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良的故事的成語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
㈡ 張良拾鞋的典故
張良提鞋就是成語「孺子可教」的典故來歷
源自漢中的成語典故--張良圮橋進履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東游到博浪沙,姬公子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以後,改名張良隱居於江蘇下坯。
一日,張良來到沂水河圯橋散布,見橋墩上坐著一位老翁,須眉皆白,身著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腳穿一雙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滿了油膩污垢。
這老翁見張良走過來,有意將腳上的鞋子(古時稱「履」)墜落橋下,對張良喊道:「孺子,把鞋給我揀上來!」張良是飽讀詩書的貴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對小孩子或對婦女卑賤奴隸蔑視的稱呼,而且還是叫去給拾雙臭鞋,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氣。但又看老人這么一大把年紀,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強忍著怒氣,下橋去把鞋揀了上來。不料老翁又叫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揀上來了,穿一下倒也沒什麼,就擦乾凈鞋上的泥,一條腿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翁把鞋穿在腳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聲謝,拄起手杖就走了。張良驚奇這老翁好生無禮,看著他走了很遠。老翁回頭一望,見張良還在目送他,忽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五天以後天明來此橋相會。」說罷又走了。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來到這橋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與老人家約會怎敢遲到?」叮嚀張良,要他再過五日來此相會,說罷就走了。第二個五天雞叫的時候,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張良再過五天來此橋相會。
到了第三個五天的前夜,張良沒有睡覺,他想再不能因為遲到受老翁的批評,因此不到半夜就來橋上等候,終於比老翁早到了。老翁來後,見張良早已坐在橋上,就對張良說:「應當這樣,」並稱贊他「孺子可教矣。」然後取出一編竹簡送給張良,叮囑道:「讀此書,將來可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可以興天下。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下見我,看到黃石一塊,那就是你的老師。」老翁說完後,就不見了。
張良得到這編竹簡後,天亮翻開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傳說是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時所著的兵書,這編兵書在秦始皇並吞六國時,有人將此書帶至深山隱藏起來。
張良得此書以後,在下坯苦讀十年,後來輔佐劉邦來秦亡楚,成就漢室帝業。
孺子可教張良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行壞幕耙裁凰擔
㈢ 張良拾鞋的故事中,有哪些成語
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釋義] 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㈣ 張良 蕭何 曹參......有關的典故或成語
與張良有關的成語中「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年輕人是可以培養,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張良是秦朝末年人。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隱藏起來。
有一天,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爛爛的。那老人看見張良,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下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 張良跪在地上給他穿上鞋。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啊! 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上,但老人已經先到了。他責備張良來晚了,叫他五天後再來。第二次,雞一叫張良就趕到橋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這次老人大發脾氣,叫他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半夜就來了,等了一會兒,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興,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訴說 ,讀了這部書大有用處。 張良回家一看,原來是部兵法書,他日夜攻讀,後來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統一了天下。 (出自《史記•世家第二十五》)
與蕭何有關的成語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釋 義】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用 法】作賓語、分句;指成敗都在於一個人。
【文言文】韓信為人告反,呂後預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語。
與曹參有關的成語是「蕭規曹隨」。
曹參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他和他的戰友韓信、張良、蕭何一起緊密團結在泗水亭長、大流氓劉邦周圍,打下了一個大大的江山,建立了大漢朝。在曹參還是一個社會閑雜人等的時候,就和蕭何關系好得能穿一條褲子。待到劉邦開國做了皇帝,各自都是出將入相的大人物。蕭何官居相國,地位比曹參要高,他們老哥倆的關系也就疙疙瘩瘩,大不如從前了。等到蕭何風燭殘年、即將離世,推薦繼任者時,沒想到蕭何到底難忘舊情,只薦舉了曹參一人。這樣,蕭何前腳奔赴黃泉,曹參後腳就做了相國。
曹參做了相國,卻不像一般人那樣非得搞個「新官上任三把火」,什麼都要來新的。曹參是大小事務都按老規矩辦,他的前任、老朋友蕭何怎麼定的他就怎麼做,一點也沒有「制度創新」意識。這樣還不夠,在選人用人上他有自己的獨特標准,凡是生性純朴又不善言辭的,他委以重任,能說會道語言苛刻的,追求能吏名聲的一律炒他魷魚。身為相國,曹參哪裡有一點日理萬機的模樣,終日泡在酒壇子里,具體事務能不管的都不管。他的同僚和朋友看他上任多日,一點新氣象都沒有,就替他著急,於是就到他的相國府上,想勸說幾句。沒想到客人一到府上,曹參就以好酒相待,客人剛想開口說事,曹參就舉起酒杯要一干而盡,直到把客人灌醉而去。長此以往,成了習慣。
相國府後面有個小花園,小花園緊臨著官吏宿舍。相國府里的大小官員也跟相國一樣,每日飲酒唱歌,鬧騰個沒完,這就叫上行下效。同僚厭惡這些事,覺得這樣下去不好。於是就把曹參找來,指望他來管束部下,曹參趕到小花園之後,不僅不做處理,反而吩咐手下加個酒杯,要跟他們一起飲酒唱歌,把同僚的鼻子都氣歪了。
一來二去,曹參的「荒唐」行徑傳到了皇帝惠帝的耳里,惠帝平日里看曹參自打坐上了相國的高位,吊兒郎當的樣子也覺得不對勁。一日,把曹參叫來想狠「克」他一頓,好讓他勤快點。曹參知道惠帝的意思,一進門就脫下帽子謝罪,對惠帝說:「陛下英明神武,但和先帝相比,誰更強一些呢?」惠帝說:「朕怎能比得上先帝呢。」曹參說:「那我跟前任蕭何相比,誰更賢良呢?」惠帝說:「你好像比不上蕭何。」曹參說:「陛下天生慧眼,說得太對了。陛下您看,高祖與蕭何打下江山,法令頒行天下,清楚明了。如今陛下把手籠在袖子里,不用去做什麼就能天下太平。身為朝臣,我等只要謹守職責,厲行前法不就足夠了嗎?」惠帝是個明白人,一聽這話就說:「好,你不用說了。」
曹參輕松瀟灑的當了三年相國,老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國力一天比一天強盛。他死後,皇帝封他為懿侯。老百姓覺得曹參與前任相國雖然反差很大,但幹得有聲有色,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有這樣的相國真是百姓的好福氣,自發地給他寫了一首歌,廣為流傳,成了當時的流行歌曲。歌是這樣唱的:
「蕭何制定好法律,一一明確公正,官民標准統一;
曹參代之為相,堅守善法,毫不失職。
天下感戴他清凈無為而治,人民得以安寧享太一。」
後人將曹參的故事總結為四個字,就是成語「蕭規曹隨」。曹參雖然懶,卻懶得有水平。
㈤ 張良擇留成語故事
張良擇留
漢高帝分封各功臣時,張良並無戰功,但高帝說,漢軍能於千里外獲勝,完全是張良在帳幕中計劃、調度的功勞。所以要他自選齊國三萬戶受封,而張良卻說他在留縣和高帝相會,是上天旨意,又幸而計謀都受高帝採用而奏效,所以只願受封留縣。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後遂以張良擇留指不居功、不求厚賞。
㈥ 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裡萬分驚訝,獃獃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後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以後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後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後定會成功。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後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此後,各地起義武裝風起雲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後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於是率眾准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並經常採納張良的建議。於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㈦ 張良拾鞋是寓言故事的成語嗎
張良拾鞋是歷史故事,不是寓言故事,也不是成語。
㈧ 張良受書的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㈨ 《張良拾鞋》的故事中,有哪些成語
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指年輕人可培養。
大吃一驚[ dà chī yī jīng ]:形容對發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翻來覆去[ fān lái fù qù ]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來回翻動身體。
大搖大擺[ dà yáo dà bǎi ]:走路時身子搖搖擺擺。形容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神態。
小心翼翼[ xiǎo xīn yì yì ]:翼翼:嚴肅謹慎。 本是嚴肅恭敬的意思。現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