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勤奮的故事舉三個

關於勤奮的故事舉三個

發布時間: 2021-02-09 09:54:30

① 三個與勤奮有關的故事

口不絕吟、臨池學書丶絕甘分少

② 關於勤奮的名人故事

一,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每看一本書,不是一上來就從頭至尾地去讀,而是對著書本閉目沉思,猜想書中寫了些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再打開書。如果書的內容與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讀了;如果與猜想的不同,他就認真地去讀。華羅庚的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二,古希臘德摩斯梯尼,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於是每天含著石,面對大海朗讀,無論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三,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四,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五,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關於勤奮的故事舉三個擴展閱讀:關於勤奮的名言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業精於勤疏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4: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5: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③ 關於勤奮的名言三則和小故事三個,在線等~~急~~

勤奮的名言三則

天才出於勤奮——高爾基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勤奮的小故事

1、陳毅的家裡有很多藏書,這為陳毅幼年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陳毅到了八九歲時,就開始大量閱讀自己家裡收藏的各種書籍,他讀書簡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一次,陳毅正在看書,母親交給他一個籃子,讓他去復興場街上買綠豆。路上,他一邊走,一邊看書,到了街上,買完豆子,又看著書往回走。回到家,母親問他是怎麼搞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原來,他光顧看書,連買的是什麼豆子都不知道。

還有一次,陳毅到一位親戚家去過中秋節。他一連走了幾十里路,到了親戚家後,發現一本自己很想看的書,他不顧疲勞立刻躲到書房裡讀了起來。吃飯的時候到了,主人請他到桌上吃飯,他不肯,主人只好把糍粑和一小盤紅糖端到書房的桌上。桌上還擺著些筆墨紙硯和書籍,硯台里的墨汁還沒有全乾。陳毅一邊讀書,一邊吃糍粑蘸「糖」,誰知他一遍又一遍地把糍粑蘸上硯台里墨汁往嘴裡送,弄得滿嘴都墨,他還一點兒也沒覺察到。不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過一碗面條來到房間里,見此情景,大吃一驚,隨後又哈哈大笑起來,趕忙叫他洗漱干凈。事後,大人們不免有點惱怒,陳毅卻笑笑說:」喝點墨水沒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2、古希臘有個叫德斯梯尼的演說家,因為兒時患有口吃病,結果常常被對手辯倒,但他並沒有屈服於這個先天的弱點,而是堅持每天跑到海邊或爬上高山,口含小石子,高聲演講,經過刻苦勤奮練習終於成為著名演說家.我國西漢大文學家司馬遷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探訪樵夫漁民等老百姓,搜集了許多民間歷史傳說,為寫《五帝本紀》提供了大量素材.

3、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頭懸梁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發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錐刺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又讀書。

壁鑿求光

西漢人匡衡,小時家裡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裡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裡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魯迅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在學習時,總是非常用功。記得有一次,在一次課上他有一些問題沒弄懂,便在別人下課喝咖啡時,仔細把上節課的內容像放電影似的,再回顧了一遍,有不懂的文章,他就高聲誦讀。因此,他的學習一直名列前茅。每當別人問他學習好的秘訣時,他說是「勤奮」!

愛迪生蓄電池

愛迪生一旦確定了目標,愛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頭腦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愛迪生在家裡吃飯時,突然舉著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慣了他的這類事,知道他正考慮蓄電池的問題,便關切地問:「蓄電池『短命』的原因在哪裡?」

「毛病出在內臟。要治好它的根,看來要給他開個刀,換器官。」

「不是大家都認為,只能用鉛和硫酸嗎?」夫人脫口而出。她想了想,對她的丈夫——愛迪生說這種話毫無意義。他不是在許多「不可能」之中創造了奇跡嗎?於是,夫人連忙糾正道:「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對嗎?」

愛迪生被夫人的這番話逗樂了。「是啊,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這個難關。」愛迪生暗暗地下定決心。

經過反反復復的試驗、比較、分析,愛迪生確認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與原來設想的一樣:用一種鹼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後找一種金屬代替鉛。當然這種金屬應該會與選用的鹼性溶液發生化學反應,並能產生電流。

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只要選定一種鹼性溶液,再找一種合適的金屬就行了。然而,做起來卻是非常非常的困難。

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夜以繼日地做實驗。一個春天過去了,又一個春天過去了,苦戰了3年,愛迪生試用了幾千種材料,做了4萬多次的實驗,可依然沒有什麼收獲。這時,一些冷言冷語也向他襲來,可愛迪生並不理會。他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向他問道:

「請問尊敬的發明家,您花了3年時間,做了4萬多次實驗,有些什麼收獲?」

愛迪生笑了笑說:「收獲嘛,比較大,我們已經知道有好幾千種材料不能用來做蓄電池。」

愛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場的人一片喝彩聲。那位記者也被愛迪生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紅著臉為他鼓掌。

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愛迪生將他的試驗繼續下去。

1904年,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愛迪生終於用氫氧化鈉(燒鹼)溶液代替硫酸,用鎳、鐵代替鉛,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鎳鐵鹼電池。它的供電時間相當長,在當時可以算是「老壽星」了。

正當助手們歡呼試驗成功的時候,愛迪生十分冷靜。他覺得,試驗還沒有結束,還需要對新型蓄電池的性能做進一步的驗證。因此,他沒有急著報道這一重大新聞。

為了試驗新蓄電池的耐久性和機械強度,他用新電池裝配6部電動車,並叫司機每天將車開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將蓄電池從四樓高處往下摔來做機械強度實驗。

經過嚴格的考驗,不斷地改進,1909年,愛迪生向世人宣布:他已成功地研製成功性能良好的鎳鐵鹼電池。

齊白石掛角讀書
從小讀《三字經》,就知道了古人「負薪」、「掛角」的勤學故事。「掛角」說的是唐朝李密,初為隋煬帝宿衛,後辭去發憤讀書,騎牛到外地尋師,以《漢書》掛牛角,行、止皆展讀。閱《齊白石狀略》,知道這位傑出藝術家少時也曾「掛角」讀書,打下古文基礎。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寫的詩多,但從他的《自狀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風格。他出身貧苦農家,11歲以前放牛、砍柴,在勞動中抓緊時間讀書,還以樹枝在地上、牆上練習寫字。有一天,在山上專心讀書,忘了砍柴,糞也揀得不多,吃完晚飯又提筆寫字時,他祖母就嘆息著說:「伢兒,你投錯了人家。」對於這一兒時經歷,他在《自狀略》中這樣寫: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為炊,汝只管寫字。俗語雲:『三日風,五日雨,那見文章鍋里煮?』明朝無米,吾孫奈何?惜汝生來時走錯了人家。」於是將《論語》掛於牛角,日日負薪,以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幾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當時口語,表達了她既憂傷又惋惜之情,也記述了齊白石為了勵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廢讀的真實情況。這樣簡潔的文言,自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他做了16年木工,27歲始拜湘潭名士陳少蕃和胡沁園為師,自詠「廿七年華始有師」。胡先生教他畫畫,陳先生又說,「畫畫要題詩」,叫他學詩,先讀《唐詩三百首》,老人先前背過《千家詩》,不久就把《唐詩三百首》熟讀了。又讀了《孟子》、唐宋八大家古文,津津有味地看過《聊齋志異》、《三國演義》一類的小說。後來胡先生辦了詩會,叫他也加入,他初次做了一首七絕交上去,先生把他「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兩句念給大家聽,誇獎他根底雖差,卻有性靈。何紹基《與汪菊士論詩》中雲:「凡學詩者,無不知要有真性情,卻不知真性情者,非到做詩時才去打算也」,要平日「時時培護,字字持守,不為外物搖奪,久之,則真性情方能團結到身心上,即一語言一文字,這個真性情時時流露出來。」白石老人真有這方面功夫,比如11歲那年,祖父叫他每天上山,一面放牛,一面砍柴,順便拾點糞,還帶著二弟一道去。祖母買了個銅鈴,用紅頭繩系在他脖子上,說「到晚晌,我在門口等著,聽到鈴聲由遠而近,知道你們回來了,煮好了飯,跟你們一塊兒吃。」這鈴後在兵亂中丟失,老人於民國的初年重買了一個小銅鈴,系在褲帶上,還刻了一方印章:「佩鈴人以為永懷」。後來齊白石題過一首畫牛的詩,詩雲:

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

紀念他祖母、母親待他的一番慈愛之心,短短廿八字一首小詩,流露了無限動人真性情。

白石老人還有一些畫上都有著長題,都是文簡意深的,茲不贅錄。

老人30歲後,60餘年詩作不少,多於散文,自己曾有手抄本《白石詩抄》,又有門人抄的《寄園詩草》,三十年代他七十幾歲時還有自集的《白石詩草》,然均不易見了。五十年代刊於上海《文匯報》的張次溪作《齊白石一生》,所引老人精練而真情流露的七絕多首,亦未印單行本。這些詩文後來或者有人輯印行世,未可知也。

④ 關於勤奮的故事

1、司馬光讀書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背一篇文章,讀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點的讀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讀幾十遍才行。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看書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為白天也在看書,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竟會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兒睡著了。後來,他拿了一段圓木頭來當枕頭。半夜,他一翻身,圓木頭就滾走了,頭部跌下來就馬上會清醒,又可以起來繼續看書了。他把圓木頭叫「警枕」。

2、匡衡鑿壁偷光

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

3、囊螢映雪

車胤,字武子,晉南平(今安鄉、津市一帶)人。車胤自幼好學不倦,可是由於家庭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誦詩文。一個夏夜,他在屋外誦書,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樣的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他突發奇想:螢火蟲的光亮在黑夜裡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

想到這兒,他立即找來了白絹紮成一個小口袋,並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放在屋子裡,果然亮了不少。車胤就這樣用功苦讀,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

4、牛角掛書

李密,隋末遼東人,少年時候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著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國公楊素,楊素見這小夥子如此好學,很是吃驚,便跟上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學習這樣用功啊?」

李密認識楊素,趕緊下牛拜見。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麼書,李密說:「《項羽傳》。」交談中,楊素發現李密真是個人才。楊素回家以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才能和氣度,比你們兄弟幾個強得多。」於是,楊玄感便結交了李密,他倆成為好朋友。

5、磨杵成針

李白雖然自幼聰明過人,但並不是個能持之以恆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有一次,他覺得手中的書枯燥無味並且深奧難懂,於是便跑出去閑逛。在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鐵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神情專注,他就奇怪地問:「您磨大鐵棒干什麼?」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綉花針。」老婆婆把臉上的汗水擦了擦,依然認真地磨著鐵棒。李白一聽哈哈笑起來,說:「這么粗的一根鐵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針呢?」

老婆婆慈祥地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很困難。可我每天不停地磨,總有一天,會把它磨成針。孩子,只要工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聽完這番話,一下子明白過來,只要有恆心,什麼事都能做成,讀書也一樣。

⑤ 天才來自於勤奮舉三個例子

天才出於勤奮的事例一: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贊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 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天才出於勤奮的事例二:

    據說,清末時梨園中有「三怪」,他們都是因勤學苦練成了才。
    瞎子雙闊亭,自小學戲,後來因疾失明,從此他更加勤奮學習,苦練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時需要人攙扶,可是上台表演卻寸步不亂,演技超群,終於成為功深藝湛的名須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鴻壽,幼年身患軟骨病,身長腿短,頭大腳小,走起路來很不穩便。於是,他暗下決心,勤學苦練,揚長避短,後來一舉成為丑角大師。
    還有一位是啞巴王益芬,先天不會說話,平日看父母演戲,一一記在心,雖無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貪黑練功,常年不懈。藝成後,一鳴驚人,成為戲院里有名的武花臉,被戲班子奉為導師。

天才出於勤奮的事例三:

    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她從小就又聾又盲,生活在沒有聲音,沒有光明的世界裡。但是她的老師恩師——安妮•莎莉文來到了她身邊,給了她生命的希望,並且教她如何說話。海倫又聾又盲,如何說話呢?答案就是――觸覺,她是靠觸覺來了解別人的意思;是靠觸覺來了解如何發音;是靠觸覺來學習舌頭應怎樣動。她每天都十分勤奮地練幾個小時,有時每天竟十幾個小時在練。最終她完成了常人認為不可能的事。

天才出於勤奮的事例四:

    我國青年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堅持每天凌晨3點起床學外語,同時每天去圖書室,沉浸在數學符號的海洋之中。有3天中午,管理員臨走時曾大聲喊叫,問裡面是否還有人,但全神貫注看書的陳景潤啥也沒有聽見,於是他被反鎖在裡面。後來他望著那緊鎖的大門,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覺飢餓,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書堆中。  
    陳景潤同志正是由於這種勤奮,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天才出於勤奮的事例五: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於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 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但霍金不會因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棄了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⑥ 要3個勤奮故事(要內容 非題目)急~~

古人勤奮學習的3個小故事故事2008-02-18 05:58 P.M.鑿壁借光

【典 故】

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囊螢映雪

【典 故】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懸梁刺股

【典 故】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⑦ 三個勤奮的故事

1.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 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2.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3.顧炎武手抄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4.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5.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6.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名言:
①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②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③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華羅庚
④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⑤天才不是別的,而是辛勞和勤奮 —— 比豐

⑧ 3個勤奮小故事要150字左右/篇

天才出於勤奮——高爾基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勤奮的小故事

1、陳毅的家裡有很多藏書,這為陳毅幼年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陳毅到了八九歲時,就開始大量閱讀自己家裡收藏的各種書籍,他讀書簡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一次,陳毅正在看書,母親交給他一個籃子,讓他去復興場街上買綠豆。路上,他一邊走,一邊看書,到了街上,買完豆子,又看著書往回走。回到家,母親問他是怎麼搞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原來,他光顧看書,連買的是什麼豆子都不知道。

還有一次,陳毅到一位親戚家去過中秋節。他一連走了幾十里路,到了親戚家後,發現一本自己很想看的書,他不顧疲勞立刻躲到書房裡讀了起來。吃飯的時候到了,主人請他到桌上吃飯,他不肯,主人只好把糍粑和一小盤紅糖端到書房的桌上。桌上還擺著些筆墨紙硯和書籍,硯台里的墨汁還沒有全乾。陳毅一邊讀書,一邊吃糍粑蘸「糖」,誰知他一遍又一遍地把糍粑蘸上硯台里墨汁往嘴裡送,弄得滿嘴都墨,他還一點兒也沒覺察到。不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過一碗面條來到房間里,見此情景,大吃一驚,隨後又哈哈大笑起來,趕忙叫他洗漱干凈。事後,大人們不免有點惱怒,陳毅卻笑笑說:」喝點墨水沒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2、古希臘有個叫德斯梯尼的演說家,因為兒時患有口吃病,結果常常被對手辯倒,但他並沒有屈服於這個先天的弱點,而是堅持每天跑到海邊或爬上高山,口含小石子,高聲演講,經過刻苦勤奮練習終於成為著名演說家.我國西漢大文學家司馬遷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探訪樵夫漁民等老百姓,搜集了許多民間歷史傳說,為寫《五帝本紀》提供了大量素材.

3、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頭懸梁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發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錐刺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又讀書。

壁鑿求光

西漢人匡衡,小時家裡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裡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裡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魯迅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在學習時,總是非常用功。記得有一次,在一次課上他有一些問題沒弄懂,便在別人下課喝咖啡時,仔細把上節課的內容像放電影似的,再回顧了一遍,有不懂的文章,他就高聲誦讀。因此,他的學習一直名列前茅。每當別人問他學習好的秘訣時,他說是「勤奮」!

愛迪生蓄電池

愛迪生一旦確定了目標,愛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頭腦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愛迪生在家裡吃飯時,突然舉著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慣了他的這類事,知道他正考慮蓄電池的問題,便關切地問:「蓄電池『短命』的原因在哪裡?」

「毛病出在內臟。要治好它的根,看來要給他開個刀,換器官。」

「不是大家都認為,只能用鉛和硫酸嗎?」夫人脫口而出。她想了想,對她的丈夫——愛迪生說這種話毫無意義。他不是在許多「不可能」之中創造了奇跡嗎?於是,夫人連忙糾正道:「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對嗎?」

愛迪生被夫人的這番話逗樂了。「是啊,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這個難關。」愛迪生暗暗地下定決心。

經過反反復復的試驗、比較、分析,愛迪生確認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與原來設想的一樣:用一種鹼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後找一種金屬代替鉛。當然這種金屬應該會與選用的鹼性溶液發生化學反應,並能產生電流。

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只要選定一種鹼性溶液,再找一種合適的金屬就行了。然而,做起來卻是非常非常的困難。

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夜以繼日地做實驗。一個春天過去了,又一個春天過去了,苦戰了3年,愛迪生試用了幾千種材料,做了4萬多次的實驗,可依然沒有什麼收獲。這時,一些冷言冷語也向他襲來,可愛迪生並不理會。他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向他問道:

「請問尊敬的發明家,您花了3年時間,做了4萬多次實驗,有些什麼收獲?」

愛迪生笑了笑說:「收獲嘛,比較大,我們已經知道有好幾千種材料不能用來做蓄電池。」

愛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場的人一片喝彩聲。那位記者也被愛迪生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紅著臉為他鼓掌。

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愛迪生將他的試驗繼續下去。

1904年,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愛迪生終於用氫氧化鈉(燒鹼)溶液代替硫酸,用鎳、鐵代替鉛,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鎳鐵鹼電池。它的供電時間相當長,在當時可以算是「老壽星」了。

正當助手們歡呼試驗成功的時候,愛迪生十分冷靜。他覺得,試驗還沒有結束,還需要對新型蓄電池的性能做進一步的驗證。因此,他沒有急著報道這一重大新聞。

為了試驗新蓄電池的耐久性和機械強度,他用新電池裝配6部電動車,並叫司機每天將車開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將蓄電池從四樓高處往下摔來做機械強度實驗。

經過嚴格的考驗,不斷地改進,1909年,愛迪生向世人宣布:他已成功地研製成功性能良好的鎳鐵鹼電池。

齊白石掛角讀書
從小讀《三字經》,就知道了古人「負薪」、「掛角」的勤學故事。「掛角」說的是唐朝李密,初為隋煬帝宿衛,後辭去發憤讀書,騎牛到外地尋師,以《漢書》掛牛角,行、止皆展讀。閱《齊白石狀略》,知道這位傑出藝術家少時也曾「掛角」讀書,打下古文基礎。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寫的詩多,但從他的《自狀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風格。他出身貧苦農家,11歲以前放牛、砍柴,在勞動中抓緊時間讀書,還以樹枝在地上、牆上練習寫字。有一天,在山上專心讀書,忘了砍柴,糞也揀得不多,吃完晚飯又提筆寫字時,他祖母就嘆息著說:「伢兒,你投錯了人家。」對於這一兒時經歷,他在《自狀略》中這樣寫: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為炊,汝只管寫字。俗語雲:『三日風,五日雨,那見文章鍋里煮?』明朝無米,吾孫奈何?惜汝生來時走錯了人家。」於是將《論語》掛於牛角,日日負薪,以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幾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當時口語,表達了她既憂傷又惋惜之情,也記述了齊白石為了勵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廢讀的真實情況。這樣簡潔的文言,自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他做了16年木工,27歲始拜湘潭名士陳少蕃和胡沁園為師,自詠「廿七年華始有師」。胡先生教他畫畫,陳先生又說,「畫畫要題詩」,叫他學詩,先讀《唐詩三百首》,老人先前背過《千家詩》,不久就把《唐詩三百首》熟讀了。又讀了《孟子》、唐宋八大家古文,津津有味地看過《聊齋志異》、《三國演義》一類的小說。後來胡先生辦了詩會,叫他也加入,他初次做了一首七絕交上去,先生把他「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兩句念給大家聽,誇獎他根底雖差,卻有性靈。何紹基《與汪菊士論詩》中雲:「凡學詩者,無不知要有真性情,卻不知真性情者,非到做詩時才去打算也」,要平日「時時培護,字字持守,不為外物搖奪,久之,則真性情方能團結到身心上,即一語言一文字,這個真性情時時流露出來。」白石老人真有這方面功夫,比如11歲那年,祖父叫他每天上山,一面放牛,一面砍柴,順便拾點糞,還帶著二弟一道去。祖母買了個銅鈴,用紅頭繩系在他脖子上,說「到晚晌,我在門口等著,聽到鈴聲由遠而近,知道你們回來了,煮好了飯,跟你們一塊兒吃。」這鈴後在兵亂中丟失,老人於民國的初年重買了一個小銅鈴,系在褲帶上,還刻了一方印章:「佩鈴人以為永懷」。後來齊白石題過一首畫牛的詩,詩雲:

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

紀念他祖母、母親待他的一番慈愛之心,短短廿八字一首小詩,流露了無限動人真性情。

白石老人還有一些畫上都有著長題,都是文簡意深的,茲不贅錄。

老人30歲後,60餘年詩作不少,多於散文,自己曾有手抄本《白石詩抄》,又有門人抄的《寄園詩草》,三十年代他七十幾歲時還有自集的《白石詩草》,然均不易見了。五十年代刊於上海《文匯報》的張次溪作《齊白石一生》,所引老人精練而真情流露的七絕多首,亦未印單行本。這些詩文後來或者有人輯印行世,未可知也。

⑨ 關於名人勤奮學習的兩三個小故事

蘇秦為了避免打瞌睡。他拿著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以便繼續讀下去。漢朝的孫敬,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樑上,一頭結著頭發,讓頭頸正直地吊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