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普通話的小故事
A. 普通話的小故事
一次我買蘋果 賣蘋果的是兩個人 我問 這是什麼蘋果 其中一人答「硬球」 我自言自語 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又來一買蘋果的 問 這是什麼蘋果 另一人答 「迎秋」 我恍然大悟 原來說「硬球」的不知是哪的人 不說普通話 害的我直納悶 我說蘋果哪有叫「硬球」的
好玩啊超搞笑~~~
小成在廁所里碰見錢老師。小成要洗手,錢老師也要洗手。小成說:「老師,請你先死。」錢老師知道小成發音錯了,把洗(x)說成了死(s),希望小成自己發現錯誤,就說:「我不死。」沒想到小成還是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竟然接著問:「你為什麼不死?」錢老師說:「我不想死。小成,你怎麼還沒發現,你把洗手的『洗』說錯了,說成死亡的『死』了。」
小伍是一家香港公司駐北京辦事處的職員。有一天,公司派他和另外兩位北京同事去機場接人。小伍在街上給同事打電話。他邊走邊說:「什麼時候去劫機?咱們三個一起去劫嗎?」一名公安聽見了,就問小伍:「你說你要干什麼!去劫機?」小伍說:「哎喲,對不起,我說錯了。我是說接(ji)機,不是劫(ji)機。」
北京的公共汽車上,一外地人向售票員伸出十元錢的票子就說:「見過嗎?!見過嗎?!」售票員不理;外地人再說:「見過嗎?!見過嗎?!」售票員按住火,仍然不理;如此反復,售票員終於勃然大怒,抻出一張五十元的票子戳到外地人的眼前,大喝一聲:「你見過嗎!」外地人見狀大驚失色,抱頭鼠竄,嘴中直說:「北京的售票員怎麼這樣呀?」
眾人不解,一問才知:該外地人要買票,說:「建國門、建國門」!
B. 我著急!關於普通話的搞笑的小故事
故事一: 上海一位檢察官去東北出差,在賓館入住登記時,總台服務員看他身穿制服,就問他:「有傢伙什兒沒有?」上海客人很奇怪,回答說:「我沒有家務事。」服務員說:「誰問你有沒有家務事,我是問你有傢伙什兒沒有?」客人生氣了:「我家在上海,在這里有什麼家務事?莫名其妙!」 「傢伙什兒」在北方話里是「工具、武器」的意思,服務員是問這客人帶沒帶槍支,如果有槍支是要登記的。
故事二:不能溝通造成誤會大媽晚上枕斧頭睡 杭州下城區有位林大媽,81歲。老伴死得早,一個人孤單單過了好多年。溫州黃坦鎮有位陳大伯,80歲了,老伴死得早,一個人也孤單單過了好多年。後來有人牽線搭橋,林大媽從杭州搬到溫州,和陳大伯登記結婚。 一天半夜,林大媽感覺腳底被什麼東西刮來颳去,睜眼一看,陳大伯跪坐床邊,手拿把小刀對她的腳底板比比劃劃。 因為林大媽只會說杭州話,陳大伯只能講溫州話,兩人比比劃劃大半夜,越發扯不清。林大媽堅決以為陳大伯要害她,睡覺時把一把劈柴的斧頭放在枕頭下面。 後來林大媽拉著陳大伯去當地政府評理,工作人員問完林大媽又問過陳大伯後笑了起來:原來陳大伯是個雕刻工匠,他看林大媽腳底的硬皮都開裂了,心疼老伴,就想幫她修修腳底。因為語言不通,鬧了這么大個誤會。
故事三:鄉村面館 在一個偏僻的農村,一個遊人路過,因為肚子很餓了就走進一家面館,說「有什麼好吃的,快燒一點,我吃了要趕路。」可這家小面館由於有特殊原因今天不營業,所以回答說:「咪——」意思是「沒有」而這個遊客聽成了是面,他想「面也行」,就點點頭坐在那兒等了。過了好一會兒,不見有動靜,就火了,說:「面條,快,怕我不付錢嗎?」店裡人說「洞國咪——」意思為「和你講,沒有」,一個說:「冬瓜面也可以,為什麼不給我去燒?!」一個說:「咪就咪,吵啊咪——」 意思是:沒有就是沒有,爭吵也沒有。一個說:「還有炒麵,為什麼不早說?」。
C. 急求一個關於普通話的故事,大概50字,不要太多
普通話的故事
我坐火車去唐山,對面一位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跟我用普通話交談,她說她是豐南人,上北京看姐姐去了。我奇怪地問她:「你是豐南人?怎麼說話沒有豐南的口音哪?」她說:「喲,出門在外,要說普通話呀!」「那你回到家裡還說普通話嗎?」「回家就不能說了,要不我媽該說我撇京腔了。」
評點:推廣普通話的初級階段,必然要經歷一個既會說方言又會說普通話的階段。年輕人外出有說普通話的意識,這是學校教育的結果,也是具有現代意識的表現,至於老年人的語言觀念,隨著時代前進,也會逐漸變化的。
其二
河北一位姑娘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山東小夥子。從第一次見面起,都用普通話交談。結婚那天晚上,新郎對新娘說:「以後我說山東話吧!」新娘問:「你原來不是一直跟我說普通話嗎?」「我不是怕你嫌我文化低嘛!現在已經把你娶進門了,我也該放鬆放鬆了。」
一年後,小寶寶出生了,當寶寶開始牙牙學語時,年輕的爸爸忽然又改口說普通話了。他說:「不能讓孩子從小學土話呀。」
評點:說普通話,是有文化修養的體現。年輕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學說普通話,更是對孩子一生負責的表現。
其三
三年前,一位校級軍官回家鄉探親,因為在外地工作多年,習慣了說普通話,結果父親挑他的理兒:「回家了,跟你爹還耍官腔?」今年再回家,他主動說起了家鄉話,沒想到村長又責備他了:「你在外多年,怎麼還說土話?現在咱村兒里都學說普通話呢!咱村辦企業的產品都銷到外省去了,跟人家說土話,人家會覺得咱產品科技含量不高。」
評點:看出普通話的價值了吧,市場經濟把農村也推向現代化的前沿了。語言是人的第二相貌,現代化的農民要有現代化的語言形象,別再用老眼光看今天的農民了。
其四
上海一位檢察官去東北出差,在賓館入住登記時,總台服務員看他身穿制服,就問他:「有傢伙什兒沒有?」上海客人很奇怪,回答說:「我沒有家務事。」服務員說:「誰問你有沒有家務事,我是問你有傢伙什兒沒有?」客人生氣了:「我家在上海,在這里有什麼家務事?莫名其妙!」
評點:您聽明白了嗎?「傢伙什兒」在北方話里是「工具、武器」的意思,服務員是問這客人帶沒帶槍支,如果有槍支是要登記的。可是她不說普通話,南方的客人聽不懂,難怪人家要生氣了。
D. 關於普通話的小故事有哪些
有關普通話的小故事
小成在廁所里碰見錢老師。小成要洗手,錢老師也要洗手。小成說:「老師,請你先死。」錢老師知道小成發音錯了,把洗(x)說成了死(s),希望小成自己發現錯誤,就說:「我不死。」沒想到小成還是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竟然接著問:「你為什麼不死?」錢老師說:「我不想死。小成,你怎麼還沒發現,你把洗手的『洗』說錯了,說成死亡的『死』了。」
小伍是一家香港公司駐北京辦事處的職員。有一天,公司派他和另外兩位北京同事去機場接人。小伍在街上給同事打電話。他邊走邊說:「什麼時候去劫機?咱們三個一起去劫嗎?」一名公安聽見了,就問小伍:「你說你要干什麼!去劫機?」小伍說:「哎喲,對不起,我說錯了。我是說接(ji)機,不是劫(ji)機。」
北京的公共汽車上,一外地人向售票員伸出十元錢的票子就說:「見過嗎?!見過嗎?!」售票員不理;外地人再說:「見過嗎?!見過嗎?!」售票員按住火,仍然不理;如此反復,售票員終於勃然大怒,抻出一張五十元的票子戳到外地人的眼前,大喝一聲:「你見過嗎!」外地人見狀大驚失色,抱頭鼠竄,嘴中直說:「北京的售票員怎麼這樣呀?」眾人不解,一問才知:該外地人要買票,說:「建國門、建國門」。
一日乘車,人多擁擠,最後一個上車的人勉強把頭和腳擠進來,屁股卻在門外,結果售票員關門時不小心夾住了他的屁股。只聽那人高喊:「夾住我腚了,快開門!」售票員雖不知腚是什麼,卻看到那人的屁股被夾住了,趕快打開了車門。過了一會兒,售票員問那人:「腚是什麼?那叫屁股。」「屁股?俺那兒就叫腚。」那人理直氣壯。「你現在是在北京,不是在老家,你說腚誰聽得懂?以後記住:腚就是屁股。」售票員也不甘示弱。那人不作聲了,大約過了三站地,車到了安定門,售票員喊:「安定門到了,下車的乘客請您換出來。」話音剛落,那人便湊上去對售票員說:「你說錯了,剛說完腚叫屁股,那安定門為什麼不叫安屁股門?」售票員和全車人嘩然大笑。
E. 宣傳普通話的小故事
我坐火車去唐山,對面一位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跟我用普通話交談,她說她是豐南專人,上北屬京看姐姐去了。我奇怪地問她:「你是豐南人?怎麼說話沒有豐南的口音哪?」她說:「喲,出門在外,要說普通話呀!」「那你回到家裡還說普通話嗎?」「回家就不能說了,要不我媽該說我撇京腔了。」
評點:推廣普通話的初級階段,必然要經歷一個既會說方言又會說普通話的階段。年輕人外出有說普通話的意識,這是學校教育的結果,也是具有現代意識的表現,至於老年人的語言觀念,隨著時代前進,也會逐漸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