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貧困兒童的故事

關於貧困兒童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9 09:18:59

A. 貧困山區兒童的故事

有一個叫鳳凰山的地方,名字很美,那裡是綿綿的高山,山頭除了裸露的石頭以外,就是滿山坡的茅草,荒涼得叫人心寒
清雨是大都市名牌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由於積極向上、品學兼優,是學生會主席。為了鍛煉自己,支援邊區教育,清雨主動申請,支教來到鳳皇山大山寨小學,准備在這里教學生一年。
破爛的教室,全身衣服都有泥土的學生,城市和山區情況,真是天壤之別,城裡孩子扔到垃圾桶的衣服,都比這里孩子穿的要好幾倍。

6年級有一個叫明素的女學生,個頭很高,身材苗條,臉蛋俊俏,衣服、褲子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補丁。明素家遠住校,每日天剛麻麻亮,她就從山路崎嶇的3里外,挑回一擔水,把清雨老師的生活用水備好。清雨老師從明素衣服的裂縫中,看到明素的肩膀,被扁擔壓出血痕,清雨被山裡的孩子的純朴、勤奮感動著。。。。

明素周六回家以後,10天沒來上學了,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山區沒有電話,著急又有什麼用啊!我決定,親自去家訪,看看明素為什麼沒來讀書。清雨老師問清明素家的方向,早上出發,翻過一座座山,走了10多里山路,過了峽谷就快到了。小徑從懸崖中間穿過,抬頭望山巔,看不完頂;低頭看峽谷,看不到底,只見雲霧纏繞山腰,只聽到谷底河水奔流不息的聲音

習慣了走大城市筆直平坦的大道,山區的凶險小徑,嚇得清雨老師滿頭冒汗,雙腿發軟,用了3小時才走出峽谷,此時日落西山,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清雨老師悄悄的來到明素家門前,破爛的木板房中,透出昏暗的煤油燈光,屋裡傳來陣陣咳嗽聲:「明素呀!娘的病也好些了,咱山區窮啊,來的老師受不了貧苦,都回去了。你明天回學校上課,聽說你的老師很快也要走了,你要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啊!」
明素回答說:「娘,咱家一年收入才幾百元,今年乾旱,莊稼也減產了,我不讀書,可以省100多元給你去治病。」明素媽媽發火了,咳嗽著說:「娘的話你一定要聽,咱就是沒學問才窮,你一定要多學知識,長大了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別再讓咱山裡人,永遠窮苦下去!」

清雨老師從門縫看進去,清貧的家沒一樣值錢的東西,全部物品相加,1000元也不值,要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真的好窮!明素娘從床上起來。「明素啊,你明天去上學,把衣服、褲子脫下來,今晚洗干凈,娘幫你補一下破的地方。」 明素把衣褲脫下來。明素娘走過來,摸著女兒的秀發說:「都怪娘沒本事,讓你連一條換洗的褲子也沒有啊!你的命真苦啊!我苦命的孩子。。。」 明素娘流著淚水。 明素懂事的安慰著娘說:「娘,不怪你,等我長大以後,將來我有工作了,我會買2條新褲子的,一條給你穿,一條我穿。」 看著娘兩鬢白發,臉頰上面深深的皺紋,欲哭無淚的雙眼,明素又說:「娘,我想呀,你穿新褲子的時侯,一定很漂亮的。。。
看著窮苦的母女倆,清雨老師淚水翻滾,心如刀剮,清雨老師無法控制自己心酸的心情,放聲痛哭起來。明素聽到清雨老師的哭聲,激動的推開木門:「清雨老師,你怎麼來了?你怎麼來了!清雨老師,你別哭啊!」說著說著,明素也大聲痛哭起來,清雨老師一邊哭,一邊脫下自已的褲子,幫明素穿上。明素娘看清雨老師,把脫下褲子給女兒穿,自己只穿著一條三角褲,在習習的山風中打著冷顫,明素媽一句話也沒說,站在旁邊一個勁哭啊哭。。。三個人一直哭到累了,最後倒在地上。。。
幾天後的早上,旭日從山樑上冉冉爬上來,清雨帶著明素,踏上返學校的山路,眺望巍峨大山,呼吸清新空氣,靜聞鳥語花香,山區真的很美,山區的人和物,一切超凡脫俗。。。清雨心裡下定決心,要在大山寨小學援教,一直到老!

B. 關於一些人無私幫助貧困殘疾兒童的感人故事 要有圖片

小周,我是彭,看看我的!!

1
近兩年,我市涌現出一批熱心希望工程的愛心人士,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崔志魁主任回憶這位劉先生第一次來捐款的情景:「2004年4月15日,劉先生第一次出現在團市委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2000元,提出想幫助貧困兒童上學讀書。他大概30多歲,穿著樸素,態度和藹,而且話不多,當我們要求留下他的姓名和地址等聯系方式時,他卻微笑著謝絕了,只留下劉先生這個稱呼。」

經過團市委的推薦,豐寧黃旗鎮中心小學的宋佳怡成了劉先生資助的第一個孩子。

自此之後,劉先生先後13次捐款:2004年捐款23000元,2005年捐款24000元,2006年捐款9000元,共資助大學生9名,高中生3名,初中生4名,小學生16名。

「每次劉先生都是來去匆匆,不願意多透露自己的信息,團市委多次想通過媒體報道他的感人事跡,也曾被他婉言謝絕。劉先生是目前個人捐款最多的一位,而且他做善事不留名的精神非常讓我們感動。」崔主任告訴記者。

承德縣的徐晶晶、徐碩姐弟倆是劉先生資助最多的貧困孩子。2年裡,劉先生先後資助姐弟倆上學費用18000元。2003年,姐弟倆的父親因車禍離開人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在飯店打工,每個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對維持正常的生活來說已經是捉襟見肘,再供兩個孩子上學更是難上加難。「要不是劉先生資助我們,我們姐弟倆早就輟學在家了。」徐晶晶對劉先生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因為沒有劉先生的聯系方式,2004年8月份的時候,徐晶晶曾經給劉先生寫過一封信,通過團市委轉交給劉先生,對他的資助表示感謝,並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但劉先生並沒有回信,也拒絕了徐晶晶的見面要求。目前,徐晶晶已經從白求恩醫學院畢業,正在尋找工作。「我希望我在找到工作以後,通過另外一種形式或者方法當面感謝劉先生。」

2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初二輟學,後進入某銀行擔任出納,帶薪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後到廣州闖盪,兩年後來到深圳。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截至目前,已經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

本報記者 周勇 深圳報道

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病房內的白牆上,留下斑駁的樹影。一位穿綠色條格病服的人靜靜地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書。

這是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的一間病房,兩個月前他被診斷為胃癌。

在動手術的時候,醫生發現他胃部的腫瘤已經與胰腺粘連。「胃癌已經擴散……」緊急會診後,醫生們決定將傷口立即縫合。

剛剛做完第三個化療療程,他的頭發掉光了,疾病已經壓迫到他的聲帶,他的嗓子嘶啞,疼痛。

他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員。而現在,他的名字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按媒體報道,自1994年起,他開始資助貧困山區的貧困孩子,受他資助的孩子達到178人,累計捐助款300萬元。

現在,他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敬仰,由於資助孩子散光了家財,人們紛紛為他捐款,醫院也決定免收治療費。

手機響了,是最讓他無奈的催款電話,「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我病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所以暫時沒法付款。」「什麼時候病能治好?」

對這個問題,病人也答不上來,因為自從住進醫院,大夫就沒有和他談過出院的事情。

「我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後卻下不來,真是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助學之舉。

愛唱歌的「大崇」

叢飛,1969年10月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11年前,他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南方闖盪,11年後,躺在深圳的病床上的他最希望能回東北農村。

現在,村裡的鄉親們還記得當年那位愛唱歌的「大崇」(叢飛昵稱)。「有時我回家,就看見我們家的土炕上坐滿了人,大崇拿著掃帚疙瘩當麥克風唱歌呢,」叢飛的母親李彩鳳回憶說:「叢飛從小就喜歡唱,但他和愛唱東北二人轉的父親不一樣,他學電視連續劇的插曲。《霍元甲》、《上海灘》他聽一兩遍就能記住,大家都說他唱得好。「

對於叢飛的這項愛好,老倆口並沒有太在意,「我們希望他能搞點別的,找個正式工作。」幾經周折,叢飛當上了銀行的一名出納,並且點鈔點得「特溜」。

但叢飛的興趣還是在唱歌上,後來他考上了沈陽音樂學院。

現在兒子散盡家財資助貧困兒童,母親雖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養了一名孤兒———大叢飛兩歲的姐姐。「其實他爸也這樣,老把乞丐往家裡領,」

李彩鳳說,有時她一回家就看見滿院子晾著臟乎乎的墊子、衣服,一進屋,「媽呀,全是乞丐。」

叢飛從小就開始和時不時來「拜訪」的乞丐打交道,「這孩子和一個山東的乞丐關系特別好。」李彩鳳說,丈夫不僅一次次把乞丐領回家,還讓兒子給他們端茶倒水,乞丐們逢年過節就來家裡拜年,「大崇就把手頭的餃子、點心主動給人。」

橋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叢飛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了廣州。

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經歷,「睡在橋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飯」,這讓李彩鳳非常心疼,「我是後來才聽他說起的,叢飛剛來廣州的前半年都沒有和家裡聯系。

我想孩子,怕出了什麼事情。「李彩鳳說她當時常常拿著掃帚一邊掃地一邊就出起神來。

據叢飛的一位左姓朋友講,1996年,叢飛在廣州時,有個人發現叢飛有演藝才能,就帶著叢飛搞演出賺錢。當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們賺了不少錢,但那人拿著錢溜了。叢飛當時身無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頓。這位朋友說,叢飛曾從深圳寶安機場徒步走回市區,這段距離坐車也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但叢飛說他一點都不恨那個人,」因為他認為那個人給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機會。

而據叢飛的朋友李雄兄弟稱,叢飛到深圳後不久,就認識了他倆。「當時他很黑也很瘦,顴骨高高的。」形象不是很好,但這個年輕人卓越的表演能力與歌唱天賦,讓他倆很驚訝,當即決定和他聯合搞演出。李雄說,在一次大劇院搞的沙龍上,他們幫叢飛開了個人專場。「他唱得非常好,」此後,叢飛開始出入各種歌廳進行表演。從最初演唱一首歌掙80元,到漸漸漲到幾百元。當時叢飛已經開始模仿名人的舉止神態,常逗得觀眾笑個不停,現場氣氛好,叢飛的節目常被放到下半場壓軸。

李雄說,漸漸地,有人開始注意叢飛,並邀請他去表演。久而久之就有名氣了。

滾雪球似的捐助

有了名氣的叢飛經常有演出機會,但朋友們發現,本來不該缺錢的叢飛卻總是顯得囊中羞澀。「後來才知道,他把錢都捐給山區的孩子了。」叢飛的一位朋友說。

叢飛資助貧困兒童的義舉具體開始於哪一年,已經很難考證,各種版本的說法都有,因為叢飛病情的關系,也無法向他本人求證,但比較公認的是1994年,叢飛在重慶參加的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次演出中,觀眾席上坐的是幾百名因家貧輟學的孩子,叢飛當時毫不猶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現金放進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訴叢飛:「你捐出的這筆錢,可以使20個孩子完成兩年的學業!」

叢飛當時感覺到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從此以後,他就開始不斷地資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先後二十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舉行慈善義演,為當地失學兒童籌集學費。

李雄說,叢飛也曾經詢問過他們,該不該資助那麼多孩子。「我們說這是好事,一定要堅持,」並勸叢飛盡量收養少數民族的孩子,「集齊56個民族的孩子最好。」

據官方消息稱,現在叢飛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除了漢族外,還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

叢飛曾這樣解釋他捐助的動機:「在山區時,我被他們的貧寒所震撼,看到他們穿不上衣,吃不上飯,我心裡就難受,而當我聽到這些孩子有書可讀時我就高興。」他說,他最主要的願望是讓孩子有書讀,讓社會少幾個文盲,少幾個法盲。正因為他愛上了這些質朴、憨厚、勤勞的山民,他的捐獻才像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其實他就是在滾雪球,不知不覺中雪球就越來越大,然後就慢慢開始覺得累了,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妻子邢丹說,「事實上,只要去貴州貧困山區看過的人,都會被那裡的貧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在跟他去了一次後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的,每個人都會被那裡的慘境震撼,都會伸出援手。叢飛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會去那邊,每年都會有義演,每年都會看到新的失學兒童,所以每年都會被新的資助對象所打動。」

17萬元外債

2004年,叢飛在貴州畢節地區織金縣認養了32名孤兒和貧困學生,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副鄉長徐習文是叢飛在貴州捐資助學的承辦人,徐習文說:「叢飛對貧困山區人民的那顆赤子之心,常常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來貴州扶貧助弱的單位和個人也不少,但沒有誰能像他這樣達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來織金縣和安順市為貧困生送學費,走時不但捐光了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錢物,還要向隨行的朋友借錢捐,有幾次甚至連身上穿的衣服都脫下來捐了,大冬天只穿著一件短袖內衣返回了深圳。」

「本來以叢飛的實力資助那麼多孩子,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叢飛的朋友李雄說。在一些城市的商業演出中,叢飛已經小有名氣,每場演出的出場費能夠達到一萬到兩萬元,多的時候一個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幾萬元,資助孩子們的學費,對健康的叢飛來說,完全可以承擔。但2003年非典後,叢飛的演出機會銳減,收入也就越來越少,給孩子交學費時資金也緊張起來。

按《深圳特區報》的報道,當時為了及時給一百多個孩子交上學費,叢飛從親朋好友處先後借了10萬元,在開學前如期給孩子們送去。

李雄說:「有次他向我們借了1000元錢,還死活要用錄像機來抵押,到現在這個錄像機還在我家裡。」

從2004年春天開始,叢飛的胃部經常劇烈疼痛,還時常吐血、便血,叢飛的母親李彩鳳說,當時家裡人和朋友們都勸他住院治療。可叢飛拒絕了,只在門診開了些口服葯維持。2004年7月,叢飛如約來到貴州,給孩子們送去了下學期的學費。只是,這筆學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從朋友們手中借來的。當時,叢飛已經背負上了17萬元的債務。

李彩鳳說,叢飛當時還安慰她說:「只要我多聯系一些商業演出,還這十幾萬元錢不難。」但沒想到的是,叢飛的胃痛日漸嚴重,嗓音也漸漸不如往昔,他再也無力靠演唱為孩子們掙得學費了,欠下的債務無法還上,成了壓在他心頭的沉重負擔。

「為什麼沒有能力了還要堅持資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對此都不能理解:「助人為樂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錢捐助別人?」叢飛這樣向他們解釋說:「我曾向孩子們承諾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們到畢業,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

人們眼中的叢飛

在捐助山區貧困孩子的同時,叢飛還是深圳市義工聯合會的五星級義工,義工編號2478.楊華女士是叢飛進入義工聯的引路人。1996年底,楊華在深圳團市委舉行的一個「幫困助樂」基金義演中認識了叢飛,楊華感覺到叢飛是個敬業、熱情、具有深厚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因此在1997年初她就請叢飛加入義工聯,並由他著手招募人員創建一個義工聯自己的藝術團,由叢飛擔任這個藝術團團長。叢飛馬上就答應了,然後就開始組織人員培訓,經過半年多將這個業余的藝術團創建起來。義工聯藝術團在深圳的表演反響非常強烈,每年要演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觀眾都是沖著叢飛的名頭去的,而去了之後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在這些觀者眼中,叢飛是一個開朗、敬業、從不耍大牌,對觀眾很親切的表演者。」楊華說。

現在深圳某網路公司任職的封女士也是義工聯的成員,她與叢飛是在蓮花北殘疾人康復站中的義演活動中結識的,康復站在每年的春節、元宵、中秋等重大節日舉辦的活動,叢飛總是會過來參加,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善於模仿名人,神態真實傳神,讓人驚嘆,極受康復站的殘疾人喜歡。在封女士眼中,叢飛是一個給身邊的人帶來太多快樂的人。

對於叢飛長期資助貧困孩子的行為,封女士認為,叢飛並沒有圖什麼。他將這種行為看成是自己的一種責任,雖然他僅僅只是個普通的外來打工者,但資助孩子們時間久了,慢慢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他這個人太認真,有時也絮叨。幾個兄弟一起吃飯,他總是叨叨這頓飯能換多少貧困兒童的學費,我們都笑他。」叢飛的朋友左先生說。

叢飛一開始並沒有告訴大家自己資助了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左先生說,叢飛做事不愛張揚,所以當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懷疑時,他也懶得解釋,只是笑笑。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叢飛為了資助深圳的貧困孩子讀書,連續舉辦了7場「幫困助弱叢飛義演晚會」,將50多萬元的門票收入全部捐獻給了深圳市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參加商業演出的叢飛接到深圳有關方面打來的電話,問他能否參加次日舉辦的「情系災區抗洪救災」大型義演,叢飛立即推掉了多場商業演出,自掏腰包買機票返回深圳,還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掙的2萬元全部捐獻了出來。

叢飛住院後,來看望他的人有很多是素不相識的市民。一位張姓市民說:「我以為宣傳報道太誇張,跑過來一看才發現原來是真的,他真了不起,是真正有愛心的人。」

「這和他小時候帶我回家吃一碗餃子,分一塊大餅的行為,其實一樣,並沒有什麼大區別,」在叢飛小時候的同學趙先生眼裡,叢飛資助貧困兒童讀書的行為並非不可理解。「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除了比其他人多些愛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家事

叢飛的家在深圳羅湖區翠竹路東的新港鴻花園,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間內半面牆的書櫃擺滿了獎狀與照片,CD架上擺放著一些古典音樂與民族歌曲,「雖然小點,簡單點,但還是很溫馨的。」妻子邢丹說。

這位24歲的漂亮空姐現在理解了叢飛所做的一切,她認為叢飛是位有責任感的男人,並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叢飛的第一任妻子是個緬甸人,在兩年前與他離了婚,留給他當時年僅二歲的女兒睿睿。

實際上,結婚之初的邢丹對叢飛的做法有時難免也不理解,會發些牢騷。2004年夏,叢飛帶著她去貴州黔南貧困山區為所資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學費。「那些孩子家裡的貧困程度讓我震驚,他們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還要摻上秸稈吃。許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當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摟著叢飛的脖子一個勁地喊著爸爸,孩子的家長拉著叢飛的手默默流淚,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叢飛的付出。」

邢丹此後辭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顧著年幼的女兒睿睿,當起了全職的家庭主婦。

邢丹說她現在心態很好。「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開心就好,至於錢財這東西,反正家境也沒到吃不上飯,資助就資助好了,自己嘛夠用就可以了。」

對社會上人們對丈夫的種種評價,邢丹說:「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資助,在旁人看來十分誇張,在我看來,卻很自然,他性格就是這樣,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經不起別人的哀求,別說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軟語相求,開口要他幫忙,不管是錢是事,他都會當回事情去解決,不太懂得拒絕別人,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吧。」

邢丹說,叢飛愛看電影,他們每個月都要去看好萊塢大片的首場,幾乎場場不落,但如今他因為生病已經很久沒有進電影院了。

在住院後,叢飛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內容的遺囑:「邢丹嫁給我,一直跟我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還陪著我跋山涉水去貧困山區捐資助學,她為我吃的苦頭太多了。如今她懷有4個多月的身孕,以後她一個人可怎麼扶養這個孩子?請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這個孩子,以利於她以後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積蓄,很對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後,讓我的父母帶著睿睿回遼寧鄉下,那裡的生活水平低,容易過活;我資助的一百多個孩子,有很多還是小學生,如果他們不能繼續讀書,等待他們的將是無望的未來,你們一定要多想想辦法,讓他們繼續讀書啊……」

《深圳特區報》記錄了邢丹對叢飛遺囑的反應:邢丹情緒激動得不能自製:「在這個世界上,他除了這個孩子,已經一無所有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自己而將這個孩子打掉呢?無論如何,我都要把他生下來……」

願你幸福

在病床上的叢飛每天仍能收到各地兒女們寄來的信,看信讀信是他最大的樂趣和享受。

「爸,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我從小就沒有見過大海,我很想去看大海,等您病好了,等我大學畢業,我要和您一起去看海。爸請您放心,我會努力學習的,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貴州省織金縣羅燕艷信中的話。

她正在織金縣一中讀高二。

「叢飛的資助讓我懂得了上帝在最起初並不薄待任何人,他總是給人相同質量守恆的人生,關鍵在於你的需要,你要多一點世俗的幸福,那麼精神的愉悅就會酌情遞減,反之亦然。」湖南省漢壽縣《滄浪》主編胡詩詞這樣評價叢飛。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胡詩詞累計接受叢飛捐助達到八萬四千元,使他實現了上大學、當作家的夢想。他得知叢飛患癌症住院治療,專程從漢壽縣前來探望。

病榻上,叢飛仍然惦念著貧困山區的那一百多個孩子,惦念著他們這學期的學費還沒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下3個療程的化療費用後,拿出2萬元錢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他吃力地給貴州的「兒女們」錄下了一段話:「孩子們:爸爸不能親自來看你們了,但爸爸很想念你們,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5月15日,叢飛手術後第二天,他向前來看望的有關領導交了一份寫於一年前的入黨申請書:「我是一個自由歌手,沒有單位,寫好的入黨申請書一直沒交,現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請您把它交給黨組織,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5月27日上午,叢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6月15日,叢飛在病榻上開了個家庭會,向父母家人提出了兩點願望:身後捐獻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並將遺體捐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拒絕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兩廳住宅,家人何時何地都只能向社會奉獻而不能向社會伸手。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叢飛輕輕哼起他自己作詞的《願你幸福》這首歌,臉上充滿笑意。

C. 關於貧困山區孩子怎樣努力學習的故事

某貧困山區有個就讀於六年級的女孩,父母都是殘疾,父親小兒麻痹後遺症,靠輪椅行走版;母親智障,不能持家權。家庭收入靠父親錐鞋維持,自小隨外祖母生活。讀書所需費用一直享受國家雙免照顧。外婆於兩年前去世後跟隨父母,幼小的年紀過早地擔負起持家的重任,即便如此,從未因任何瑣事耽誤學業。六年來學習成績突出,多次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

D. 貧困兒童的故事

親愛的朋友們:
你們好!
每次在新聞里看到你們瘦黃的臉龐,弱小的身軀,黝黑的皮膚,還有那一雙雙渴望讀書的眼睛,我恨不得馬上飛到你們的身邊,把你們接到我們這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
我記得對你們的了解是無意間在網上獲得的。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帖子:「在山區,人們無法讓自己的孩子就近讀書,而要讓他們翻越幾百米的高山,淌過無數條的小河。有的孩子甚至因為家裡貧困而無法進入校園,無法望著國旗冉冉升起。讓我們獻出自己的愛心吧!」
看完這個帖子,我心中波濤洶涌,思緒萬千。我千方百計想找到為你們捐款的地方,花費了很多工夫,可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正當我想放棄的時候,老天又讓我找到了,我毫不猶豫地投進了十元錢,心裡頓時充滿了一種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輕松與喜悅。此後,我一有機會就去捐款,雖說捐得不多,大多是一元、二元,但是這些零零碎碎的硬幣,包含的是我許許多多的期待。如果上天給我三個願望,第一個我會讓所有的人脫離貧困。第二個願望是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學上。第三個願望是:讓世界充滿友愛。雖說這是幻想,但只要所有的人獻出一份力,就能為建設你們山區作出很大的貢獻。我想只要所有的婦女少買一盒化妝品,所有的男子少抽一條煙,所有的兒童少買一個玩具,把這些錢捐助給你們,那麼我的三個願望就有實現的可能。當然,還需要你們的勤勞和智慧。
朋友們,未來是美好的。相信自己,相信大家,通過努力,你們一定能走進明亮的教室,一定能過上美好的生活。你們說,對嗎?

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E. 貧困山區孩子渴望上學的故事

一篇感人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幫助渴望讀書的貧困兒童
2004年秋天,我隨河南作家代表團去西部采風。先到甘肅,在絲綢之路上徜徉了幾天,然後從敦煌坐火車到吐魯番。在吐魯番下了火車,第一站並不是舉世聞名的葡萄園,而是高昌故城。
早就聽說過高昌故城。這座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城池位於火焰山前的開闊平原地帶,海拔高度在-40米左右,是木頭溝河水澆灌出來的綠洲,因地勢高敞人口昌盛而得名。高僧玄奘西天求佛法途徑高昌,高昌王優禮殊厚,這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有的言之鑿鑿的歷史記載。
如今的高昌故城已然是一片巨大的廢墟了——不然也不會叫做故城。下了旅遊車,在等著導游買票的工夫,我便站在簡陋的入口出向里張望。遠遠地看見一堆一堆黃土的輪廓,簡直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阿姨。」有人拽我的衣襟。我皺皺眉。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很不耐臟的。
回頭,我看見一個典型的維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歐式眼窩,長長的睫毛,**的紗裙外罩著一件玫紅色的小坎肩兒,戴著鑲著珠片的黑色小帽。她手裡拎著一串鈴鐺做的飾物。噢,她是向我兜售東西來了。我對她搖搖手。
「阿姨。」她又叫。
「什麼事?」我只好答腔。
「你是第一次來這里吧?」她的普通話很生硬。到了新疆才知道,電視小品里說的維族普通話並不誇張。
「是。」
「喜歡嗎?」
「喜歡。」
「你是老師嗎?」
「我當過老師。」我有點兒驚詫。我有過4年的鄉村教書的歷史,可她怎麼能看出來?
「你一看就像老師,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會說。我不禁失笑。大約是看我的長相吧?曾有朋友開玩笑說我長著一副賢妻良母的外貌。賢妻良母=老師=好人?有趣的邏輯。不過話說回來,這到是一種朴實的贊美。
「你很漂亮。」她繼續進攻。停車場又近來一輛豪華大巴,她怎麼還纏著我做無效勞動啊?我都有些替她著急了。心想乾脆買一個,讓她省了我這頭兒。
「你的東西怎麼賣?」我問。
她解下一個,遞給我:「給你。」
「多少錢?」
「不要錢。」
「什麼?」
「不要錢。」
開什麼玩笑。在旅遊區賣東西不要錢,送得過來嗎?我不理她,徑自去掏錢包。她攔住我,態度很認真的:「真的不要錢。」
「那我也不要。」我也很乾脆地說。不要錢從另一個意義上講就是最貴的。這么沒譜兒的事情,我不做。
導游已經在招呼大家了。我隨著隊伍進去,朝她揮揮手。
坐上花枝招展的毛驢車,我們在塵土飛揚中進到城池深處,玩了兩個多小時意猶未盡到走出來,我一眼就看見了那個小姑娘。她就在出口處站著呢,利馬就跟上了我。
「毛驢車沒蹾著你吧?」
「沒有,謝謝。」
「給你。」她又來了。
我仍然沒要。當然不能要。沿著周圍的小攤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這種鈴鐺的價格,要價最高的是五元。於是,當她再次遞給我的時候,我把五元錢遞給她。
「不要錢,不要錢。」她著急地說,「送你的,送你的。」
「送我?為什麼?」
「因為你是老師,好人。」
我笑。但說實話,我不相信自己會有這么好的運氣。古今中外都有智者教育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所以,我不相信這個五元錢的餡餅——不,還不值五元錢。說到底,這不過是一種比較有人情味的銷售方式:你免費送我東西,我過意不去,一定要給你錢。於是,皆大歡喜。柔軟的綢緞下,包裹的還是冰涼的人民幣。
「你不要怕,我真的不要錢,真的。」她耐心地勸說著我,「我經常送東西給我喜歡的客人,今天選的就是你。」
怕?我怕什麼?還怕你個小丫頭不成?我接過那個鈴鐺。銀色的吊墜上刻著一隻玲瓏的老鼠。我正好就是屬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著甘肅朋友送的一個鼠頭木製項鏈。這個鬼精靈!
「好,我收下了。」我說,我打定注意,等上車之後把錢從車窗遞給她。
我和她合了影,答應把相片寄給她。然後我去買絲巾,她依然跟著我,告訴我說什麼樣的絲巾才算是好東西,我按照她的建議買了兩條。買完,導游就開始催促上車,我上了車,她就站在我的車窗外。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我們就只是相對傻笑。
車開動了。我和她在車窗處依依惜別。我握住她有些臟的小手,把錢也握了過去。她一怔,明白了。淚水一瞬間從她的眼眶裡湧出來。
「不要!老師!不要!老師!」她舉著錢喊。然後她奔跑起來,跟著我們的車。車輪噴吐出的灰塵滌盪著她的小臉,很快把她的淚痕遮蓋起來。然而更多的淚又沖下去。她的臉上很快就變得模糊一片。
司機把車停下來。全車上的人都看著我,我艱難地把臉轉向她。我承認,在看到她淚水的那一刻我就開始後悔了。後悔且慚愧。
我走下車,接過她手裡的錢。她笑了。滿是灰塵的小臉笑得像一朵淡**的雛菊。
「你必須告訴我,你喜歡什麼?回家之後我也要寄禮物給你。」我說。
她推卻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鈴鐺威脅她,才羞澀地告訴我,她喜歡文具和書。在我的要求下,她找了一個煙盒,在背面寫上了她的地址:新疆
吐魯番市××鄉××村××街××號
哈提雅(收)。然後看到她鄭重地寫著帶括弧的收字,我又有些想樂。她以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寫嗎?可愛的孩子。
從新疆回來,我去影樓洗好了照片,到書店買了一套童話集,在文具店買了一些文具,打成包裹,想去郵寄的時候卻發泄哈提雅給我寫的地址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最後我還是把包裹寄了出去。包裹上的地址是:新疆
吐魯番
高昌姑城
哈提雅
(收)。我能記住的只有這些了。我也知道她收到的希望不大。但無論如何,我是盡了心。我不想讓慚愧在心中紮下根來。繼續這樣慚愧下去,未免也是我的心理負擔。
一個月之後,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乾,還有哈提雅的一封信。信很短。
「阿姨,謝謝你的禮物。我很高興。聽很多人告訴我有個包裹給我,跑了好多家才找到包裹單。我知道你是個好人。我送的鈴鐺有28個,你是第一個寄禮物給我的人。你知道嗎?你長得真的很像我的漢族老師。她去年來我們這里當志願者,非常支持我們上學。後來她走了。她走了以後,我就不再上學了。我想我再也見不到她了,我很想她。我喜歡讀書,我會好好讀書的。我想,只要我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我就可以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有機會離開高昌,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像阿姨那樣。」
讀著信,我呆住了。我忽然明白了她為什麼一定要送我禮物,為什麼要把老師當做鑒定好人的標准,為什麼要在窗外哭著喊「不要!老師!」……原來對於她,我什麼都不知道:她幾歲?為什麼小小年紀就在外面做生意?為什麼沒有機會上學?喜歡讀什麼書?有什麼夢想?呵,一個真心真意送我東西的女孩子,我卻沒有任何誠意去關心她:懷疑她送我禮物的動機,要她的禮物像是對她的恩賜,給她寄禮物只是不想讓自己有虧欠的感覺……我只是為了我自己。她給我的,確實是一塊香醇的餡餅。這塊餡餅是她和她的漢族志願者老師共同做的,我只是一個享用者。但是我把這塊餡餅糟蹋了。我配不起她的感謝,更沒有資格做她努力的目標:像阿姨那樣。像我這樣?她要像我這樣?像我這樣冷漠?戒備?遲鈍?像我這樣習慣了敷衍,習慣了功利,無論對於什麼?
不要,不要像我。哈提雅,請不要像我,還有我們——你送禮物的這28個。那27個,都是怎麼想的呢?在他們的意識里,大約也都認為自己是經遍世事的聰明人吧?平生第一次,我開始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謂智慧和經驗而自卑起來。我方才發現:雖然我四處游歷,但我心舌的嗅覺已經逐漸荒蕪成為一座巨大的廢墟,如高昌故城。而她雖然守著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啊,卻是一片純美碧青的無垠草場。
當然,我知道自己也做不了什麼,為哈提雅。我又給她寄了一些書,寫了一封信,告訴她:葡萄乾很甜,我的書還有很多。如果她因為經濟原因上不了學,我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很榮幸和她做朋友。
是的,親愛的哈提雅,我真的很榮幸和你做朋友。因為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讓我品嘗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餡餅——這第28個餡餅。跟隨著你的餡餅,我靈魂里那些冬眠的味蕾,開始一顆一顆蘇醒。

F. 世界貧困兒童故事

孩子經過2次的化療情況恢復比較好,孩子的主治醫生說如果孩子繼續這樣恢內復的話,再過3次化療孩容子的病情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消除,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做骨髓移植了.
屈陽星期天就要再次來醫院了,可孩子的後續醫療費還是個問題。多次跑重慶少兒白血病基金會,都沒結果,心裡好是擔憂。而且重慶少兒白血病基金會工作人員的話更是讓我心寒:「不要老是想著我們這里能夠給多少錢,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家裡想辦法。」
參考資料:http://www8.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782072.shtml

G. 關於貧困山區兒童讀書的故事

李小武,男10歲,父母離異,母親離家出走五年了無音訊,父親因打架和偷盜被判刑,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小武只有5歲,可是誰又知道這個孩子在獨立生活的五年裡他是怎麼過來的嗎? 小武今年上4年級,年年在班上成績都是第一名,他住家離學校有30多里路,在這無人陪伴的五年裡,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 小武從沒遲到並缺習過,家裡住的房子遇到吹大風房頂就會被風掀起,遇到下大雨, 小武家裡就成了音樂交響曲了,把所有的鍋盆拿來接漏雨,在這幾年來, 小武從沒喝過開水,都是用涼水解渴,要是鄰居們有什麼紅白事把小武叫去,那就是小武加餐的日子,時間長了,鄰居們也不是那麼願意幫他了, 小武只能每天吃白米飯,鹽味都沾不上,大家知道嗎,孩子都一年多沒吃過肉了,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只要能吃上一個肉包子他就很滿足了,看見這些我真的很心酸,一個小小年紀的貧困孩子,他頑強的生存能力我真的很為之感動,我們是否應該幫助這個孩子,讓這個孩子飽吃一餐肉包子呢,同時我也呼籲所有的朋友們,只要我們大家都獻出一點愛,就可以幫助很多很多像小武這樣的山區孩子.他們活得很辛勞,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也不會過!

H. 貧困兒童的故事越多越好!

孩子經過2次的化療情況恢復比較好,孩子的主治醫生說如果孩子繼續這樣恢復的話,再過回3次化療孩子的答病情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消除,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做骨髓移植了.
屈陽星期天就要再次來醫院了,可孩子的後續醫療費還是個問題。多次跑重慶少兒白血病基金會,都沒結果,心裡好是擔憂。而且重慶少兒白血病基金會工作人員的話更是讓我心寒:「不要老是想著我們這里能夠給多少錢,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家裡想辦法。」

I. 貧困地區的兒童奮斗故事

天津工業大學2002級本科生徐偉,在冰湖勇敢救出3名落水中學生。日前,徐偉被授予「天津市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稱號。

"把木棍遞給我,你們不要再過來了"

2005年12月27日,天氣陰冷,北風凜冽。下午4時多,正在為第二天期末考試緊張准備的徐偉,走出教室透透氣,突然聽到急切的呼救聲。他快步向出事地點跑去,看到兩名少年在校園內泮湖的冰水中掙扎,其中一名少年只露出一隻手。徐偉急奔至冰窟旁,俯下身子去拉落水少年。冰面突然再次開裂,徐偉和另一個少年也一同掉進刺骨的冰水中。

徐偉艱難地將3個少年托出水面,幫助他們用手扒牢冰面,囑咐他們別動,然後自己雙手緊緊扒住冰緣,用力往冰面上爬。誰知剛剛探出上半身,「嘩啦」一聲冰又塌了,他再次落入冰水中,雙手和胳膊多處被劃傷,鮮血直流。他強忍疼痛對3個嚇呆了的孩子說:「我們一定得爬上去,你們要堅持住!」

找到一塊較硬的冰棱死死抓住,用盡全身力氣奮力一躍,徐偉爬上了冰面。這時有人聞訊趕來,周圍的冰面開始搖晃。徐偉冷靜地告訴周圍的人:「把木棍遞給我,你們不要再過來了。」利用這根木棍,徐偉將3個少年一個一個從冰窟中拉上來。

3個少年得救了,徐偉一個人悄悄地回宿舍換下濕衣服,又回到了教室。

為了找到一份家教工作,他曾舉著"家教"的牌子在寒風中站了幾個小時

22歲的徐偉出生在安徽巢湖一個農民家庭,父母以種田為生,家裡生活困難。家境的貧寒沒有壓垮徐偉。2002年入學之初,他向學校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將大學4年的學費全部貸出。學費問題解決後,他開始尋找工作,打工賺取生活費。

為了找到一份家教工作,他曾舉著「家教」的牌子在寒風中一站幾個小時。

上大學的3年多時間里,徐偉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簡單。一次,班主任在食堂碰到他,看見他的飯盆中只有一個饅頭和一份豆腐,就要再買些吃的給他。徐偉堅決不要,說這些足夠。泮湖救人後,大家發現徐偉上衣換了一件單薄的夾克,而腳上穿的依舊是那雙被冰水泡過的皮鞋,由於被暖氣烘烤過,鞋尖有點翹。原來他除了一雙已經破了的球鞋,就再沒有其它可以替換的鞋子了。

就是這樣,徐偉仍多次婉言謝絕學校給他的困難補助。他說:「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同學吧。」在為貧困災區捐衣服時,他毫不猶豫脫下身上穿的衣服;義務獻血,他兩次報名。他還把獲救孩子家長硬塞給他的1000元錢捐給了天津市聯合助學基金會。

有一次上課,他突然舉手說:課本里有錯誤

救人前,徐偉剛剛被保送讀研究生。徐偉的大學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按時起床,早早到教室佔位子。上課時,他永遠坐在前排一個固定的位置上,認真聽課、記筆記,不放過老師的任何一句話。課下,他就泡在圖書館。他的作業,同一個題目,總願意多找出幾種解法。

徐偉善於思考,敢於挑戰權威。有一次上課,他突然舉手說,教材有錯誤。同學們一片嘩然:「居然說課本有錯誤!」老師也很吃驚。課下,師生二人研究了半天,發現果真是課本錯了。為了探索《萬年歷》中閏年的計算方法,徐偉自學了難度極大的離散數學。為了弄清楚一個知識點,他去圖書館查找英文文獻,把從1969年至今的有關文獻全部查了一遍。

到了高年級,徐偉喜歡泡在實驗室里。為了一個設想,他曾經4天4夜沒回宿舍。在與同學聊天時他說:「中國的科學技術現在還不強,很多領域被一些發達國家壟斷著,經常卡我們的脖子。振興中華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我們好好學習。」

憑著驚人的毅力,徐偉連續獲得一等獎學金,在學校的各項比賽中也取得了驕人成績。

"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要懂得付出"

「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要懂得付出。」每天下課回到宿舍,徐偉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宿舍還有沒有開水,沒有了,他就會把所有的暖瓶打滿熱水。每次他去打飯,都會問問宿舍的同學需不需要幫忙帶飯。早上,徐偉總是早早起床,做好宿舍衛生後,按時叫同學們起床,督促大家去上課……開始,同宿舍的同學並不理解他的這種做法,認為他多管閑事,而他只是笑笑。

有一年放寒假,徐偉好不容易才買到了一張回安徽老家的硬座票,這是他上大學以來頭一次買到座位票。當他得知同班的孫雲燕同學家有急事卻買不到車票,而自己買的這趟車正好路過她家,就毫不猶豫地把車票讓給了孫雲燕,而自己卻在一趟擠滿乘客的慢車上整整站了14個小時才回到家。一位得救孩子的家長說,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自私、不好好學習,可是徐偉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大學生的情懷,看到了祖國的希望。

J. 關於貧窮孩子刻苦求學的感人故事

六年多來,一位河南礦工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擠出2萬多元,無償援助一名貴州貧困山區的大學生,支持他考研、讀博。他說:「只要你掌握更多的知識,將來報效祖國,哥就一直資助下去。」

河南和貴州,相隔千山萬水。然而,一位河南礦工,卻用一片真情無償援助一位來自貴州貧困山區的大學生。六年多來,這位礦工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陸續擠出2萬多元,一次次寄給那位非親非故的大學生「兄弟」,托起了一個貧困大學生的求學之夢,也演繹了一幕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

2000年8月的一天,鄭煤集團超化礦職工景海軍在礦公園看到一個小夥子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好奇心驅使他上前詢問,才得知小夥子叫王大江,是焦作工學院來礦實習的貴州籍大學生。王大江老家在貴州德江縣楓溪鎮貧困山區,父母親都是農民。讀中小學時,一家人咬緊牙關還勉強能供得下去,當大江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接到焦作工學院的通知書時,家中再也沒有能力支付那幾千元的學費了。後來在親友及鄉鄰的幫助下,才算湊足了學費,得以邁進大學的門檻。

入學後,王大江靠課余時間做家教、到建築工地打小工等來維持生活。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上完了兩年大學,且門門功課成績優良,年年獲獎學金。眼看馬上就要開學了,家中突然來電話說父親的心臟病又犯了,正在住院治療,他真不忍心再讓多病的父親供養自己了,決定退學到南方打工掙錢給父親治病。

景海軍對王大江的處境深表同情,也被他勤奮好學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聽到王大江有退學的想法時就勸他:「你一個農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讀才考上大學多麼不易,況且你已經上了兩年大學,如果退學,實在可惜。」「那有什麼辦法呢?」王大江深深地嘆息。看著這位貧困大學生無助的眼神,憨厚朴實的礦工景海軍被深深地觸動了。從那一刻起,景海軍就動起了想資助這位貧困大學生的念頭。

回家之後,景海軍把王大江的情況和想資助他上學的想法告訴妻子。妻子並不同意,說,咱跟他一不沾親、二不帶故,資助他圖啥哩?景海軍耐心地說,你平時不是說要積德行善嗎?再說,咱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大學生因為交不起學費而退學嗎?妻子終於被丈夫一番入情入理的話說服了。從那以後,景海軍和王大江就成了好兄弟。王大江在礦實習的日子裡,白天去井下實習,晚上被景海軍邀請到家裡來,讓愛人為王大江做可口的飯菜。

王大江返校時,景海軍拿出1000元硬塞給他。在以後的日子裡,二人經常書信、電話來往,景海軍詢問王大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每月工資一開下來,他首先拿出200元給王大江寄去,幫助他解決生活難題。

不是兄弟勝似兄弟,景海軍一次又一次的無償資助使王大江深受感動和鼓舞,他加倍努力學習來回報景海軍的知遇之恩,還幾次利用學校放寒暑假的時間,來煤礦給景海軍的女兒補習功課。

2003年9月,王大江來信說要繼續深造,報考研究生,景海軍為結識了這樣一個有志氣的青年而欣慰。當時,景海軍手頭正拮據,但為了不影響王大江的學業,他向工友借了1000元寄去了,還打電話說:「只要你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將來報效祖國,哥就一直資助下去……」。

王大江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又考上了博士生,景海軍一如既往地履行著一個「親哥哥」的職責。六年多的時間里,景海軍累計資助王大江2萬多元。

日前,筆者與遠在西南交大讀博的王大江電話聯系,提起礦工哥哥景海軍,王大江泣不成聲,「要不是海軍哥,我早就輟學了,更別說讀博了。是海軍哥哥幫助我渡過了難關。他這種無私的幫助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這種精神是我永恆的精神支柱。無論何時何地,我總感覺到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我,鼓舞著我,我一定要發奮學習,學成之後回報社會,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