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培根的小故事
⑴ 有哪些關於培根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517255.html?fr=qrl3
⑵ 誰知道關於培根的故事
雖然弗朗西斯·培根在很多年中都是一位主要的政治家,雖然他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但是他被列入本書卻只是因為他的哲學作品。這些作品表明他是科學新時代的先驅:認識到科學和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的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一位科學調查的得力倡導者。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後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現在到處都有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它手段來踐踏公眾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當這樣的人被捕時,他們往往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每個其他人也都在行騙。如果認真對待這種辯護,看來那就意味著行騙的政客會逍遙法外,除非懲罰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話卻與眾不同:「我是這五十年來英國最正義的法官,但給我的定罪卻是這兩百年來議會所做的最正義的譴責」。
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佔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定的結論;最後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採用實驗調查法。由於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的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並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後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方面並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採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後一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摩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於而且直接來自於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雲;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 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麼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並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於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於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網路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於他的一邊傾斜。
⑶ 有關培根小時候的故事
以下是英國思想家培根的生平簡介以創作簡歷。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後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現在到處都有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它手段來踐踏公眾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當這樣的人被捕時,他們往往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每個其他人也都在行騙。如果認真對待這種辯護,看來那就意味著行騙的政客會逍遙法外,除非懲罰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話卻與眾不同:「我是這五十年來英國最正義的法官,但給我的定罪卻是這兩百年來議會所做的最正義的譴責」。
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佔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定的結論;最後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採用實驗調查法。由於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的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並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後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方面並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採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後一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摩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於而且直接來自於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雲;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 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麼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並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於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於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網路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於他的一邊傾斜。
⑷ 誰有培根小時候的故事 急需
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國來倫敦的一個貴族家自庭,父親是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也是貴族出身。培根小時候身體很弱,經常生病,但他卻很愛學習,喜歡閱讀比他的年齡應讀的書更為高深的書籍,13歲時便進入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讀書。培根只在劍橋住了3年。當時的劍橋受「經院哲學」的統治,不重視科學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學,用繁瑣的方法來證明宗教教條的正確。培根對此非常反感,於是便離開了那裡。
⑸ 培根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知識就是力量。
名言解說 這是培根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在培根看回來,人是自答然的主人,可以駕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即認識自然規律,掌握科學知識。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至今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地生活。
(附註,在英文中,「力量」也譯為「權力」,所以,這句話……)
⑹ 關於培根的小故事和他的名言
培根的名言:
知識就是力量.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真摯的友誼猶如健康,不到失卻時,無法體味其珍貴。
除了一個真心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葯劑是可以通心的。對一個真心的朋友你可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心上的事情。
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所得來的光明比從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凈純粹……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預防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規諫。
疑心病是友誼的毒葯。
友誼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憤怨和抑屈之氣得以宣洩釋放。
臨時結交的人,不能算是朋友。
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如果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天性好比種子,它既能長成香花,也可能長成毒草,所以人應當時時檢查,以培養前者而拔除後者。
友誼使歡樂倍增,使痛苦減半。
讀書的名言
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2.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培根(英國)
3.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國)
4.有些書只需品嘗,有些需要吞咽,還有少數的應該細嚼。---培根(英國)
5.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並可永遠得到翻新。---培根(英國)
6.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培根(英國)
7.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與智者交談;在生活的事務中,我們通常都是與愚人交談。---培根(英國)
⑺ 培根的故事
培根的兩個故事如下:
1、難成親戚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家裡來了個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慣匪。法院正在對他進行偵訊起訴,看來非判死刑不可,他請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g,意為「豬」)和培根(bacoh,意為「熏肉」)有親屬關系!
培根笑著回答說:「朋友,你若不被弔死,我們是沒法成為親戚的;因為豬要死後才能變成熏肉!」
2、相形見小
有一次,伊麗莎白女王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於女王生活在宅深牆高的宮庭大院里,平時也多來往於達官顯貴們奢侈華貴的住宅,當她看到簡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時,不禁驚嘆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邊,仔細端詳了自己的房舍後,聳聳肩說:「陛下,我的住宅其實並不錯,只是因為陛下抬舉我,光臨寒舍,才使它顯得小了。」
(7)關於培根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培根主要成就
培根主要是一個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他一開始就探索實驗方法的各種可能性,要做科學上的哥倫布,同時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使他們能把這些可能性變為現實。在方法論上,培根努力想把學者傳統和工匠傳統的方法結合起來,以便導致他所說的經驗和理性職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
培根從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臘以來的學術傳統。他不滿意古希臘哲學家以及由此而發端的輕自然哲學,重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神學的學術傳統,他認為正是這種傳統妨礙了自然哲學的發展,使自然哲學處於幼稚狀態。
培根特別從方法上批判了古希臘理性支配下的自然哲學研究。他認為自古以來,從沒有人認真地藉助於一種試驗程序從感官出發,開辟一條人類理解之路。首先,人們在研究事物時往往訴諸於前人的說法和意見,然後便開始沉思默想,這種方法為意見所左右,是完全沒有基礎的。
其次,人們也經常求助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來研究事物。但這種邏輯只是在一些既定的原則和原理下,發現與之符合的事物,它既不能發現原理,也不能窮究原理,最後,只能把它歸於信仰。
即使古代經驗主義者所謂的「經驗」,也不過是「脫箍之帚」,它是一種隨心偶遇、漫無定向的經驗。他所說的「經驗」是用歸納法整理過的經驗,這種歸納法就像蠟燭,能夠照亮經驗的道路。
⑻ 培根的事跡
【軼事-培根與抄眼鏡】
十三世紀襲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⑼ 誰可以告訴我關於培根的故事
培根(1561~1626)
Bacon,Francis
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1561年1月22日生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卒於1626年4月9日。12歲進入劍橋大學。在校期間,對當時被教會奉為經典的亞里士多德哲學深為不滿,認為它流於空論,對人生無實際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國駐法國大使隨員。1579年因父喪回國。以後從事律師工作,並當選為國會議員。1596年被聘為女皇特別法律顧問。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圖亞特王朝時代,培根歷任宮廷要職,1613年受命為首席檢察官,1617年為掌璽大臣,1618年為大法官。培根多次接受貴族封號,1603年受封為爵士 ,1618年受封為維露廉男爵,1620~1621年受封為聖阿爾班子爵 ,1621年培根被控受賄,經判決,免除一切官職。對於此案,他承認接受過不正當饋贈,但卻未因此枉法。後來,培根脫離政治生涯,潛心從事著述。
培根的主要理論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間完成的。1597年,培根的《論說文集》問世。這是一本關於政治倫理道德的論文集,於1612、1625年兩次增訂再版。1605年出版的《學術的進展》 ,是培根全面改革知識的龐大計劃《偉大的復興》的第一部分。1609年出版《論古人的智慧》,通過古希臘神話表述了培根對政治、科學、哲學問題的見解。1620年未完成的巨著《偉大的復興》出版,其主要部分是著名的《新工具論》。
唯物主義經驗論
培根以知識論作為自己哲學的中心問題,把改造人類的知識,實現科學的「偉大的復興」,建立一個能促進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新哲學,當作自己理論活動的目的。他堅定相信人類的理智能力,認為只要人們認識自己的力量,並願意嘗試和發揮這種力量,就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東西。在人和自然的關繫上,既強調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又強調人的作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認為人類命令、駕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知識就是對規律的認識。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人類就可以在認識上獲得真理,在行動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
培根尖銳批判經院哲學家脫離實際、玩弄概念、崇尚空談的惡劣習氣。他揭露經院哲學隔絕人和自然的關系,堵塞認識自然的道路,禁錮人們的思想,號召人們從盲從權威中解放出來。培根是西方哲學史中第一個較全面、深刻地批判經院哲學的人。
培根認為,要清除認識道路上的障礙 ,不能限於對經院哲學的批判,還必須揭露人們產生認識謬誤的根源。他提出了「假相」說,揭示主觀脫離客觀的可能性和認識的片面性;揭示語言約定俗成的性質以及語言與概念乖離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學、唯心主義以及一切謬誤的哲學體系的根源,認為它在於以臆造的虛幻世界去取代客觀真實的世界。假相說不僅具有抨擊經院哲學的意義,而且在認識論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培根在反對經院哲學的斗爭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他認為知識起源於經驗,並以此作為其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他認為要獲得知識就要面對自然,面對事實,以經驗和觀察為依據,把經驗從一向受鄙視、受貶抑的卑賤地位上升為一種科學原則,一種考察方法,使之成為科學上、哲學上一種不可缺少的依據。這對哲學史、科學史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培根不僅重視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也強調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指出兩者的離異是人類認識的重大災禍。他認為一切真正的知識都是在經驗材料基礎上經過歸納、分析、比較、實驗等理性方法整理得來的。由於形而上學思維的局限性,培根沒有真正實現他自己提出的讓感性與理性婚配的願望。
培根不僅論述了經驗的認識原理,而且開創了經驗的認識方法。他認為,缺乏正確方法的指導,正是以往人類知識沒有重大進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創立新的認識方法作為自己認識論的重要任務。他倡導實驗的方法,認為實驗比感性直觀更優越。因為在實驗中,在技術的干預下,可以把觀察的對象從復雜的聯系中抽取出來,使事物的因果聯系更為顯露。在培根看來,唯有通過實驗,才能發現一切現象的原因和規律。
唯物主義自然觀 為了給科學的認識論開辟道路,培根在《論古人的智慧》、《論原則與本原》和《新工具論》等著作中,大量論及本體論的問題,建立起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質的,把萬物的物質基礎稱為原始物質。他反對把物質看作抽象的東西。他強調運動是物質自身所固有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並認為靜止是由運動的均衡或由運動的絕對優勢引起的,在物體表面的靜止中,物體內部的物質分子仍在不斷地活動著。他還強調指出物質的無限的和永恆的存在。培根賦予物質以實在的、能動的性質以及各種特殊的個性,是唯物主義的,且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因素,與後來的機械物質觀不同。
哲學影響 培根認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構成人類知識和活動的論斷,是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但是,由於他把自然界的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歸結為許多單個物體的運動,對自然物體的解剖帶有片面的、靜止的性質,關於自然物體的概括,也導致自然物體的機械運動的觀點。培根的自然觀既具有辯證法的因素,也開了近代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先河,對T.霍布斯的物體論和J.洛克的經驗分析法發生了直接的影響。培根不是無神論者,他承認上帝是萬有之源,承認有不死的理性靈魂,承認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啟示的真理。培根的「雙重真理」觀,主要是劃分科學與宗教,知識與信仰的界限,在當時起著進步作用。然而,在理論上、實踐上,培根的「雙重真理」觀終究是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的一種表現。培根對哲學史、科學史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馬克思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邏輯思想 培根是近代歸納邏輯的主要創立者。他認為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論不能發現科學原理,而舊的歸納法即簡單枚舉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結論。因此,培根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清除科學復興道路上的障礙,制定認識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邏輯著作《新工具論》一書中,闡述了建立一種新邏輯的設想。他要建立的新邏輯也就是他所說的真正的歸納法。培根十分強調觀察和實驗,反對那種從經驗材料飛到最普遍公理的認識方法,他認為歸納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能跳躍地而是逐步地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培根對歸納邏輯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並把它們作為整理和概括經驗材料的歸納方法。三表法包括:①具有表,用以羅列具有被研究性質的實例。②缺乏表,用以羅列不出現被研究性質的實例。③程度表或比較表,用以羅列被研究性質出現變化的實例。培根指出,在研究過程中建立起這一或那一表之後,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羅列的實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斷定為是被研究性質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實際上是同一個歸納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步驟。後來J.S.密爾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歸納法為基礎的。培根還指出,妨礙認識的四假相實際上是在歸納概括中可能產生的謬誤。他還研究了能幫助得出歸納結論的一些輔助手段。
⑽ 羅哲爾。培根的一個簡單故事,只要一個!150字左右!急!急!急!最好兩小時內來答案!!!!!!
羅哲爾 •培根是13世紀的英國大思想家和大科學家。他曾在牛津大學求學,後來成為教師講授哲學。當時,宗教迷信統治一切,只許崇拜神的權威,不準發表任何新思想,同樣,人們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有關科學的原理和主張,也奉若神明,深信不疑,但培根卻認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只有通過科學實驗,才能清楚是否正確。他的這種想法,受到了教授們的嘲笑和指責。
「培根先生,記住我的忠告:權威是不容懷疑的!牛津大學校長警告他說。」
「校長先生,我也給你一個忠告:當年亞里士多德缺少必要的實驗工具來證實他提出的主張,因此,不能證他的主張全是科學的.正確無誤的。」
「喂,先生們,聽到了沒有?一個無名小卒竟敢懷疑大名鼎鼎的亞里士德,哈哈......我看他是在胡思亂想!」
「哈哈.....真是胡思亂想! 」
牛津大學的「科學教授」們都嘲笑著倔強的培根。
「真正的知識不是出自他人的權威,更不是來源於對老朽教條的崇拜。」培根凝視著「科學家教授」們激昂地說:「多數知識的秘密,是平心而最被人忽視的人們發現的,而不是享有名的人物發現的。因為對於有名的人來說,為名而忙碌的事情太多了。」
培根無法忍受教授們對他嘲笑,便毅然除去了教師職務。這時他還不到30歲。不久,他加入了聖芳濟會。這是一個名叫聖芳濟的教士創辦的宗教組織。培根以為。加入這個組織以後,就可以排除干擾,一心一意地從事科學實驗。從此以後,他以「證明上帝的光榮」為名,進行各種科學實驗。他研究過眼鏡.望遠眼鏡和顯微鏡的結構,初次說明了陽光在雨滴中折射出來的虹的現象,探出了取得磷.鐵和鉍等化學物質的方法,甚至還研究過蒸汽動力......
一天,培根在一間小屋裡擺著一片羊皮紙和一些硝石.硫磺。他小心翼翼地把硝石和硫黃混合.磨碎,又用羊皮紙把它們包起來。一陣冷風從窗外吹來,培根不禁打了一個寒戰。只聽得「嘶」的一聲響,羊皮紙撕裂了。說時遲,那時快,隨著一道閃電般的亮光,「轟」的一聲,如霹靂雷鳴。培根手一麻,當場被打倒在地。緊接著,又被一切濃煙吞沒。等到濃煙消散,培根雙手發黃,衣襟上散發一陣焦味,帽子飛到屋角,只有一雙眼睛還在炯炯發光。
「火葯!阿,火葯!上帝,我發現了!」培根霍地站起身來,壓低著聲音興奮地叫著。他一把抓過一支筆,在一張燒焦了半邊的紙上,飛快地地記錄下包的實驗;然後,趕忙把這張寫有火葯配方的手稿,藏入了一個無人知曉的暗洞里。原來,他恐怕這成果落到一些無惡不作的人手裡,會給天下人帶來深重的災難。在那個暗洞中,還藏著一張有關毒瓦斯實驗的手稿。
培根一次又一次的科學實驗,終於給他招來了大禍。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一群士兵突然沖進了他的住所,不由分說,把正在做實驗的培根戴上銬,押到了宗教法庭。
「培根,你竟敢去發掘上帝的秘密,你知罪嗎?」
「培根,你竟敢拿上帝創造的東西來做罪惡的實驗,真是罪該萬死!」
「你陰謀製造異端,反對人們公認的法規,現在人贓俱獲,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嗎?」
在宗教法庭上,一些仇視培根的教士高聲斥罵著,其中還有聖芳濟會的主持人。就在這一片斥罵聲中,培根被投入教會的監獄。
但是長期的囚監,並沒有使培根屈服,他仍然想著實驗,在他被監禁的期末,他得到允許,可以見他的學生。於是,他利用這個機會,把他的科學研究成果暗中傳授給學生,並向他們講述自己的哲學思想。他對他的學生們說:「我們這些具有人的精神的科學家們應該實驗,實驗,永遠地實驗下去!」
培根常透過牢房的鐵欄桿,仰望天上的群星。他默默地想著,也許有那麼一天吧,世人會發現有個名叫羅哲爾.培根的人研究的成果。那時,科學家們會磨出鏡片來,使遠星變成近鄰,用真理的光來照亮人的眼睛。
出乎意料,羅哲爾.培根的知識淵博,竟傳到了羅馬教皇的耳里,教皇請培根盡可能秘密地寫信告訴他有關一些難以醫治的疾病的醫療方法。於是,培根在獄中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信,並委託一名忠實於他的學生給教皇送去。但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教皇在信送到之前的一年已死去了。這封長信就是一部當時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可惜被埋沒了450年,直到1733年才發表出來。
1292年的一天清晨,白發蒼蒼的羅哲爾.培根終於踉蹌地走出了監獄。這時他已是78歲的老人了。兩年之後,他含怨離開了這個被愚昧統治著的世界。
培根的一生是充滿了不幸。他在世的時候,一直受到教會的迫害。他的科學著作一直受到詛咒。直到他死後,他的名字才漸漸被人們回憶起來。人們看著他的一篇篇科學手稿,都驚嘆不已。到了15和16 世紀,他的盛名終於傳遍了全世界。
在英國牛津大學的聖芳濟院里,堅有一塊碑石,上面刻著:
「羅哲爾培根,偉大的哲學家。他通過實驗方法,擴大了科學王國的領。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了一生以後,於公元1294年安息了。」
這是對公元13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學者.實驗大師羅哲爾 •培根一生成就的正確評價。但同時,也有人臆想出許多神話般的故事,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大銅頭像和海上大橋等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些是有意誇大了的,也有些是善意和贊揚和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