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日本土地培養故事

關於日本土地培養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9 17:54:30

㈠ 日本土地改革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美國佔領當局主持,在日本政治、經濟和教育等多方面實行了「民主化」改革,農地改革也是其中的一項。
戰後佃農與寄生地主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寄生地主害怕土地改革而開始大規模奪取佃農的土地,佃農的反抗也十分激烈,導致日本農村存在發生革命的態勢。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人的看法是:要根除共產主義的威脅,最好的辦法,是把可能嚮往著共產主義的農民改造成小資本家,只要給農民們土地就能做到這一點。因此,美國佔領軍和日本政府加快了土地改革的進度。
改革前,日本的佃租地有236.8萬多町步(1町步約合1公頃),佔全部耕地的45%左右。無地或少地的101.6萬多戶農民佃耕這些土地,繳納收獲量50~80%的地租,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這種情況嚴重阻礙農業的發展。由於戰後空前的糧食危機,土地和糧食問題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繼1945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次《農地改革法》後,在盟軍總司令部的敦促下,又於1946年10月21日發布了第二次《農地改革法》。
該法規定:①由國家征購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在村地主的1町步以上的出租地(北海道為4町步)、農地委員會認為不宜耕種的土地、出租地和自耕地超過3町步以上的土地(北海道為12町步)以及經營上所需的房地、草地和未開墾地。②被征購的土地賣給佃農和少地農民。③成立由地主3人、自耕農2人、佃農5人組成的市町村農地委員會。④殘存租地的地租改為貨幣地租,地租率是水田25%以下,旱田15%以下。根據該法,政府征購174.19萬町步地主、寺院、神社、教會的土地,加上軍用地和其他國有地,列入改革的土地共193萬多町步。經改革,474萬多戶佃農和少地農民買到189.9萬多町步土地。自耕地增加到467.5萬多町步,佔全部耕地的89%;佃租地只剩51.4萬多町步,佔全部耕地的不足10%。不在村地主完全被消滅,在村地主基本被消滅;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增加到541.1萬多戶,占農戶總數的87%;佃農和半佃農減少到22.3萬多戶,佔13%。於是,基本上消滅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
戰後日本農地改革意義重大:寄生地主階級被徹底消滅,有利於解放生產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民參與農村管理,穩定了日本戰後農村的政治基礎,緩和了因為土地制度而帶來的農村矛盾;實行固定貨幣地租比明治時期的改革更加徹底。

㈡ 關於「土地」的故事

土地的故事

歐陽子

我是農民的兒子,深愛著生我養我的那個地方,盡管現在我已遠離它。

——題記



土地的故事,從盤古開天劈地一直衍傳至今,成為一種永恆亘古不變。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祖父的小房子後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廣闊無限,是我嬉戲玩耍的好去處,長在黃土地上,看著父母和叔伯們從日出到日落的耕耘,我的童年就是在田野得空闊和廣袤中度過的,正是在這本真的土地里,它的故事像一朵朵飄浮的雲彩,仰頭看去,任眼睛飄盪遨遊,人在田野的中央,心靈深處常常湧起黯然神傷的寂寞。每根細如雨絲的神經,都被當作琴弦撥動了。

土地的故事個個都質朴純真,像大山一樣正直,沒有絲毫的粉飾和偽裝,打開古典文學的典籍《詩經》,處處是勞動的歌謠和故事,「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於是滿紙的文字都在餘音中裊裊不絕,若遠若近,忽斷忽續。那黃昏回歸的歌謠,悠遠深情,長久不息。柔柔的是田野的微風,盈盈的是土地里的麥浪。在這柔柔盈盈中,整片土地就不會顯得蒼涼空曠。惟有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真實平和地生存著,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況還是在田野中,雲和風,統統不知躥到哪個角彎里去了。



土地養活了我們,它像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兒女,土地里至真的情感演繹著多少的凄美和蒼涼,土地祖輩的血肉堆積而成的,這讓我們不能忘卻,在這千溝萬壑傷痕累累的土地上空掛著幾千年始終如一的明月,對於今天,土地是一首深沉古老的民謠,歲月的逝去,耕者的辛勞,詩人的苦吟,收獲的喜悅,女人拖著孩子的囈語……嘗百草的炎帝,親身耕耘的黃帝,瀟灑飄逸的李白,沉鬱傷感的杜甫……每個深陷在無助中無法超越的人都會徘徊在這土地上,去追尋他們最後的慰藉,讓靈魂和肉體最終擁在土地的懷中,土地的命運與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一直衍傳至今。土地有著鮮明的愛與恨,在其沉默的背後,醞釀著一首幽婉雋永的詩行。



對於一部分人而言,土地象徵著博大和寬容,一些無知的子女們從土地的身上帶走了富足之後,並不滿足貪婪迷失了他們的本性,無恥的野心,丑惡的心境,驅使他們蹂躪自己的母親,分食母親的血肉後,又慷慨大方地將它分羹給別人,絲毫不顧念母親的生養之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文明的再現證明了大地的寬容,先知者、良知者在土地上為了自由奔波著,海子在吟完最後一首詩後不知人生何去何從,他苦苦思索、追問,最終選擇了死亡,「我請求生息/生鐵的光愛的光和陽光/我請求下雨/我請求/在夜裡死去」靈魂是如此的沉重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柔弱的身體怎能承受生命之重啊!海子以死來證明他的詩,也以死來否定他的詩,更以死讓他的靈魂和肉體都皈依土地的空靈中、為靈魂找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大海無疑是廣闊的,相比較之下,土地的廣闊顯得更博大清晰,在波浪起伏不定,喜怒無常的大海中,土地的子女們變得無助而茫然。冥冥中他們選擇了進步與文明、在進步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都給這塊土地帶來了永遠都不能泯滅的傷痕,梁曉聲在《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將中國特殊歷史暑期的生活描繪的淋漓盡致,經歷過那段歲月的梁曉聲面對消逝的歲月,眸子變得比土地還要深邃,都市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女人與金錢、權力與慾望,統統比不上這土地帶給他的深情和烙印,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最大的財富?是金錢所帶來的富足,還是精神的愉悅?抑或是其它?有幾個人發現自己迷失了本性?又有幾個人願意回到土地的深處傾聽靈魂的聲音?

人生如土地一樣漫長、坎坷,在不經意間我們已經僂背彎腰,終要回到土地的臂彎,那深遂廣袤的土地有沒有源頭,有沒有盡頭?在諾大的土地里,我們剩下的宿命便是營建自己的小屋,在小屋裡用自己的真實去聆聽生命的聲音,靜靜地古屋前的田地里等待即將來臨的幸福或苦難。



在土地上最讓我無法忘記的故事是張承志的《黑駿馬》,它像一支心靈的鎮靜劑讓我們狂亂的靈魂找到棲身之所,茫茫的大草原上,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歌謠,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平靜的繁衍生活著,張承志深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來為他們總結,那時他們這一代獨有的奮斗,思索、烙印和選擇不會顯露意義……

一切的本質到最後都將回歸土地,塵埃落定無論善惡、美醜還是貧富、最終將回到原始的狀態、人們在匆忙中感慨、面對土地呻吟著向上蒼鑄造,長久地沉湎於夢想,有一天發現土地的大片竟然全是墓碑,而那時土地也將因孤獨而逝去,看慣了土地的雜色、聞慣了土地的氣息,我願意去聆聽土地的演繹,讓它的故事有一天出現,讓所有人都細細咀嚼其中的韻味,作為一名固執的演繹者,我願意土地的故事永遠都演繹下去

http://iclass.nbtvu.net.cn/kecheng/070129/3title420033100850/qinmu.htm
秦牧:
《土 地》

㈢ 關於土地的歷史故事

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零二歲辭世。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說在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H ^1?,qo%C5D'p7u e0|
B^ u.z |g]&B P
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據說他還能使五穀豐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裡祭拜。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沒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門前設香案、燭台、供品祭拜。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3晉公子重耳流亡時,又飢又渴,曾向耕地的農夫乞食。農民遞給了他一團泥土。重耳認為農夫在嘲諷他,正要發怒,他的隨從說:「送給一團泥土,這預示著上天要給你土地!是多麼好的兆頭啊!」重耳聽了這話,不怒反喜,向農夫深深地表示了感謝,又帶著隨從上路了。
後來,他果然收復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㈣ 日本民間故事

貓又:
貓妖的一種,據說有兩條尾巴,能直立行走。最早出現在《日內本靈異記》的說話,描容述一隻貓死後產下的胎兒竟然變成人的故事。貓妖是上了年紀的老貓,通常以老太婆的形象顯現,身體大約是人類體型的一倍,大隻的貓妖甚至可以長得像小牛一般大小,尾巴在末端分叉為二,漢字寫成「貓股」或「貓又」,意即「貓妖」或「貓怪」。所以,為了防止老貓變成貓妖,便把仔貓的尾端切掉,只留下短短的根部,這樣一來,就不怕到時候貓尾巴分岔,變成貓妖在家中作祟了。具有可怕魔力的貓妖,在吃早飯之前,會以人聲說話,有時再將人吃掉後,轉化成此人的肉體伺機尋找下一個獵物。通常貓妖只攻擊它怨恨的人,但是如果遇到性情更兇狠、手段更殘暴的貓精,只要一看到人,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加以傷害,傳說中也有善良的貓妖,常變成少女模樣以親近人類,當然性格是很溫順的,平日喜歡吃魚,身體輕盈,喜歡依靠人類,但是常被人傷害。貓、狸和狐都是日本傳說中有著非凡能力的動物。

㈤ 關於日本土地神的問題

中國民俗中,老百姓稱「土地廟」也有稱「山神廟」的,也有叫「小廟」的。中國的專一些鄉下,偶而也屬能見到這種小建築,大約能有膝蓋高左右,一般建在靠山而建的陽宅房後或房後的山上。有的陰宅旁也建這種小建築,還有的山林里也有這樣的小建築。主要是人們對山對土地一種宗教般的信仰與尊重。看你這圖片,如在中國鄉間應該就算「山神廟」了,在日本不知如何稱呼它,裡面供奉的應是此山的山神像,也有供奉的山神牌位。意思是來到此山應到這與主人打個招呼,不要輕舉妄動哦!

㈥ 日本農村土地制度的演變

為了適應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日本會確定不同傾向的農地制度。簡要地說,《農地法》、《農業振興區域整備法》及《農業經營基礎強化促進法》構成日本農業制度的基本框架。幾乎所有的農地政策都是依據這幾種法律而確定的,並且在其范圍內開展活動。但這幾種法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作及時的調整和修改,確定農地政策的方向。以《農地法》的制定和修改為代表,它在日本農地制度演變的兩個不同歷史階段,分別發揮了保護「自耕農主義」和「耕作者主義」的作用,這條主線是十分清楚的。它啟示我們,修改法律條文而不改變原有法律的名稱和框架,既便於法律執行的一貫性,又利於法律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這是解決立法過多過雜,相互沖突的一個較好的辦法。雖然不同時期日本農地法律和政策的側重點不一致,但「只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權利才應獲得保障」這一耕作者主義的宗旨,始終貫通於農地制度中。

由於工農業之間的利益不平衡,農業人口流向工業或尋求農業以外的兼業機會是必然的。在日本,兼業農戶比專業農戶有更強的生命力。農地制度建設必須充分考慮並為農民創造這種條件。理論上講,通過非農化發展創造大量的非農就業機會,從而大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這是發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但日本農民兼業化迅速發展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大量的非農就業機會並不一定使農民放棄土地使用權,相反,工業化高速發展對農業產業的種種影響,可能更進一步刺激農民的「惜地」心理,從而增加土地流轉的困難。在經濟高速成長時期,要注重工農業的協調發展,不可偏廢。應當從工業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補貼農業、反哺農業發展。至少,應該結束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化發展的局面,盡量縮小工農差距和城鄉差別。

土地制度建設不是孤立的,應該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機械化、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改善農業結構等內容聯系起來。現階段的重點是如何限制農用地的非農化流轉,如何防止耕地荒棄,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生產力,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

私有制和市場化不是解決農地問題的靈丹妙葯。根本問題在於如何健全農地管理機制。在私有土地上進行土地平整改良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受到極大的限制,日本農業、農村整備事業為此付出了極高的成本,在公有的土地上開展上述工程有許多便利條件,只要給使用者調地和補償,應能化解許多矛盾,從而減少基礎建設的成本。

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提倡並發展規模經營是必要的,但規模經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問題。日本的土地集中是在非農就業機會增多,兼業農戶增加的情況下出現的。要克服個體小農的局限性,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性發展,日本培育發展了農業協同組合、農地保有合理化法人,及各種專業生產組合等中介管理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農業的成就與各種各樣的中介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農協在產前、產後支持改善了個體農戶的經營環境,從物質技術基礎上克服了小農的局限性;與農戶共存的購銷活動既為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創造了條件,又在很大程度上為農戶提供了信息。如果沒有農協等這樣一些與農民利益休戚相關的組織,日本農業要在農戶減少、兼業化、高齡化、農產品市場開放等條件下取得國內生產不萎縮這一成就是不可能的。事實表明,在日本,小農戶分散經營的弱點,是通過中介管理組織和社會服務組織功能的發揮而克服的,規模越小的農戶對這樣的組織的依存度越高。因此,技術進步和社會化服務可能是最終解決社會大生產與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矛盾的最佳途徑。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