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明成語的小故事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Ⅱ 關於文明的小故事,只要100字左右
程門立雪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版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權。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Ⅲ 關於文明的小故事,現代的,100字以內
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版梨子。有一權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程門立雪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Ⅳ 關於文明禮儀的成語故事
舉案齊眉、孔融讓梨、程門立雪。
舉案齊眉 :
東漢書生梁鴻讀完太學回家務農,與縣上孟財主的30歲女兒孟光結婚,婚後他們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區隱居,後來幫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給梁鴻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眉來眼去,夫妻十分恩愛。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程門立雪: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Ⅳ 關於文明的成語典故
負荊請罪 (勇於認錯賠罪)
藺相如已經擔任上卿,位置在廉頗之上。廉頗不高興,他想要侮辱藺相如一番。藺相如知道後,時常避開與廉頗會面。藺相如對別人說:「秦王不敢加兵來打趙國的原因是怕我們兩個。如果我們因私爭斗,怎麼保衛國家?」廉頗聽說了,裸露著上身,背負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兩個人最終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曾子殺豬(誠信)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麼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囊螢映雪(勤奮好學)
車胤年輕時家庭貧困,不能經常買油點燈,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經常捉幾十隻螢火蟲裝在細密的網兜里,當作讀書的燈光,所以,不但長大後以「機悟敏速」而享譽一方,並且在當時以出身貧寒而博學多才知名於世。又據《尚有錄》記載:「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映雪讀書。」這兩個晉代人,雖然都家貧無油點燈,但一個夏月囊熒,一個冬月映雪,刻苦攻讀,所以最後都成為當時的著名學者。
鷸蚌相爭(團結友愛)
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馬革裹屍(愛國)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然而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百善孝為先(孝順)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不貪為寶(廉潔)
魯襄公十五年,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寶玉,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說:「我把它給玉工鑒定,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你把寶給了我,當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不如各守其寶。」
宋人見子罕堅辭不收,只得實言相告道:「小民若是留下寶玉,會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
於是,子罕命一位玉工對這塊寶玉進行了雕琢,送到市場上賣掉,把賣玉的錢交給宋人,然後派人護送他回家。
簞食瓢飲(艱苦樸素)
孔子經常用顏回的行為,來教育其他弟子。一次,他抓住顏回的飲食起居問題,說道:「顏回用竹器盛飯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簡陋的小巷,這是別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他依舊快樂,多麼高尚。」形容生活儉朴,安貧樂道。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學海無涯,不要自以為是)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有一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麼蟲子?」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天很快黑了,馬紹良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息,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馬紹良聽了,心裡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嗟來之食(一方面做人要有骨氣;一方面不要歧視他人)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舉案齊眉(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禮貌,很平等)
這是漢時梁鴻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當丈夫梁鴻回家時,妻子孟光就托著放有飯菜的盤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為了表示對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視丈夫的臉,總是把盤子托的跟眉毛齊平,丈夫也總是彬彬有禮地用雙手接過盤子。
洗耳(比喻清高)
上古時代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穎水邊去,掬水洗耳。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里,這時正巧牽著一條小牛來給它飲水,便問許由干什麼。許由就把消息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的不幹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造成名聲,現在惹出麻煩完全是你自討的,還洗耳恭聽什麼耳朵!算了吧,別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虛懷若谷(虛心,心胸開闊)
《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最大的聲音反而聽不見,最白的東西反而有污點。整天穿金戴銀的人恐怕不一定真有錢;柔弱的人不一定膽小;糊塗的人不一定真傻。聖人的胸懷空虛得好像天地間的風箱,又好似山間的低谷,無邊無際。所以他對自己從沒有過自滿。因為低谷容易充滿,而高嶺容易失去。只有匯小溪、納百川才能成為江海湖泊。
孔融讓梨(謙讓)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程門立雪(尊師重教)
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想要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
一諾千金(說話算數)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大義滅親(不偏袒,公正嚴明)
衛庄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為朝歌大害。當時老臣石碏為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他幾次勸庄公管教約束州吁,但庄公不聽,州吁作惡日甚。石碏子石厚,常與州呈並車出獵,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鎖入房內。庄公死後,姬完繼位,稱衛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為,告老還鄉,不參朝政。公元前719年,州吁聽計石厚,害桓公奪位。州吁、石厚為制服國人,立威鄰國,就賄賂魯、陳、蔡、宋待國,大征青壯年去打鄭國,勞民傷財。當時,朝歌有民謠雲:「一雄斃,一雄尖,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州吁見百姓不擁戴自己,甚憂。石厚又讓州吁去請其父石碏出來共掌國政。州吁派大臣帶白壁一雙、白粟五百鍾去請。石碏拒收禮品,推說病重回絕,石厚親自回家請。石碏早想除掉禍根,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現在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石碏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派人事先送到陳國。血書寫道:「我們衛國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為,但我逆子石厚助紂為虐,罪惡深重。二逆不誅,百姓難活。我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現二賊已驅車前往貴國,實老夫之謀。望貴國將二賊處死,此乃衛國之大幸!」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有深交,見血書,奏陳桓公,桓公命將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斬首,群臣奏:「石厚為石碏親子,應慎重行事,請衛國自己來問罪」。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吁之兄)就位(即衛宣公),又請大臣議事。眾臣皆曰:「州吁首惡應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從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國,見父後再死。」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
Ⅵ 關於文明禮儀的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 要四字成語的
程門立雪孔融讓梨
Ⅶ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一、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預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四、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