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正直的歷史故事

關於正直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1 06:37:06

❶ 名人正直公道的歷史故事

列寧小時候不小心打碎了姑姑家的花瓶,就撒謊不是自己乾的,後來覺得心十分難受不願撒謊騙姑姑,就給姑姑謝了一封道歉信,得到了姑姑的贊賞

❷ 為人正直的故事

(1)海瑞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污吏的政治實幹家,是敢於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稱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海瑞為官一生,為民為國操勞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滿朝貪污腐敗的高風亮節,在明朝時期朝綱不舉、政事不修的萎靡社會風氣中,註定了其悲劇性的命運。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縣任了將近四年的縣學教諭,雖屢屢冒犯上司,但由於其為人正直,業績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員的交相推薦,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終於得到京師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縣一職,這一年海瑞已經四十六歲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縣的風氣之頹廢,治理之混亂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縣府各官的「常例」(所謂的「常例」,是明朝中後期各級官吏敲詐勒索下級官員和黎民百姓的一種較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們為了應付各種排場開銷和交際應酬之需,想出各種名目向下攤派),此事於民有百益而無一害,但卻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眾官除了俸薪外絲毫不敢侵佔一厘民脂民膏,他們都過上了清貧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學著海瑞一樣,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織布、或墾田,以作日常周濟之需。
在京師做低級官員時,面對昏庸的皇帝和頹廢的朝政,海瑞毅然買好棺材上疏死諫,寫了一篇名為《治安疏》(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這篇奏疏被史家們看作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於它幾乎全盤否定了一個擁有至高無上皇權的一國之君的人格,他抨擊嘉靖皇帝其實是一個自私、虛榮、殘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連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更別說作為一個君王。嘉靖皇帝雖被氣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認海瑞的曠世忠耿,想殺了他,又怕落得個殺忠臣的千古惡名。海瑞出獄後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層官員和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戶部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贏得了整個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們崇拜海瑞的赤膽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頹廢已久的官吏民眾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間,其兩個兒子卻不幸被瘟疫奪去了性命。
在蘇州、南京做南直隸等高官時,海瑞開始展開一場肅貪倡廉的行動,聲勢浩大地在南直隸境內展開。海瑞上任一個月後,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個縣從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幾乎把一個縣衙門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隸境內的反貪行動初見成效後,接下來他便向以鄉官集團為首的地方豪紳開戰了。海瑞在處理鄉官豪紳兼並農民土地問題上遇上了難題。江南最大的鄉官、海瑞的恩人、前內閣首輔徐階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憤最大者,在法與情的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擇。為此,一個以前內閣首輔徐階為首的反對海瑞的鄉官縉紳集團,就在海瑞力督豪紳大戶退田的幕後,悄然成立了。江南鄉官縉紳們走的是三管齊下的路子,他們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彈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吏部尚書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軟硬兼施,欲使其妥協;再一方面採取走海瑞母親的路子,企圖逼海瑞就範。在江南高官雲集的宦海中,海瑞幾乎找不到一個支持者,但海瑞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終於完成了鄉官退田還民工作。因遭鄉官的報復,海瑞為此失去了第三個、也是其唯一的兒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後丟進了蘇州河,此案一直沒有了結,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煩和災難之中,失去兒子的海瑞之妻吳氏弔死在自己的房間。災難性的打擊接踵而至,吳氏自殺半個月後,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劇加重而去世。隨後,海瑞因得罪了滿朝文武,被迫罷官,歸老家海南。
十五年後海瑞以七十二歲的高齡東山復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舉反貪污腐敗的大旗。對罪大惡極的貪官實施剝皮的極刑,聲震天下,受到貪官集團的合力反對。
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於任上時,家裡的錢竟不足以辦喪事用。真正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罷市數日,只有兩種營生的店鋪才開門,並且生意興隆。一是布店,而且只賣得出白布黑紗,南京的市民家家都為海瑞披麻帶孝,供奉靈堂;另一個是畫店,海瑞的頭像在畫師的筆下還未徹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搶購而去,畫師們的手都畫腫了,海瑞的頭像還是供不應求。一個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靈樞由京師運回海南島,喪船由秦淮河出發,兩岸擠滿了南京的市民學子、士紳官吏,還有當年南直隸境內的百姓們。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兩岸的哀嚎、兩岸的淚水、兩岸的依依惜別之情,依然如在城內。
(2)包公故事在流傳過程中積淀了民間社會對法律的理解和情感,學者徐忠明的《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一書通過追溯包公故事的敘述史來審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考量底層百姓的清官信仰與法律想像,對於現代法治文化的構建發揮著積極作用。包公故事在近年來興起的「戲說歷史」的熱潮中,被粗製濫造的電視劇
再加工、再破壞。這種商業化的文化垃圾無疑是對民間記憶的一種破壞,而在泛濫於各種媒體的時評中,「法治」這個詞也日益被庸俗化,「青天情結」被打上「人治」的標簽,而成為一種禁忌。這種精英立場與底層百姓的價值選擇明顯發生沖突。底層百姓在遇到冤屈的時候,總是寄希望於體制內解決。制度的變遷是緩慢的,個人的不公正對待則是火燒火燎、如置身於倒懸之中。在封建專制背景下,包公既要維護皇權,又要伸張正義,所以,他極力謀求天道、民意和法律的協調。可見,包公故事不僅是一種文學敘事,更是一種法律敘事,體現著傳統中國人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識、法律心態和法律情感。
民眾對法律的理解總是從具體的生活境遇展開的。他們對法律智識人士的信賴並不建立在理論思維和學術邏輯上面,而是看這些運作司法權力的人能否將民間的情理納入政治權力的認同視野中。包公故事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因為它不是用法言法語匯集的法律智慧大全,而是它蘊含了民間對法律的想像、訴求和意義分析。公平和正義是一個體驗性很強的東西,難以格式化、標准化。秋菊所尋求的那個「說法」,只有她自己才能清楚。學者蘇力發現專業化極強的司法在與鄉土社會的地方性知識相遇後,法律修辭不得不屈從於習慣和民眾的感受。基層法院在工作報告中可以完全按照上級法院的口吻說話,可是,在實際司法運作中,基層法官必須掌握充分的鄉土生活經驗,並且將之與國家權力意求有機結合,才能夠「擺平」糾紛沖突。包公司法成功的關鍵也在於此。雖然中國古代法律作為一種倫理法律與現代法律模型有很大差異,但是,它們同樣都是國家法,出自統治階級,出自精英知識分子。制度安排下的「意義網路」與百姓法律心態之間的沖突不言而喻。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的鄉土社會,有著不同的習慣法知識系統,但是,在包公崇拜上卻出奇地一致。包公故事作為一種集體記憶沉澱在傳統文化之間。雖然版本不同,敘述方式不同,劇種區調不同,但是人們對清廉官吏為民懲惡揚善的理想卻是共同的。
傳統中國人把阻卻通往正義的道路的障礙歸結於貪官身上,這似乎是一種淺見。近年來清官文化的批判者恨不得把清官描繪成阻擋歷史進步的絆腳石,因為正是他們的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清廉如水才延續了封建專制的壽命。這種荒謬的說法是不堪一擊的,它不僅否定了人在現實環境里的真實要求,而且也無形中陷入了「制度萬能」和歷史幻想的誤區。錢穆說:「歷史上沒有歷久不壞的制度。」(《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所以,我們必須用辯證的眼光考察歷史,輕易地否認每一種制度、每個人的選擇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合理性都是非理性的。從《宋史·包拯傳》到戲曲小說野史筆記,包公故事被民間話語不斷地改寫,這裡面隱含著民間向司法權力發言的一種精神需要。在官府的話語霸權面前,小民百姓的聲音被大大遏制。他們本不願動官,但被逼無奈時便跑到衙門口擊鼓鳴冤,在希求得到司法救濟的同時,又心懷對貪官污吏、官官相護、葫蘆僧斷判葫蘆案的恐懼,司法的不確定性給百姓造成心理上的無所適從,而包公則成為一個心理安全閥。平民百姓在包公故事的敘述中獲得了對公平正義的想像性滿足,雖然包公作為帝國政治秩序和立法秩序的忠實維護者,其在民本關懷上的努力是有限的。包公的魅力在於修補和變通中賦予法律文本以生命和力量。培根在《論司法》中說:「我們知道法律體現著正義,但這也要人能正確地運用它。」包公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他的為人正直、品德高尚、清廉如水,更在於他能夠明察秋毫、用法律來解決世俗現實中的種種實際問題,既是個清官,又是個能法之士。包公故事中對刑訊和酷刑大加渲染,喝堂威、驚堂木、刑杖、夾棍等所製造的森嚴氣氛,不能不說是敘述者在特定心理情勢下的一種工具化演繹。藝術化作品與官方正史、檔案文牘所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真實」。包公故事所負載的是一種理解的真實。底層百姓對法律的閱讀、理解和接受是真實的,這種真實常常被遮蔽和忽略,因為他們難以成為法律的內在參與者。按照法家的觀點,民眾只是被治理和控制的對象而已。「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韓非子》)在包公故事的流變中,民間的敘述者扮演了虛擬的司法官的角色,所謂的「包公」斷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間的司法想像。所以,我們不必在法律技術上對包公戲有過多的苛求。
《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提出關於包公的三種敘事:歷史敘事、自我敘事和文學敘事。在歷史敘事中,包公是維護王道政治的「勁正之臣」,在司法中則是一副剛毅正直的威猛形象,其斷案智慧主要表現在對案犯心理的深刻體察、對證據獲取的譎詐,以及對法律與人情的雙重考量上面。包公的自我敘事則是通過奏議諫稿體現出來的竭忠於君、施愛於民的為官之道,他所追求的司法目標是「仰合天道,俯順人情」。在文學敘事中,他是關公一樣的象徵性人物,寄託著草根社會的愛憎。隨著文化權力的下移,無論是瓦舍勾欄里的宋代話本還是元代雜劇、明代傳奇戲曲,都淋漓盡致地表達著平民百姓對聽訟斷獄的興趣。徐忠明因此而懷疑法學界所堅持的中國古人「厭訟」的論斷。公案加俠義的敘述模式蘊含著一種批判精神。包公代表的是官方權力,而俠則代表著體制外的一種力量,這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無疑是一劑猛葯,在官場黑暗、是非顛倒、善惡不分的年代,對正義無比飢渴的人們只好用這種強烈的方式來凸現這種意願。讓武藝高超的俠客為清官充當手下辦差官,可以理解為邊緣權力向正統權力的靠攏,這正是包公得神來之助的一個例證。民間對包公的神化近乎登峰造極,諸如「日間斷人,夜間斷鬼」等等。正義愈匱乏,弱者越是需要心理補償,越是想入非非,他們企盼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來幫助他們實現公平正義。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就不難理解包公故事中的誇張成分。
有學者斷言:「法治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最理想的統治方式,它只是人類在尋求秩序過程中反復權衡的一個結果。」(謝暉《象牙塔上放哨》)包公崇拜本身就是一種功利行動,是實用智慧和世俗聰明的集聚。道德完美、品格高尚而且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青天大老爺」不過是弱者的幻想而已。包公崇拜與法律信仰相去甚遠。從包公故事中探求現代法治精神顯然是可笑的。在包公的斷獄中,法律對話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一種罪與罰的因果報應,包公不過是一個催動者、落實者、制裁者而已,所謂「萬事勸人休碌碌,舉頭三尺有神明」。徐忠明認為:「作為法律故事的民間話語,庶民百姓強調『報應不爽』,乃是感於帝國法律不能真正達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境界。換句話說,不僅僅豪勢要每每憑挾『特權』超越法律之上,而且由於帝國官僚的腐敗和昏聵,致使違法作惡之人往往成為『漏網之魚』。」說來說去,包公故事的不斷復制與改寫源於民間對公共權力特別是司法權力的失望。作為知識精英和道德精英的包公越是被美化和神化,也就從另一方面說明這種人的稀缺。由此可見,包公故事的終結是回歸常識和理性的標志。靠「黑臉」來摧折權貴、靠「青天」來為民作主,是極其微弱和迷茫的。在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體制下,連清官自身的存在本身都是一個問題。細民百姓心中的「好人一生平安」的祈禱並不能產生一個清官生長機制。

❸ 有關正直,清廉的著名歷史故事

以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❹ 歷史上最正直的人,相關事例

真正和我是好朋友,她沒有事例,找他幹啥,討厭的要死!

❺ 歷史上具有正直高潔的人和事例

1.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2.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3.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4.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寧波寧海人。其書齋名遜志,蜀獻王改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被鄉人稱呼為「小韓子(小韓愈)」,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東閣大學士吳沉、楊樞的舉薦,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了方孝孺。太祖見方孝孺舉止端莊,學問淵博,稱贊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太祖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沒有對方孝孺加以重用。雖然如此,太祖卻有意讓方孝孺日後輔助自己的子孫,於是任命方孝孺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之子蜀王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並親題「正學」二字贈其書齋。

東晉的陶淵明
唐朝的魏徵,房玄齡,狄仁傑,宋景
北宋的包拯
南宋的岳飛,辛棄疾,陸游和文天祥
明朝的於謙和海瑞
清朝的劉庸和林則徐
近代的朱自清
當代的焦裕碌,孔繁森和任長霞

❻ 急需關於為人正直的故事

海瑞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污吏的政治實幹家,是敢於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稱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海瑞為官一生,為民為國操勞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滿朝貪污腐敗的高風亮節,在明朝時期朝綱不舉、政事不修的萎靡社會風氣中,註定了其悲劇性的命運。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縣任了將近四年的縣學教諭,雖屢屢冒犯上司,但由於其為人正直,業績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員的交相推薦,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終於得到京師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縣一職,這一年海瑞已經四十六歲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縣的風氣之頹廢,治理之混亂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縣府各官的「常例」(所謂的「常例」,是明朝中後期各級官吏敲詐勒索下級官員和黎民百姓的一種較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們為了應付各種排場開銷和交際應酬之需,想出各種名目向下攤派),此事於民有百益而無一害,但卻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眾官除了俸薪外絲毫不敢侵佔一厘民脂民膏,他們都過上了清貧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學著海瑞一樣,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織布、或墾田,以作日常周濟之需。

在京師做低級官員時,面對昏庸的皇帝和頹廢的朝政,海瑞毅然買好棺材上疏死諫,寫了一篇名為《治安疏》(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這篇奏疏被史家們看作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於它幾乎全盤否定了一個擁有至高無上皇權的一國之君的人格,他抨擊嘉靖皇帝其實是一個自私、虛榮、殘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連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更別說作為一個君王。嘉靖皇帝雖被氣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認海瑞的曠世忠耿,想殺了他,又怕落得個殺忠臣的千古惡名。海瑞出獄後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層官員和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戶部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贏得了整個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們崇拜海瑞的赤膽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頹廢已久的官吏民眾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間,其兩個兒子卻不幸被瘟疫奪去了性命。

在蘇州、南京做南直隸等高官時,海瑞開始展開一場肅貪倡廉的行動,聲勢浩大地在南直隸境內展開。海瑞上任一個月後,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個縣從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幾乎把一個縣衙門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隸境內的反貪行動初見成效後,接下來他便向以鄉官集團為首的地方豪紳開戰了。海瑞在處理鄉官豪紳兼並農民土地問題上遇上了難題。江南最大的鄉官、海瑞的恩人、前內閣首輔徐階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憤最大者,在法與情的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擇。為此,一個以前內閣首輔徐階為首的反對海瑞的鄉官縉紳集團,就在海瑞力督豪紳大戶退田的幕後,悄然成立了。江南鄉官縉紳們走的是三管齊下的路子,他們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彈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吏部尚書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軟硬兼施,欲使其妥協;再一方面採取走海瑞母親的路子,企圖逼海瑞就範。在江南高官雲集的宦海中,海瑞幾乎找不到一個支持者,但海瑞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終於完成了鄉官退田還民工作。因遭鄉官的報復,海瑞為此失去了第三個、也是其唯一的兒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後丟進了蘇州河,此案一直沒有了結,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煩和災難之中,失去兒子的海瑞之妻吳氏弔死在自己的房間。災難性的打擊接踵而至,吳氏自殺半個月後,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劇加重而去世。隨後,海瑞因得罪了滿朝文武,被迫罷官,歸老家海南。

十五年後海瑞以七十二歲的高齡東山復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舉反貪污腐敗的大旗。對罪大惡極的貪官實施剝皮的極刑,聲震天下,受到貪官集團的合力反對。

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於任上時,家裡的錢竟不足以辦喪事用。真正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罷市數日,只有兩種營生的店鋪才開門,並且生意興隆。一是布店,而且只賣得出白布黑紗,南京的市民家家都為海瑞披麻帶孝,供奉靈堂;另一個是畫店,海瑞的頭像在畫師的筆下還未徹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搶購而去,畫師們的手都畫腫了,海瑞的頭像還是供不應求。一個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靈樞由京師運回海南島,喪船由秦淮河出發,兩岸擠滿了南京的市民學子、士紳官吏,還有當年南直隸境內的百姓們。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兩岸的哀嚎、兩岸的淚水、兩岸的依依惜別之情,依然如在城內。

❼ 關於誠信與正直的典故

1、海瑞罷官

徐階的第三子徐瑛霸佔民田,魚肉鄉里,強占民女趙小蘭。小蘭母洪阿蘭告狀,華亭縣令王明友受賄,杖斃小蘭祖父。

應天巡撫海瑞微服出訪,路遇洪阿蘭,查明真相,判處徐瑛、王明友死罪,飭令退田。徐階買通太監、權貴,妄圖罷免海瑞,推翻定案。

海瑞識破奸計,斷然處斬二犯,然後交出大印,慨然罷官歸里。

2、拾金不昧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餘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

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於是把錢還給了他。

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岳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些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裡,裡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

去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並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

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3、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

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

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4、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

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

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

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

5、包拯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❽ 歷史上有哪些正直的人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❾ 古代歷史故事正直150字

海瑞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污吏的政治實幹家,是敢於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稱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海瑞為官一生,為民為國操勞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滿朝貪污腐敗的高風亮節,在明朝時期朝綱不舉、政事不修的萎靡社會風氣中,註定了其悲劇性的命運。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縣任了將近四年的縣學教諭,雖屢屢冒犯上司,但由於其為人正直,業績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員的交相推薦,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終於得到京師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縣一職,這一年海瑞已經四十六歲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縣的風氣之頹廢,治理之混亂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縣府各官的「常例」(所謂的「常例」,是明朝中後期各級官吏敲詐勒索下級官員和黎民百姓的一種較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們為了應付各種排場開銷和交際應酬之需,想出各種名目向下攤派),此事於民有百益而無一害,但卻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眾官除了俸薪外絲毫不敢侵佔一厘民脂民膏,他們都過上了清貧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學著海瑞一樣,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織布、或墾田,以作日常周濟之需。

在京師做低級官員時,面對昏庸的皇帝和頹廢的朝政,海瑞毅然買好棺材上疏死諫,寫了一篇名為《治安疏》(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這篇奏疏被史家們看作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於它幾乎全盤否定了一個擁有至高無上皇權的一國之君的人格,他抨擊嘉靖皇帝其實是一個自私、虛榮、殘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連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更別說作為一個君王。嘉靖皇帝雖被氣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認海瑞的曠世忠耿,想殺了他,又怕落得個殺忠臣的千古惡名。海瑞出獄後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層官員和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戶部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贏得了整個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們崇拜海瑞的赤膽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頹廢已久的官吏民眾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間,其兩個兒子卻不幸被瘟疫奪去了性命。

在蘇州、南京做南直隸等高官時,海瑞開始展開一場肅貪倡廉的行動,聲勢浩大地在南直隸境內展開。海瑞上任一個月後,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個縣從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幾乎把一個縣衙門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隸境內的反貪行動初見成效後,接下來他便向以鄉官集團為首的地方豪紳開戰了。海瑞在處理鄉官豪紳兼並農民土地問題上遇上了難題。江南最大的鄉官、海瑞的恩人、前內閣首輔徐階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憤最大者,在法與情的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擇。為此,一個以前內閣首輔徐階為首的反對海瑞的鄉官縉紳集團,就在海瑞力督豪紳大戶退田的幕後,悄然成立了。江南鄉官縉紳們走的是三管齊下的路子,他們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彈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吏部尚書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軟硬兼施,欲使其妥協;再一方面採取走海瑞母親的路子,企圖逼海瑞就範。在江南高官雲集的宦海中,海瑞幾乎找不到一個支持者,但海瑞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終於完成了鄉官退田還民工作。因遭鄉官的報復,海瑞為此失去了第三個、也是其唯一的兒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後丟進了蘇州河,此案一直沒有了結,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煩和災難之中,失去兒子的海瑞之妻吳氏弔死在自己的房間。災難性的打擊接踵而至,吳氏自殺半個月後,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劇加重而去世。隨後,海瑞因得罪了滿朝文武,被迫罷官,歸老家海南。

十五年後海瑞以七十二歲的高齡東山復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舉反貪污腐敗的大旗。對罪大惡極的貪官實施剝皮的極刑,聲震天下,受到貪官集團的合力反對。

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於任上時,家裡的錢竟不足以辦喪事用。真正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罷市數日,只有兩種營生的店鋪才開門,並且生意興隆。一是布店,而且只賣得出白布黑紗,南京的市民家家都為海瑞披麻帶孝,供奉靈堂;另一個是畫店,海瑞的頭像在畫師的筆下還未徹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搶購而去,畫師們的手都畫腫了,海瑞的頭像還是供不應求。一個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靈樞由京師運回海南島,喪船由秦淮河出發,兩岸擠滿了南京的市民學子、士紳官吏,還有當年南直隸境內的百姓們。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兩岸的哀嚎、兩岸的淚水、兩岸的依依惜別之情,依然如在城內。

❿ 歷史上有哪些正直的人相關的故事

包拯,海瑞.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