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海迪熱愛生命300字的故事
① 關於張海迪、霍金熱愛生命的故事,簡短點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1992 年中國作協莊重文學獎;
1994 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7 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 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 年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 年全國第三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1999 年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
2002 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 年 12 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
2003 年 10 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後,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一個讓我深深震撼的人!
不知早在什麼時候我就知道他患有我們常人幾乎忍耐不了多久的病----」 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因為醫生曾說「只要得了這種病的人最多不會活過2年!」,雖然霍金只剩下右手的一個大拇指能夠操作了。全身只有三個手指會動,通過一個手指來「說」!但他卻是醫學上的奇跡!
也不知他的心中是怎麼想的總之他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乏味的腦力勞動!
幾年下來他克服了種種困難!不顧艱辛的編寫倫理宇宙,倫理黑洞,倫理大爆炸!的書籍,但是我們值得一注意的是,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來動,他的秘書曾私下對別人講,他寫一篇1小時的演講稿需要3天的時間,打一段話需要近乎一個小時!
但是令人驚訝的霍金堅持下來了!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冊冊的書籍出現在我們世人的眼前——《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間簡史續篇》、《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時空本性》、《果殼中的宇宙》
要知道這是他一個人,坐在一個40年都沒有離開的輪椅上,用僅可以動的一隻手指在一個小小的滑鼠上來編寫出來的!
不久以後社會漸漸的開始注意上了他!各行各業的人開始漸漸的認識上了他!他漸漸的走上了講台,為社會演講,為那些熱愛物理,熱愛科學的人演講,雖然他所發出的是「機器合成音」但他依舊吸引這許多人!慢慢的一個一個獎項來到了他的身上!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成為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我崇拜他!
但是當我們崇拜完了他我們也是否應該靜下來想一想,如果連一個全身癱瘓,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動的殘疾人都可以成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那我們這些正常人是否可以做的更出色?我們有健壯的雙腿、這可以為我們節約許多生活上自理因自理而浪費的時間,我們有靈活的雙手、可以為我們節約許多因為打字所浪費的時間,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比霍金在身體方面上強。但是我們卻從來都沒有為此感到欣慰!
同學們讓我們快點抓緊時間學習吧!不要再浪費時間了,我相信我們會比霍金還要更加出色!
(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50多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地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回
② 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30字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並陸續出版了多部作品。
③ 關於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④ 張海迪的熱愛生命的故事
熱愛生命的殘疾人——張海迪
張海迪,女,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親,下放聊城農村,給孩子們當起教書匠。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始終對人生充滿信心。0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萬字的應與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戶》、《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還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了三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前,這個獎項還從未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
我要學習張海迪姐姐那種面對困難、挫折,鼓起勇氣面對生活,有勇氣就有希望。今後我們應該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使生命穿越時空,成為永恆。
⑤ 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不少於400字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二)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⑥ 要簡短的張海迪,石鐵生熱愛生命的故事
熱愛生命的殘疾人——抄張海迪
張海迪,女,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親,下放聊城農村,給孩子們當起教書匠。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萬字的應與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戶》、《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還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了三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前,這個獎項還從未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
我要學習張海迪姐姐那種面對困難、挫折,鼓起勇氣面對生活,有勇氣就有希望。今後我們應該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使生命穿越時空,成為永恆。
⑦ 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麼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7)關於張海迪熱愛生命300字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位耿大爺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
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⑧ 張海迪的熱愛生命的故事,50-80左右
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因而也是寶貴的。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於他一生活得有沒有意義。
就說人人皆知的一位殘疾女孩——張海迪,她從5歲開始,就患了脊椎血管瘤,導致其胸口下面全部癱瘓。就這樣,張海迪從5歲開始,就在輪椅上度過。張海迪的父母不忍心看張海迪就這樣倒下去,背著小海迪走南闖北,尋找名醫來為她醫治。對生命充滿了期望的張海迪更是不甘心。張海迪為了治好自己,承受著針扎刀割的巨大痛苦,但她並沒有就此放棄,仍然堅持著。哪怕只有一線希望,她也要堅持到底。最終還是徹底失敗了。但張海迪仍沒有因癱瘓而向病魔屈服。恰恰相反,她不但沒有倒下,還自學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另外還學了日語、英語、德語,還有世界語,還學了醫學。她當過醫生,翻譯了10萬字英文小說,寫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
張海迪對生命充滿了希望,十分珍惜這有限的生命。人們說得了這種病的人最多活不過27歲,可她卻活到了現在——53歲,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張海迪的生命是重於泰山的呀!
張海迪的精神實在可貴,現在有的同學有著一個健康的身體,卻不好好學習,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應該向張海迪學習,珍惜生命,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⑨ 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
張海迪童年的故事有感
張海迪生於1955年,小名玲玲,山東濟南人。5歲因患脊髓管瘤,高位截癱,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並獲得了碩士學位。1983年張海迪走上創作文學的道路,後成為山東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並且是山東作家協會副主席。
5歲時張海迪因患脊髓管瘤而不能上學,但她非常想學習,恨不得跳出病魔的「控制范圍」。一天玲玲終於挎不住心中的渴望,她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話剛說完,媽媽的眼淚奪眶而出:「孩子,媽媽和爸爸會讓你學到知識的!」玲玲不能上學,家裡又請不起教師,媽媽爸爸下班後便親自教她。
有一次,她感到非常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家庭作業),就對媽媽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做行嗎?」媽媽卻正重地對她說:「今天的事今天做完。」聽了媽媽的話,玲玲明白到學習貴在堅持和自覺,絕不能拖拉。
學習知識的決心讓這位鋼鐵戰士傲視一切苦難,經過多年的努力,張海迪不但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能翻譯許多長篇小說;不僅能夠像其它人一樣學習豐富的知識,還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給了無數奮進中的人以無盡的力量。
在我們周圍,還有許許多多個像張海迪的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做一個生活強者!
⑩ 張海迪熱愛生命故事的啟發是什麼
天降雄才濟亂世,
不屑達貴隱山林。
辭王爵金淡泊志,
渭水獨釣樂逍遙。
莊子的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沒能力兼濟天下時就安分守己獨善其身,努力完善提高自己,有能力兼濟時就應毫不猶豫地幫助該幫助的人。
自由人人嚮往,閑雲野鶴的瀟灑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痴狂。鄙棄權貴、淡泊隱退是智者的美德。紙罪金迷的生活是糜爛的日子,真實輕松的日子是充實的生活。莊子的超然出世讓人敬佩,陶公的歸去來兮令人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