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生讀書的故事
1. 小學一個關於讀書的故事
關於刻苦抄讀書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裡,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2. 有關讀書的故事
兒時,當別的小夥伴爬樹嬉耍時,我卻對家裡那幾本厚厚薄薄的書發生了興趣。
那時所接觸的書類極少,僅限於幼兒園里那幾本圖文並茂的畫冊和爺爺給買的幾本童話書。除此之外,就是姐姐的語文課本和幾本作文書。現在想想,那時能看到的書真是少之又少,嘆息之餘又不免對自己當時看書的認真勁所感動。
上了小學後,明顯地對語文發生了興趣。每借到一本書,尤其是記敘類的故事書時,那真可以用如飢似渴來形容。有的小夥伴父母給買了很精緻的童話書,他們不看,反而是在我們幾個女生的央求下,借來急急翻閱,一睹為快。姐姐的兩本作文書,裡面的文章內容我幾乎都能復述下來了,因為那時整天沒事就翻看,又加上書少,一個故事看了幾遍也不嫌煩,漸漸地就達到能復述的程度了,而且這兩本書在我以後初學寫作文時,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那時很愛惜書,尤其是新發的書,一到家就用書皮包起來,當然是手巧的姐姐代勞。甚至當時幾個玩伴還時不時比比誰的書更新。現在想想,也算是記憶中值得珍藏的有趣的一頁吧!記憶中還一直閃現著這樣一幕,姐妹兩個擠在一張書桌上看一本名叫《金玉鳳凰》的童話書,上下冊,厚厚的兩本書。每天晚上幾乎必讀,因為是姐姐好不容易從她們初中的圖書館里借來的,據說當時借的人很多,所以兩人不免特別珍惜。當然主讀是姐姐,我這個湊熱鬧的漸漸地也產生了興趣,成了固定的跟班。甚至在當時容易停電的情況下,點上蠟燭,繼續借著燭光夜讀。裡面的幾個故事還隱隱約約記得,好像是類似於《一千零一夜》,有桔子姑娘等等自成章節的小故事,每次故事一講完,那個人一開口講話,那鳳凰就飛走了,那人就必須歷經千辛萬苦去回頭找它。想到這兒,忽然又記起了高中一位特別刻苦、認真的女同學,在高二時,因為自己小時候老是玩耍,幾乎沒讀過童話,而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從圖書館借童話書補讀。現在想想,特別感謝姐姐,在我兒時的讀書歷程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時候,找出姐姐學過的語文書、思想品德書就可以消磨一上午。但是裡面有的不小心脫落了一張,接不上頭尾,也是很令我著急的事情。很多介紹名人軼事的故事就是從那裡面看到的,像愛迪生發明電燈等等。
兒時,對於「小說」這個字眼是很敏感的,老以為是禁書,不可以看的。甚至眾玩伴、同學都已達成共識,這種認知一直延續到了初中,經當時語文老師大力糾正和提倡閱讀小說才改正過來。但發生在小學時的一件事卻令我一直難以忘懷。那時,在鄰居妹妹家玩時,發現櫃子上有一本厚厚的書,當時一看這體積和裡面密密麻麻的字,就斷言是小說,因為大家根本無法從內容上分析,只能依靠純主觀的判斷。記得當時封面上畫的是嫦娥奔月,圓圓的月亮發出皎潔的光,還有幾縷白雲或是霧氣縈繞,朦朦朧朧的,煞是好看。當時忍不住翻開看了幾頁,當然是以一種極恐懼的心理背著妹妹看的。那是第一次看小說,發現小說也並不是很難懂,並且還挺有趣的。當我沉浸在這書中沒看幾頁時,被妹妹發現了,她驚異地盯著我說:「你怎麼看小說啊!」然後全然不顧我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毅然向叔叔「舉報揭發」了我,要明白,當時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多麼恐懼、害怕的事啊。但是叔叔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斥責我,而是很平常地翻了翻那本書。現在只記得妹妹問叔叔:「爸爸,這是小說嗎?」然後叔叔說:「是,是小說。」再然後就是妹妹一副勝利喜悅又兼嚴肅的神情說:「青青剛才看了,她看小說了。」最後,在我提心吊膽的驚恐中,妹妹把那本書重新又放上了。我舒了一口氣,以一種既留戀又不舍的眼光看了它最後一眼,我的小說閱讀歷程就這樣被「扼殺」在了搖籃中。
初中的時候,買的書很少,以借的居多。有時遇到一本好書,全班十幾位同學排著隊等著看,所以對閱讀速度要求很高。我可以一中午不睡覺,來全力閱讀它。現在回想起來比較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兩個中午把一本不是很厚的《花季雨季》讀完了。當然裡面的故事情節也是囫圇吞棗,不會深究下去。
初中可以說是我讀書生涯的「黃金期」,那時空閑時間也多,看的書也相對多些,但是由於書的來源問題,只能說是相對多些,涉獵的面多些,拓寬了一下視野。細想起來,量上也不是很多。那時上學放學就幾條路,幾乎看不到書攤,更沒有買書的想法。記憶中只是老師要求買作文書、字典時,才會去縣城的新華書店買幾本。中考那一年,語文老師提倡讀名著,要求人手一本,於是買了本高爾基的《母親》,但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認真讀,可能是「書非借不能讀」吧,反而借同學的書讀起來津津有味。
高中是在我們縣里最好的高中度過的,讀的書反而不是很多。一方面因為時間少了,壓力大了,另一方面是自己缺乏主動閱讀的意識,可以說是讀書的「斷層期」。雖說如此,但買的書卻漸漸多起來了,當然是從附近的一些小地攤、小書店裡買的。雖有盜版,我卻仍看得津津有味。當時有一個願望,買很多書珍藏起來,成為一個小書庫。但隨著在傳借過程中的流失,這個「宏偉的」計劃也就擱淺了。那時候,開始喜歡上了張愛玲,感覺她特別會講故事,很深刻,很完整,讀後人物形象讓人記憶猶新。還記得一篇《心經》講述女兒的戀父情結,讓我一中午哭得稀里嘩啦。三毛也著實讓我著迷了好一陣,關注三毛還得感謝我的同桌,是她從地攤上買的一本《三毛文集》讓我結識了三毛的文章。再後來就是很崇拜余秋雨,他的文章中那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常常讓我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來到大學後,很喜歡那寬敞明亮的圖書館。搬來西校區已將近一年,仍會時時回憶起東校閱覽室那透明的落地窗,當我在桌上讀書時,幾縷陽光就透過它斜斜地照射到我的身上,一種溫暖而舒適的感覺。然而,也常常會在學期末,望著圖書架上那一本本早就想讀而沒有讀的書,心生感慨,自己讀的書太少了,同時鼓勵自己以後要加油……
回想了這么多關於讀書的點點滴滴,一種幸福感盪漾在心中。讀書,特別是讀自己喜歡的書,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讀書的道路仍在延伸,讀書的故事仍在繼續……
3. 關於讀書的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東至海地區)人出身農家專祖父、父親世代都屬農民傳匡衡卻喜歡讀書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過來匡衡想出法子貼著鄰家牆上鑿穿孔洞偷點光亮讓鄰家燈光照射過來捧著書本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叫孫敬人從小勤奮好學每天晚上學深夜了避免發困用繩子頭拴柱頭發頭拴房樑上戰國時有名叫蘇秦人想干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總愛打盹於自己打盹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下提精神孫敬和蘇秦故事感動了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精神
4. 小學作文讀書的故事
[小學作文讀書的故事]小學作文讀書的故事1.我的讀書故事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小學作文讀書的故事。從上幼兒園中班起,我就喜歡書中的故事,可惜,不認識字,只能看看圖,再後來,我就死纏硬磨媽媽,要媽媽給我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故事,媽媽只得每天晚上給我讀一個故事,我聚精會神地聽,隨著故事情節而想像。雖然媽媽讀了,可我覺得一點也不過癮,非常想讓媽媽給我多讀幾個故事,媽媽卻說:「小孩子的睡眠才是最重要的,等你上小學了,可就沒這么多時間睡覺了。」聽了媽媽的話,我真想早點上學,識字、自己看書,再也不要依賴別人。
上完一年級,我已經認識不少字了,於是我逐漸減少讓媽媽讀故事的次數,開始自己看書。我覺得自己看書比別人讀給自己聽還要快樂。麻煩又來了,媽媽只給我每天晚上看半小時書,我很苦惱,想媽媽哀求多次,媽媽就是「頑固」,唉,沒辦法埃於是我每天上學時,偷偷帶課外書,有《一千零一夜》、《我的第一本安全護照》等,這些書帶漢語拼音,我讀得省勁。到二年級,我會帶《紅櫻桃童話》、《金波童話》等一些著名的童話。現在我三年級了,我經常看一些小說、散文等。
一天,我做完所有作業,已經十點多了,媽媽大聲對我說:「不要看書了,快上床睡覺去。」我也大聲說道:「不行,我要看書!」媽媽生氣了,說:「要不然以後不許你看課外書。」一聽到這話,我只好假裝「投降」,收書,關燈,睡下。人在床上心想書,怎麼也睡不著。我等爸爸打呼嚕、媽媽進入夢鄉後,我又悄悄地爬了起來,看起了書來。還有幾次也是這樣偷看書,有時我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我有時做夢都在看書。
一次,我作文得了一個「優」,我高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爸爸,他們開心極了,對我說:「你真棒」。我說「這都是我平時看課外書的好處呀!」爸爸媽媽異口同聲地說:「那以後我們全家就一起讀書,讓我們成為一個充滿知識的家庭。」現在,爸爸專心讀法律書籍,媽媽讀小說,我讀童話-------
2.我與讀書的故事
我不可失去的夥伴——書
徜徉在書的世界,尋覓書中的「如顏玉、黃金屋」讓書帶你領略保爾的堅毅於頑強,讓書帶著我們輕輕叩響知識的大門吧!
上小學的我,剛學會了拼音,就在家裡的書架上尋覓與自己「合胃口」的精神糧食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格林童話》,就高興的愛不釋手,小學二年級作文《小學作文讀書的故事》。那時的我,腦子里只裝得下買火柴的小女孩,那悲慘的生活。是童話讓我懂得壞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在我的生活中,人生中必然經歷的坎坷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增多,比如因為和朋友吵架而傷心,因為成績下降而沮喪,因為得到父母的批評而失意。在這些困難的壓迫下,我的人生一下子變得昏暗了。
我幸運地遇上了一本好書,書中主人公那堅強不屈的品質所打動,他的精神我覺得應該值得學習,他就是保爾,他的堅強鼓勵著我繼續面對困難走下去。
時光荏苒,我手中的書也跟著歲月變厚。我一直戀戀不忘的是桃園結義中的豪言壯語,「精忠報國志,飛馬陣前馳……」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許多高尚的人在交談」。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凈化人的靈魂。我捧著《古詩文遜細品著,彷彿漫步在古詩苑中,體會著李白對朋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惜別之感,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文天祥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慨所體現的愛國忠心,感受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的意境,心胸頓時海闊了許多。
一本好書,我覺得它就象你的知己,它能改變你的一生,給你無比的勇氣,驅走懦弱的魔鬼。一次,我考試考砸了,被爸爸罵了,那時,我真想不在讀書了,因為,家長們總把分數看得很重很重,在這時,我的眼前出現了保爾的身影,我又一次找回了自己的勇氣,
在一天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瀉進了我的書桌,溫柔的照在我的書上,同時也令我若有所思。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我品味著那一篇篇優美的散文,彷彿一股甘露流進我的心裡,滋潤著我疲憊的心田;遨翔在小說的天空中,體驗主人公同樣的生命旅程,使我倍感深刻;品嘗著先哲們的睿智和超凡,使我看到人生另一面,明白到做人的種種道理……
每一本好書,他們都為我的「灰色空間」刷上了彩色,我的生活從此擁有了紅橙黃綠青藍紫。
我愛埋頭鑽進書中的世界,做一個旅行者,跋涉於無邊無際的書山,尋求慰藉,繼續我的書緣。讀書使我快樂,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讓我成長的路上到處充滿鳥語花香。書,我這默默無聞的朋友!我的成長離不開你,我願用一生去讀你,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5. 關於讀書的小故事
讀書苦,讀書累,作業做得晚又累。
6. 關於讀書的故事
顧炎武自督讀書來
「天下興亡,匹夫有自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