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內容的寓言成語故事
1、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
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
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
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2、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
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
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
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3、馬首是瞻
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向全軍將領發布命令,讓全軍將土都要看他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結果荀偃的將領認為他太專橫,都向著相反的方向跑,苟偃失去了下軍,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4、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
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注。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5、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Ⅱ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哪些
1、三馬同槽
三馬同槽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後泛指陰謀篡權。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就發現他頗有雄心壯志,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
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不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嗎?
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我們的朝政家事。」
但曹丕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不但相繼專嬗曹魏朝政,而且最終還滅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晉。
2、倚馬七紙
倚馬七紙成語比喻文章寫得快。
東晉豫州刺史謝尚發現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薦給大司馬桓溫。桓溫讓他負責府內文書起草工作。袁尚作《東征賦》贊揚東晉許多名士。
他跟隨桓溫北伐前燕,因事受到恆溫的責備,罷了官。正好急需寫一份告捷公文,桓溫便叫袁虎起草。袁虎站在馬旁,手不停揮動,一會兒就寫了七張紙,且文辭優美。當時東亭侯也在旁邊,極其贊嘆袁虎的才華。
3、駑馬戀棧
劣馬惦著的只是馬棚里的飼料。比喻無能的人只貪圖安逸,無遠大志向。
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裝病騙過曹爽,曹爽帶著自己的黨羽和魏帝曹芳一起去拜祭高平陵。他一出城,看似病得要死的司馬懿卻從病床跳起來了,生龍活虎一般發出一連串命令,一下子控制了整個京城洛陽。
被視作曹爽一黨的司農桓范,是個很有計謀的人,看到京城有變,想著皇帝還在外面,便假借皇帝的旨意逃出城去。
一得到這個報告,司馬懿的黨羽領軍將軍蔣濟便對司馬懿稟告,司馬懿說:「曹爽心裡疏遠桓范,智力卻達不到桓范的水平,駑馬戀棧豆,他一定不聽桓范的計策。」
4、馬齒徒增
馬齒徒增成語比喻雖然年歲增加了,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麼成就。
春秋時期,晉獻公一心想吞並虢國,但虞國地處晉、虢之間,若繞道則受阻於中條山。晉獻公憂心忡忡。這時,大夫荀息建議用駿馬和美玉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虞國借道。獻公聽從屬下的分析同意。
虞公得到良馬美玉,高興得合不攏嘴。虞國賢臣宮之奇看出晉國居心不良,有各個擊破、一箭雙雕的用意,勸諫虞公不要上當,但虞公不聽。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虞公不明白這個道理,答應了借道給晉國。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物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
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晉國此舉不僅滅了虢國,還順道把虞國給滅了,並奪回了駿馬和美玉。玉還是原來的玉,只是駿馬多長了幾顆牙齒而已。
5、從前,有個商人趕路,用一匹馬和一頭驢馱著商品。商人騎在馬上,所有的貨品幾乎都讓驢子馱著。因為物品太多,驢子非常辛苦。
路途中,驢子對馬說:「請幫我分擔一點吧,這樣能救我一命!」馬不願意,驢子終因精疲力竭,倒下死了。
於是,主人把所有的貨物都放在馬背上。而且,還因為走得慢,被商人拿皮鞭抽了好多下。這時,馬悲傷地說:「我真倒霉!我怎麼會受這么大的苦呢?
6、農夫家裡喂養了一隻狗和一匹馬。它們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主人對它們一視同仁,精心照料。可是,狗還是覺得不滿意。它認為自己的功勞更大,應當受到特殊優待。
有一天,狗吃飽喝足了,看到馬在一旁悠閑地踱步,就對馬說:「喂,大個子!你除了拉車和耕田,還會做什麼呢?哪像我,白天看管牧場,晚上還要守衛家門。」
「的確是這樣,」馬回答說,「你說的很對。但是,如果我不去耕種,那麼這兒就沒有什麼東西要你看守的了。」
Ⅲ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
1、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
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
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
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
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
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2、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
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
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
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
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3、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
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
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
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4、天馬行空
「伊犁馬」產於我國新疆境內的伊犁河一帶,此馬長得驃悍勇猛,毛色細膩美觀,非常名貴。它的四條腿結實有力,行動敏捷,特別擅長跳躍。它是優良的輕型乘用馬。
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古人稱它為「天馬」。漢朝時,西域的大宛國也出產一種名馬,被稱為「西極天馬」,傳說大宛國嶠山上有匹神馬,可以「日行千里」。因為「西極天馬」跑得神速。
故稱之為「天馬行空」。最早將大宛國出產天馬的消息告訴漢武帝的是張騫。漢武帝獲悉後,立即派人帶著金銀珠寶和馬匹,去大宛國換天馬。可是大宛國王卻不肯把天馬獻出。
並且扣留下財物,並殺了使臣,把寶馬藏匿在貳師城。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領兵討伐大宛國,大宛國的大臣們害怕戰爭,就殺了國王毋寡,獻出寶馬3000匹。
5、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後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後跟上。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裡投下毒葯。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於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後,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Ⅳ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
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Ⅳ 與馬有關的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
一馬當先yīmǎ復dāngxiān
[釋義] 策馬走制在最前頭。比喻走在領先位置;起帶頭作用。
[語出] 明·施耐庵《水滸》:「(喬道清)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正音] 當;不能讀作「dànɡ」。
[辨形] 先;不能寫作「仙」。
[近義] 遙遙領先 爭先恐後
[反義]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慢條斯理
[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於人、軍隊指戰員;也用於其他事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身先士卒」;都表示勇於去前面;起帶頭作用。但~可用於其他事物;「身先士卒」僅用於人;而且限用於領導者。
[例句] 在技術革新方面;他和車間的工人組成一個小組;~;成績顯著。
[英譯] beintheforefront
Ⅵ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有哪些
1、塞翁失馬寓言故事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2、馬革裹屍寓言故事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
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3、伯樂相馬寓言故事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
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
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4、指鹿為馬的故事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5、老馬識途寓言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
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
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Ⅶ 講講關於馬的成語故事或寓言故是簡單
1.塞翁失馬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的邊城住著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塞翁」。
塞翁飼養了一匹壯馬。一天,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幾個月後,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後還跟著一匹好馬!鄰居們都來祝賀。塞翁說:「怎麼知道不能成為禍呢?」果然,他的兒子騎馬時跌斷了一條腿。鄰居們又來勸慰他。塞翁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一年後,打仗了。村裡的青年人都被強征入伍,十個有九個死在戰場上。只有他跛腳的兒子留在了家裡,保住了一條命。
塞翁失馬,比喻壞事有時反而可以變成好事。2.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3.馬革裹屍
馬革,指馬皮,指在戰場上死去以後,沒有棺木盛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後來,人們常用這句話形容英勇作戰,拚死疆場。
這句成語見於《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東漢時,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叫馬援,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有一次,馬援在外作戰凱旋迴京,許多人前來歡迎慰勞。在這些歡迎的人中間,有一個叫孟冀的,也隨同眾人向馬援道賀。馬援說:「我總以為你要和我說什麼大事,怎麼也這樣隨波逐流地一味誇獎我呢?」孟冀笑了笑,沒說什麼。馬援說:武帝時代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郡的地方,不過封了幾百戶的侯爵。我現在倒封了這樣大的地盤,賞過於功,能夠保住長久嗎?現在匈奴、烏桓還不時侵擾北方邊境,我想自告奮勇前去討伐。作一個好男兒,就應當准備把生命犧牲在疆場上,用馬革裹屍而歸,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兒女的身旁!
孟冀聽了馬援的話,不勝佩服,說:「這不愧是一個大丈夫呀!」後來,馬援擔任了隴西太守一職,率軍擊破先零羌,並一直在軍中征戰,直到六十三歲,病死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諾言。
4.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的故事。
Ⅷ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或者寓言故事。
老馬識途:管仲、隰(xí)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
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
走到山裡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峰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汗馬功勞:古時作戰多用馬。戰馬疾馳疆場,沖鋒陷陣,每戰都要出很多汗。戰斗次
數越多,戰況越激烈,出汗當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功,就叫「汗馬」。
天馬行空:相傳漢武帝時期,在西域有一匹馬叫做天馬。那匹馬四肢健壯,腿腳
靈敏,因此沒人可以抓住它。後來人們在山腳下放了一匹五彩馬,不久它與天馬配對生出了很多匹小馬。據說這種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馬蹄踏在石頭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這個消息傳到漢武帝耳中,漢武帝十分高興,便派使者通過絲綢之路送去百匹綢緞以換得一匹小馬。可是西域人認為這馬萬萬不能送,於是就將使者趕了回去。漢武帝十分生氣,於是下兵攻打西域,終於得到了一匹小馬。後人也將天馬稱作西極天馬。
走馬觀花:走馬觀花,敘述一段春季相親過程,在花開的季節,男子瘸子騎馬,女
子豁嘴口餡鮮花,雙方相遇,相互產生愛慕,成親後懊悔不及。 指鹿為馬: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馬齒徒增:春秋時期,晉獻公一心想吞並虢國,苦於沒有路到達。大夫荀息建議用
駿馬和美玉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虞國借道。晉獻公忍痛割愛拿出駿馬和美玉。晉國輕而易舉滅了虢國,荀息於是馬上建議滅掉虞國,奪回了美玉和駿馬,玉還是原來的玉只是駿馬多長了幾顆牙齒而矣。
馬馬虎虎: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
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形容想馬和虎一樣,沒有人的機制頭腦。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小馬兒野性比較大,橫沖直撞的,所以嫌路窄。告誡年輕人不要「牢騷太盛防腸斷」,要踏踏實實的做事情。
千里騾馬一處牛—— 牛不服水土只能在一地使用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王亥馴馬:王亥的時代,人們不知馬為何物,王亥圈養並馴服了野馬,使馬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是工具。 九方皋相馬:秦穆公問伯樂,有可以接替他相馬的接班人嗎?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
秦穆公命九方皋尋找千里馬。三個月後,九方皋說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麼樣的,九方皋說是黃色的母馬。秦穆公親自看時,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生氣的召見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雌雄顏色都不分,怎麼會相馬呢?伯樂嘆曰,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的素質,發現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里馬還要珍貴的。 馬到,果然是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