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人思鄉的故事300字
A. 關於思鄉的故事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是一首在冬至時寫的詩歌,說的詩人是旅居在邯鄲客店的時候,恰逢農歷冬至。晚上,抱著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想到家裡的人或許也像他這樣深夜坐著,在談論著他這個「遠行人」。
這首詩寫於貞元二十年(804)歲末,作者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年三十三歲。「邯鄲」,今屬河北。「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約相當於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就更熱鬧了。大家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
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鄲的客店裡碰上這個佳節,將怎樣過法呢?第二句,就寫他在客店裡過節。「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系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像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麼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可以感覺到那種情感。
白居易的五七言絕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約佔全部詩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詩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遊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間流露著濃濃的鄉愁。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朴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致: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 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著筆,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有異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對床夜語》里說:「白樂天『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這議論並不確切。二者各有獨到之處,不必抑此揚彼。
B. 思鄉的故事200、300字左右
白的故鄉
在我和大多數讀者的印象中,李白絕對不是一個熱愛故鄉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彷彿一個天涯浪子,時時在「為帝王師」的理想路途中顛沛流離,並不時痛苦著、憤慨著,又天真虛幻地自我安慰著。
故鄉是心靈的避難所,精神的棲居地。飛黃騰達者,往往會忽略故鄉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會對故鄉黯然神傷,深切懷念,倍加禮贊。應該說,李白不是一個擅長懷鄉的人。甚至在他孤獨寂寞失意痛苦之時,他也能不靠思鄉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獨酌》
本來只有自己,李白卻能對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載歌載舞,似熱鬧無限。孤獨寂寞與痛苦,似被沖淡了,實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獨自忍受,不提一字故鄉。李白並非不知故鄉有妻兒的牽掛,李白也並非鐵石心腸不思念妻兒。但他仍願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嘗。可見,非至最失意之時,詩人不會抒發還鄉的願望,甚至也不願感受故鄉的溫暖。這裡面固然有功業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詩人尚未徹底絕望。李白的思鄉詩還有一首:「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其情甚凄,不見盛年氣象,估計此詩寫於作者晚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靜夜思》可以說是詩人由追求而絕望的見證,故鄉是詩人最後本不想退守但又無奈退守的港灣。
李白的故鄉,令人痛苦,令人神傷!
C. 有關古代詩人思念家鄉的故事的短文100字
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時年26歲的詩人李白,離家遠游到揚州,宿在一個偏辟的小旅館中。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D. 關於「思鄉」的故事
周恩來思鄉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江蘇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後投身革命,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雖然思鄉成病,但一直沒有回過故鄉。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
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說:「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後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
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放放風箏……」
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並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准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4)關於詩人思鄉的故事300字擴展閱讀:
周恩來社會評價:
周恩來同志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為民,集中表現為他甘當人民公僕的精神。
周恩來同志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反復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國家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
他心繫人民,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只要是關系群眾安危冷暖之事,他總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逢年過節,他總是關心在生產一線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頓餃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線、地震現場,哪裡有災情,哪裡群眾有困難,他就及時出現在哪裡。
E. 有關思鄉的作文300字
鄉愁,會在數次的離別中漸漸現出輪廓。
小時候,鄉愁顯得不那麼重要。總覺得躺在鄉愁的懷抱版里,一切都擁權有了。兒時,踩著青石板路,留下串串腳印,不知多年後,我還能否再次踩著足跡回到曾經。
青年時代,給我一次重新勾畫鄉愁的機會。清晨早起,離家就是好久。在那漫長的等待歸家的時間里,有種說不出的程度,襲滿全身。回家了,彷彿所有的彷徨已然失去了溫度。
成年後,離家多則幾萬里,少則幾百里。那鄉愁便乘機潛入。它凝結心中的冰窟,使得寒冷加快速度。迫切的想掙脫束縛,卻淪為俘虜。
鄉愁,那一抹隱隱約約,若即若離的煙霧,縈繞在遊子心頭,剪不斷理還亂。家鄉,是遊子唯一的歸宿,可是,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開它,獨自闖路。
以纖柔的筆跡,勾勒鄉愁的輪廓,可是,我的手卻在顫抖,刻不出一個完美的結果。
看,窗外凋零的竹葉,將家鄉襯托。我努力用毛筆,揮灑出魂牽夢繞的鄉愁。
F. 名人思鄉的小故事
手抄報么,我讀高中的時候也辦過,呵呵~
納蘭性德《長相思》(高中語文自學課本裡面有這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長相思》作於出關前後之途中。作者出關時冰雪未銷,又離開了京城千山萬水,對於生於關內,長於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麼荒涼,那麼寂寞,於是不由人思念家鄉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
再給個當代的:
席慕容《鄉愁》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聽父親講故鄉的風光。冬天的晚上,幾個人圍坐著,纏著父親一遍又一遍地訴說那些發生在長城以外的故事。我們這幾個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塊從來沒有見過的大地的血脈仍然蘊藏在我們身上。靠著父親所述說的祖先們的故事,靠著在一些雜志上很驚喜地被我們發現的大漠風光的照片,靠著一年一次的聖祖大祭,我一點一滴地積聚起來,一片一塊地拼湊起來,我的可愛的故鄉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兒時也就靠著這一份拼湊起來的溫暖,慢慢地長大了。(節選自席慕容《沒有見過的故鄉》)
G. 詩人思鄉故事 急急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靜夜思
內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回月,低頭思故答鄉。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註解:
1、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