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好的故事魯迅野草

好的故事魯迅野草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07:48

Ⅰ 魯迅《野草·好的故事》內容概括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的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背上;捏著《初學記》②的手擱在膝髁上。

我在蒙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象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彷彿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③,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④,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⑤,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里去了。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

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Ⅱ 魯迅《好的故事》的文章賞析。

魯迅《好的故事》賞析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構成了一個陰暗晦澀、鬼魅奇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卻有一束柔和的光線在努力的調和這種詭異的氣氛。這就是《好的故事》,《野草》集中的眾多灰暗文章中難得一見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魯迅第一篇描寫夢境的文章,盡管他沒有明確說是在做夢,但是這確實是一個夢,一個短暫的瞌睡一般的夢。夢里,「我」看到「許多美的人和事」,如詩如幻一般。魯迅用了一大堆意象來描繪這個夢:
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
這是一幅安寧謐靜的畫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與世隔絕似的鄉村裡,人們在過著安穩的生活,沒有硝煙,天那麼藍,水那麼清澈,一切是那麼的和諧。如果我們置身其中,即使再躁動不安的心也會被這份恬靜所吸引,而忘了身外的煩惱。這難道不就是傳說中的桃花源,這難道不是從魏晉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尋找而始終未得的世界嗎?由此可見,在魯迅心中,他所渴望的,是一份安寧。
《好的故事》最初發 表 於 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九日 《 語 絲 》 周 刊 第 十 三 期,然而署名卻是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二 十 四日,可見是筆誤。 《魯迅日記》中,一 九 二 五年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記 有 「 作 《 野 草 》 一 篇 」 , 當 指 本 文 。這一天正是年初五 ,「鞭 爆的 繁 響 在 四近」,在一個昏沉的夜裡,魯迅秉燭夜讀,心裡也許一邊在回想往事,一邊在展望未來,而現實卻是一個「昏沉的夜」,「煙草的煙霧在身邊」籠罩著。雖然往事不盡美好,然而還是有許多值得回憶的事情的,也許他在咀嚼《初學記》的時候,想起了童年時期的百草堂和三味書屋,還有女傭阿長講的故事,也許還有少年時期的閏土,於是唏噓。然而未來呢?未來是怎樣一幅圖景?魯迅這時已過了不惑之年,他當然不會像年輕時候那麼熱血沸騰而沖動了。即使在青年時期,他曾發過「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言,但是他還是因為顧慮太多而沒有接受刺殺漢奸的任務,在他所極力主張的「豪塹戰」這一點上,其實是包涵了對自己當年這一「多少讓人有點掃興的」事的辯解。他自己也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中說到,他看事情太仔細,很容易退縮,所以不適合坐革命的領導,革命者,正需要勇往直前的沖動的人。他對那些勇士是既欽佩又痛惜的,他熱愛他們的靈魂,但是他更願意他們不要太沖動以致做無謂的犧牲。
魯迅自從接受了天演論思想之後,就一直深信,中國的希望在青年的身上,他自己在青年時期也曾奮戰過,然而卻是失敗居多,他因此而鬱郁寡歡,甚至於絕望,中國的國民被困在鐵屋子裡,他不忍去喚醒他們了,一旦喚醒,而又沒有出路,那是很痛苦的,倒不如麻木一點。這是他在接近四十歲時的失落感。說到這里,我們得感謝錢玄同,若不是他在這時給予魯迅鼓勵,中國也許就沒有後來的魯迅了。魯迅的重出江湖可以說是一鳴驚人,而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魯迅的自信心自然是大增,然而他畢竟已不是青年,他覺得中國的希望不會在他這一代了,而是在那些激情昂揚的青年的身上。於是他甘願為青年做「孺子牛」。
一九二五年,一個動盪的年代,軍閥混戰,社會一片黑暗,彷彿「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燈,石油卻已經不多,燈火便「漸漸縮小了」,以致於魯迅看書看的眼睛發痛了。他不得不「閉了眼睛」,掩卷思索,「路漫漫兮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即使是已經對世事看的非常透徹,他還是感到了彷徨。他願意做「歷史中間物」,然而青年們似乎還不願意去踩他。於是他感到累了,進入了朦朧的夢境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在夢中,「我」載著一縷輕舟,兩岸的景物映入「我」的眼簾,並且倒映在水中,隨著槳的劃動,微波粼粼,那些景物,便交織在一起,在陽光下,那反射出來的光線令人目眩。如此「美麗、優雅、有趣」,「我」沉醉其中,然而當我要去凝視這些「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時候,我卻突然驚醒了,一切不過事夢境,眼前只有「昏沉的夜」,燈光也更加昏暗了。夢中的那片桃花源真的只是夢,連一絲「碎影」都不曾留下。未來啊,是否也是這般的虛無?
這篇文章名為《好的故事》,然而字里行間,何曾有故事?只有一些意象在活動:
水 中 的青 天 的 底 子 , 一 切 事 物 統 在 上 面 交錯 ,織 成 一 篇 , 永 是 生 動 , 永 是 展 開 , 我 看不 見 這 一 篇 的 結 束 。
如果說有,那就是故事發生的地點,然而也不具體。當然還有人物,然缺少了情節的故事還能叫做故事嗎?但這確實是故事,而且不止一個。在這個美麗祥和的地方,人們的生活中都發生了那些故事呢?他們幸福嗎?他們的世界真的是「黃金世界」嗎?在魯迅的筆下,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彷彿米洛的維納斯一樣,是一個無法打開的寶盒,因為神秘,所以美麗。
然而,在這一篇沒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中,也蘊涵了魯迅的懷疑思想。他嚮往夢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懷疑根本不可能有這樣一個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願意把故事說出來,而是告訴人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在他的夢中,是那麼的美好,那裡是如此安寧……

Ⅲ 野草為什麼以好的故事為題

現代文學家魯迅的《好的故事》出自《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詩,文章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

Ⅳ 魯迅《好的故事》賞析

魯迅的《好的故事》易抄於理解.文中所描寫的景物(我板書):小船,山陰道,新禾,草,花,,烏桕,雞,狗,斜欄,農夫,村婦村女,茅屋,塔,曬著的衣裳,簔笠,天,去,竹,小河,萍草,游魚……。文中並沒寫「故事」,所以讀者回答不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麼。「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繪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因為魯迅在文中說「這故事很美麗,優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雲錦。」文章對這些景物的描寫很生動,景色明朗,充滿溫暖愉悅的情緒.結合兩篇散文來理解,魯迅生活於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但魯迅依然在「寒霜,有冷的夜氣」的秋夜裡嚮往著「好的故事」,並且「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優雅,有趣,故事裡有很多美的人,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聽見。我珍愛這一天好的故事,我要留下它。但我總記得這一天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裡。」不難看出魯迅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我讓學生講講魯迅的散文的特點,學生回答,魯迅的散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很有感情。我隨即評述,景語即情語,魯迅散文優美的語言中有豐富的感情,更有深刻的思想,魯迅善於將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現於所寫景物之中,以富有特徵性的自然之物寄託自己的所思所想

Ⅳ 魯迅在《好的故事》中主要想要表達什麼

表達了作者想改變舊社會的想法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好的故事》是現版代文學權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

啟迪人們摧毀「黑夜」,實現「好故事」的強烈生活願望,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贊美,對理想的熱切嚮往。全文的風景是真實的,細致的,和景在情,有意的。

(5)好的故事魯迅野草擴展閱讀:

1、創建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早發表於1925年2月9日的《Threads》雜志第13期。關於這首散文詩的寫作日期,作者魯迅在編纂《野草集》時,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二月二十四日」。

它比魯迅誤錄的散文詩《語絲》晚發表了兩個多月。查《魯迅的日記》,其中清清楚楚地記載了關於《野草》的每一個記載,只有一次,就是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有一個記載:「寫《野草》」。這一天是中國新年的第一個月的第五天,這與文章的開頭是一致的。

2、歷史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二五年,那時候,中國正處於大亂之中,帝國主義迫害中國,勞動人民生活艱苦。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筆者和廣大人民一樣,期待著早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Ⅵ 求,魯迅《好的故事》賞析

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在這篇散文詩中,他用充滿線條感和回色彩感的語答言勾勒出了一幅明麗動人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夢中的「好的故事」。

散文詩的語言藝術集中體現了魯迅的美學理論觀點,是他自覺吸收西方和東方繪畫的表現手法後,進行的融入了強烈的線條感與色彩感的語言試驗,從而從把漢語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顯然與魯迅對繪畫的長期關注和研究是分不開的。當他還在童年的時候,就非常善於欣賞和吸收傳統圖畫的長處,留學東京時期,課余披覽美學書籍,研究過諸如色彩、線條、主體與客體、和諧與統一之類的問題。

(6)好的故事魯迅野草擴展閱讀:

創作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9日《語絲》周刊第13期。關於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時間,作者魯迅在編成《野草》集子的時候,文章的末章節附註的是「1925年2月24日」,這個時間,比此篇散文詩在《語絲》雜志上發表的時間晚了兩個多月,這應是魯迅誤記。

查《魯迅日記》,其中明確有關寫作《野草》各篇的記載,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的項下,記有:「作《野草》一篇。」這一天,正是中國舊歷新年的正月初五,與文章的開頭相吻合。

Ⅶ 魯迅《好的故事》內容簡介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

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7)好的故事魯迅野草擴展閱讀:

1、創作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9日《語絲》周刊笫13期。關於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時間,作者魯迅於編成《野草》集子的時候,在文章的末章節附註的是「1925年2月24日」,這個時間。

比此篇散文詩在《語絲》雜志上發表的時間晚了兩個多月,這應是魯迅誤記。查《魯迅日記》,其中明確有關寫作《野草》各篇的記載,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的項下,記有:「作《野草》一篇。」這一天,正是中國舊歷新年的正月初五,與文章的開頭相吻合。

2、時代背景

此文寫於1925年,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帝國主義正在迫害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活較艱苦。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盡快來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Ⅷ 好的故事中野草象徵什麼地面象徵什麼表現魯迅什麼樣的精神

地面是人民大眾,地火是人民的怒火,熔岩一口噴出是革命的出現,面對死亡與腐朽是因為作者看到了希望才會"坦然""欣然""大笑""歌唱","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腐朽,火速到來"表現了魯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心態。

Ⅸ 下面是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讀後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記敘了一個故事它

讀《野草·好的故事》有感

每當讀到魯迅先生的文章時,心裡總會湧出一股暖流,一股熱潮。家裡珍藏著許多魯迅先生的名篇,其中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這本《野草》。看起來薄薄的,只有60多頁的《野草》,我原以為一下子就能讀完,讀下來才知道遠不是那麼回事。許多句子我讀來覺得很艱難,背後都有很深的含義。只有一篇《好的故事》我好想讀懂了。

《好的故事》展開了一個夢境,魯迅先生在夢境中回憶起一些往昔的事和人,這些事和人都很安謐寧靜,讓「我」想到許多朦朧而又美好的東西,它們一一在我眼前閃過,就像海邊若隱若現的漁火般。我細細地品著,反復著我不是很明白的句子,直到這個故事在我腦海里埋下種子。讀著讀著,我的心彷彿漂浮起來,就如同隨著魯迅先生一起乘坐那一葉扁舟,睜著那雙豆大般的眼瞳,好奇地尋找著屬於我自己的「好的故事」來:

在家鄉的大後院里,兩個孩子爬上高高密密的黃皮果樹,為摘到了樹頂又大又甜的果子而高興得歡呼雀躍。傍晚時分,樹頂消滅了一大片,樹底添上了一大片。當院外傳來大人們大呼小叫的尋孩聲時,都不約而同地安靜下來,屏住呼吸,等待「風暴過後彩虹現」,便又瘋狂了起來,直到再也看不到果子的影子了,才戀戀不舍地回家。於是不免被大人訓了一晚,這一天才快樂地結束。

夏天有許多蟲子在鳴叫,父親與孩子一起到屋前的小樹林里抓夏蟬。孩子裝了滿滿一瓶夏蟬和夏蟬的孩子,結果第二天全部都悶死了,連放在桌面那隻父親送的又大又漂亮的也不見了,留下一副全裝的「戰甲」給孩子做紀念的吧。

一次一個孩子手拿著鄰居給的一個新年家鄉習俗做的年餅,高興地回到家,才咬一口,就被那隻大公雞給啄走了,於是便大哭起來。父親拿了自家做的年餅,孩子吃了一口,委屈地說不夠鄰居家的好吃,父親笑著說哪可能?於是這一老一小便吵得不可開交。

這便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好的故事」。

公園里,一個孩子把長滿浮萍的池溏當成了綠草坪,一腳跨踏了進去,父親縱身躍入水中,把她撈了上來,氣喘吁吁地回家了。

兩個孩子到鄰居家去玩,鄰居分別給這兩個孩子送了一支筆,一支粉紅的,一支黃色的,拿著黃色的這個孩子啊,不服氣,大膽地向鄰居說她也要粉紅色的,鄰居笑了笑便挑了支粉紅色的給她。這下可壞了,這孩子兩支都喜歡了,便不知把哪支給回鄰居。最後丟下一句「我兩支都要」便沖出了鄰居家,留下另一個孩子一臉委屈。這兩支筆成了這個孩子的王子和公主,讓她興奮了好幾天。

這便是一個城市的孩子「好的故事」。

故事裡的孩子就是我。我比我的同伴也許多了一些「好的故事」,那是因為我有一個農村的故鄉。在田梗邊看一大群黃牛吃草;在乾涸的河溝里放野火;在濕濕的稻田裡抓青蛙,然後沾了一身泥漿……

長大後,「好的故事」少了,讀書也忙了。家鄉屋前的大樹林早已被人砍掉了,留下空曠的一大片,它們都已成為我夢里的「好的故事」了。

Ⅹ 魯迅《野草》賞析

《野草》區別於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不滿足於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韌性戰斗的哲學,主要是指對於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採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於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於五四以後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於「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斗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抒發和贊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2、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10)好的故事魯迅野草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