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文用字小故事
① 語文小故事
這是個真事,我在幾年前的法制報上看的:一個人到商店買斧子,他讓營業版員開票報銷。權營業員開的是,買爹頭一把,單價五元,他一看很生氣,不過沒說什麼,只說同志,斧子的斧寫錯了。營業員一看忙說對不起對不起,重開。那人一看票上開的是「買爺一把,單價五元」。他這時忍無可忍了,拿起那把斧子,砸爛了櫃台。打起官司了。
② 語文的小知識或有關語文有趣的小故事,要短小!來多點
騾子嘴裡填泥沙
騾子有個壞毛病,若是發起性子來,四隻腳便像上了釘子一樣,一動不動,無論主人怎樣鞭打,騾子還是一步也不肯向前走——這就是所謂的「騾子發脾氣,四蹄不挪地」。
要是騾子的主人是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死拉硬拽與騾子斗脾氣——這於事無補不說,騾子還可能會狠狠地「獎勵」主人一個響蹄。
但換作有經驗的主人,情況就不會這樣了——他既不會拿鞭子打它,也不會拚命拽它,他只會很快地抓起一把泥沙,塞進騾子的嘴巴里。有人會好奇地問:「騾子吃了泥沙,就會乖乖地繼續往前走了?」
不是這樣的,騾子是不會吃泥沙的,它會很快地把滿嘴的泥沙吐個一干二凈,等到吐完了,騾脾氣也收斂了,然後,在主人的驅趕下,又老老實實往前走了。
這把泥沙這么神奇,居然能治騾子的犟脾氣?
道理很簡單,嘴裡填沙足以讓騾子很不舒服,它著急處理口中的泥沙,忘記了自己剛剛生氣的原因。這種塞泥沙的做法,只不過是轉移它的注意力罷了!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人去笑還在
——一則妙趣橫生的相聲謎
馬三立先生已經故去,在懷念他為人們留下的美好回憶時,總忘記不了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紀念他。
河北謎家扈進標曾編過這樣一則馬三立先生的相聲小段《找糖塊》的「相聲謎」,不妨說來聽聽:
這曾是馬三立先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電影院中,電影開場了,影院內一團漆黑。一位老人彎著腰直往腳底下摸,鄰座問他摸什麼?他說:「找糖塊。」眾人皆不耐煩地勸他甭找了,即便找到太臟也不能吃了。
「不行!我的牙在上面呢。」老人急得喊了起來:「誰的腳上粘住了我的牙?」
可以以老人所喊「誰的腳上粘住了我的牙?」猜出一句四字成語。
謎底真的好可笑,是「何足掛齒」。有趣吧?
一隻破水桶的啟示
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隻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隻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日復一日,農夫天天只能從河裡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經過兩年的失敗之後,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它說:「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的路沿上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漏,於是在你的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我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它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麼會有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我們每個人都好比那隻有裂縫的桶,各自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倘若我們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懂得發現對方的長處,並且能夠揚長避短,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和豐富多彩。
③ 有關語文的小故事
胡適之的故事
胡適之先生是鼎鼎有名的名人。胡適之四歲開始讀古詩,六歲上版私權塾開始背古文;到了九歲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說了;十一歲,他的老師就正式教他讀古書。老師教給他第一本書是《資治通鑒》,當年他就讀完了。到十三歲他又把《左傳》讀完了。至此,大概一輩子要用到的中國書他都讀過了,以後就是復習、綜合、創造。
胡適之接受這種教育,他沒有變成書獃子。後來的記憶也很好,英語學得很快,十九歲考公費留學,二十歲出國,二十七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哲學博士,二十八歲回北京當北大教授。不到三十歲全國聞名。他憑什麼全國聞名?就憑13歲以前讀的古書。也許他留學期間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影響,他在成名之後,卻建議我們的教育部,不要再讓兒童讀古文。從此,中國不再有胡適之。
胡適之是讀古書長大的。其實現代的一批文化大師和學者,像魯迅、林語堂、梁實秋、朱自清、錢鍾書、沈從文、老舍、徐志摩......哪個不是讀古書長大的?
④ 語文小故事,100,200字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人去笑還在
——一則妙趣橫生的相聲謎
馬三立先生已經故去,在懷念他為人們留下的美好回憶時,總忘記不了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紀念他。
河北謎家扈進標曾編過這樣一則馬三立先生的相聲小段《找糖塊》的「相聲謎」,不妨說來聽聽:
這曾是馬三立先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電影院中,電影開場了,影院內一團漆黑。一位老人彎著腰直往腳底下摸,鄰座問他摸什麼?他說:「找糖塊。」眾人皆不耐煩地勸他甭找了,即便找到太臟也不能吃了。
「不行!我的牙在上面呢。」老人急得喊了起來:「誰的腳上粘住了我的牙?」
可以以老人所喊「誰的腳上粘住了我的牙?」猜出一句四字成語。
謎底真的好可笑,是「何足掛齒」。有趣吧?
一隻破水桶的啟示
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隻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隻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日復一日,農夫天天只能從河裡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經過兩年的失敗之後,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它說:「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的路沿上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漏,於是在你的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我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它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麼會有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我們每個人都好比那隻有裂縫的桶,各自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倘若我們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懂得發現對方的長處,並且能夠揚長避短,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和豐富多彩。
⑤ 趣味語文小故事50字
巧問妙答
法國作家雨果寫完名著《悲慘世界》後,將書稿寄給一個出版商。稿子寄出很長時間沒有迴音,於是他在信紙商畫了一個很大的「?」寄給了出版商。過了幾天,出版商迴音了,雨果拆開一看,上面也沒有一個字,只畫了一個「!」。
雨果知道有希望了。果然,他的《悲慘世界》不久就出版了,並且大獲成功。
一個逗號
有一次,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舉行宴會。賓客們濟濟一堂,在客廳里等了很久,也不見主人到來,很是著急。後來,王爾德匆匆忙忙趕來向客人道歉。客人們問他干什麼去了,他回答說:「在修改我的詩稿。」客人們又問:「這么大半天,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爾德笑著說:「我做了一件極其重大的工作,我刪去了一個逗號,但後來又覺得不妥,我又把它加上了。」
文豪與蚊子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到某地旅店投宿.人家早告訴他此地的蚊子特別厲害,他在服務台登記的時候,一隻蚊子正好飛過來.他對服務員說:"早聽說此地的蚊子特別厲害,果不其然,它竟然會預先來看看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臨,飽餐一頓."服務員聽了不禁大笑.
結果這一夜他睡得非常好,因為服務員也記住了他的房間號碼,認真得做好了所有該做的事.
第一個故事「?」意思是我的書能不能出版?「!」意思是你寫的文章很好,我們馬上出版!
第二個故事「,」意思是王爾德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第三個故事是馬克.吐溫不直接了當跟服務員說他們懶,而是用了一種幽默的語言來說。
標點符號十分神奇,幽默語言很有魅力
⑥ 關於語文的小故事
《狐狸吃葡萄》出自<<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飢餓的狐狸看見葡萄架上內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容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 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 是酸的。」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眾所周知,其實這則故事也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較多見的一種心理現象。 當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內心自覺或不自覺地會產生一種希望解脫緊張狀態、恢復情緒平衡的適應性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樣,對得不到的東西就貶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心理學上就稱之為「酸葡萄心理」。這種能起到心理調節作用的機制,已沒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貶義。 用自己能夠接受的理由來對事物自圓其說、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嚴重的傷害,這樣的「酸葡萄心理」是我們的心理衛士。
⑦ 趣味語文的5個小故事,短點。。。
1.馬克·吐溫的妙答
美國現代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一次宴會上,與一位女士對坐,出於禮貌,說了一聲:「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領情,卻說:「可惜我無法同樣地贊美您!」馬克·吐溫說:「那沒關系,你可以像我一樣說一句謊話。」言辭委婉、平和,反其義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頭。
2.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將《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出版社後,過了一段時間還不見此書出版。於是就給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內容只寫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內容也只有:「!——編輯室。」過了不久,轟動世界的《悲慘世界》便於讀者見面了。
這封信,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信。」
3.誰是冠軍
一場足球賽的戰報寫道:「這一場激烈的足球賽的結果山東隊戰敗了北京隊獲得了冠軍。」
第一個人看後說,這場足球賽山東隊贏了。公報寫的是:「這一場激烈的足球賽的結果,山東隊戰敗了北京隊,獲得了冠軍。」另一個人說,不對。戰報上明明寫的是:「這一場激烈的足球賽的結果,山東隊戰敗了,北京隊獲得了冠軍。」
4.誰對誰錯
從前有個旅店貼了一張廣告,上面寫著:「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來,要求住店。店主指著廣告說:「你沒看見寫的廣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說:「我看見了。廣告說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兩種句讀方式:一種是疑問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種是陳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5.先生的字據
從前,有個財主非常吝嗇。一次他為兒子請一位教書先生。在講待遇時,先生知道他平素對人很刻薄。就動了心思,和他立了個字據,上面寫道:
無米面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了非常高興,他想先生用膳不講究,而且不用掏學費,感到是佔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財主算賬。財主哪裡肯給,二人就一同到縣衙去打官司。縣官讓財主將字據念了一遍;財主就按所立的字據念了一遍,先生卻按標點的停頓念了一遍,這樣就念成了:
無米,面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一聽傻了眼,只得將學費和飯錢付給了先生。
不知道這個怎麼樣,參考一下
⑧ 語文小故事,字數只要200字左右就行!急!!!!
1、我的語文學習的故事
學習語文,是件美妙的事.它豐富多彩,讓我們增長見識,培養興趣,學會道理,在學習語文的點點滴滴中,滲入腦海,視為前進的動力.
學習語文,它伴我走過了五個春夏秋冬,在學習的過程中,它像一塊磁鐵般吸引了我,讓我從中學會了許多。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練習冊的時候,遇到一道題,寫著要我查「翡」字的部首、除部首還剩多少畫、選項字義。我胡亂地猜想,「翡」字的部首是「非」還是「羽」呢?查字典?我從不帶字典。我可不想花費時間去借,思索了一會兒,會是「非」嗎?對!可能就是它。我武斷地在部首一欄填了「非」字,除部首還剩6畫。就這樣,我稀里糊塗地填完就交上了作業。第二天中午,語文老師找我,她問我,「翡」字的部首是「非」還是「羽」呢?我心裡立刻有一種波動,但是我依然鎮定地回答說:「是非字部。」老師二話不說,順手從寫字桌拿了一本新華字典給我。說:「我認為用「羽」字部,你快查查,到底是什麼部首。看看有沒有「非」字部的。」我數了數「翡」字8畫,怎麼沒有「非」這個字呢?看看「羽」字,6畫。啊!果然有「羽」字。接著,我很順利地查到了「翡」字。忽然間,我的臉像一隻熟透了的蘋果。老師問我:「你之前有查字典嗎?」我只好慚愧地回答:「沒有。」「那就是噢!幹事不要那麼快下決定。遇到不會的字要找工具書,多開動腦筋尋求答案,這才是學習的辦法。」從今以後,我要把老師的話記在心中,也要學會老師的方法,遇到問題找幫手。
這樣語文學習的故事還有很多。在學習語文時要經歷「四味以及學習語文中,要學會細心、耐力等。
在語文這科無邊的生涯中,故事是興趣的源泉,是伴你前進的動力。
2,語文書中的故事
在書本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如詹天佑修築第一條中國主權的鐵路、忠於職守的船長、譚千秋為了救自己的學生而犧牲……其中讓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負荊請罪》,裡面的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一心為國的人,他為了趙國而不與羞辱他的廉頗計較。
因為藺相如在澠池會上里了功勞,而任命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就很不高興,經常在別人的面前羞辱他,但藺相如聽到了不肯和他見面,不肯和廉頗爭位次的高下,每次出門,只要遠遠地看見廉頗,就轉車子避開他,他的門客見他怕廉頗,要離開他,藺相如堅絕反對他們離開,並說明了他避開廉頗是因為如果廉頗和藺相如現在兩虎相鬥,必然都不能活下來,那樣的話,秦國就會侵犯趙國,但秦國現在不侵犯是因為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門客聽了便留了下來了。廉頗聽到了這話,便裸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那裡道罪,藺相如原諒了他,兩人成了生死之交,從那天起,他們一文一武為國效力,使秦國不敢再犯趙國。
從這個故事中,我體會到了寬容是人生一大美德,也體會到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地面對錯誤。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錯誤,並改掉錯誤才是最好的。
3、語文小故事
先生的字據
從前,有個財主非常吝嗇。一次他為兒子請一位教書先生。在講待遇時,先生知道他平素對人很刻薄。就動了心思,和他立了個字據,上面寫道:
無米面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了非常高興,他想先生用膳不講究,而且不用掏學費,感到是佔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財主算賬。財主哪裡肯給,二人就一同到縣衙去打官司。縣官讓財主將字據念了一遍;財主就按所立的字據念了一遍,先生卻按標點的停頓念了一遍,這樣就念成了:
無米,面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一聽傻了眼,只得將學費和飯錢付給了先生。
⑨ 簡單趣味語文小故事
一字拾趣
一字嫁妝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稍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制家的座右銘。
一字家書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大作家趙樹理收到大兒子趙廣元要錢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精煉:「錢!」沒想到趙樹理的回信不僅快而且同樣精煉:「0!」他認為兒子既已自立,就不該再依賴父母,可見趙樹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詞
清朝時,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於是,他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一字社論
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的表達出來,真是耐人尋味。
一字回信
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寫了一封信給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現在的身價是一字一金,現在附上一美金,請你寄個樣品來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後回信說:「謝!」
字座右銘
魯迅先生12歲時,就讀於故鄉紹興的「三味書屋」。一次,因為幫母親做事,上學遲到了,嚴厲的壽鏡吾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他。為了牢記教訓,從嚴要求自己,他用刀在書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的刻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早」。
一字詩歌
北島曾寫過一首題為《生活》的詩,全篇只有一個字:「網。」
一字小說
美國某大學曾經舉辦過微行小說徵文比賽,結果一篇《第一封情書寄去後》的小說獲得最高獎,該小說只有一個字:「等……」真令人回味無窮。
乾隆趣釋「夫」字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學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與身邊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談古論今,談詩說文。
一次,乾隆與宰相張玉書到江南去巡視,看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便開玩笑地問宰相張玉書:「這是什麼人?」宰相答曰:「這是一個農夫。」「農夫的夫字怎樣寫的?」宰相張玉書順口道:「兩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這樣寫的。」
乾隆聽後搖搖頭說:「你這個宰相,竟連一個夫字都不能辨別清楚。」張玉書聽到皇帝的責問,連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學淺,實是不知,請皇上指教。」
這時乾隆皇帝解說道:「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寫人字後,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這個夫字是先寫天字出頭便是了。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夫字是先寫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應答詞趣話
新電視劇《三國》人物對話中的應答詞多用「諾」,有人因此在網上評論說,這個「諾」「雷得人害臊」,為何不用「是」呢?「雷」是漢語里的新俚語,意為「震驚得無法接受」。其實,三國時代人們應答通常用「諾」而不用「是」,電視劇里用「諾」更符合當時的語言特色,這有什麼可震驚的呢?《三國演義》六十一回寫道:「孫權諾諾連聲,答曰:『老母之訓,豈敢有違。』」可見,孫權回答時說的就是「諾,諾,諾」。編著於兩千年前的《戰國策》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用「諾」來應答,如《戰國策.齊四》中寫道:「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
其實「喳」這個應答詞才「雷」呢,但由於清朝的影視劇拍得特別多,所以我們都已習以為常而不以為然了。皇帝一說「朕」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監)便立刻跪拜著「喳」、「喳」、「喳」。這個「喳」是滿語中「je」的音譯,最早源自蒙古語,是僕役對主人、奴才對主子的應答語,其卑怯程度比「唯唯諾諾」還嚴重。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字就能充分表現社會不平等現象,表現人之間統治與被統治、凌辱和屈辱、奴役與奴才的關系,這個字就是「喳」。這個應答語雖隨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了,只剩下了形容鳥叫聲的「喳」(喜鵲喳喳地叫著),但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消滅看來需要更多的時日。
清朝皇帝帶來了「喳」,他們自己倒也願意學漢語,不過常常學不到家。筆者在圖書館里見過一些清皇御批,他們不會寫「已閱」或「閱畢」,而只會寫「知道了」,倒是十分口語化。乾隆一生用漢語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全唐詩》的總數還多,卻最終也沒有成為詩人。
「嗨」,除了是嘆詞外,在我國有些地區也用作應答詞,但由於其發音與日語里的「哈伊」(意即「嗨」)相近,所以人們現在都不大用了。那場戰爭帶來的苦難和仇恨至今還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
我國古人的應答詞還有「唯」和「然」等。如《左傳》里寫道:「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對曰:「唯。不敢忘。」《論語》里寫道:「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顯然,「唯唯」、「唯唯諾諾」、「然諾」這些詞的出現都與應答詞「唯」和「然」有關。
今天我們最常用的應答詞是「是」、「對」、「行」、「好」,相當於英語中的「yes」、「ok」和「right」。我們有些旅美華人已習慣跟著美國人說「yes」的變體「yah」,這倒並非崇洋媚外,而是因為其發音確實比「是」容易,就如「bye-bye」(「拜拜」)發音比「再見」容易一樣。中國南方人發「是」這個捲舌音總覺得有點困難。我這個上海人曾在北京生活多年,捲舌音倒是沒有問題了,但我記得小時在上海,我用的應答詞就不是「是」,而是「唉」,那不是嘆息的聲音,而是答應的聲音,連《莊子》也早就這樣用,其「知北游」篇寫道:「唉,予知之。」
語文趣事:只認衣裳不認人
清乾嘉年間洛陽孟習歐,字廬陵,工詩善書畫,不修邊幅,被當時的人稱為洛陽才子。
有一天,他因事至一裁縫處,裁縫正忙於操作,又見他衣著平常,故對他很冷淡。孟習歐見裁縫忙,就說過一會兒再來。有人告訴裁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習歐啊!」裁縫聽了又驚又悔。過了一會兒,孟習歐來了,裁縫一反前態,敬禮有加,並說:「聞先生善詩,敢請吾業賜大作。」孟習歐略略沉思,說:「裁縫離不開針,就以針為題吧: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郭沫若文字趣談四則
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麼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於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後,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乘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雲:
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
這是一幅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
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麼?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後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雲: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