的道理呢?
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覺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將蘇東坡放了,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因為這信,才使得蘇東坡保住了性命。
從此,「王安石一言救東坡」的事,便成為歷史上「文人相親」的一段美談。
②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③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④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⑤我國足球名將容志行,在18年的足球生涯中,參加過許多次國內外大賽,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體育風格。1981年,在與紐西蘭隊的一場比賽中,他的左踝關節被對方球員踢開一個長6厘米的口子。他被抬到醫院治療,縫了10針。一個月後,在與科威特隊比賽中,他兩次被對方踢倒,造成傷口破裂。事後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發火,不報復對方呢?」容志行說:「對方已經受到裁判的制裁.觀眾的譴責和同伴的批評。他思想上也會有所觸動,這樣利於他改正。你 若以錯對錯,報復對方,反而會助長粗野行為。」容志行以自己寬容厚道.體諒他人.得理讓人的品德和高尚的體育風格,贏得了廣大球迷的愛戴.同行的贊賞以及議論的頌揚。
⑷ 關於「理解」的簡短的故事
一名小男孩來到一處出售小狗的店鋪。
小男孩對店主說:「請允許我看看小狗,好嗎?」店主從狗舍里帶出來五隻毛茸茸的小狗。其中有一隻遠遠地落在後面。這名小男孩立即發現了那隻落在後面一跛一跛的小狗,「那隻小狗有什麼毛病嗎?」店主解釋說:那隻小狗沒有臀骨臼,所以它只能一拐一拐地走路。小男孩說:「就是那隻小狗,我要買它。」
店主說:「你用不著花錢,如果你真的要它,我把它送給你好了」小男孩十分氣憤,他瞪著店主的眼睛:「我不需要你把它送給我。那隻狗和其他的狗價值應該是一樣的,我會付你全價。我現在先付2.37美元,我現在只有這么多錢。我會在以後每月付50美分,直到付完為止。」
店主勸道:「你真的用不著買這只狗,它根本不可能像別的狗那樣又蹦又跳地陪著你玩兒。」聽到這句話,小男孩彎下腰,捲起褲腿,露出他一隻嚴重畸形的腿。他的左腿是跛的,靠一個大大的金屬支架撐著。他看著店主輕聲說道:「嗯,我自己也跑不好,那隻小狗需要有一個能理解它的人。」
小男孩後來成了美國一州之長。
從前有一個小島,島上住著 快樂.悲哀.知識.愛 和其他各類情感。 一天,情感們得知小島快要下沉了,於是,大家就准備船隻,離開小島,只有愛留下來,它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過了幾天,小島真的要下沉了,愛 想請人幫忙。
這時,富裕 乘著一艘大船經過。愛 說:「富裕,你能帶我走嗎?」 富裕笑道:「不.我的船上有許多金銀珠寶,沒有你的位置。」 愛 看見 虛榮 在一艘華麗的小船上,說:「虛榮.幫幫我吧!」 「我幫不了你,你全身都濕透了,會弄臟我漂亮的小船的。」 悲哀 過來了,愛 向它求助:「悲哀.讓我跟你走吧。」 「哦......愛,我實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個人呆一會!」悲哀答道。 快樂 走過 愛 的身邊,但是它太快樂啦,竟然沒有聽到 愛 在叫它。 突然,一個聲音傳來:「過來! 愛, 我帶你走!」 這是一位長者,愛 大喜過望,竟然忘了問它的姓名。 登上陸地以後,長者獨自走開了。 愛 對長者感激不盡,問另一位長者 知識 :「幫我的那個人 是誰?」 「它是時間。」 知識老人回答。 愛 問道:「時間. 它為什麼要幫助我?」 知識老人笑道:「因為只有時間才能理解愛有多麼偉大!」
⑸ 關於理解的例子或者故事
愛情的珍珠
故事出在印度的北方,這里有產生天下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第一流沃土。一位年輕的國王治理 著這個國家。他遇上一位天香國色、溫柔可愛的姑娘,就娶為王後,全身心的熱愛著她。愛情是他們的,它充滿了歡樂、柔情和希望,它即細膩入微又大膽而熱烈,無以倫比,你能夢想到的一切愛情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他們的愛情持續了一年半的光景,忽然有一天,王後被密林中的一種毒刺 扎了一下,便香消玉損了。
王後死去了,國王痛不欲生,一言不發,呆立不動。人們擔心他會自殺;他沒兒子或兄弟來繼承他的王位。他俯伏在愛妻的靈床腳下,滴水不進,靈床上是王後嫻靜的遺體。就這樣過了兩天兩夜,後來,國王站了起來,吃了一點東西,平靜地四處徘徊,似乎已經做出了什麼重大決斷。國王下令把王後的遺體殮入鉛與銀鑄的靈柩。靈柩裡面是一口中棺 ,用最珍貴、最芬芳的包金木 料做成,鑲嵌著珍奇的寶石。國王在池塘邊、在花亭、水榭、矮叢和皇宮的樓閣里捱過大部分時光,追索亡妻的芳蹤,昔日他們曾 廝守在這些地方。他最後回到了大臣們中間,當眾宣布了自己的打算。
他說自己再不能去接近別的女人,再不能想到她們了,所以決定找個英俊的青年代替自己,訓練他擔負起國王的重擔,等這個青年能代替他的時候,就讓他去行使國王的權力。而國王本人將畢其餘生,歇盡全力,用他的全部資金,用盡所有歸他支配的財富去修一個建築,紀念他那位無與倫比、溫柔可愛的心上人。這個建築應該盡善盡美,比現有的和未來的一切建築都更加輝煌,它落成後將成為一個奇跡。國王說,這個建築將命名為「愛情的珍珠」
年復一年,他終年全力以赴地裝修這顆「愛情的珍珠」。起初,愛情的珍珠的規模要小一些,更富於裝飾性,外部的鑲嵌也更繁復,包括許多透景,還有不少玫瑰色的精巧立柱 。石槨擺在其中,宛如孩子睡卧在花叢里。當初的圓頂上撲滿了琉璃瓦,用銀子做框架,用銀子相連接,不過這個辦法又被別的方法代替了,因為它顯得過於緻密,沒有秀拔騰飛的態勢,不足以體現國王不斷增長的想像力。
此時國王已經不在是深愛著年輕王後的翩翩少年,而儼然是一個嚴肅穩重的男子漢了,他一心只想著「愛情的珍珠」。逐年的努力使他研究了修建拱門、牆壁和飛檐的種種新方法,研究了上百種石料,上百種色彩和上百種效果。他的色彩感覺更高雅、更冷靜。他的藝術趣味越來越高。目睹「愛情的珍珠」從雛型漸漸變的超越人類的現實,博大恢宏,壯麗無比,人們半是敬畏半是痴迷。私下議論著「愛情會創造出奇跡來」全世界的女人,不論她們有沒有別的愛人,都愛上了這位感情深摯、氣度宏偉的國王。
一條寬闊的走廊從建築中心過。對這片景緻,國王越來越關心了。人們看到這番嚴謹的美景,起初欣喜若狂,繼而戰栗起來,心生敬畏。國王常常佇立在這里,眼望這番景色 ,感慨萬千,不過他沒完全心滿意足。他覺得,在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前,「愛情的珍珠」的什麼地方還有待改進。他總是吩咐在它上面做些小小改動,或是把剛剛改過的重新恢復起來。一天他說,如果沒有那座亭子,雪花石膏外槨會顯得更加簡潔。他揣度了好一陣,才下令把亭子拆掉搬走。第二天,國王來了以後一語未發,接著兩天還是這樣。接著他整整兩天沒露面。後來他回來了,帶了一位建築師和兩位著名工匠,還有個隨從。
人們聚在一起,默默地觀看,置身於他們建成的寧靜而遼闊的空間里,完美的建築上沒留下任何艱苦勞作的痕跡,儼然渾自天成。只有一件東西破壞了這種絕對的和諧。那個雪花石槨放的有點不是地方。它還象當初那麼大,可是,似乎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在擴大 ,它很惹人注目,它打斷了連貫起伏的線條。外槨裡面是鉛銀合鑄造的中棺,最裡面是王後----這一切美景的不朽來源。而此時此刻,那石槨僅僅象個小小的黑匣子,在「愛情的珍珠」的宏偉景色中很不得體地擺在那兒,如同有人在藍寶石般的天上掉下來的一隻小旅行袋。
國王沉思良久,但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最後他終於開口了。他指著那個棺材說:
「把那個東西搬走吧。」
⑹ 與理解有關的名人故事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內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容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評: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⑺ 求關於理解的小故事
有對父子,兒子只知道老爸在邊疆守衛祖國。好幾年才能見一次。有一天老爸回回來了發現兒子迷上了網路游戲答。老爸什麼也沒說找到兒子一起買了2台電腦回來。要兒子教老爸一起玩。就這樣兒子帶老子在另一個世界裡殺怪連級,打架,旅遊成了戰友!有一夜兒子睡不著,把老爸叫進了自己的房間。老爸為什麼別人的父母都反對兒女玩游戲,你不但不說我還和我一起玩呢?兒子,老爸很慚愧,很少在家陪你們母子,老在邊疆守著隨時都可能就義。那有父母不希望兒女成材的,但我已經失去了教育你的資格了。所以只要能陪在你身邊,看到你高興我也就很高興。不久後老爸回去了邊疆.只留下沾滿灰塵的2台電腦!!!
有點長了你自己在縮下呵呵!!
⑻ 了解關於友情的故事50字
管鮑之交來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源一對好朋友。管仲家裡很窮,鮑叔牙家裡很有錢。鮑叔牙想拉管仲一把,就帶他一起做生意。從來都是本錢鮑叔牙投的多,到了分利時卻是管仲拿大頭,連句道謝的話也沒有。鮑叔牙什麼話都沒有說,他的僕人卻見了有氣。鮑叔牙便對他們解釋說:「管仲這個人不貪財,而是他家裡太窮了。」 管仲拿錢多還不說,凡是由他經手的生意,動不動就虧本,虧本了連句道歉的話也不說。鮑叔牙什麼話都沒說,別人看不下去了,就對鮑叔牙說:「你交的這個朋友也太愚蠢了!」鮑叔牙連連搖頭道:「管仲是天下奇才,只不過是現在運氣不好罷了。」 管仲和鮑叔牙還曾一起從軍打仗。沖鋒的時候,管仲躲在後邊,而凱旋歸來的時候,他卻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有一次,管仲還在戰場上當了逃兵。很多人因此而瞧不起他,當著鮑叔牙的而罵管仲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鮑叔牙急忙給他們解釋道:「管仲哪裡是貪生怕死,他家裡有老母親,他要是不在了,誰來照顧她老人家呢?」 鮑叔牙的這些話傳到管仲的耳朵里,他這樣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⑼ 有關理解的小故事
很不錯的一個小故事!
路遙和馬力
話說路遙和馬力是好朋友,路遙父親是富商,馬力的父親是路遙家的僕人。雖然是主僕關系,兩人的關系很好。他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路遙有錢有勢,不愁沒老婆。而馬力貧困潦倒,一直沒人提親。
有一天有媒人給馬力提親,馬力大喜,但是卻要昂貴的彩禮。馬力只好請同學路遙幫助,路遙說:借錢可以,但是結婚入洞房我來替你前三天。馬力怒火沖頭,但是又沒有辦法,總不能光棍一輩子,只好答應。於是選擇好日子結婚。
馬力煎熬過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該他洞房了,心裡懊惱呀!天一黑就一頭栽進洞房拉被蒙頭就睡覺。新娘子就問:夫君,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讀書,今天卻蒙頭大睡?馬力這才知道路遙給他開了個大玩笑,真實又喜又惱。被有錢的朋友給耍了。發誓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後來還真考上了並在京城做了大官。
路遙性情豪放,俠肝義膽,最後卻坐吃山空。看到自己一家實在無法度日,想起曾經資助的朋友馬力,於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進京找他幫助。馬力見到路遙很是高興,熱情款待,路遙說明來意,馬力卻說:喝酒!喝酒!根本沒有幫助他的意思,路遙很惱。過了幾天,馬力說: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牽掛!路遙只得氣憤沮喪的回家。
還沒進家就聽見家裡哭成一片,急忙進來。看到妻兒守著一口棺材痛哭,一見路遙進來家人又驚又喜。原來是馬力派人送來棺材說:路遙到京城後,生了重病,醫治無效而死!路遙更加惱怒,打開棺材一看裡面是金銀財物,還有一紙條上寫:你讓我妻守三天空房,我讓你妻痛哭一場。
感言:真正的朋友不在巧言令色,貴在心犀相通,
人生短短數十載,認識的朋友又有多少,但真正能懂你心,又能真心疼惜得又有幾人?
若是你很幸運,已經有這樣真摯的好友, 珍惜吧 !
別因為一些瑣碎的誤會而輕言舍棄,真心的朋友是你一生之中最珍貴的財富,讓這一路上不再孤寂。
⑽ 100字左右關於「理解」的小故事
曾經因為媽媽的喋喋不休而倍感厭煩,出言不敬;曾經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而深感羞恥,懷恨在心;曾經因為朋友的一時沖動而翻臉斷交,誓不兩立;曾經因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燒,大罵出口
的確,生活之中存在著太多的誤會與魯莽。人的心靈就好比河流的兩岸,中間隔著浩浩流淌的河水,而河的兩岸則是永遠平行地延伸,不接觸,不相交。然而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人的心靈需要彼此溝通,就好比河的兩岸需要架起橋梁,才能越過河水的阻隔,由此及彼。
架起心靈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才有理解;架起心靈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才有默契;架起心靈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才有快樂。心靈的橋梁,是情感交流的通道,是靈魂共舞的紐帶,是美的連接,是愛的永恆。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家人的理解給了他戰勝洪魔的決心與勇氣;岳飛抗金,征戰沙場,生死未卜,是老母親的理解給了他精忠抱國的豪情與正氣;雙目失明的海倫 凱勒,失去了感知大千世界的窗口,長年累月與黑暗為伴,是老師安妮的理解給了她生存的信念與希望;一位黃土高原上的半百老者,為了追求人體美的崇高藝術,忍受了無數的鄙視與誤會,是妻子的理解給了他追求藝術的執著與堅韌。
是啊,理解能夠使已死的東西復活,理解能夠使醜陋的東西發出迷人的光彩。試想,這個世界若沒有了理解,也許整個宇宙都會窒息。
愛與恨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感情,但是,倘若沒有了心靈的橋梁,或許你在愛恨面前就會感到茫然。一對分了手的戀人,若干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相遇了。她對他說:「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恨著你!」聽了這句話,他會怎樣?如若他不理解這種恨,或許他會冷冷一笑,丟下一句「你恨吧,我不在乎!」然後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但是,如果他與她之間有一座心的橋梁,那麼他應該懂得,這種恨卻正是一種愛的表現。試想,一個毫不在乎對方的人,必定早將他忘得一干二凈,哪裡還會存在什麼恨?
花開花落 雲卷雲舒
理解是什麼?
理解是風,吹散戰爭前那一曾硝煙彌漫的紗幕;
理解是雨,點滴在手蒙蔽的心靈上,滌去塵埃。
理解是風也芭,雨亦罷,亦或許是……然而它是亘古不變的,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身養心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抱怨,抱怨命運的不公,抱怨人生的無奈,抱怨生活的艱辛,但事實並非如此。「.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淘淵明,在世俗的黑暗,官場的迂腐下,照樣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空間。「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選擇了一片世外桃源,有著一段絢麗的閑情逸趣。李白亦如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放盪不羈,他豪邁,但他明白,他理解生活的真諦。
理解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人與生活需要理解,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理解。
媽媽的辛苦操勞你理解了嗎?曾經,你是否因為母親的一句嚴厲批評而摔門而出?然而你又是否注意母親雙鬢那日漸增多的白發,額頭上日益突顯的皺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又有哪個母親是不疼愛自己的子女的呢!見微知著,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滲透著絲絲愛意,然而我們總是看不見,看不見那顆關愛的心,看不見那辛酸的淚,看不見……母親理解你,那你是否又理解她呢?
朋友之間亦需要理解。我們往往擁有很大的朋友圈,但患難與共的又有幾個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若是真心,若是理解,又何須在乎時間的長短呢?理解是維持友誼的基礎,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共同前進,讓友誼天長地久。當你的朋友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而傷了你,你會翻臉不認人嗎?當你與朋友因為一個誤會而不合時,你會理解她嗎?或許是,或許不是吧……
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開起理解之花,多一份關愛;展開理解之雲,多一份溫暖
內心深處那一份理解
理解是一種品味,是對內心的詮釋,是對心靈的呼喚;
理解就像是品茶,品出了苦盡甘來的甘甜;
理解就像是一團溫火,將寒冷已久的心靈一點一點地融化。
他站在金黃色的葵花地里,耳邊的風呼嘯而過,風一直往前行使。即使被一片片的葵花葉割得支離破碎,但它還是向前進。於是,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諦。可那個時代,那樣的人們能夠理解他嗎?他就像是蒙著眼睛尋找追逐著那早已墜落的太陽的孩子般,毫無依靠。他用手中的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百年後,他的作品卻廣傳與世界各地。他終於被世人所理解,尊敬。梵谷,這一份遲到的理解,你接受嗎?
當年,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默契,令人感嘆。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而子期的死,伯牙亦受打擊,於是摔碎鳳尾琴,以祭子期。原來,相互了解的兩個人,內心的那份友誼是這多麼深厚,令世人稱贊。
理解,能給人溫暖;理解,能融洽感情;理解,能解除痛苦;理解,能凈化心靈。
趙國這一小國,竟出得如此兩將。
當年相如不畏秦王的暴力,依然出使秦國。令秦王沒有攻趙的借口。回國後,官拜廉頗之上,廉頗卻心生不滿,若沒有相如的理解,何來趙國的強盛,若沒有廉頗對相如的理解,負荊請罪,又何來將相的團結。
於是,我們看到了相互理解也是一種團結,一種力量。
一份理解,是以造就一個曠世奇才。
蘇軾對仕途坎坷,曾一度憂慮,然而,最終他選擇了赤壁,赤壁亦成全了他。他理解了人生的真諦,毅然走出黑暗的官場,去理解赤壁,去理解他的那一片天,那一片地。於是,才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
理解是一泓清泉,喚醒乾渴已久的人們,里就是一杯釅茶,苦盡甘來總是甜。所以,敞開你的心扉,讓自己去理解別人,也讓別人理解自己。
我們需要理解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地球村時代,信息爆炸,人們的交往非常方便快捷,在這樣的一個多元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社會制度。因此我們需要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消除隔閡、歧見,才能走向溝通、團結。
「泰山不辭土壤,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我們要有泰山一樣的沉穩,有江海一樣的胸襟。要像「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那樣去理解別人,什麼狡猾、自私、陰險、虛偽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承愛,這樣才顯得我們的偉大、寬闊、堅毅、剛強。
春秋時鮑叔牙理解了管仲的自私,也理解了管仲的貪生怕死,向齊桓公舉薦管仲做了自己的上司,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因為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解,才有了戰國時代文學的繁榮。
因為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猜忌,才有了漢以後時代文化的衰頹。
因為理解,才有了連戰的「破冰之旅」,才有了宋楚瑜的「搭橋之旅」,才有了兩岸黨主席的親切會談,才有了兩岸關系新時代的到來。盡管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我們都是中國人,在這個前提下,什麼都可以理解。
社會是紛繁復雜、多姿多彩的。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經歷的人都要相互理解。父母要理解子女,才能消除代溝;老師要理解學生,才能消除隔膜;上司要理解下屬,才能凝聚人心。
但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 :
因為慈禧太後不理解康梁的戊戌變化,才導致外族入侵,內亂紛乘的局面的出現。
因為蔣介奇不理解共產黨的和平建國的方案,才能三年殘酷的解放戰爭的發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的十年浩劫時期,社會充滿了猜忌,全然不知理解,種幾分自留地,上街賣一擔蔬菜被斥責為自私自利;穿一件花衣服,唱幾曲民歌,被批評為有資產階級情調。當時,生產、生活方式極端單一化,因為不能理解而導致朋友疏遠、親人反目的悲劇比比皆是。
深邃的天空,能理解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能理解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
當今時代,人們更習慣於追求生活的個性化、自由化,這更要求我們加強理解,用理解消除仇恨,用理解加深友情。只要我們人人都能理解,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沒有猜忌,沒有怨恨,沒有戰爭的美好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