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神話故事
㈠ 中秋節有哪些神話故事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2大傳統節日,農歷8月105恰在秋季的中間,在古時又被稱為「仲秋節版」。此權節日主要是祭月。嫦娥相傳是後羿的妻子,後羿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射日的英雄,因吃了不死葯,所以飛上了月亮,後來又被我國本土宗教封為廣寒宮宮主(管月亮的神仙),演繹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所以,中秋節祭月賞月,嫦娥奔月後來又成為管理月亮的神仙,都與月亮有關。這就是他們之間的聯系。
㈡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詩歌,習俗,文化
1、後羿射日
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 老的仙葯。他的妻子嫦娥趁後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思過。
聽到消息,羿心如刀絞,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進月亮也進,他退月亮也退,永遠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著月亮出神。
2、嫦娥奔月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葯杵,夜晚在葯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葯。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3、傳統習俗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4、《月下獨酌》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譯文: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5、中秋節的相關文化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㈢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有什麼啊
【神話故事】
1、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人們難耐高溫。後羿用神弓,射掉了九個太陽,保護了人民,受到了王母娘娘的稱贊,並且得到一顆靈葯。如果二人分享即可長生不老,如果一人獨食即可升天成仙。
後羿捨不得嫦娥,因此久久沒有下定決定該如何處理這顆葯,就把靈葯帶回家後放置一邊。結果嫦娥沒有受得住誘惑,偷吃了靈葯,飛上天宮,從此和後羿分隔兩地。
2、月宮邊有一棵桂花樹,一個叫吳剛的男子因為在學仙時有過失,被罰到月亮上來砍桂花樹,只要把桂樹砍倒了,他的罰期就滿了。
可是無論吳剛怎樣努力,樹也只是受一道刀傷就馬上癒合了,桂樹總也砍不倒,因此月亮也有了「桂宮」、「桂魄」的別名,「蟾宮折桂」也由此而出。毛澤東的詞提到的「吳剛捧出桂花酒」,也是中秋名飲。
3、嫦娥當年偷吃靈葯的時候,身體突然變輕開始升空,她因為害怕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也就隨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宮里有一隻搗葯杵,夜晚在葯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葯。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3)關於中秋神話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故事】
1、元朝統治末期,人們無法忍受朝廷的暴政,紛紛舉起大旗抵抗統治階級。朱元璋是起義中的佼佼者,但朝廷軍隊戒備森嚴,有時信息不能得到傳遞。這時候軍事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讓手下把八月十五起義的紙條包在月餅陷里,然後以拜訪為名義把月餅送給各路起義軍隊,通知他們做好八月十五的起義准備。
到了八月十五,起義軍隊集合到一塊,星火燎原,打敗元軍。朱元璋傳令中秋節要軍民同樂,做了很多月餅賞賜給各路臣民,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因此流傳了下來。
2、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在中秋的時候一塊賞月,玄宗一時興起,想上月宮,於是天師作法,帶著另外兩個人一塊飛過青雲,踏上月宮,因為宮前有守衛森嚴,他們進不去,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這時候突然聽到一陣陣音樂的聲音傳來,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暗自記在心裡。回到自己的宮殿後,他憑著記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㈣ 中秋節神話故事 大全
傳說之一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於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傳說之二
傳說有三位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濟老人,但只有兔子沒有,後來兔子告訴老人『你們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進去,神仙們大受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並搗制長生不老葯。
傳說之三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姊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__^*) 求採納~謝謝
㈤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一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書。
2、吳剛折桂
吳剛伐桂,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之一。相傳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但桂樹隨砍隨合。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傳說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桂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誰家最勤勞,金葉子就飄到誰家,那家就有無窮無盡的財富。
3、玉兔搗葯
玉兔搗葯是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之一。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
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
4、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5、玄宗故事
《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嚮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繪。
㈥ 關於中秋的神話傳說有什麼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或「團圓節」。
在這二天,有些人家常於庭院擺下桌子,放上水果,對月空拜,俗稱「拜月娘」;拜畢,全家分食丹餅,賞月納涼;有些要好的朋友還聚在一起,談藝吟詩,飲酒賞月;親戚朋友之間,還以月餅相贈,稱為「送節禮」。
八月十五日所以叫中秋節,乃是因為它處於三秋之中,因而得名。《周禮》載:「中秋夜近,寒亦如之。」可見「中秋」這一名稱在周朝就有了。
但是中秋賞月則起於唐代,而吃月餅賞月又是從宋朝開始的。現將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介紹一二:
(1)《中秋博物志》中說:武夷者,地官也。相傳於八月十五日,大會村人於武夷山,置慢亭,化虹橋,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極王、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並坐空中,然後命鼓官行酒,命歌師唱人間可憐之曲。
儲山譜》中還說:武夷山神號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有一天他告訴老百姓在山頂相會。這一天,山下老百姓都聚於山頂,果然看到山上有綠屋寶殿,內中眾神分男女而坐;彷彿還聽到空中有人聲和樂器聲,但不見人。
(2)唐明皇游月宮。據唐逸史載:「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奏曰:『陛下能從臣月中游否?』乃取桂杖向空中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帝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氣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合唱歌曲。帝不識其曲名。問之,『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記其聲調而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減。即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之曲。」
(3)嫦娥奔月:相傳在夏代,窮國君後羿恃其善射而疏遠賢臣,聽信讒佞,殘暴欺壓百姓。他的妻子嫦娥,美麗而賢惠,常常不同意後羿的所作所為。
有一天西王母派人給後羿送來長生不老仙葯。嫦娥怕後羿吃了葯真的會長生不老,長期欺壓百姓,就把仙葯偷吃了,並飛向月宮而成仙。
後世感念嫦娥恩德,都為她在廣寒宮里的孤苦而惋惜。有一首詩寫道: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4)饋贈月餅:據傳元世祖至元十年,降將張弘范兵至山,文天祥被俘,陸秀夫背著衛王跳海自殺,宋朝基業盡敗,而全國各地忠貞之士,多矢志匡復,約期中秋舉事,主事者以麵粉和糖做成圓餅。餅中藏著「八月十五夜殺韃子」一張傳單,分贈各家,名為「節禮」。
當時的老百姓既懷國破家亡之痛,又恨元朝殘暴,果然按傳單所說,在八月十五日夜嘯聚起義,可惜組織不嚴密,又缺乏作戰經驗,終為元兵所殲。
這就是中秋送月餅的由來。
㈦ 中秋節的來歷(用神話故事(簡單說))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
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
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㈧ 有關中秋節的神話故事,請一一列出來
1.嫦娥奔月
不講了,都知道
2.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3.玉兔搗葯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並搗制長生不老葯。
4.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5.玄宗漫遊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6.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㈨ 中秋節神話故事有哪些
嫦娥奔月
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仙葯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
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桂樹隨砍隨合。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玉兔搗葯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於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掌故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