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張衡的名人故事

關於張衡的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1 05:23:09

❶ 選擇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說說他的事跡。張衡是什麼事跡。

張衡 (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中國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版發明權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河南南陽的學者。他在洛陽和長安受教育,起初在南陽做小官,後來成為了主要的天文學家並在朝廷做官。他對待一些歷史和歷法的問題毫不妥協使得他在當時存在爭議,使他無法成為官方的歷史學家。他在漢順帝時期與宦官在政治上對抗,使他決定退出朝廷去河北。他回到南陽老家後不久就於138年被召回朝廷,然後於139年去世。

❷ 張衡天文學家的故事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❸ 張衡的字,號,生卒年,生平名人故事,品質,成就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生平:
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 張衡南陽墓
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據傳說,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曾到過當時的隨縣,隨州舊有張衡的讀書台。張衡是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與隨縣同郡且相距不遠,到過隨州不無可能。 他曾針對讖緯風行於世的現實,勇敢地給東漢皇帝上疏,認為「國讖(chèn)虛妄,非聖人之法。」並說:「……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國讖。一禁絕之。」

一生成就: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有兩項最重要的工作——著《靈憲》,作渾天儀。此外,在歷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

❹ 求助:名人故事比如張衡()牛頓()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❺ 中外名人的故事中博學多才的張衡主要內容

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
張衡塑像

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史書傳記

張衡傳(出自范曄《後漢書》) 原文: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
張衡雕像

,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張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張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張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張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思玄賦》略)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張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生平略說

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
張衡南陽墓

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據傳說,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曾到過當時的隨縣,隨州舊有張衡的讀書台。張衡是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與隨縣同郡且相距不遠,到過隨州不無可能。他曾針對讖緯風行於世的現實,勇敢地給東漢皇帝上疏,認為「國讖(chèn)虛妄,非聖人之法。」並說:「……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國讖。一禁絕之。」
學術成就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有兩項最重要的工作——著《靈憲》,作渾天儀。此外,在歷法方面也有所研究。《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徵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1)宇宙的起源 《靈憲》認為,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陰的精氣,幽清寂寞。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從道根產生道干,氣也有了顏色。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

❻ 張衡的名人故事

1、發明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2、發明渾天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

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後漢書·律歷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雖然後世將「渾儀」一詞規范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

(6)關於張衡的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被後世稱為「科聖」

張衡早有文名,「少善屬文」,且曾師從著名經學家賈逵,精通經藝。文學創作上,創作過著名的《二京賦》和大量的詩歌,對漢大賦和抒情小詩、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和探索。張衡從事天文科學的研究,是受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太玄經》的啟發開始的。

《太玄經》為一部研究宇宙現象的哲學著作,該書的唯物論和無神論思想對張衡影響很大,改變了他的研究興趣,此後張衡便轉向了對宇宙現象和規律的探索。

公元111年張衡被召到京師洛陽,歷任郎中、尚書侍郎、太史令。其中前後兩次擔任太史令的官職,長達14年之久。太史令一職,掌管歷法、觀測天文氣象以及管理朝廷祀典等,他利用這一優越條件,認真觀察天象,勤於鑽研,不但在理論上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的天文學認識,在實踐上還發明了多項天文儀器和計算方法,為中國科學乃至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❼ 張衡是不是歷史名人

請問你幾年級啊

❽ 名人的故事比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張衡()、牛頓()

一、曹沖稱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名叫曹沖,曹沖的爸爸是個大官。有一天,外國人送給他一隻大象,他很想知道這只大象有多重,於是就對手下的官員說:」你們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我想知道它有多重。」這可是一件難事,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麼稱它?

手下的官員開始使勁想,沒有那麼大的秤,人也沒有那麼大的力氣把大象抬起來,這可怎麼辦啊!大家都圍著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稱象的辦法。這個時候,跑出來一個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說:「我有辦法,我有辦法!」

官員們一看,原來是曹沖,大家心裡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會有什麼辦法!而且大象這么重,他怎麼可能想到辦法稱它呢!可是千萬別瞧不起小孩子,這小小的曹沖就是有辦法。他想的辦法,就連大人也想不出來。

他爸爸就說:「你有辦法快說出來讓大家聽聽。」曹沖說:「我稱給你們看,你們就明白了。」他叫人把大象牽了過來,跟著他到河邊去。他的爸爸,還有那些官員們都很奇怪,曹沖去河邊干什麼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麼稱大象,就一起跟著來到河邊。河邊正好有隻空著的大船,曹沖說:「把大象牽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沖說:「在船挨著水的地方畫一條線做記號。」記號劃好了以後,曹沖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來。這時候大船空著,就往上浮起來很多。大家看著,一會兒把大象牽上船,一會兒又把大象牽下船,心裡想:「這孩子在玩什麼把戲呀,他這樣怎麼能稱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來曹沖叫人搬了很多石塊過來,裝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曹沖看見船上的記號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塊一塊塊搬下船來。

這時候,大家明白了:石頭裝上船和大象裝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個記號的地方,這時候,石頭和大象是一樣重的;再把這些石塊稱一稱,把所有石塊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說,這辦法看起來簡單,可是要不是曹沖做給大家看,大人還真想不出來呢。所有的官員還有曹沖的爸爸都豎起大拇指說:「曹沖真聰明!」

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名字叫做司馬光。有一天,司馬光和自己的小夥伴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有人躲在樹後面,有人躲在草叢中,有人躲在假山後面。這時,意外發生了,躲在假山後的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假山下面的一口大水缸里,大水缸里裝滿了水,如果不及時將孩子救出來,恐怕就要溺水身亡了。

小夥伴們都嚇傻了,有些孩子嚇得邊哭邊喊,有的孩子趕緊往家裡跑想要向家人求助。只有司馬光非常冷靜地思考了一番,在附近找到一塊大石頭,直接向著水缸砸去。只聽「嘩啦」一聲,水缸直接砸出一個大窟窿,水缸里的水全部都流出來了,掉進水缸里的孩子也得救了。

三、張衡造水車

張衡七歲時就對機械充滿了興趣。看到田裡的水車,他特別好奇。水車是怎麼把水送上來的呢?那麼大的輪子是怎麼轉動起來的?他為了看懂水車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邊坐很久,常常忘記了吃飯時間,周圍人都覺得這個孩子很怪。

張衡簡直對水車著了魔,每天寫完字看完書後,就用個小樹枝在地上劃來劃去,可是他怎麼也研究不出來水車的具體工作原理。父親看見張衡對水車這么著迷,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埋怨孩子,而是覺得張衡很好學,是個可塑之才。

於是父親就走訪四處,打算購來一個舊的水車,讓張衡好好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之後,張衡父親從隔壁村子買來一個廢棄的水車,雖然已經破敗不堪,但張衡看見父親用車把水車推進家時,高興地啊的一聲就撲到父親懷里。有了水車的張衡,再也不用遠遠地跑到田裡,每天在家裡就可以研究自己心愛的水車,他晚上睡覺都恨不得摟著大大的水車睡覺。

終於在八歲那年,張衡依靠自己長期的觀察,用一把小刀,削出來一個小小的水車,有半人那麼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和真正水車的構造一模一樣。張衡把他放到水盆里,手攪動起來,水真的嘩嘩地就引了上來。從此,張衡小發明家的美名就傳遍了四鄉八鄰。

四、張衡發明地動儀

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

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

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

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裡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五、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據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思考問題。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下來,正好打在牛頓頭上。牛頓想:蘋果為什麼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問他的媽媽,他媽媽也不能解釋。

大凡科學家都保留一顆童心,牛頓也不例外,當他長大成了物理學家後,他聯想到了少年的「蘋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種力量吸引了蘋果掉下來。於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這個蘋果擊中了人類最具智慧的頭顱。牛頓的故事在人類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筆。

❾ 張衡的故事 數學

張衡和地動儀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