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使至塞上故事

關於使至塞上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52:36

❶ 使至塞上 主要內容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專首記行詩,記述出使塞屬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1)關於使至塞上故事擴展閱讀

一、古詩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二、白話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❷ 把王維的使至塞上改寫成小故事

首聯「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採取倒裝句式,巧妙地點明了狩獵者的身份——將軍、狩獵的地點——渭城郊野、天氣狀況——勁風鳴吹以及狩獵的方式——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風勁角弓鳴」頗具突兀之勢,詩「先聲奪人」 ,讓讀者順著角弓弓弦在勁風中所發出的尖利聲響去翹首尋覓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給讀者造成一種引而不發的懸念。這里,一個「勁」字,渲染出風勢之大且猛;一個「鳴」字又反襯出"風勁"和弓力之強。起句極善「繪聲」的五個字,為將軍的出場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環境氣氛,並為稍後刻劃將軍姿態的英武、動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歡暢作了"定場詩"般的鋪墊,表現出將軍那「挽弓當挽強」、敢於傲風馳騁、勇於和困難作頑強斗爭的堅韌不拔的強者的精神和氣質。王維詩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畫的形態和動感,又吸收了音樂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詩畫音樂的綜合魅力,特別深刻感人。 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主要描寫射獵時的情景。這里,「草枯」、「雪盡」在繪景的同時,給我們傳達出了冬末春初的季節信息;「鷹眼疾」、「馬蹄輕」正面寫戰馬、獵鷹狩獵時的動作體態,並未直接描繪將軍的神情,但"疾"、「快」卻是將軍內心的感覺,從而准確地從側面渲染出了將軍駕鷹縱馬追逐獵物時身勢的靈巧敏捷和鬥志的昂揚旺盛。 最後四句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是寫將軍傍晚收獵回營的情景。「忽過」與「還歸」的對稱出現,既刻畫出了將軍騎術高超、獵技神奇和射獵一天猶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現出將軍滿載而歸時喜悅輕快的心情。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縣,相傳是漢文帝時名將周亞夫駐兵之地。射鵰:《北史》載:「斛律光嘗於洹橋校獵,雲表見一大鳥,射之,正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嘆曰 :『此射鵰手也。』」這里,詩人活用"細柳營"和"射鵰"兩個典故,不僅包含贊美將軍身具周亞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時也暗示了這次射獵活動的戰果輝煌。在踏進軍營之際,將軍的一個「回看」,更是別有韻味。它一方面顯示出將軍的豪興未盡、希冀擇日再往的心緒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詩的結尾具有了餘音繞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無窮。這首詩很善於運用先聲奪人、側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藝術手段來刻畫人物,從而使詩的形象鮮明生動、意境恢宏而含蓄。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完全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這首詩寫的雖是日常的狩獵活動,但卻栩栩如生地刻畫出將軍的驍勇英姿,感染力。 在這首詩中王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是渴望效命疆場,期盼建功立業。 這里是材料,拼起來就是文章了 冬日的某天,天氣晴朗,將軍帶著幾個隨從,躍馬挎箭,飛馳在渭城的郊外狩獵。駿馬長鳴,蹄聲烈烈,獵人們聚精會神,隨時准備瞄準獵物。角弓上的箭射出去的一剎那,弦聲和強風一起呼嘯而過! 枯黃低矮的野草,遮不住獵鷹尖銳敏捷的眼光,殘留的積雪在陽光映照下已漸漸溶化。追隨著獵鷹,將軍御馬飛馳縱橫,急迅的馬蹄更像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狩獵的人們穿過了新豐市,待駐馬停歇時,已經來到細柳營。 踏進軍營之際,一行人豪興未盡,忍不住又回頭看剛才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的大地上,暮雲正漸漸籠罩著原野,剛才熱鬧的牧地此時卻顯得靜寂無聲。

❸ 使至塞上 王維的歷史故事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於「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彷彿抽象派的作品。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裡,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❹ 王維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使至塞上》創作背景: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全詩原文如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白話文釋義:輕車從簡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4)關於使至塞上故事擴展閱讀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頸聯兩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❺ 《使至塞上》 的寫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原文:

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坐著一輛單薄的車要去邊塞,要去的地方正在邊界。像蓬草飄出了漢塞,歸來的大雁到了胡人那邊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到了蕭關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兵,告訴我都護現在正在燕然作戰。

(5)關於使至塞上故事擴展閱讀:

作品特色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參考資料:網路-使至塞上

❻ 使至塞上編故事

使至塞上原詩如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六.此詩描繪了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的途中作的一首紀行詩,講的是出使塞上的途中以及途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作詩的緣由;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白話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網友的翻譯大致如下,供樓主參考:
輕車要前往哪裡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