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故事
『壹』 適合2歲孩子聽的故事
小猴子愉快的一天
小猴子正在河邊玩耍,遠處突然有一條小魚兒躍上了河邊,大呼:「救命,救命啊!」小猴聞聲立刻跑了,二話不說將小魚兒送回了水中。小魚非常感激地說:「謝謝你,小猴子。」小猴子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之後,小猴子玩耍起來感到更愉快了。
哲理:助人為快樂之本,善良的人最有福。
貪吃的小豬
早上,豬媽媽給小豬做了一個水果蛋糕,讓它帶去幼兒園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午休時間,小豬拿出香噴噴的水果蛋糕,口水都快流下來了,不禁想到:蛋糕那麼好吃,我自己都不夠吃,哪裡還夠分給它們啊!於是,小豬自己吃完了一個水果蛋糕。它旁邊的小夥伴一直看著小豬吃蛋糕,紛紛覺得小豬太自私了,再也不想和它玩耍了。
幼兒園里沒有小夥伴和小豬玩了,它感到非常傷心,並把事情告訴了豬媽媽。豬媽媽馬上批評了小豬:「有好東西就要與好朋友分享,自私的小朋友最不可愛了!」
第二天,小豬又帶了一個水果蛋糕回幼兒園,還主動把蛋糕分給小夥伴們,給小夥伴們道歉。
小豬和它的小夥伴們又再快樂地在一起玩耍。
哲理:自私自利的人最不得人心,我們要懂得分享,才能收獲更多快樂。
老鼠偷米
夜深人靜的時候,小老鼠開始出來覓食,它找到了一個袋子並把袋子咬破,一粒粒金黃色的東西漏了出來,而且聞上去十分香甜,於是小老鼠馬上開吃起來。
吃了這些小粒粒以後,小老鼠忽然不受控制地跳了起來。噢,原來小老鼠吃進肚子里的是跳跳豆啊!
小老鼠跳啊跳跳啊跳,就這樣跳進了貓的嘴裡......
哲理:老鼠是有害的動物,貓則是老鼠的天敵,能把害鼠消滅。
彤彤交朋友
一天,彤彤到樹林里采蘑菇,但是樹林里的蘑菇實在太多了,讓她不知道該采哪個好。
路過的小兔子說:「你好,小姑娘,我是小兔子,你的名字叫什麼啊?」
彤彤說:「我叫彤彤,我來采蘑菇,你能和我交朋友,幫我采蘑菇嗎?」
小兔子說:「好呀,我幫你采蘑菇!」
小兔子一邊采蘑菇一邊告訴彤彤:「顏色鮮艷的蘑菇是有毒的,我們可不能吃!」
有了小兔子的幫助,彤彤很快採到了很多蘑菇,並與小兔子相約下次一起玩。
回到家裡,媽媽看見這么多的蘑菇,稱贊了彤彤,讓彤彤感到十分開心。
哲理:色彩鮮艷的蘑菇是有毒不可食的,寶寶一定要注意不能誤食。
飛翔的小象
有一天,小象獨自一個在森林裡玩耍,突然,頭頂傳來兩道聲音。
小兔子說:「小象,快來和我們玩耍吧!」
小松鼠應和:「對啊,小象,在天上飛可好玩啦!」
小象看著在天上飛的兩個好朋友驚呆了:「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小兔子回答它:「只要我們坐在一個大風箏上面就可以飛起來了!」
「哦......可是我太重了,坐不上你們的風箏。」小象懊惱的說。
正當小象傷感難過的時候,猩猩伯伯開著它的飛機來到小象的頭頂,並對小象說:「孩子快坐上來,伯伯帶你飛上天空。」
最後,小象坐上了猩猩伯伯的飛機,成功地飛翔在了天空上,它感到很快樂。
哲理:無論何時都不要放棄希望與夢想,只要你不放棄,好事自然來。
『貳』 孩子聽故事有什麼好處
1、多聽故事可以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故事中的環境描寫最具特色,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高山、樹林、小溪等空間變化頻繁,不同的環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畫面,把自身融入故事情節中,去感悟、去體會,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孩子的想像力。可以說,故事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最佳材料。
2、多聽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
讓寶寶主動參與一件事情,往往比被動參與來得積極性高。讓寶寶成為故事的編撰者、演講者,只有寶寶知道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只有寶寶能掌控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這常常讓寶寶興致勃勃,意猶未盡。
多聽故事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情商是成功人才的基礎條件,是人生決勝的關鍵,在幼兒成長中很多童話故事具有很明顯的培養孩子情商的作用。讓孩子有同情心,珍惜美好生活;《皇帝的新裝》則告訴孩子們要相信自己,做誠實的孩子。在童話故事中,孩子們能學到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同情與反感等,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判斷力與價值觀,可以豐富孩子的情感,開啟智慧的大門。
3、多聽故事可以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
寶寶有時候會無理取鬧,「軟硬兼施」還不足以平息。這時不妨給寶寶編個故事,順勢把這個無理取鬧的寶寶當成故事的主人公,進而演繹一段有趣而富有意義的故事。比如,有一陣子寶寶痴迷零食不肯好好吃飯,媽媽就可以引導寶寶編撰了一個小寶寶歷險零食王國的故事:「那個國度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要什麼有什麼,寶寶神往不已的零食,統統出現在零食王國。當寶寶嚮往不已時,各種險象開始環生……」一方面大大轉移寶寶對零食本身的注意,另一方面不動聲色地教育寶寶多吃零食的害處。時隔幾天,寶寶「我要吃冰激淋」的口號變成了「媽媽,我們再來講零食王國的事情」。
4、多聽故事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故事,能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力,多接觸言語溝通,有助於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發展,除表現在能正確發音,掌握一定的詞彙外,還表現在學會組詞或成句的一些規律上。另外,也有助於培養幼兒聽讀的習慣以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萌發幼兒初步感受和表現美的情趣,童話故事的語言活潑、簡練、流暢、通俗易懂,句式表達無比豐富,是不同民族語言的精華,集語言、心理、環境等描寫為一體,語言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注重語言的表達,抑揚頓挫,讓孩子感受語言的魅力,如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實踐中,我們也能深深感受到故事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好教材。
『叄』 小孩經常聽故事機有什麼好處
孩子特有的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孩子喜歡聽故事,經常念故事給孩子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增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開朗樂觀的性格,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家寶寶從6個月開始聽故事,到現在三年過去了,語言表達能力特別突出,情商方面也表現的很好。
『肆』 兒童聽故事和自己讀故事有什麼區別
1,開發孩子的能力方面不同,聽故事側重於開發孩子的聽力。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語言的理解,而自己讀故事則側重於開發孩子的視力和語言,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語言的鍛煉。
2,參與方式不同,聽故事就像是一個游戲,孩子以傍觀者的角度,參與度不高。自己讀故事,首先能認識很多字,其次能夠增強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還可以加強孩子對故事的記憶力。
3,對孩子年齡的要求不同,聽故事一般都是沒有閱讀能力的兒童,聽來的故事一般隨意性較大,容易產假講述者的主觀意念。
而自己讀故事是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兒童,一般形成文字的故事都是經過作者、編輯精心編制,具有語言文字優美、故事情節誘人等特點,所以只要有閱讀能力一般還是自己閱讀故事比較好。
(4)孩子聽故事擴展閱讀
故事用作講述的事情,凡有情節、有頭有尾的皆稱故事。這個事可能是真實的事,也可能是虛構的事。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
側重於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文學體裁的一種。幼兒故事,以幼兒為對象,富有幼兒特點,適合幼兒理解、表演,也就是適合幼兒聽、讀、講的故事。
幼兒故事寓教於樂,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開啟智慧,豐富頭腦,能有效地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感知興趣,對孩子的課外啟蒙教育有很好的效果。是開啟兒童智慧大門的一把鑰匙。
聽故事可以豐富兒童知識,同時提升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促進兒童的思維更加細微准確,想像更加斑斕、開闊。
『伍』 十個簡短的兒童睡前小故事。
1、一小松鼠總是向小熊討蜂蜜吃。冬天來臨之前,小熊給了小松鼠一整罐蜂蜜。小松鼠說,「謝謝你哦。」然後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小熊憨憨地笑了笑,打了一個哈欠,睡著了。
冬眠結束後,小熊伸了一個很長的懶腰。他突然看到樹洞門口堆滿了栗子。小熊撓了撓頭,「我不吃栗子啊。」不過他還是很開心地笑了。
2、貓頭鷹先生喜歡上了月亮姑娘,他每晚都睜大眼睛抬頭看著月亮,一夜都不合眼。月亮姑娘很傷心地對他說,我們是不可能的,我們隔得太遠了。貓頭鷹先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飛到小河邊,對著月亮的倒影,悄悄的親了一口。
3、「你不用遷就我的,」小金銀花對變色龍說道「你只要變成你自己的顏色就好啦」。
「可是,」變色龍彷彿下了很大決心似的,紅著臉道,「你就是我的顏色呀。」
4、蘑菇天天都很開心,她自己總是晃來晃去,還有一隻小烏龜陪她聊天,她覺得世界上的幸福就是這樣無憂無慮了。直到有一天。她碰到了超級瑪麗。
5、海龜先生喜歡貝殼小姐,他總是游上沙灘找她聊天。
有一天,海龜先生在海里睡著了,他被海浪沖上了沙灘,本來這沒什麼,可是他是肚皮朝上的,他努力了很久,想要翻過來。
「你在干什麼呀?」貝殼小姐笑眯眯望著滿頭大汗的海龜先生。
「哦,我只是想做個仰卧起坐。」他氣喘吁吁但假裝很愜意地說道。
6、「咦,這個綠綠的是什麼?不管了先吃下吧。」捕蠅草對著小主人遞過來的東西。啊,好難吃啊,看上去像上次吃的牙膏一樣,為什麼這么辣呀。捕蠅草皺了皺眉。小主人抱歉地看著捕蠅草。「這是芥末。」
7、小鴨子問小丹頂鶴。「你們晚上睡覺都是一隻腿嗎?」小丹頂鶴不假思索地點點頭。「那麼,你是用哪只腳呢?」小鴨子好奇道。小丹頂鶴想了好久,因為他之前沒想過這個問題。他只好說,「抱歉,我也不知道。」小鴨子失望地走了。而今天晚上,小丹頂鶴失眠了。
8、小兔子今天喝了一包咖啡,睡不著了。她去找果子狸聊天。她覺得和果子狸聊天好開心,但是咖啡勁過了,她很困,不停地打著瞌睡。果子狸看著心疼。說道,你回去睡覺吧,我晚上又不用睡得,明天再聊啦。
小兔子打著呵欠點點頭。第二天晚上,小兔子又來找果子狸。「我今天喝了四包咖啡哦。」小兔子眼睛亮閃閃的。
9、她對著晚飯發愁,她不愛吃湯圓。突然,她發現一個湯圓自己流出了黑芝麻餡兒。她「撲哧」一下笑了。她問「你幹嘛呀?」
湯圓先生趕緊擦擦嘴,不好意思道,「沒啥,看你看的流口水了。」
10、鴕鳥成立了一個搭順風車活動。任何小動物都可以坐到鴕鳥的背上順路回家。有一天在送完所有的小動物後,她發現背上還有一隻小蝸牛。她便問「你家在哪裡啊?我送你過去。」蝸牛說,「我家就在我身上。我只是害怕總是一個人。」
『陸』 為什麼要讓孩子聽故事
跟孩子講故事的年紀,可以小到從寶寶出生!媽媽會問,跟那麼小的寶寶講故事,他又聽不懂回,有什麼用答?其實講故事的重點並不再故事內容!而是讓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讓寶寶覺得媽媽給她很大的安全感與滿足,所以媽媽可以隨意地跟寶寶講些有趣的故事即可。
到了六個月大,媽媽可以在寶寶要睡覺時說說故事,這時候的語句要緩慢,讓寶寶在故事及媽媽的陪伴中入睡,這時期的目標是讓寶寶熟悉聽故事
到了一歲左右,媽媽可以開始利用繪本,帶著寶寶看圖案,並說說故事內容,這時期讓寶寶開始把聽到的跟看到的作為連結,並且開始習慣於聽故事時要坐好、別亂動。
到了兩三歲,孩子會有動機自己拿故事書給媽媽念,這代表著孩子的主動學習動機提升了!
『柒』 為什麼小孩喜歡聽故事
你提的這個問題,我最近剛好在書上看到過
小孩之所以喜歡聽故事
是因為小孩的大腦正在內極速成長與功能分化容的過程當中
小孩的大腦大量地在學習和辨別各種從外界傳來的訊息
而故事之所以特別吸引小孩,除了因為可以學習語言
也是因為故事中富含各種聲調,而且可以幫助他們分辨各種情緒
所以你會發現,講故事者的神情和語調愈誇張,小孩子就愈容易被吸引
這種學習對小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所以不只是講故事,平時也要用多和小孩聊天
所以被大人長期冷落或禁閉的可憐兒童
(他們缺乏日常生活中活潑的語言學習)
他們的某些大腦功能就無法建立起來
而且其缺乏的不只是言語本身的學習
還有很多精密的情感和社交功能等等
『捌』 孩子聽故事有什麼好處
兒童在一定時期,故事對他們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而且還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的啟發和知識。有些故事甚至會影響小孩的成長。聽故事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豐富和發展想像力。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講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最受幼兒喜歡的文字形式,故事對於孩子來說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些好的故事,他們可以百聽不厭。其優美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動的故事講述,讓幼兒深深的吸引,使他們增長了知識,發展了智力,並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的假丑惡,從而培養愛憎分明的情感,並把學到的好思想見褚於行動。聽故事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豐富和發展想像力。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講故事。
多聽故事可以豐富孩子的想像力。故事中的環境描寫最具特色,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高山、樹林、小溪等空間變化頻繁,不同的環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畫面,把自身融入故事情節中,去感悟、去體會,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孩子的想像力。可以說,故事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最佳材料。
多聽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讓寶寶主動參與一件事情,往往比被動參與來得積極性高。讓寶寶成為故事的編撰者、演講者,只有寶寶知道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只有寶寶能掌控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這常常讓寶寶興致勃勃,意猶未盡。
多聽故事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情商是成功人才的基礎條件,是人生決勝的關鍵,在幼兒成長中很多童話故事具有很明顯的培養孩子情商的作用。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孩子有同情心,珍惜美好生活;《皇帝的新裝》則告訴孩子們要相信自己,做誠實的孩子。在童話故事中,孩子們能學到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同情與反感等,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判斷力與價值觀,可以豐富孩子的情感,開啟智慧的大門。
多聽故事可以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寶寶有時候會無理取鬧,「軟硬兼施」還不足以平息。這時不妨給寶寶編個故事,順勢把這個無理取鬧的寶寶當成故事的主人公,進而演繹一段有趣而富有意義的故事。比如,有一陣子寶寶痴迷零食不肯好好吃飯,媽媽就可以引導寶寶編撰了一個小寶寶歷險零食王國的故事:「那個國度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要什麼有什麼,寶寶神往不已的零食,統統出現在零食王國。當寶寶嚮往不已時,各種險象開始環生……」一方面大大轉移寶寶對零食本身的注意,另一方面不動聲色地教育寶寶多吃零食的害處。時隔幾天,寶寶「我要吃冰激淋」的口號變成了「媽媽,我們再來講零食王國的事情」。
多聽故事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聽故事,能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力,多接觸言語溝通,有助於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發展,除表現在能正確發音,掌握一定的詞彙外,還表現在學會組詞或成句的一些規律上。另外,也有助於培養幼兒聽讀的習慣以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萌發幼兒初步感受和表現美的情趣,童話故事的語言活潑、簡練、流暢、通俗易懂,句式表達無比豐富,是不同民族語言的精華,集語言、心理、環境等描寫為一體,語言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注重語言的表達,抑揚頓挫,讓孩子感受語言的魅力,如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實踐中,我們也能深深感受到故事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好教材。
多聽故事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集中注意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集中注意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多給孩子講故事可以達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目的。如孩子在一起活潑好動,不能安靜下來,但一開始講故事,再淘氣的寶寶也會很快靜下來。
多聽故事還可以促進孩子閱讀。閱讀能幫助寶寶更好地學習表達,是寶寶聽故事的最好來源。相反,原來不愛讀書的寶寶,自從愛上了「聽故事」,那些情節逗趣,想像豐富的經典童書,自然對寶寶也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運用一些技巧,效果會更好。如讓孩子復述聽過的故事情節,重復講的時候留出關鍵詞讓孩子來補充,有良好表現時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等,都可以強化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寶寶持之以恆。
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還能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多接觸言語溝通,有助於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發展,除表現在能正確發音,掌握一定的詞彙外,還表現在學會組詞或成句的一些規律上。如果我們能夠配上合適的音樂講述故事,會有助於培養幼兒聽讀的習慣以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萌發幼兒初步感受和表現美的情趣。
『玖』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聽故事
所有的童話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兒童都很痴迷。因為它是幻想與現實巧妙而合理的結合。 一個故事總是包含起始、故事情節和結尾。作者創造出的每一個幻想中的人物(例如人、動物、機器、神仙、魔法師等),都離不開生活中的原型。這些人物在一個假想的條件下出現,在虛構的環境中進行活動,最後實現人們所希望的意義。編者邏輯自然,聽者合情入理。一個好聽的故事就把那個「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說「將來」的世界,與兒童「現實」的世界在這個自然展開的過程中得以連接。因為兒童喜歡以自身生活作類比,甚至他會因為過於投入而認為那個主人公就是自己。一旦故事等同現實,他們就不只是用耳朵在聽,而是用全身心在感受和體驗,他們就會自覺地調動所有的思維與情感。成人對故事的結局只會停留在某一瞬間,他們很快便會回落到真實的生活。而兒童則會比較長時間的耽於故事情節中。譬如說,大多數兒童在聽我講了《舒克和貝塔的故事》後,都會說「我是飛行員舒克,我來幫你啦。」;平時無意間也會學《神奇的豆豆》(自編的)中的主人公豆豆的樣子高舉雙手,大聲叫喚「神力顯現」……與其說這是一種角色扮演,不如說他們已經「變」成舒克貝塔、「變」成豆豆了。這些孩子喜歡的故事,其實就是運用了幻想與現實巧妙而合理的結合。 2、故事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兒童都樂於聽故事,這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故事常常是高於現實的。故事裡的生活總是比現實生活更加精彩,引人入勝。即使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也總是有一個完滿的結局,讓人回味無窮。而聽一個故事就可以體驗一種生活,並且這種生活允許加入幻想。幻想使生活更加優雅和浪漫。在童話故事裡,有感動和溫暖,也有智慧和幽默。人們需要幻想,兒童更需要幻想,短短幾年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的心靈為幻想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靈敏的觸角。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未完待續」的結尾,每一個主人公都可以保持在他特定的年齡。「小紅帽」永遠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而她的外婆雖然從一開始就是一位老太太,但是幾百年過去了,她還活在那個故事裡。我們每個人,除非到了將死之時,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故事是沒有結局的。但是每一個童話故事,不管這個故事有多長,都有一個結局。聽過故事的人都知道,只要聽下去,他一定會得到結果。這就給人一種愉悅感。兒童每一次聽故事,從理性和情感上,就能一次次地達到這種從開頭到結尾的圓滿。其實故事的趣味不在結尾,而是在曲折的過程中,兒童需要聽故事實際上就是在體驗享受這種奇妙的心理。所以,故事比現實多了很多的魔力。這魔力就來自於故事裡的生活高於現實。孩子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能表現出世界上各種不同的風貌。它表達了意義,反映了美醜、善惡和智慧。當孩子聽到好的故事,他在心中就留下了許多畫面,如森林中的城堡、美麗的公主、善良的精靈、邪惡的魔鬼。盡管他沒有親眼見過這些事物,但他能用他內在的眼睛看見,這個內在的眼睛就是想像力。想像力越是豐富的兒童,它就越喜歡聽別人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