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美國名人的故事

關於美國名人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9 01:34:56

Ⅰ 關於美國的一位名人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

沃倫·巴菲特

這樣的人挺多的

Ⅱ 有關於美國名人的故事

有這樣一位病懨懨的美國人。
3歲時,得了嚴重的猩紅熱,在醫院一躺就是數月,後靠一劑強心針,勉強擺脫了死神的糾纏。
18歲時,他又染上了一種怪病,住進波士頓的一家醫院。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身心俱疲的他流露出了絕望:「也許,明天你就得參加我的葬禮了!」
26歲時,他通過隱瞞病史參加了海軍。在與日本人的一場海戰中,他所在的軍艦不幸被擊沉。他最後靠身邊的一塊木板撿回了一條命,但卻落下了更嚴重的後遺症。
30歲時,他去英國出遠差,突發虛脫昏倒在一家旅館里。當時,英國最高明的醫生斷言他「最多隻能活1年」。
37歲時,他身上多種病症並發,長時間卧床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位從小到大百病纏身、快要接近廢人的人,卻從平民百姓起步,從工人、軍人、作家再到議員,一步一個腳印,在43歲那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就是約翰遜·肯尼迪。
很難想像,在公眾場合精力充沛、風流倜儻的肯尼迪竟然是個葯罐子。而事實的確如此,在他各個發病期的主治醫生都見證了這一點,同時,他們也見證了肯尼迪各個發病時期孜孜不倦的勤奮:病床上,他的身邊隨時堆滿了書籍和筆記本,35歲那年,他在病床上創作的描寫二戰期間的專著《勇敢者》,榮獲了當年的普利策獎;即使當了總統之後,有時病得無法辦公,他也會躺在療養室的溫水池裡閱文件、下指示……因為疾病,無時無刻不讓他感受到死亡的威脅,這種威脅又無時無刻不讓他感覺到時光的寶貴,因此,在有限的46年生命中,他廢寢忘食、快馬加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總統之一,被許多人譽為「與時間賽跑的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按常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疾病對一個人而言,就意味著事業的停滯;而肯尼迪的人生卻向人們昭示了疾病的另一面。
我們有比肯尼迪更好的身體條件和更多的時間,我們所欠缺的,是較量困難的鬥志,以及把握光陰的自覺性。肯尼迪的奮斗經歷,無疑可以成為一面鏡子。

Ⅲ 美國歷史上的名人林肯,有哪些關於他的故事

林肯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里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只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一次,一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Ⅳ 外國名人的勵志故事

1、英國化學家戴維,是一位木器雕刻匠的兒子。雖然他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但他卻貧窮不改凌雲志,堅持刻苦學習,二十歲時就發現了一種能使人發笑不已的氣體--笑廣七(一氧化二氮),從此聞名於世。在進行這次實驗時,他差點因吸進過多的笑氣而喪命。二十九歲時,他又用電解法製得了金屬仰和鈉,翌年製得金屬鎂、鈣、鍶、鋇,於是聲名顯赫。

當戴維發表演講時,由於他口若懸河,廣征博引,許多文學家、科學家、時髦女士、達官闊佬都恭維他,有的送他禮物,有的以認識他為榮幸。然而,戴維卻依舊埋頭於科學實驗,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劇毒和爆炸性實驗。有人勸他道,如今功業成就,該安富尊榮,坐享清福了。戴維卻說: "我以科學為職業,以造福人類為本分。

一息尚存,就兢兢業業去做。人當有榮耀之實,不當有榮耀之名。有貢獻而沒有榮譽,比有榮譽而沒有貢獻好些!"

2、貝多芬在維也納居住時,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夫婦多方照顧,貝多芬從內心十分感謝。可是過了不多久,貝多芬發現他並不把自己當作真正的朋友,而是作為一件家寶看待,覺得人格上遭受了莫大污辱。

一次,公爵庄園里來了客人,客人是當時佔領維也納的拿破崙軍隊的軍官。公爵想在客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家寶",便叫人去請貝多芬來為他們演奏,被貝多芬拒絕了。公爵覺得下不了台,便親自來請,並說了很多話,表白自己往日對貝多芬的恩典。貝多芬聽了,一句話也不說,就冒著大雨走了。一回到家,他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得稀爛,並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公爵,你之為你,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我之為我,是靠自己。公爵現在有,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 個。

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說過: "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秘密,並以此為人類造福。我們在世的短暫一生中,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這種服務更好的了。"

的確,愛迪生的一生就是把"為人類造福"作為自己的應盡義務,並為之奮斗的一生。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學,完全是靠自學成才的。他差不多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他三十歲時,發明了留聲機,三十二歲時,發明了"世界之光"--電燈。愛迪生每發明一件東西,都要經過艱苦奮斗的過程。就拿發明電燈說吧,他差不多花了兩年時間,每天工作二十小時,有時甚至連續二十六小時地工作,累了便在實驗室里略躺一會兒。製造電燈的關鍵,是要找到一種適合的材料,愛迪生先後試了一千六百多種材料,最後才選定用竹子燒成的炭絲作燈絲。

愛迪生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科學,他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他的義務是為人類造福,可謂真正履行到家了。

3、英國人辛柏孫(1811-1870)為了找到最好的醫用麻醉劑,把能找到的能使人麻醉的葯劑都親自試用過,但一直沒有找到他認為滿意的。一天,他發現"迷濛精"可能是一種好麻醉劑,便大量吸入鼻孔,頓時失去了知覺,良久方醒。他狂喜如童,手舞足蹈,高喊:"找到最好的了! 找到最好的了!"

4、諾貝爾,一次正潛心研究他的新型炸葯,突然"轟"的一聲,碎瓦如雨,煙塵騰空,他的新建實驗室飛上了天。煙塵過後,家人跑出來一看,諾貝爾不見了,紛紛淚落如雨,個個頓足捶胸。忽然從瓦礫里鑽出一個人,滿身灰塵,血跡斑斑,他就是諾貝爾。諾貝爾揉揉眼睛,環顧四周,然後蹦著跳著歡呼起來: "成功了!成功了!"

5、世界著名大音樂家、波蘭人費列德利克'肖邦,由於受到波蘭反動政府的殘酷迫害,先後流亡法國、德國、英國等地,時間長達十九年。在這期間,他的許多貴重東西都散失了,唯獨將出國時帶出來的一個裝滿家鄉泥土的銀杯,朝夕不離一直帶在身邊。1849年,肖邦在巴黎一病不起,生命快到盡頭了。臨終前,他對從華沙趕來探視的妹妹說: "波蘭反動政府是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的。我死後,至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安葬肖邦的那天,送葬的人在他的墓穴里撒上了那把在銀杯里珍藏了十九年的泥土,又按他的遺願解剖了屍體,把肖邦的心臟帶回了華沙,存放在聖十字大教堂里。

肖邦的心,是一顆永遠向著祖國的心,是一顆比金子還珍貴的心。在這顆心臟里,蘊含著對祖國深情的眷戀,回盪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旋律。

6、著名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是把行星運動詳情記錄下來的第一位天文學家。他發現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1571-1630)是個人才,便約他共同觀測、研究。學生學得了老師的一身真本領,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的造詣。後來有人挑撥他和老師的關系,開普勒相信讒言,憤而出走了。

7、布拉赫心中十分難過,但他並沒有遷怒於學生,而是胸懷坦盪,不記舊怨。當他快要辭世時,將開普勒喚至床前,把珍藏多年的觀測研究的大量稀世資料,悉數交給了開普勒,囑開普勒完成其未竟之業。開普勒為老師的高尚品德所感動,在視力極差的艱難條件下,在布拉赫大量觀測所得數據的基礎上,經長期觀測,計算,歸納,證明,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被譽為"天空立法者"。

8、普希金雖然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他的數學學得不好,當他還是一名小學生時,他發現老師給同學們講解四則運算的例題時,最終的結果總是零。

所以,從那以後,無論他解答哪一道數學試題,他甚至連試題看都不看一眼,就在等號後面寫上「0」。他的數學老師對這個毫無希望的孩子沒有絲毫的辦法。

「去寫你的詩吧,」老師對小普希金說,「對你來說,數學就只意味著是個零。」當普希金成名以後,一次他坐著四輪馬車去奎夫城。在路上四輪馬車翻了。

普希金跳出來走進了路旁的一家小旅店。當旅店的老闆知道了這就是偉大的詩人普希金本人時,興奮異常,便趕忙跑到地窖里,取了一瓶最好的酒,跑回來款待這位受人尊敬的客人。老闆娘取出了一本很大的旅客登記簿,要求普希金在上面簽名。

當普希金在登記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後,看到老闆的小兒子正尊敬地用雙手棒著一本練習本站在他的面前,這名小男孩也希望詩人給他簽名。但是因為在練習本的那頁上有一道四則運算試題,普希金以為小男孩是要求自己給他解答這道題目。

於是,他像過去一樣,用筆在算式的等號後面寫上了「0」。並對小男孩說:「小傢伙,試試你的運氣如何?」

第二天,這位偉大的詩人寫的答案上被打了一個鮮紅的「×」。小男孩簡直不能相信他的老師。「它怎麼會錯呢?」他眼中噙著淚說:「它是由普希金本人做出來的!」

這件事被名譽校長謝連科夫將軍——一位又老又瞎的貴族知道了。「好啦,」這位老人說,「我根本就不懂教育,但被邀請做你們的榮譽校長。普希金也不懂數學,所以就讓這個零作為這道題的榮譽答案吧。」

就像崇拜導致模仿,崇拜也會導致盲從,在我們對一件事做出判斷時,最好想想,我們的判斷是否被某些人所左右,這種左右是否會干擾我們判斷的准確性。

Ⅳ 有關外國名人故事 急!(寫作文用)

1600年2月17日,義大利的羅馬百花廣場上空烏雲密布,狂風怒吼,一柱十字架高高地聳立在廣場的中央。教皇克利門特八世、紅衣主教和主教們,今天也都趕到廣場。

他們為一個「異端分子」作最後一次祈禱,希望他在即將被處死之前,能夠回心轉意,放棄他那個邪惡的學說。

但是,教皇們失望了。這個不聽勸告的異教徒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十字架,眼睛凝望著天空,臉上浮著對酷刑輕蔑的微笑。柴薪被點燃了,熊熊烈火直向他身上撲來。

「火並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知道我的價值的!」

一個為真理而奮斗終生的勇士被處死了,但他那響亮的回答,隨著教堂的鍾聲在廣場上空回盪、轟響。

人民永遠懷念這位為捍衛真理而獻身的英雄,1887年6月9日,在羅馬百花廣場上樹立起了他的鋼像。

他,就是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

布魯諾於1548年出生在義大利風景秀麗的那不勒斯附近的一個小城鎮里。幼時家庭貧窮,父親不得不把布魯諾送到修道院去。

作為一個僧侶,對《聖經》上所說的一切都要深信不疑:上帝創造了天和地,又創造了太陽、月亮和眾星來照耀大地,上帝就是萬物的主宰。

但是年輕的布魯諾心中卻燃燒著叛逆的火種,他深信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所闡明的科學真理是唯一正確的,而《聖經》上所說的一切都是一派胡言。他寫了一篇《諾亞方舟》的文章,對羅馬教廷和那些僧侶「學者」進行抨擊和嘲諷。

布魯諾到處演說、辯論、宣傳真理。從1578年到1591年的十三年間,布魯諾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歐洲。他在許多大學里的講課轟動了許多城市,他寫的小冊子使虔誠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戰栗,而青年人則報以熱情的掌聲和歡呼。

布魯諾不僅大膽地宣傳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而且比他的老師走得更遠。他告訴人們: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世界是沒有盡頭的。就是太陽,也不是什麼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滿天星斗中的一顆而已。他甚至大膽地提出,在別的行星上,也有生物,地球並不是唯一有生命實體的星球。

這些無法無天的言論極大地震動了教會的統治。布魯諾遭到追捕,被教會投入了監獄。瘋狂的圍攻和恫嚇,殘酷的刑罰和折磨一起向布魯諾襲來,但這一切都沒有使他屈服。他在監獄里,日夜思考的並不是何時釋放出獄,而是繼續探索著宇宙的秘密。

整整八年過去了,1600年2月8日,教會宣布布魯諾為比魔鬼還要頑固的異教徒,並以「異端」領袖的罪名,判以火刑處死。但迫於輿論的壓力,刑期一再推遲。

2月17日,勇敢無畏的科學士—布魯諾,終於被綁赴刑場處死。他的身軀被烈火吞噬了,但他的光輝名字和偉大思想卻永遠活在億萬人的心中。

還有一篇參考:布魯諾(GiordanoBruno,1548~1600)義大利思想家。他出生於那不勒斯附近的諾拉鎮。17歲進入聖多米尼加修道院,但他非常擁護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28歲時,因反對羅馬列教會的腐朽制度而離開修道院,流亡西歐,曾用講演、講課、文章等不同形式反對地心說,宣揚新思想。他認為:「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1592年,布魯諾被騙到威尼斯並遭逮捕,在囚室八年中他英勇不屈。據1599年10月21日的檔案記載,布魯諾宣布無可招供,他沒有做任何可以反悔的事情。他說:「在真理面前,我半步也不退讓!」最後以「異端分子和異端分子的老師」的罪名,於1600年2月17日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後人為紀念這位堅強不屈的學者,」於1889年在鮮花廣場上樹起布魯諾銅像

Ⅵ 外國名人的故事

傑明·富蘭克林(1706.1-1790.4),美國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卓越的科學家。他是美國十八世紀僅列於華盛頓之後的最著名人物。
1723年,富蘭克林17歲,他因與兄長的不合而離開家庭,獨自來到費城謀生。在這里,他從印刷工人開始,一直到擁有自己的印刷作坊,自己辦報紙,走過了一段艱辛的謀生之路,最後獲得人們的承認,成為德高望重的傑出科學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

海明威是為我國讀者所熟識的美國作家之一,他的《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老人與海》等作品已經深入人心,並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作為「迷惘的一代」文學作品的代表,彷彿已經被神化了,他掙脫了階級、時代的束縛,是人性的理想代表,是正義的化身,反對戰爭的鬥士,是勇猛的俊男。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英國文學家。
D.H.勞倫斯的父親阿瑟·勞倫斯是一位礦工,他所受的教育僅僅夠他艱難地讀報紙,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滾滾的炊火前,一邊烤早餐臘肉,用麵包接著臘肉上滴下來的油,斷斷續續地讀著當天的報紙。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1592年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從里斯本啟程,於1619年到達澳門,用了一段時間學習漢文化之後,他於1623年抵達北京,其時明神宗在位。經過幾次皇位的更替和變遷,明思宗崇禎皇帝即位後,湯若望受委託從事撰寫崇禎歷書等工作。 順治皇帝逝世後,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為權臣鰲拜所忌,更為楊光先等人所誣,陷入冤獄,曾經公開比試對日食時刻的推算,結果以湯若望為代表的西洋歷法勝出。但鰲拜有權在手,執意排斥西方傳教士,康熙皇帝尚未親政,大權執於鰲拜之手。後來孝庄太皇太後出面干涉此事,湯若望方能獲釋,但境遇已大不如前,最後於1666年逝世並安葬於北京。.伽利略好奇善問: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Ⅶ 外國名人事例

1980年秋,美國佛羅里達州17歲的優秀中學生丹尼爾·洛文在有83萬考生參加的全國考試中,數學成績優異:50道題答對了48道。但聽到考分後,他並不像別的孩子在取得好成績時那樣興高采烈,相反,他很不滿意。因為他所做的第44題被判為錯題,而他確信,他的答案是正確的。為此,他甚至還做了一個模型,向他的父親、太空梭環境系統工程師道格拉斯·洛文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丹尼爾後來回憶說:我爸爸想證明出是我錯了,可他證明不出來。」 不僅是丹尼爾的父親,就連在專業數學家協助下准備這次考試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教育考試部門,也無法證明出丹尼爾的答案是錯誤的。聽從了道格拉斯·洛文的告誡,考試出題人後來研究了丹尼爾的論證,不得不承認,丹尼爾的答案至少是和他們自己的答案一樣正確,並且可能還要好些。結果,考試部門不僅給丹尼爾、還給選擇了相同答案的其他25萬考生增加了考分,雖然有的學生在選擇這一答案時的想法並不一定正確。

這位年輕人是怎樣以其才智勝過考試界大人物的呢?這道引起爭論的題是這樣的(見圖):這是兩個棱錐的圖形。一個棱錐由4個三角形構成,另一個由4個三角形和一個矩形底面構成。所有的三角形都是大小相同的等邊三角形。提問:如將兩個棱錐的兩個三角形重合,以此來連結這兩個棱錐,那麼,新的立體將有幾個面?測試者期望的是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出答案:兩個棱錐共有9個面,由於在連結這兩個棱錐時消去了兩個三角形面,所以新的立體的面共有7個。

對嗎?對了。復審這道題的大學數學教授小組這樣認為。但丹尼爾卻說,不對。他認識到,如果將兩個棱錐的兩個三角形面重合在一起,實際出現的情況是:一個棱錐的另外兩個面將同另一個棱錐的兩個面分別重合,因而還要多減掉兩個面,所以新的立體總共只有5個面(見下圖)。數學專家們在親自動手做了模型之後,認輸了。喬治亞大學的傑洛米·吉爾帕特里克承認:「我們臉紅了。」考試部門的副主任亞瑟·科若附言道:「我們原來想這是個邏輯和推理的測試,可結果弄清楚了卻是個立體幾何方面的問題。」由於這大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他說:「這道題根本就不該出。」

事後,丹尼爾盡管非常高興,卻並未打算藉此機會在數學或自然科學界尋求發展。他說:「數學固然不錯,可我還是喜歡文學。

Ⅷ 美國名人小故事(短短短!!!)

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版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權邊在煮雞 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 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還有一次,牛頓邀請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准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 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准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備吃午 飯時,看見盤子里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並不關重要,不過表明了牛頓是一個怎樣沉思默想,不修邊幅,虛己斂容的人,他對科學極度的專 心,總是想著星辰的旋轉,宇宙的變化,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這種物我兩忘,謙虛謹慎、一絲不苟的學風值得後世學習!

Ⅸ 最好是關於美國歷史名人的細節決定成敗的例子(3個)

美國的真的很難找:找到幾個不是美國的
一、忽視細節——導致失敗
1、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臨近黃河岸邊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水患,農民們築起了巍峨的長堤。一天,有個老農偶爾發現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老農心想:這些螞蟻窩究竟會不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報告,路上遇見了他的兒子。老農的兒子聽後不以為然地說:那麼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只小小螞蟻嗎?隨即拉著老農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水暴漲。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始而滲透,繼而噴射,終於沖決長堤,淹沒了沿岸的大片村莊和田野。這就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句成語的來歷。
2、亡於鐵釘的帝國
國王查理三世和公爵准備拚死一戰,這場戰斗將決定誰統治英國。進行戰斗的當天早上,查理派一個馬夫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快點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我前幾天給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現在我得找點兒鐵片來。」
「我等不及了。」馬夫不耐煩地叫道。
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鐵匠本准備砸釘子將最後一個馬掌釘好的,但在馬夫的催促下,只好將馬掌掛在蹄子下。
兩軍交鋒了,查理國王就在軍隊的陣中,他沖鋒陷陣,指揮士兵迎戰敵人。遠遠地,他看見在戰場另一頭自己的幾個士兵退卻了。如果別人看見他們這樣,也會後退的,所以查理快速沖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斗。他還沒走到一半,那隻掛著的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國王還沒有抓住韁繩,驚恐的畜生就跳起來逃走了。查理環顧四周,他的士兵紛紛轉身撤退,公爵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馬!」他喊道,「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一匹馬。」
英國國王理查二世與里奇伯爵准備決一死戰,決定誰來統治英國。決戰當天,理查派馬夫去准備戰馬,馬夫讓鐵匠給國王的戰馬打掌。鐵匠說:「我早幾天給軍隊的戰馬全部打了馬掌,馬掌和釘子都用光了,要重新打。」馬夫不耐煩地說:「我等不及了,你有什麼就用什麼吧!」於是,鐵匠找來4個舊馬掌和一些釘子。可最後一隻馬掌只打了兩枚釘子,馬夫又等不及了,認為兩枚釘子應該能夠掛住馬掌,就牽走了馬。結果在戰場上,理查的馬掉了一隻馬掌,戰馬失足把理查掀翻在地。理查被裡奇伯爵活捉,他的王國也隨之崩潰。後來,人們評價說:細節決定成敗,帝國亡於鐵釘。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 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Ⅹ 關於 國外的名人誠信的故事

1、門德爾松

一次,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白金漢宮為正在英國訪問的門德爾松舉行盛大的招待會,歡迎這位著名的作曲家的到來。

當門德爾松演奏完署有自己名字的《伊塔爾茲》這支曲子時,女王倍加贊賞,說:"單憑這一支曲子,就可證明你是天才。"

門德爾松並沒有喜形於色,而是安詳地對女王說:"不,那是我妹妹的作品。"原來她妹妹芬妮亞也是個極有音樂造詣的作曲家,她寫了這首曲子,幾位兄弟不贊成署女人之名。

一致商定用門德爾松的名字發表。盡管門德爾松譽滿國內外,藝術才華出類拔萃,但他並不相奪人之美,貪他人之功為已有,表現出較高的素質和修養。

2、華盛頓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

柯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一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污點。

3、林肯

林肯早年當過水手。1831年6月的一天,他和幾位水手來到美國南方城市新奧爾良的奴隸拍賣市場上,他們看到,一排排黑人奴隸戴著腳鐐手銬站在那裡。

他們都被一根根粗壯的繩子串在一起。奴隸主們像在買騾子買馬一樣仔細打量奴隸,有時還走上前摸摸奴隸的胳膊,拍拍奴隸的大腿,看奴隸是不是結實、肌肉發達,將來幹活有沒有力氣。

奴隸主們用皮鞭毒打黑奴,還用燒紅的鐵條烙他們。這時,年輕的林肯憤怒地說:「太可恥了!等我有機會,一定要把這奴隸制度徹底打垮。」

1860年,林肯五十一歲時在美國總統競選中獲勝,當上了美國總統。他真的廢除了奴隸制,實現了這個偉大的抱負,同時他也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

4、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是18世紀的美國人,是著名的科學家,同時還是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曾經參與起草了美國的《獨立宣言》,為美國的獨立自由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出身在一個世代打鐵的工匠家庭,由於家裡孩子多,父母很難靠打鐵來維持家裡的生活。十二歲的小富蘭克林看到父母整天為了生計發愁,就想為家裡做些什麼。

父親這時除了打鐵之外還作蠟燭。後來他的哥哥在城裡辦了一家報紙,富蘭克林到他哥哥那裡當學徒,在印刷所里學習排版。他哥哥對他非常刻薄,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責罵他。

有時候還毒打他,這使富蘭克林不堪忍受,不久就離開了那裡,到別的印刷所找工作。但是他哥哥非常壞,告訴城裡所有印刷廠的老闆都不要了聘請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不得不到別的城市尋找工作。他流落到費城,有一叫凱謀的人讓富蘭克林幫他管理他開的印刷鋪子,許諾可以給他很高的薪金。富蘭克林暫時找不到別的工作,就答應了。

當時富蘭克林已經是一個熟練工人,而凱謀僱傭的其他工人都是對印刷、排版、裝訂不怎麼了解的人。凱謀付給這些人的工資非常低。聰明的富蘭克林看到這種情況。

就猜到凱謀是想讓他把這些廉價僱傭來的工人練成熟練工人,然後再把自己趕走。凱謀在當地的名聲很壞,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個陰險狡猾的小人。

盡管富蘭克林已經猜到凱謀的心思,可是他想,既然答應接受這份工作,就應該盡力做好,要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不能因為老闆不好,就影響自己對工作的認真態度。

於是,他就每天教這些工人一些技術,甚至把自己發明出來的的製作字模的方法也傳授給了這些人。凱謀最初對富蘭克林還很客氣。

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廉價僱傭來的工人已經基本掌握了排版印刷技術,於是就開始無緣無故地找富蘭克林的麻煩,無端地剋扣他的工資。有一次,凱謀竟然指著富蘭克林的鼻子罵他的蠢豬。

富蘭克林非常生氣,並且說:「只有蠢豬一樣的老闆,沒有蠢豬一樣的工人,像你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老闆。」凱謀正想把富蘭克林趕走。

就挖苦會說:「上帝又沒有挽留你這個天才在這里工作,你可以像烏賊一樣溜走。」富蘭克林早就不想幹了,就當著工人們的面說:「凱謀,別繞彎子了,你請我來就是為了給你訓練工人。

現在他們都是熟練的工了,你就可以趕我走了,我早就猜出你的心思了。不過,你放心,我富蘭克林做人向來講求誠信,不會因為你的卑鄙就傳播給他們錯誤的技術。

將來你解僱他們的時候,他們憑借自己的手藝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說完,富蘭克林收拾行李就離開了鋪子。

5、司各特

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雖然為他很貧窮,但是人們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為人正直,他的一個朋友看見他的生活很困難,就幫他辦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

可是他不善於經營,不久就倒閉破產了。這使原本就很貧窮的作家又背對背上了六萬美元的債務包袱。司各特的朋友們商量,要湊足夠的錢幫助他還債。

司各特拒絕了,說:「不,憑我自己這雙手我能還清債務。我可以失去任何東西,但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為了還清他的債務,他像拉板車的老黃牛一樣努力工作。

他的朋友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一個正直高尚的人。當時的很多家報紙都報道了他的企業倒閉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滿了同情和遺憾。

他把這些文章統統扔到火爐里,他的心裡對自己說:「瓦爾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憐憫和同情,他有寶貴的信用和戰勝生活的勇氣。」在那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乾的活。

經常一天跑幾個單位,變換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有一次,他的一個債主看了司各特寫的小說後,專程跑來對他說:「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講信用。

但是您更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您應該把時間更多地花在寫作上,因此我決定免除您的債務,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錢就不用還了。」

司各特說:「非常感謝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幫助,我不能做沒有信用的人。」這件事之後,他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睡得這樣踏實和安穩。

我的債主對我說,他覺得我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他說可以免掉我的債務,但我不能接受。盡管我的前方是一條艱難而黑暗的路,但卻使我感到光榮,為了保全我的信譽。

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卻死得光榮。」由於繁重的勞動,司各特曾經病倒過。在病中,他經常對自己說:「我欠別人的債還沒還清呢,我一定要好起來。

等我賺了錢,還了債。然後再光榮而安詳的死。」這種信念使司各特很快從病中康復了過來。兩年後他靠自己的勞動還清了債務。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