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半杯水類似的故事
❶ 半杯水的故事是誰提出的
半杯理論 亨利福特被美國人稱為「汽車之父」。1913年他率先採用流水線組裝汽車,第一次實現了10秒鍾組裝一部汽車的神話。幾年後民用汽車的價格降低了一半,小轎車不再是富豪地專屬。福特的思想對全世界的製造業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今天,大到一架飛機,小到一包糖果,都可以在流水線上生產。福特汽車公司初具規模後,有一次,福特在高層會議中建議改進現有的裝配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個提議遭到很多人反對:有人覺得改進裝配線,既要投資購買機器,又得重新培訓工人,風險太大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公司的生產能力已經夠強,效益也很好,沒必要花力氣去提高效率。 聽完大家的意見,福特舉起桌上的玻璃杯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有人擔憂地說:「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別擔心,」有人樂觀地說,「杯子里還有一半水,渴了還有半杯水可喝。」「和你們不同,我看到杯子容積是水的2倍。」福特說,「這里的水用個一半大小的杯子就能盛下。用一隻大杯子做一隻小杯子能做到的事,是對資源的浪費,是低效率。現在和產線上的員工們就像這個大杯子,有一半的潛力沒發揮出來。我要做的是換個小杯子,然後我們就可以用大杯子來盛更多、更好的東西了!」 人生也是一樣,如果環境給你一隻大杯子,請不要只用它來裝半杯水;如果你的天賦是只大杯子,請不要把它當小杯子來用。聰明人懂得百分百利用自己擁有的一切。
❷ 這是《半杯水的故事》
它告訴人們只有沒真才實學的人才會在人面前得瑟 而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都是踏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人生的路不會大嘶聲張他們是默默無聞的
❸ 關於半杯水的感恩故事有人知道嗎
我曾經聽說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人在荒蕪貧瘠的大沙漠里尋找出口,尋找一片綠洲. 可是無論怎麼走都無法走出去,在絕望之餘他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白色帳篷.他們向帳篷的主人乞討一杯水喝.主人很慷慨,給他們一人一杯水.要知道,在沙漠里水就象生命一樣寶貴.他們小心翼翼地捧著水上路了.一根枯樹枝把一個人拌倒了,而這個人又撞倒了另一個人,他們摔了一交不說,每個人杯子里的水都翻掉半杯,兩個人都望著自己手中的半杯水,有著不同的想法和感言.
第一個人說:"哦,就剩下半杯水了,那我們怎麼走出這無邊無際的大沙漠呀?". 另一個人則說:"還好,還有這半杯水,也許我還能走出這大沙漠."
面對同樣這半杯水,一個人的態度是消極的,而另一個人則是樂觀的.在生活當中人們的機會常常是相等的,不多不少,正正好好.而每個人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其實就是每個人的態度問題.真正能把半杯水看作是一種幸運的人世界上寥寥無幾,多數人只會把半杯水看作是一種不幸,這種人總是抱怨遇到的災難,而他不會想到災難是用來磨練他們意志的,使他們成為更強的強者,而往往這種人是不懂什麼叫知足常樂的.而另一種人則是在最困難的絕境當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片藍天,一方綠洲,彷彿他們已經不知道痛苦悲傷為何物,因為他們的態度,想法和理解的轉換使他們成為了永遠的歡笑者.這半杯水的魅力所在:樂觀的人認為它是恩惠,沉浸在喜悅之中;消極的人只會認為這是災難和痛苦,從而只能讓痛苦伴隨他們走向死亡了.其實感恩就是一個轉換和拼搏的過程.就是那剩下的半杯水
❹ 半杯水兩種看法的故事
我還有半杯水 四十歲那年,我曾強迫自己的情緒去尋找中年的狀態,可是就連那句「四十而不惑」的名言都沒給我一點兒自信,我感覺不到中年與青年之間有多大的區別。除了老婆的臉色黃了些,一切依然如故。我感受不到中年是個啥滋味,我也看不見生命的那杯水已沒了一半。 到了五十歲,我就不用再去尋找感受人生的中年了,自己的胳膊、腿就讓我知道我是走在人生的下坡路上了;自己的胃口就讓我知道自身的設備已經老化;自己的眼睛就讓我知道,前邊的路真的不長了。 曾經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辯個臉紅脖子粗的嘴巴如今變懶了;曾經對身邊的人陞官發財還有幾分忌妒的心變麻木了;曾經見了美女就閃光的眼睛也呆滯了。學會了找靜,學會了躲避,認可了無奈,甘於平庸。時光這巨大的磨石把性格的稜角磨平了,把生命的激情沖淡了,把心中的剛欲熄滅了。用《手機》中嚴守一的感覺說「像機器一樣,缺了潤滑油,轉著轉著就不動了」。怎麼看,握在手中的這半截時光棒都沒有磨掉的那段長了。每天過日子,其實就是在打發時光。 元旦放假時讀閑書,書中的一則印度寓言令我心頭一震。寓言講的是:兩個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一個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沒有喝。雖說面對的和所擁有的都是同等的,可是兩種說法,前者好像透出一種無奈和苦澀,後者倒好像滿懷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人到中年,恰似喝掉了半杯的水,對著半杯水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水」的要比說「我還有半杯水」的人多。人不到中年是無法有這種感受的。記得少年時去河畔玩,見那嘩嘩的流水南去,偶爾也詩興勃發,雖不能詠詩作賦,倒常常想起曾讀過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可是總覺得老夫子這話沒什麼深奧,說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嘛。時過三十年,再去那河畔,見到我童年時常常在那放羊的於大伯,他已經背駝、發白、耳聾、眼花。我立於他的眼前,握住他的手,可他認不出我了。當我告訴他我的小名時,他才口中念叨著:「變化太大了。你看你的鬢角都有白發了。」歲月改變了我們,可歲月依然是歲月,就如我腳下的這條河流,它永遠依舊。那個瞬間我彷彿一下子頓悟:我原來是這么淺薄,棄我而去的歲月已裹著好多我們還沒來得及咀嚼、來不及思考、來不及修正的生命道理,匆匆地過去了。驀然回首,只有空發一番感慨。難免生出「我已喝了半杯水」的感嘆,難怪董橋說:中年是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 人到中年的旅途雖說大多不一樣,踉踉蹌蹌也好,步步風流也罷,都沒來得及回憶,可是現在不同了,終於在失眠的午夜,喚起那還鮮活的記憶,一頁一頁,都在靜靜的夜晚嘩嘩作響。無論是凡人還是名人,回憶起喝下的半杯水,還都是有滋有味的。雖說有的苦澀,有的清淡,有的甘醇,畢竟不是「一了百了」「一空百空」。 這樣想來一下子就會覺得我還剩下的半杯水一定要細細地品,好好地喝才對,萬不可一不留神一干而盡了。人到中年的半杯水,恰似一場殺過一半的殘局,雖說不夠盈滿,但稀疏之間常常藏著生機,藏著妙算。殘局尚不是支離破碎風雨飄搖的,即便有人能把殘局看破但他仍是放不下,就是真的放下,心中又永遠牽掛。 盡管我們多數的人生歲月沒給我們帶來大富大貴,沒給我們輝煌和掌聲,可骨子裡那份激情和感動依然不平。因為中年正在由生存向存在的途中行走。我們雖然達不到至善至美,但超出生存的本身意識已逐漸蘇醒,人人都想活得更精神一些,雖然不能像哲人一樣對人類進行不斷的精神探索,但也不能用美食和隨意來款待自己。 剩下的這半杯水遲早是要沒有的,人生最大的無奈便是終有一死。生命太短促了,太珍貴了,無論這半杯水怎麼喝,都有一點可惜,就是不喝它,它一樣揮發、蒸干,於是我們便想到要拚命地干點有意義的事情。盡管這些事與生命比起來永遠是微不足道,但我們也不能再忽略了這還有的半杯水。好好地珍惜中年,也就是把握了最好時光。
❺ 誰有類似這樣的小故事
1、目標要趁早
一對夫婦有兩個孩子,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決定為他們養一隻小狗。小狗抱回來以後,
他們想請一位朋友幫忙訓練這只小狗。在第一次訓練前,女馴狗師問:「小狗的目標是什麼?」
夫妻倆面面相覷,他們實在想不出狗還有什麼另外的目標:「……一隻小狗的目標?那當然
就是當一隻狗了。」女馴狗師極為嚴肅地搖了搖頭說:「每隻小狗都得有一個目標。」
夫婦倆商量之後,為小狗確立了一個目標———白天和孩子們一道玩,夜裡要能看家。
後來,小狗被成功地訓練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財產的守護神。
這對夫婦就是美國的前任副總統阿爾.戈爾和他的妻子迪帕。他們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
———做一隻狗要有目標。推而廣之,做一個人更要有目標。
(摘自9月24日《解放日報》作者畢淑敏)
2、學會沉澱自己
麥克失業後,心情糟透了。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找到了鎮上的牧師。
牧師聽完了麥克的訴說,把他帶進一個古舊的小屋,屋子裡惟一的一張桌上放著一杯水。
牧師微笑著說:「你看這只杯子,它已經放在這兒很久了,幾乎每天都有灰塵落在裡面,但
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麥克認真思索,像是要看穿這杯子。他忽然說:「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杯子底
了。」
牧師贊同地點點頭:「年輕人,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
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
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
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凈了。」
(摘自9月30日《上海譯報》作者佚名)
3、永不太遲
當希臘文化開始侵入羅馬帝國的時候,羅馬政治家柯圖那時年已80,決心修習希臘文。
法國著名風景畫家柯樂在70歲時還說:「上主讓我再活10年,我想我會學畫畫。」中國的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假我數年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那時他已年近70。音樂家莫扎特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成名很早,就在他的聲譽如日中天的時候,仍然在學音樂理論和對位法。加拿大前最高法院院長威廉爵士在90歲高齡時告訴人:「時間的群山那一邊,還藏著許多最好的東西,等待我去學習。」
因此一個人若是要生活得有勁,應該不斷學習。學無止境,永不太遲。(摘自《銀潮》
第12期作者維廉.巴克萊譯者余也魯)
4、一根火柴棒
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元。但是一根火柴棒可以摧毀一棟房
子,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其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御。
要疊100萬張骨牌,需費時一個月,但推倒骨牌只要幾分鍾。要輕營成功的實業,需耗時數十載,但要倒閉,只需一個錯誤決策。
要修養被尊敬的人格,需經過長時間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要做一件事。
一根火柴棒,是什麼東西呢?它就是下列四項:1、無法自我控制的情緒;2、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3、頑固不化的個性;4、狹隘無情的心胸。
檢查看看,我們隨身攜帶了幾根火柴棒?(摘自《成功文摘》)
5、簡單是一種方法 橄欖樹嘲笑無花果樹說:「你的葉子到冬天時就落光了,光禿禿的樹枝真難看,哪像我 終年翠綠,美麗無比。」不久,一場大雪降臨了,橄欖樹身上都是翠綠的葉子,雪堆積在上 面,最後由於重量太大把樹枝壓斷了,橄欖樹的美麗也遭到了破壞。而無花果樹由於葉子已 經落盡了,全身簡單,雪穿過樹枝落在地上,結果無花果樹安然無恙。 外表的美麗不一定適應環境,有時是一種負擔,而且往往會為生存帶來麻煩或災難。相 反,平平常常倒能活得自由自在。所以,不如放下你外表虛榮的美麗,或者是不實的身份和 地位,踏踏實實地去體會真實簡單的生活,相信這樣你將獲得更多的樂趣。
(摘自《最偉大的管理思想》)
❻ 往杯子里倒一半杯水為背景。 你可以說它是半杯水,也可以說半個空杯子。 類似的話還有什麼
吃飯時吃的少,可以說半飽,亦可說半飢
❼ 政治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同樣面對半杯水,一個人欣賞的說:「還有半杯呢」另一個則愁眉苦臉的說:
要點就是辯證的看待任何問題,每個事件都有它的兩面性。感嘆只剩半杯的人不一定是悲觀的,他有了緊迫感,也許開始未雨綢繆,而對未來適當的憂慮是有益無害的,這會幫助他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以更好的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但是如果他在感嘆之後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消極怠慢情緒那才能稱其為悲觀主義。而說還有半杯水的人不一定是樂觀,如果他感嘆之後安於現狀,不思解決水源問題,那麼終有一天這半杯水也會消失,危機臨頭再去解決就為時已晚,這種表觀的樂觀情緒並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
我是從逆向大概解釋了下,至於常規的「樂觀的該提倡,悲觀的該摒棄」,你肯定知道怎麼描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
那個哥們,我沒有在辯論。所謂辯論的主旨是什麼?是更充分的從2個方面去理解一個事物,而不是說辯論為了爭輸贏。我更像是在作辯論後主持人的總結,但是我說的很簡明。
提煉到終極,就會得到我們該如何面對問題的答案:我們即不能片面的樂觀也不能片面的悲觀,而是要同時懷有危機感緊迫感,而又不能消極懈怠不作為;同時懷有充滿希望的心態應對挑戰,而又不能盲目幻想盲目樂觀自大和冒進。 所謂「實事求是」,就是含有此意的,這4個字包含了近代最偉大的主義,它是實用主義的進化。
❽ 求一個換個角度看問題的事例,最好是新點的。不要什麼半杯水,賣草鞋之類的
比方說失戀可行
❾ 以(半杯水的故事)為 題目寫一篇300字的作文
《半杯水的故事作文》
在撒哈拉大沙漠,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一名探險者正在沙漠里艱難地行走著,只見他背著一個大包,包裡面裝滿了水壺,水壺里的水早已空空如也。顯然,背上的水壺早已成為他行走的累贅。可是他堅信,只要有水源,他身上的水壺就能發揮用處。他走呀走,終於來到了一片長滿了仙人掌的地方,頓時信心倍增,四處去找水源,卻無功而返,不禁有些失望。突然,前面奇跡般得出現一座房子,年輕人咽了口唾沫,鼓起最後一點力氣,走進房子裡面。突然他欣喜若狂,發現裡面有一口水井。他馬上趴到水井旁,想去喝水,一探頭,只見井裡一點水也沒有,分明是一口枯井,不禁大失所望。這時,井旁邊的半杯水引起了他的注意。水杯下壓著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若想喝水,請把這半杯水倒入井中。」那位年輕人猶豫了,他想:「把這半杯水倒進井中真的能噴出水來嗎,萬一沒噴出水來怎麼辦?還不如自己喝了。可是如果不倒,即使喝了也不一定走出沙漠,還不如……」他一咬牙,毅然把水倒入了枯井裡。這時井裡奇跡般地噴出了泉水,年輕人頓時精神抖擻,喝足了水,灌滿了水壺,並且敬重的把杯子重新裝上半杯水,擺上了那張紙條,又開始了新的旅途……終於,他走出了沙漠。
有信念,會堅持,會感恩,會為別人著想的人才是最成功的人!
滿意請採納,祝你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