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400字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4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0 00:58:23

Ⅰ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如下:

一、張騫出使西域

古時候,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方籠統地稱為「西域」。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聯合西域的國家共同抗擊匈奴。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

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牧人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准備著。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他們在一個黑夜裡逃走了。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乾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於到過了富饒的西域各國。

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到了長安。當初出發時的隨從只剩下了一個人。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哉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等情況。聽了他的陳述,人們才知道,西域並不是王母娘娘和眾神居住的瓊瑤仙境,也不是傳聞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裡有許多希望和漢朝友好通商的國家。於是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等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二、愷撒大帝絲綢長袍震驚全場

歷史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口,連看戲都沒有心思了。一打聽,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長袍是用中國絲綢製作的。

從那以後,華麗的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中國絲綢製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那麼,中國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三、蒙古帝國與絲綢之路

在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征服北亞之後的13世紀,絲綢之路才再度得以暢通,在蒙古鐵騎勢如破竹的進攻下,這次西徵到達德國和波蘭,從而形成了包括中國西域、伊朗、俄羅斯在內的空前的大帝國。

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在中國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維吾爾人作官,此時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綺西域南道到達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東方見聞錄》,其中也介紹了「黃金之島」日本。 在馬克波羅的書中記錄有「牌子」一詞,這是元朝皇帝頒發的一種通行證,它可以在蒙古帝國領域內自由旅行。因為蒙古勢力抵達西亞,所以在中國與歐洲之間,持有這種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來往進行貿易活動。

此時天主教也傳播而來,據說當時作為羅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訪問了大都,一百多人還接受了洗禮。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帶來了破壞性的一面,壓榨中亞城邦國家,從而導致城市荒廢。

鐵木爾帝國與絲綢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著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帶,中亞一帶則被控制在自稱為成吉思汗後裔的鐵木爾帝國手中,鐵木爾一生征戰,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國家,北至俄國南部的大帝國。鐵木爾王朝熱心於建設華麗的建築,表現了對學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汗就是集東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鐵木爾帝國在遠征中國途中,隨著鐵木爾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絲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絲路貿易也趨於敗落。

四、玄奘三藏赴印度

在唐王朝建立後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公元627年(一說629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綺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後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遊記》)

五、造紙術的傳播

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卻的事情就是造紙術的傳播。公元751年唐與波斯在塔繽斯河展開了一場會戰。唐軍大敗,只好後退。在被送往撒馬爾汗和巴布繽的戰俘中有一名造紙工匠。這名造紙工傳播了了造紙術。唐朝對西方文化十分寬容,在長安建有羅亞斯德教寺院、伊斯蘭教寺院,宮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國人的西方人才。據說倍受唐玄宗、楊貴妃寵愛的安祿山就是伊朗血統的混血兒。

(1)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簡介: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Ⅱ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Ⅲ 絲綢之路的故事300字

鐵木爾帝國與絲綢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著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帶,中亞一帶則被控制在自稱為成吉思汗後裔的鐵木爾帝國手中,鐵木爾一生征戰,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國家,北至俄國南部的大帝國。鐵木爾王朝熱心於建設華麗的建築,表現了對學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汗就是集東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鐵木爾帝國在遠征中國途中,隨著鐵木爾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絲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絲路貿易也趨於敗落。

蒙古帝國與絲綢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征服北亞之後的13世紀,絲綢之路才再度得以暢通,在蒙古鐵騎勢如破竹的進攻下,這次西徵到達德國和波蘭,從而形成了包括中國西域、伊朗、俄羅斯在內的空前的大帝國。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在中國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維吾爾人作官,此時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綺西域南道到達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東方見聞錄》,其中也介紹了「黃金之島」日本。
在馬克?波羅的書中記錄有「牌子」一詞,這是元朝皇帝頒發的一種通行證,它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數百年戰亂頻仍,民族關系與社會關系格局錯綜變換,對中西交通有一定影響。不過,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並沒有中斷。
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在這一動盪時期發展為三條。南道仍稱南通,與兩漢時期比較,路線沒有什麼變更。原來的北道,此時改稱中道。這兩條道路和舊時一樣,越過帕米爾高原以後,向西可遠至波斯灣,同南可抵達印度洋。新增的北道,是從玉門關西北繞過白龍堆沙漠,經過高昌,到達龜茲,再經過疏勒、大宛,抵達波斯、拂菻國(即東羅馬帝國),最後到達西海(今地中海)。這條新線路的開辟,顯然與東羅馬帝國有關。原來,在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拜占庭(今伊斯坦堡)擴建為帝國新都,並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東羅馬帝國領有從巴爾干半島、直到兩河流域與埃及的廣大疆土,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成為中西交通與交流的主角。東羅馬帝國一直重視與中國的絲綢貿易。為了打破波斯中介貿易的壟斷,它甚至兩次派遣使節前往當時地跨紅海兩岸的強國阿克蘇姆,企圖聯合阿克蘇姆,對波斯展開一場搶購中國絲貨的貿易戰。
在我國史書上,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拂菻。我國北朝的前涼、南方的東晉都同它有著交往。此外,由於佛教在華的迅速傳播,絲綢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線,以及南海、印度洋的海道交通均明顯興盛繁榮起來。如東晉時我國的法顯自陸路前往印度求經,由海路回還,使人們從比例中看到當時中西交通與交流的發展程度。
唐代的陸上絲綢之路最稱繁榮。據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785-805年)宰相賈耽的考證,在漢代以來的南、北、中三道以外,又開辟了兩條新的路線。一路由龜茲經姑墨、溫宿、勃達嶺唐宋時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今別迭里山口)、熱海(今伊塞克湖)南岸,到碎葉(前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亞馬克附近)和怛邏斯(前蘇聯哈薩克東南部江布爾)。另一路出庭外(今吉木薩爾北),經青海軍(今沙灣束)、黑水守捉(今烏蘇)、弓月城(今霍城),到碎葉和怛邏斯。兩路匯聚怛邏斯以後,再向西行,可達西海;向南則經過石國(前蘇聯塔什干)、康國(前蘇聯撤馬爾罕),可到波斯和大食(阿拉伯)等地區。庭外是當時天山北麓的交通樞紐。它東鄰伊州(治今哈密)、南接西州(治高昌,在今吐魯番東南),西與碎葉相通。唐王朝在公元702年於該地設置了北庭大都護府,成為北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龜茲則是天山南路的交通鎖鑰。公元659年以後,唐朝安西大都護府就設置在此地.是南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帝國出於對外政治威望與經濟交流的考慮,十分重規陸路絲道的經營。當時,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突厥建立的汗國已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聯合拜占庭攻襲波斯,國勢也因此大振。唐太宗初年,府軍擊敗了連年侵擾的東突厥。然而,活躍在阿爾泰山以西的西突厥仍很強大。他們截斷絲綢之路,並支持高昌劫掠來徒商旅和使者。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決心收復西域,出兵高昌。次年在該地設都護府,後又遷至龜茲,統領龜茲、碎葉、於闐、疏勒四鎮,史稱「安西四鎮」,保證了絲綢之路的安全輿繁榮。 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和西方各國的商旅、使團絡繹不絕。
在這條絲路上出土的絲織物,已不再是單純的中國風格,而是常常採用中亞、西亞流行的花紋,如聯珠對鴨、對獅「同」字紋錦,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圖案。新疆吐魯番附近古高昌城、木頭溝、伯子伯里克等地發現的西域壁畫,反映出羅馬畫風的影響,其中還有穿著希臘式衣服的婦女形象。從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犍陀羅式、唐式、羅馬式畫風的互相滲透。 敦煌藝術寶窟中的壁畫展現給我們的正是多種文化因素結合的傑作。在新疆出上的貨幣巾,不僅有薩珊波斯的銀幣,也有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金幣,所有這些,都表明這條絲路當年是多麼的繁忙,通過這條絲路中西文化之間的撞擊、融匯的力量是多麼的強烈。
在唐代,中西交通還出現了一條新的信道中印藏道。這是由長安經青海入吐蕃、泥婆羅(今尼泊爾)到印度的一條新開辟的中印交通快捷方式。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士過著農耕和游牧的生活。七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松贊干布做了贊普,統一了青康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定都邏些(今拉薩)。639年,泥婆羅赤貞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641年唐朝和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從此,中印雙這成為中印雙方使節往還的主要途徑。著名的唐朝使臣王玄策三次出使中印度,正是走的這條道路。643年王玄策與李儀表第一次使印時曾沿著赤貞公主進藏的道路,訪問了加德滿都,在印度王舍城東北靈鷲山鑿石為銘,又在摩珂菩提寺立碑為記。公元647年第二次出使,正遇到中天竺成日王死,國中大亂,王玄策機智逃脫,借得吐蕃精銳及泥婆羅騎兵、平息了戰亂((舊唐書)卷198(天竺傳))。 第三次出使是在公元657年,是奉命去印送佛袈裝。他的三次出使對溝通中印藏道交通、中國與南亞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當阿拉伯人勢力迅猛崛起、四處擴張的時候,西方的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帝國深感威脅,故而竭力通好大唐帝國,企圖引為對抗阿拉伯人的奧援。公元643午,拂菻(即拜占庭帝國)王波多力派遣使臣到長安謁見唐太宗,獻上赤玻璃等禮物。唐太宗曾回書問候,並回贈絲織品。
其實,見於我國史書上的這次拂菻使節來華,並不是以拜占庭皇帝的名義派來的。所謂拂菻王波多力,是當時教皇狄奧多羅斯。這是因為拜占庭的國勢已在阿拉伯人的壓迫下日漸衰弱,故而想用羅馬教皇的名義來中國通好,以求得中國皇帝的支持。 此後,拜占庭出於同樣目的多次遣使訪華。唐朝始終待之以橙,卻未曾答應予以援助。拜占庭終於向阿拉伯人乞和,偏安一隅,苟延下去

Ⅳ 絲綢之路資料400字急急急

絲綢之路
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設法逃脫到了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第二次出使: 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西域都護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Ⅳ 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400字

不妙了
2.廣州—澳門—果阿—歐洲航線
自從葡萄牙人於1533年(嘉靖三十二年)進入和以後租居澳門後,他們就利用明朝政府允准廣東市舶司開放對外貿易的政策,開展對廣東的貿易,從1578年(萬曆六年)始,得廣東地方政府批准,開始時市場每年開放一次,但從1580年起,根據兩次不同的季候風,每年開放兩次。貿易的經理人,從1月份起采購運往印度和其它地方的貨物,從6月份起采購運往日本的貨物,每年兩個月,三個月,有時是四個月」。這就是春夏季到廣州海珠島(今長堤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處)參加為期數周的定期市(交易會)貿易,直接 向廣東和中國商人購買生絲、絲織品、瓷器等商品運往澳門,然後轉運到日本、東南亞國家以至歐洲國家出售。
當葡萄牙人同廣東的貿易打開局面之後,葡萄牙人又以明朝皇帝的子民,在服從中國明朝官府管轄的前提下經營海上貿易,大力開展澳門與印度的果阿(Goa)直到里斯本的貿易。這樣一來,就開辟了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
果阿是印度迪斯瓦迪(Tisvadi)小島上的一個市鎮,有河道與內陸相通,是16世紀中葉印度西岸僅次於卡里庫特(Calicut)的一個商眥中心,是波斯和阿拉伯馬匹運入印度次大陸的一個樞紐。自從1510年11月25日葡萄牙佔領果阿之後,即成為葡萄牙在東方殖民地的總部,也是葡萄牙東方貿易的基地。因此,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之後,自然要開辟澳門與果阿之間的貿易航線,並以果阿作為中轉站與里斯本以至歐洲各國進行貿易。這條航線分為兩段:第一段,從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西行橫過印度西海岸的果阿,然後按唐、宋原來的老航線到歐洲。第二段,由果阿啟航後,又分為兩條航路前往裡斯本和歐洲。一條走印度洋的官嶼留(今馬爾地夫群島,Male),西航經木骨都束(Mogadishu,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紗)和莫三比克海峽,繞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航到摩洛哥(Morocco),抵里斯本;一條離果阿後,從克亞丁渡海,繞葛得兒風(今亞丁海東南面索馬里的瓜達富伊,Guardfia角),和哈甫泥(今索馬里東岸的哈豐角,C· hafun),沿東非海岸下木骨都束、不刺哇(又稱卜刺哇,今索馬里東岸布臘瓦,Brava)、麻林地(今肯亞東岸的馬林迪,Malindi),和慢八撒(今肯亞南岸的蒙巴薩Mombasa),南至坦尚尼亞、莫三比克海岸到南非,繞過好望角,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行到摩洛哥巴特港,抵里斯本,轉至歐洲各國。這一段是新開辟的航線。這條從廣州出發到里斯本以至歐洲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全程長達11890海里。
3.廣州—澳門—馬尼拉—拉丁美洲航線
繼上述廣州—澳門—果阿歐洲航線之後,又開通了自廣州到南美洲巴西的巴伊亞(Bahia)港的航線。
到了1571年西班牙侵佔菲律賓之後,於萬曆三年(1575)開辟了自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到馬尼拉中轉直至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Acapulco)和秘魯的利馬(Lima)和巴西航線。
萬曆十二年(1583),西班牙允准葡萄牙商人和中國商人自澳門到馬尼拉貿易合法化。這樣,一條世界上最長的大三角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得以形成。全程分為兩段:第一段,冬季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再經萬山向東南行,東航至東沙群島附近,再折東南方向,循呂宋島西岸南下,航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第二段,從馬尼拉啟航,經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太平洋,乘六月中下旬的西南季風北行,到北緯37°和39°之間的水域之後,借西北風橫渡太平洋,其中北太平洋航線一段,向北推移到北緯40—40°之間的水域(即今美國中部海岸約300~400公里)時,折向南航,以便更好利用日本至美洲問由西南方的海流——「黑潮」,加快帆船航速折向南行駛,再利用盛行於海岸的西北風、北風直達墨西哥西海岸和天然良港阿卡普爾科和秘魯的利馬港和巴西的巴伊亞港。[55]這條航線的全航程平均需時半年左右,若航行順利,有時三四個月亦可到達。在整個航程中,可以看到的島嶼有關島、火山群島(又名硫磺列島)、金島(Rica da Oro)、銀島(Rica da Plata)等。在北美海岸,通常最先看到陸地是謝德羅斯島(Cedros,位於加利福尼亞海岸北端),繼而看到灰島(Cenizas),聖魯卡斯岬角(San lucas,位於加利福尼亞灣口處)、科連第斯岬角(Corrientes)等。廣州—澳門—馬尼拉—拉丁美洲新的遠洋航線的開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從此以後,廣東得以與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往來貿易。當時經這條航線貿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國的絲貨,所以稱為「太平洋上的絲綢之路」,又由於行駛於這條航線的多是西班牙的大帆船(Great Ship),故又稱「中國一馬尼拉一阿卡普爾大帆船貿易」,簡稱「馬尼拉中國大帆船貿易」。於是開始於漢代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於明代,達到了環球航行貿易的高峰。
4.廣州—澳門—長崎航線
自從葡萄牙進入和租居澳門後,澳門成為廣東到日本長崎貿易的中轉港,廣州—澳門—長崎貿易航線十分繁忙。每年六至八月,船隊自長崎出海,經馬六甲駛來澳門,在澳門停留至十一、十二月,一方面等候西南季風,同時,更重要的是等候從廣州購買的絲貨、瓷器等貨物。然後於次年六至八月初,載貨駛回日本長崎,完成交易後於十月或十一月初,乘東北季風返航澳門,在澳門卸下銀子,購買從廣州運來的絲貨,又返航日本,進行新一輪的貿易。
據統計,自萬曆八年至崇禎三年(1580—1630)間,來往廣州—澳門—長崎正常航行的商船五十年間澳門到日本長崎貿易的商船是不斷增加的,由1580年的2艘增至1619年最高的8艘。而且,這些商船的載重量一般都在1000噸左右,甚至有高達1600—2000噸者。這些大帆船從澳門運去中國的絲綢等貨物,換回大量的日本銀子、少量日本土特產以及日本奴隸(包括日本軍隊從朝鮮俘獲的士兵),葡萄牙人在兩地的販賣中獲得巨額利潤。
5.廣州—澳門—望加錫—帝汶航線
這條航線是廣東與東南亞國家貿易的老航線,但到了萬曆年問(1573—1620),廣東與東南亞地區貿易關系進一步鞏固。首先是澳門商船定期到帝汶島收購檀香術,然後運經澳門人廣州以至中國內地貿易。
隨著澳門與帝汶檀香木貿易的不斷發展,位於蘇拉威西島(Salaweisi lsaland)西南面的望加錫(Markasar),也成為澳門至帝汶之間的貨物集散地。至16世紀晚期,葡萄牙人被驅逐出摩鹿加群島;由於望加錫地理位置方便,葡萄牙人便把貿易活動轉向這里。在1605—1607年問,葡萄牙人與望加錫的統治者的關系得到加強,他們終於在東印度群島找到了連接印度和遠東的基地,以便提供運往中國的物產。望加錫已成為葡萄牙人巨大的東方商業體系中的一個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中間站和貿易港。
葡萄牙人在望加錫商業地位的鞏同,廣州—澳門—望加錫—帝汶航線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一條固定航線,每年秋冬間,澳門葡船乘著東北季風,載著絲貨和瓷器等中國貨物,抵達望加錫;次年春夏間,乘著西南季風,將檀香木、丁香、鑽石等貨物運回澳門。從上述記載看,澳門與和望加錫的貿易額尚不算大,然而,這條航線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是一條鞏固的利潤漸增的航線。葡萄牙人與望加錫的蘇丹及其實權人物已建立起穩固而良好的合作關系,葡人鼓勵蘇丹個人經營有利可賺的望加錫—馬六甲貿易,更使他們與蘇丹的合作有了相當牢固的物質基礎。荷蘭東印度公司自1625年起採取各種措施企圖加強對丁香貿易的控制,甚至制定了以武力摧毀色蘭(Ceram)和帝汶的丁香生產基地的龐大計劃。但結果卻與公司的願望相反,前來望加錫貿易的葡船繼續增多,望加錫作為葡國在該地區的商業基地仍然發揮著作用。據時人記述,澳門葡人的檀香木貿易中的利潤呈增長趨勢。席爾瓦主教在1590年稱:檀香木貿易的利潤為100%;而蘭熱爾主教(Rangel)在1630年則估計為150%—200%。
通過上述新舊航線,廣東與東南亞、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廣泛的貿易活動。據《明會典》、《皇明祖訓》等書記載,明初實行朝貢貿易時,經廣州領取勘合(准許證)登陸進行朝貢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朝鮮、暹羅(泰國)、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利加(不詳)、蘇祿國東王、西王和峒王(蘇祿今菲律賓屬)、渤泥(今加里曼丹島北部屬汶萊地區)、古里(今印度卡拉拉邦北岸的卡利庫特,Calicut,又澤科澤科德)、古麻拉(今東非肯亞之馬林迪)、爪哇(Java,今印度西南岸柯欽),錫蘭山(Cclan,今斯里蘭卡)、蘇門答臘(Sumatra,今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北部的亞齊)、榜葛蘭(今孟加拉國)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皆嘗來往廣東者」。加上民間私人或間接到廣州貿易的國家,當超過此數。嘉靖元年(1522),撤銷浙、閩二市舶司之後,廣東和廣州變成了惟一的貢使合法進出的地區和口岸,所有與中國進行貢舶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必經廣東登陸,然後乘船溯北江而上南雄,陸行過梅嶺經南昌等地而抵南京或北京。
明中葉以後,隨著新航線的開辟,亞、非、歐和拉丁美洲的國家和地區的商人更是紛至沓來廣州進行貿易,其中尤以西歐殖民國家最積極和最頻繁。葡萄牙國王對中國及廣州的財富更是垂涎三尺。於1517年(正德十二年)7月17日,任命安德烈(Fernao Peresde Andrale)為總指揮,由9艘艦船組成一支「皇帝艦隊」,前來廣州貿易。8月15日到達屯門,向南頭備倭都指揮使請示人廣州,但未經同意即於九月末至廣州。廣東布政使兼海道副使吳廷舉譴責其未經同意就闖進廣州內河和升起旗幟,以及開放火炮的蠻橫行徑。皮萊斯則以備倭指揮使已指派領水員為借口,以鳴炮為表示敬意為托詞,在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是年十月,總督陳金接見皮萊斯,讓他們停泊於懷遠驛碼頭,並准其上岸開設商店貿易。安德烈、皮萊斯及其隨從六匕個人被優厚安頓到市舶使顧應祥的官署下榻。於是皮萊斯使團得以公開在廣州大做生意,進行了三個月的交易,獲得巨額利潤。至正德十三年(1518)一二月間,安德列離開廣州退到屯門,皮萊斯等七人留在廣州等候核准進京謁見皇帝。後皮萊斯又賂賄內廷太監江彬,獲准於正德十五年(1520)元月,偕譯員火者亞三由廣州起程北上,五月到達南京。時適值武宗南巡至南京,得武宗接見,並被允准隨武宗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月同赴北京。三月,武宗病逝,世宗即位後殺了火者亞三及江彬,將皮萊斯押回廣州入獄。他拒絕以葡萄牙退出馬六甲為保釋條件,最後病死於廣州監獄。[63]在皮萊斯未押至廣州時,葡萄牙又派一支以迪哥·卡爾烏(Diogo Calvo)為首的遠征隊前來廣州貿易,經廣東當局批准,得以在屯門及廣州之間進行貿易。後因卡爾烏及同年六月底到達廣州的柯亭何coutinho)遠征隊在廣東進行海盜活動,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才指揮戰艦50艘把他們驅逐出屯門港,是為有名的「屯門之戰」。此役葡萄牙人傷亡慘重,被俘男女共110人,只有三隻船突圍逃命。到了葡萄牙人租居澳門之後,就經常到廣州來進行貿易了。
西班牙人在發現新大陸和侵佔菲律賓之後,也迫不及待地謀求同中國建立貿易關系。先是於1582年(萬曆十年),西班牙國王任命教士阿隆索·桑切斯(Afonso Sanehez)等四人到澳門,欲與中國交涉仿葡萄牙租居澳門例在福建沿海開辟商埠,不果;又於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八月),由菲律賓總督德魯(Framcisfode Tello)派遣胡安·德薩穆迪奧(DonJuan de Samudio)船長乘快船經澳門入廣州附近采購鐵、硝石、錫等商品,並謀求在廣州附近建立貿易站,亦未成功。
之後,兩班牙人又於1599、1610、1618、1620、1621、1623和1637年七次派一艘船來廣州謀求貿易。但由於受到租居澳門的葡萄牙人的阻撓,未能直接進入廣州貿易,只由葡萄牙人居問進行間接的貿易。
荷蘭也於明末不斷派商船來廣州進行貿易。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荷蘭國王派遣水師提督格羅茨·保根(GasparVan Groes bergen)率領兩艘軍艦和二百多人從馬尼拉肩航到達澳門,要求進廣州貿易。在等候明政府批准期間,稅使李鳳偷偷地邀請格氏入廣州游覽一個月,使之得以了解廣州的商情。[66]1602年(萬曆三十年)荷蘭東印度公司(NetHeflahd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後,又於1637年(崇禎十年)派軍艦四艘到澳門,然後賄賂廣東總兵陳謙,得經虎跳門直駛廣州城內貿易。
英國是繼葡、西、荷之後發展起來的最強盛的殖民國家,當其於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The United Company of Merchant of England Trdding to The East India)之後,亦開始前來中國爭奪廣東的貿易。1637年(崇禎十年)六月,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派遣東印度公司主任威忒爾(John Weddell)率領5艘船艦,經果阿到澳門附近的特里哥(Tngo),欲在澳門登陸,由於葡萄牙人阻撓,未成。又於八月十二日強行要求進入廣州貿易。他們在虎門停留數日,燒毀了當地官府衙門,佔領虎門沙角炮台,搶走虎門要塞的35門大炮,劫掠附近鄉村的糧食和財物,後又暗中賄賂廣東總兵陳謙。九月,英船得以開入黃埔和廣州,購買一批絲、糖、酒、布之類的貨物,然後揚帆離虎門。這是英國第一次強行人廣州通商貿易,而且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暴力掠奪和海盜行徑。
其它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國家的商人也經馬尼拉來廣州進行貿易。為了擴展廣州的對外貿易,萬曆年間(1573—1620),每年春夏兩季在廣州海珠島舉辦為期數周甚至數月的定期市(交易會),允許各國商人前來廣州直接與中國商人貿易。由於當時葡萄牙租居了澳門,因此他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廣州的定期市,也就獲得更多更好的中國商品運經澳門出口,轉銷日本、東南亞、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各個國家和地區。
正因為外國商人不斷來廣州貿易,所以廣東省內和中國內地各省的富商大賈也紛紛將貨物販運到廣州同外商交易。
於是靠近海珠島定期市周圍的濠畔街、高第街一帶便成為繁華外貿商業區。廣州城市亦進一步擴建,人口大增。有時廣東商人一時在廣州與外商交易不成,便把所余的貨物親自駕船經澳門出海,運往馬尼拉、暹羅、望加錫等國家去貿易。
至於廣東商人從其它港口出海貿易者,亦是屢見不鮮。隆慶開海貿易後,廣東商人從各個口岸出海貿易者更加多了,
明代粵東的海外貿易港口,主要有拓林、南澳、樟林、白沙等港口。
柘林港(今饒平縣柘林鎮東部),宋代已有番船停泊,並建有天後宮,明朝中葉來,從這里乘紅頭船出海貿易的潮汕商人屢見不鮮。到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進入繁盛時期,當地商民製造紅頭船300多艘,除航行台灣、廣州、泉川、廈門、寧波、上海外,還有不少紅頭船航行於呂宋、暹歲、安南等東南國家貿易。
明朝末年,廣東到海外貿易更不乏其人。 有不少廣東商人在各國貿易發財而在那裡定居,成為華僑商人。在爪哇新村,亦有一千多家商人定居,村主是廣東人氏。這說明,明代廣東商人從廣州到海外貿易的人數比唐、宋增加了

Ⅵ 絲綢之路的故事作文。急啊!!在400字左右。

書,一個多麼簡單而又平凡的字眼啊!但是,它卻在我心目中占著特高的地位。在我記憶的長河中,總有「書的故事」在我的腦海里漣漪著,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每當捧起一本本包著書皮的書時,心裡又不禁想起了往事……

書,對於我又是多麼重要的啊!如果我認定生命排第一,那麼,書肯定是僅次於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經為書哭過,為書傷心過,那也許就是我對書的依戀。每當看著一本本書「退休」時,我會感到無比的悲痛,那好比是把我的肉挖去了一半。我把書小心翼翼地藏進書櫃里,我不忍心挖出自己的肉呢?

不僅如此,我還為書「賣過命」呢?說起來倒也難以相信,不過,那絕對不是謊言,而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話。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哥哥為我習了一本書,我非常喜歡它。但是由於我的知識還不夠淵博,看起來非常費勁——總得查字典。一天,我坐在一個很淺的小池的岸邊,夕陽無限美好,但我無心欣賞,雙手還是捧著那本書看著,可當我留心注意查字典時,那本珍愛的書就在我不經意的時候,「偷偷溜走了」,「啪」的一聲掉在那池裡。一剎那間,我就像一隻失了魂的動物,一下子把頭扎進池裡,想去搶救那本落了水的課本,書是摸到了,可是那令人遺憾的事情又發生了,我不公游泳啊!我身體又不高,難以踏著地。我摟住書在池裡掙扎著。也許就是天意,大兄就在這時出現了,我得救了。但是,回家後又是挨打又是挨罵的。我哭了,眼睛裡充滿了無限痛苦與憂愁,但是,那並不是因為那一頓打,而是對那本書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憂愁。書都浸爛了,翻開書面,眼見的是那渾濁的一片……我又哭了。也許你會取笑我的行為,但是,如果你我有了同感,那恐怕你也會情不自禁。

書,我一生的夢想就是擁有全世界的書。我是連做夢都想,但這是難以實現的願望。不過,我不感到絕望,因為,在度過每個春夏秋冬中,是書,它培養了我的情操,陪伴著我成長、生活,因此,我無比欣慰。

2 我和書的故事

從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她與我有緣。」以後的日子裡,我便千方百計地接近她,試圖了解她,時間不長,漸漸發覺,我已深深地愛上了她。

也許是厭倦了苦燥無味的ABC,也許是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約她出來,從她那泛著清香的扉頁中,走向一個陌生而又新鮮的世界。 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求「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為功利,不為分數,不為文憑,不為學歷,只為心中那份渴望,只為心中那片怡人的「綠地」。 她的知識是那樣的廣闊無垠,她的話語是那樣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樣地溫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凍的心田,她的雙手是那樣的溫柔,好像能撫平人世間所有的傷口……

當我因失敗而痛苦迷惘時,她總這樣對我說:「真正的光明並不是永遠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遠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並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罷了;當你要戰勝外來敵人時,首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要你不斷地自拔與更新。」 當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時,她總這樣對我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真正的強者,不但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還要經得起成功後糖衣炮彈的洗禮,當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賞花賞月時,只怕別人已到了峰巔了。」 當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時,她總這樣對我說:「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恆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終究是一顆流星,流星的意義在於瞬間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於剎那間。流星畢竟是流星,若追尋長久,只能等待屬於自己的那顆恆星,死死地抓住這瞬間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當我畏首畏尾躊躇不前時,她會送來這樣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是啊!這就是她,不管是樹蔭之外喧囂著浮躁的熱浪,還是窗外肆虐著凜冽的寒風,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會在熱浪之中營造一片清涼,在嚴寒之中托出一份溫暖。 她就是書,這就是我和書的故事。

3 我與書的故事
書,我的良師益友
——題記
在爸爸的影響下,很小的時候,我就啃上了書,愛上了書。《西遊記》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吸引我,《安徒生童話》以催人淚下的故事打動我,《格列佛游記》以入木三分的諷刺警醒我。
不過,這些書中我的最愛還是《三國演義》。那段東漢末年的「往事」,讓我如痴如醉,賞玩不已。雖然這部作品文言色彩濃重,內容七實三虛,但我仍如獲至寶,百讀不厭。為了更好地讀懂她,我比過史實版「三國」(《三國志》),看過白話插圖版「三國」,還夜以繼日地觀看影視「三國」,甚至玩電腦游戲也專找「三國」游戲。爸爸媽媽戲稱我為「三國迷」。
可我這個「三國迷」迷而不惑,常喜以書中事例印證觀點,與人爭辯。
劉備常哭,世人謂其「軟弱」,但我卻認為他內心堅忍,大英雄也!試想,一個人雄心壯志,苦心經營,卻屢遭重創,人到中年而無建樹,何等無奈!換別人,也許早就偃旗息鼓,沒有了志氣。不是嗎?西楚霸王項羽,英雄蓋世,然一敗則烏江自刎。比之劉備,豈不相形見絀。
關羽重義,武藝高強。曹操的美食、玉帛、官爵挽留不住他的心,千里走單騎,尋找舊主劉備。想當年,為破黃巾,桃園結義投義軍,飛身斬敵降,初試鋒芒,便覺一身正氣;為掃董卓,奔虎牢,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牛刀小試,便知不同凡響。後取顏良、文丑首級,過五關斬六將,天下聞名;擒於禁,敗龐德,海內震驚。然結果何如?心驕氣盛,終死東吳小將馬忠之手。令人扼腕嘆息不已!
張飛粗獷豪放,性嗜酒。世人皆以飛惟勇而無謀。豈不知,那一回先主敗走當陽,若非翼德勇謀雙備,設疑兵,嚇走十萬曹軍,先主休矣;又一回,攻打四川巴郡時,老將軍嚴顏忠勇雙全,誓死捍衛,張將軍再顯智慧,他想起兵法有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更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最後,他設計降了嚴顏。而智敗張合,更是將他的謀略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終因過分責罰士卒,而身首異處。
從劉備身上,我學到了堅毅頑強的品質;從關羽身上,我吸取了「為人忠義平天下,心驕氣盛毀自身」的教訓;從張飛身上,我懂得了勇武謀略固然要緊,但善待別人尤為重要。
這些是我這個「三國迷」的點滴見解,我因之而成的一篇文章,也沾三國之氣刊在《快速作文》上。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收獲吧!
多謝三國帶給我的諸多故事,多謝書們帶給我的無窮啟示!
我與書的故事還將繼續,何止《海底兩萬里》,何止《一千零一夜》?

4 我與書的故事

記得高爾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我喜歡讀書。記得小時侯一次獨自在家時,還是書幫了我大忙。

那次,父母要去看望外婆,所以讓我獨自留在家中,臨走時還對我千叮嚀,萬囑咐。什麼出去玩時要關好門,做飯時要小心……說得我是耳朵都起了繭。父母走後,我趕緊將淘好的米放入高壓鍋中,不一會兒便響起了「一曲美妙的樂曲。」在這段時間中我感到孤獨與寂莫,便和我的好夥伴——書一起聊天。一「談」起來我就不可自拔,深深地陷了進去,將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拋之腦後,忘的是一干二凈。它已成了我心目中的神,永不離棄。就這樣,我漸漸和書中的「朋友們」一起在書海中暢游著,那些書中的故事都成了動畫片在我眼前放映著,讓我吸收那一股股無窮無盡的知識,智慧與勇氣源泉。

突然,一隻巨大無比的手將我從書海中揪了出出來,房子里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焦味。啊!是不是高壓鍋中的米飯燒焦了。果然,只見高壓鍋中彷彿有千百萬只烏黑的螞蟻在上面爬著。這下著急的我在原地急得團團轉,突然一個「光點」我腦中閃過。對了!我曾經看過一本書,書里記載著一個「去焦法」我何不來個牛刀小試呢!說干就干,我立即洗凈了幾株蔥,將它們一一插在米飯上,還倒了少許的牛奶,蓋上蓋悶一會兒,悶了三分鍾左右,一鍋帶著清香和一點淡淡的牛奶味的米飯就出鍋了。

羅曼、羅蘭說過「和書籍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今天,經過了這件事,我終於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了。從此,書對我來說變的更加可貴,像一位活生生的小老師一般,傳授我知識與智慧。啊!書我實在是太愛你了!

5 我與書的故事

「書籍是我們的精神糧食」、「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古到今,書就像是一艘船,帶領我們駛向智慧之岸,是書讓我們得到知識,是知識讓我們有了現在的美好生活,如果一個人沒有知識,就等於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我喜歡書,書陪我一直走到現在,可能我一輩子都離不開書。我這一生得到的第一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那是我讀一年級的時侯,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是寫在遇到危險時,應該怎麼做。有一天,小夥伴們來家裡玩躲貓貓,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藏身之處,我躲在衣櫃的一個小角落裡,用許多衣服蓋住自己,過了好久,一點動靜也沒有,我感到很吶悶,為什麼一點聲音也沒有呢?我剛想打開櫃子,發現門怎麼也打不開,原來小夥伴們故意把我關在衣櫃里,自己逃走了,我真是又急又慌。過了許久,我發現我的頭很暈,很想睡覺,突然我猛得想起,爸爸給我買得那本書中說過,要是被困在櫃子里,感到頭暈的話千萬不能睡覺,應該在櫃子的空隙里呼吸氧氣,如果你睡著了,說不定就會室息而死。我拚命地按照書里說的那樣,在空隙中呼吸空氣,突然我聽見了一陣開門聲,我知道媽媽回來了,於是我用力地拍打櫃子,拚命地呼喊:「媽媽、媽媽」,媽媽聽見後飛快地奔上樓上,把我從櫃子中解救出來。

幸好,當時我讀了那本書,否則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以後我要讀更多的書,吸取更多的知識,好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順利地前行。

6我和書的故事

我喜歡看書,對我來說,看書就和吃飯一樣。我一天不吃飯,肚子會餓,一天不看書,腦子也會餓。所以每天,我除了飽飽地吃一頓飯以外,還要美美地看一本收,我孜孜不倦看看書,不斷地吸取著書里的精華,來填飽我「飢餓」的大腦。

我喜歡看書,我看書的速度極快,一本厚厚的書,我1個小時就看完了,因此,家裡的書早就被我看過幾百遍了,你隨便說一個題目,我都可以把整個故事原原本本地講給你聽。家裡沒書看了,我就到姐姐身上打主意,我把姐姐高考用的《備考金點》、《話題作文》……給「偷」了過來,看完了,我又神不知鬼不覺得把它們送了回去。我喜歡看書,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我都可以看書。每次上廁所我總不忘帶上一本厚厚的書。一座下來,我就把廁所的臭味、老師的話、媽媽的批評,拋在腦後了,如痴如醉地看起書來。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我,直到把書看完,我才發現自己已經在廁所里待了好幾個小時。媽媽等我吃飯,都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而我竟全然不知,只好低著頭下樓,等著挨媽媽的批評。雖然這種事情已經發生了好幾百回,但當我拿起書本的時侯,就又把媽媽的話拋在了腦後。

這就是我和書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但大家可千萬不要學我,因為那樣你會挨批的。

7我和書的故事

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一個陌生的聲音對他說:「撿幾塊石頭吧!明天,你會既高興又懊悔。」商人撿了幾塊石頭繼續趕路。天亮了,他掏出石頭,發現它們都變成了寶石!商人無比高興,可過了一會兒,他卻很懊悔。高興的是:石頭變成了寶石;懊悔的是:撿得太少了。

讀書也如此。我們今天讀的書,明天就會變成一筆財富,但在你覺得自己讀的書已經夠多了,不去讀了,可是在將來的某一天,你就會覺得自己讀得太少了。

我很愛看書,讀書帶給我的好處越來越多,我從不為作文發愁,平常語文考試常得高分……這都是讀書的功勞。如果我當初不愛讀書,恐怕我不會是今天的優生。在感謝讀書給我帶來的收獲時,我也會同那個商人一樣懊悔。有時,老師問我們某本書中的內容時,我恰好沒看過。那時我反復在想:當初應該再多讀一些書。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每當此時,我就告訴自己要讀更多的書。

我為什麼那麼愛讀書?因為:

讀書使我視野開闊。我沒有去過非洲,沒有到過南極,但我卻領略到非洲大陸的美麗風情,為南極的冰天雪地深深陶醉,這是因為讀書讓我身臨其境。

讀書使人們情趣高雅。清晨,當我在縷縷陽光中會吟誦那一首美麗的小詩時,我會感覺花瓣兒正悄悄地在我心中綻放,心情頓時舒暢。

讀書使我們思想深隧。它幫助我們在別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當我們在閱讀時,已經把別人的智慧「偷」過來裝進自己的腦袋中。多好!

讀書真讓人受益無窮!所以,請你們在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中,務必抽出一點時間來讀書。別忘了,「書是奇跡」。如果你也想讓自己的生命發生奇跡的話,那就去讀書吧!為了明天不懊悔,讓我們一同進入書的寶庫中,去撿那一顆顆耀眼的寶石吧!
答被採納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Ⅶ 關於絲綢之路的作文400章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葯、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卜、芍葯、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貿易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古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東岸.長安是漢、唐都城,各地絲綢集中於此組成駝隊,用數月甚至數年,經甘肅河西走廊敦煌一帶進入新疆.然後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條主要線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和田(古代稱於闐)抵莎車,越帕米爾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古稱高昌)、焉耆、庫車(古稱龜茲)、喀什(古稱疏勒)翻越帕米爾;三是北道,經哈密(古稱伊吾盧)沿天山北麓過吉木薩爾(古稱北庭)、伊犁(古稱阿力麻里)出境,西抵裏海沿岸.
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內蜿蜒萬余里,代代相傳.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僧侶不畏艱險,奔波於此道;無數將士為保衛它的暢通,灑下斑斑血跡,方使這條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絢麗綵帶,傳送人類古老文明的萬里長橋.歷史上的興衰在沿途留下無數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廟等,也有無數的寶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們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鎮,幾乎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現代城鎮的建設煥發了絲綢之路的生機,古城與現代城鎮既有空間、時間、距離,又彼此相連相依,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規律.位於最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新城與石頭城相連,最低窪的吐魯番城與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麗牧場的烏魯木齊如今成為現代大都市.當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在新疆廣闊無垠的土地上旅行,訪古探幽,體味絲路城鎮新貌,博覽濃郁的民族風情.

Ⅷ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500字

絲綢之路的故事(一)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乾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故事(二)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