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朋友美德的故事大全
『壹』 小學生傳統美德故事
叮鈴鈴…」,8月日早上7點多,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一大早,會是誰呢?奶奶猜是媽媽,我說不會,因為媽媽的暑期生活提前結束了,20號就已經正式上班了,又顧不上我了,所以我又住爺爺、奶奶家,和爺爺、奶奶做伴了。正當我納悶時,只聽奶奶緊張地問:「怎麼會的?昨天還好好的,是不是很嚴重?」「是誰病了?」我從床上坐起來問。奶奶掛斷電話,一臉的緊張和著急,原來是媽媽的眼睛感染了,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估計是急性角膜炎。
盡管奶奶在電話中已叮囑媽媽馬上去醫院診治,但她仍然不放心,撂下家務直奔醫院。她們從醫院回來後,奶奶每隔一小時便給媽媽點一次眼葯水,還「命令」媽媽躺著休息,不準看書或者做事了。奶奶主動承擔了家裡所有的活:洗衣、做飯、拖地……還四處打聽治眼疾的「偏方」。閑下來時,也不忘安慰媽媽。因為媽媽老是擔心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的話,新學期她就無法正常工作,那該多麼麻煩呀!
這一切我看在眼裡,暖在心裡。奶奶與媽媽之間的這份深厚感情超越了婆媳之情,我想即便是母女之間也不過如此吧。感動之餘,我主動學會了點眼葯水,陪伴在媽媽身邊,成了她的貼身「勤務員」。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的悉心照顧下,媽媽的眼睛終於在開學初恢復了正常。
眾所周知,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上兩個發生在我家的小故事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當然,這只是我家日常生活中的兩段插曲兒,類似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我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感到無比幸福與自豪,對努力創造了這一切的長輩們滿懷感激。願我家的文明禮儀之花四季常開,希望文明禮儀之花開遍千家萬戶,永駐你我心間!
『貳』 小學生美德故事
1910年初秋,11歲的毛澤東孤身一人外出求學,臨行前給父親留了詩一首:「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向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他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在求學期間,他不僅孜孜不倦地學習課本知識,而且做到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事事關心」使毛澤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他立下了救國救民之志。正是在少年時立下的志向激勵下,毛澤東一步一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領導黨和全國人民創建了新中國。
古人雲:志當存高遠,心應容九州。遠大的理想是人前進的動力,惟有立志方能立身。在志向這一精神動力的推動下,人們才能披荊斬棘,自強不息,奮進不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愈挫愈勇,到達自己光輝的頂點;才能用自己的真與誠、勤與奮、血與汗澆灌出燦爛的理想之花。反之一個人如果鼠目寸光,胸無大志,只會追名逐利,為個人的蠅頭小利而奔忙,那他就難以找到人生的坐標,最終庸庸碌碌度過一生。
我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應以毛澤東少年立志的事跡為榜樣,同時學習身邊勵志成才的先進事跡,樹立崇高的理想,把祖國與人民的利益與個人理想結合起來並付諸實踐。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是古人的鴻鵲之志。今天的我們更應有超越古人的志向,以便在這充滿希望的新世紀,在這令人振奮的理想年代,乘長風,破萬里浪,做新世紀的接班人。
『叄』 有關古代小孩子傳承中華美德故事篇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簡短寫幾個
1.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
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
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
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毛主席尊師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
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
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
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3.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
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林則徐面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
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4.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
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
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
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
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5.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
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
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
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終於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伍』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大全
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有、後羿射日、少年柳公權、孔融讓梨、孟母三遷、樊噲闖宮、諸葛恪得驢、荊軻刺秦王、解鈴還須系鈴人、硬漢子董宣、緹縈救父、季扎還願、管鮑之交、暖不忘寒、明山賓賣牛。
『陸』 小學生暑假美德故事
誠實守信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故事(二)傳統美德——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准,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故事(三)傳統美德故事——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3,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故事(四)傳統美德故事——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面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會計畢業論文下載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故事(五) 傳統美德故事—— 毛澤東尊師美德故事
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於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於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畢業論文格式下載nbsp;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故事(六) 傳統美德故事——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
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故事(七)傳統美德故事——蘇武牧羊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一位漢使在經歷了19個不平凡的年頭後,又重新站在了大漢的大殿之上,他悲喜交加。這位就是「留胡節不辱」的蘇武。下面就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吧。 漢武帝晚年,漢和匈奴間在經歷多年戰爭後,正在醞釀重歸和好。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 ,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但就在完成任務准備回國之際,因為意外受到了一次刺殺單於行動的牽連,蘇武一行被扣留了。面對單於的威逼利誘,蘇武始終保持漢使的尊嚴,不辱使命。最後單於無可奈何,就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 ,給了一群公羊,說什麼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蘇武回去。 北海,人跡罕至,荒原千里。為了要生存下去,回漢朝復命,蘇武經常從野鼠穴內掘取「草實」充飢。漢節??漢武帝賜予的杖子,代表漢民族身份 是他唯一的夥伴。白天,蘇武依它為杖,屹立在風雪中牧羊;晚上,又與它同床而卧,度過了一個個漫漫長夜。經年累月,漢節上的毛全都脫落了。一天,他在長安的一位老朋友李陵,突然來到北海。原來,李陵在蘇武出使的第二年因兵敗投降了匈奴。這次奉了單於的命令來勸蘇武投降。他對蘇武說:「自打你出使以後,你的母親和一兄一弟都已相繼死去。後來聽說你妻子也改嫁了。兩個妹妹和三個孩子又不知存亡。你還留戀什麼??人生短促,你何必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罪,願你聽我的話,不要再固執了。」李陵的投降,使蘇武非常氣憤,他說:「我早已把自己當作死在這里了,如果你一定要我投降,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李陵只好嘆息而去。在北海,蘇武度過了十九個年頭。風沙撕破了他的衣服,歲月染白了他的須發,凍餓練就了他一副硬骨頭。蘇武崇高的氣節,受到了匈奴族廣大人民的尊敬。 昭帝初年,漢朝與匈奴和親,漢朝遣使要求接回蘇武,單於詐言蘇武已死。後來,漢使按蘇武隨員常惠的計策對單於說:「漢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獵的宮苑 射下一隻雁,雁足系有帛書,說蘇武現在北海。」單於大驚,才不得不允許蘇武等九人隨漢使一道歸來。 蘇武保持漢節,不屈服於匈奴貴族的任何威脅與利誘,代表了漢族和匈奴族人民要求平等聯合,反對民族壓迫的共同願望。因此,蘇武牧羊北海的事跡被人們編成歌、劇、故事,廣為流傳。 故事(八)傳統美德故事——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終於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故事(九)傳統美德故事——完璧歸趙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想把美玉占為己有,便派人送信給趙王,騙他說秦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
趙王想將寶玉送給秦國,卻擔心秦國不履行諾言;想不給,又怕得罪秦國。同大臣們也商量不出一個結果來,想找一個適當的人出使秦國,一時又找不到。這時,一個叫繆賢的大臣推薦自己的門客,說他可以擔當出使秦國的任務。這個門客就是藺相如。他見到趙王後,主動提出拿著寶玉出使秦國,並表示:秦國把城池割讓給趙國,我就把玉留在秦國;秦若不給城,我一定把寶玉完整無缺地帶回趙國。「臣請完璧歸趙。」趙王點頭同意了。
藺相如來到秦國謁見了秦王,並獻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滿心歡喜,愛不釋手,傳給大臣和妃嬪們觀看,壓根兒不提劃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並無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塊美玉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信以為真,便命侍臣將璧傳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後退幾步,背靠柱子,憤怒使得他的頭發豎起將帽子頂起。他說:「大王只顧觀賞寶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見您並無誠意,所以我將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這根柱子上,這塊寶玉也一塊兒撞碎。」秦王怕寶玉真的撞碎,趕緊道歉,並派人將地圖拿來,裝模作樣地將准備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給藺相如看,還答應過幾日舉行盛典,正式迎接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設騙局了。當天夜裡,便叫手下人穿著破衣服,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我看大王並無誠意,因此早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我並不是想違約,秦國比趙國強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態,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趙國一定不敢不將寶玉拱手相送。我知道這樣做是欺騙了您,請您把我煮死吧!不過,也請您先好好考慮一下該怎麼做。」
秦王惱怒萬分,但又無可奈何,心想,殺了他不但得不到寶玉,還把秦、趙的關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
「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故事(十)傳統美德故事——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