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詩的故事
1. 跟古詩相關的故事
風起雲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後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出自《漢書o高帝紀》)
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鴉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雜詩》)
擒賊先擒王
經過長期的勵精圖治和一大批良臣賢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30年之久的開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八方來朝。但是進入天寶年間以後,唐玄宗開始安於享樂,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由於好大喜功,一意熱衷於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唐朝在邊地設置節度使,屯戍重兵。後來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至天寶元年,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力增至49萬,龐大的兵力消耗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社會上隱伏著不安。杜甫見到"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新兵開赴前線,父母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深深的為國家的命運擔憂,他寫道: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然而因為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幾近崩潰,唐
2. 古詩故事
材料一: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後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出自《漢書o高帝紀》)
材料二: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鴉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雜詩》)
材料三:
經過長期的勵精圖治和一大批良臣賢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30年之久的開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八方來朝。但是進入天寶年間以後,唐玄宗開始安於享樂,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由於好大喜功,一意熱衷於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唐朝在邊地設置節度使,屯戍重兵。後來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至天寶元年,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力增至49萬,龐大的兵力消耗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社會上隱伏著不安。
杜甫見到"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新兵開赴前線,父母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深深的為國家的命運擔憂,他寫道: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然而因為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幾近崩潰,唐朝從此走向衰敗。
"擒賊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關鍵。
(出自《前出塞》之六)
材料四: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軍,在赤壁利用火攻,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後,唐朝的杜牧,漫步在這個古戰場,已經絲毫感覺不到當年大戰來臨的緊張。詩人感嘆時光弄人,寫下了這首《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銷二喬。
"折戟沉沙"形容失敗慘重。
(出自杜牧《赤壁》)
材料五:
陸游(公元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由於堅持主張抗金,陸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現了轉機。
(出自陸游詩《游山西村》)
材料六:
劉禹錫(772-842)是中唐詩人。由於受王叔文"永貞革新"的牽連,公元805年,他被貶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馬。九年後,四十多的劉禹錫才被召回長安。聽說玄都觀的千數桃花,開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觀賞,並寫了首《游玄都觀》的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播州(貴州遵義)當刺史,後改為連州(廣東連縣)刺史,又調任夔(音魁)州(四川奉節)、和州(安徽和縣),後被解職。十四年後,劉禹錫再度被召回長安。當年玄都觀的熱鬧已經沒有了:千顆桃花盪然無存,只有青苔上幾叢菜花在春風中搖曳。
詩人很感慨,又寫了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前度劉郎"是說人去人又來。
材料七:
乾康和齊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齊己在湘西道林寺時,乾康前去拜會。門人說:"和我師父交往的都是會作詩的人,請作一首絕句作為門剌。"乾康說道:
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烹茶童子休相問,報道門前是衲僧。
全詩大意:
隔岸紅塵中的人忙得風風火火,
山中寺門前的人待人冷冷冰冰。
煮茶的童子請不要再難為我了,
你就說門前到訪的是個窮和尚。
齊己聽了大喜,每天都把乾康待為上賓。
人們從中引申出成語"隔岸觀火",隔著河看別人忙碌,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幫助,在一旁看熱鬧。完全是另外的意思。
(出自清o孫濤《全唐詩話續編》)
材料八:
陸游生在積弱積貧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復中原。但由於當時主和派勢力很大,陸游受到排擠。他三十歲時,在禮部考試中被除名,四十二歲被免官。四十六歲時,陸游入蜀出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一年後,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請,入幕辦理軍務,這讓陸游很興奮,因為四川宣撫使駐南鄭(今陝西漢中),是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戰派的領袖。陸游積極投身軍旅生活,放馬走遍南鄭前線,為北伐獻計獻策。但幾個月後王炎被召回,幕府被解散,陸游也被調回成都任了個參議官的閑置,這對於做夢都是"兵戈鐵馬"的陸游來說實在難以忍受,他在《客愁》詩中寫道:
騎馬出門無所詣,端居正爾客愁侵。
蒼顏白發入衰境,黃卷青燈空苦心。
大意:
騎馬出門卻不知道該去哪裡,
回來坐在屋裡鄉愁漸漸湧起。
面貌憔悴頭發花白體力衰退,
只有黃卷青燈讓人忘卻煩惱。
"黃卷青燈"古代書籍用黃紙繕寫,油燈發青色的燈光。形容深夜讀書的孤寂生活。
(出自陸游《劍南詩篇o客愁(節選)》)
不知道你是否要這種的 權且先發來看看好了
參考資料:http://ecation.163.com/e2004/editor_2004/zhongkao/050509/050509_194876.html
3. 我和古詩的故事(作文)
我最早接觸到的文章就是古詩文了.記得在我還沒上小學的時侯,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就開始教我讀古詩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我張口就來.像這樣的古詩我那時就能背出幾十首了,爸爸媽媽也為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叫古詩文,直到上學後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中國古詩文的寶庫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燦爛了.
我非常喜歡古詩文.我喜歡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千古名詩,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讀下來;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平常人,只要讀一遍就能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多麼讓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思想為之升華.難怪連外國人都贊嘆和欣賞.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詩好句.在過去的作文中,我曾通過引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寫雪中的奇麗景色;通過引用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形容人們遇到的困難之大;通過引用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抒發子女對母親的深情;通過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說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過引用賣油翁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總之,通過引用古詩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變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 力,從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 與古詩文有關的小故事有哪些
《草》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因這首詩受到過當時一位老詩人的贊賞和鼓勵。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詩人,他從小就愛學習,識字很早,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十六歲時,為了求得名師指點,白居易來到京城長安。有一天,他帶著詩稿去拜訪詩界老前輩顧況。 顧況當時在京城任職,又是有名的詩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點和推薦,日後定能有所作為。白居易把自己的詩作恭恭敬敬地遞上去,顧況接過來掃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開玩笑說:「你的名字叫居易,現在長安城米價很貴,在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聽,心裡禁不住突突亂跳,心想:「他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的詩寫得不好嗎?」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說:「請老前輩指教!」 顧況並未答話,他翻開詩稿仔細地看起來,越看越感到驚奇,特別是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時,竟不禁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顧況看到這里,禁不住拍案叫絕:「好詩!真是好詩!」他又把頭轉向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日後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長安居住下去是不難的,剛才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白居易得到顧況的賞識,心裡非常高興,學習寫詩的勁頭更大了。為了寫好一首詩,他常常廢寢忘食,反復吟誦,仔細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貼切,音韻上是否優美,一首詩改了又改,不厭其煩。他的詩不僅內容充實,而且明白如話,通俗易懂。他每寫一首詩,常常去村頭、小院念給那些不識字的老婆婆聽,看她們能不能聽明白。如果有難懂的字眼,白居易就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聽明白為止。因此,白居易的詩雅俗共賞,在社會上流傳很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歡他的詩。人們把他的詩刻寫在名勝古跡處,旅店酒樓里,鄉鎮屋牆上,甚至還傳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5. 古詩和古詩的故事 完整一些 急!!!
詩人張籍離開家鄉,抄風塵僕僕的來到了洛陽城。
光陰似箭,轉眼間秋姑娘就降臨人間,樹葉枯黃,都紛紛落了下來。冷風陣陣,讓人們感到無比凄涼、悲哀,張籍禁不住湧起思想之情,他懷念故鄉,懷念那些鄉親父老、親朋好友。
張籍想探望家人,想留在故鄉,可是沒有任何辦法,他只能通過寫家信祝福親人:祝父母「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可惜對鄉親家人說的事情太多太多,萬一這次是他與親戚最後一次聯系?如果這次的信沒有將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說清楚?那怎麼辦?此時此刻,張籍的內心是多麼復雜,多麼矛盾。
每當捎信的人剛要啟程的時刻,他還要將信封拆開,唯恐寫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讓父母為自己擔憂,也擔心會不會少寫。有時候甚至不能發現錯誤他也遲遲不肯將信送走。雖然每次這樣時,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會顯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張籍詩人頃刻的心情。
張籍就這樣反反復復地用銳利的目光掃視這封信,從而引出了「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句描寫矛盾、復雜心理的詩句。
贊同108|評論
6. 與古詩文有關的小故事有哪些
與古詩文有關的小故事---推敲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專鳥宿屬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7. 我與古詩文的故事
我與古詩文
中國古詩文的寶庫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燦爛.古詩文更是我國文化的精髓。古詩文有一種精闢的美,一種其他文體無法取代的美。
面對那些小說,故事,我更喜歡古詩文.喜歡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古詩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思想為之升華.甚至連外國人都贊嘆和欣賞.
我最早的啟蒙老師是媽媽,在她的指導下,我從小就對古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剛上學時就會背一二百首古詩文了。上三年級時,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如飢似渴地閱背誦。由於背的多,我的記憶力也逐漸提高了。僅僅一年內,我就會背四百多道詩詞文賦了。在誦讀過程中,我認識了豪放的李白;認識了憂國憂民的杜甫;認識了滿腔熱血卻含冤屈死的岳飛……
通過誦讀古詩文, 給我了很大發。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知道了子女對母親的深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讓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賣油翁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了我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詩文不僅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它時時在提醒我、教育我。記得有一次,我與同學為了一件小事鬧翻了,心裡十分生氣。這時,我想到了孔子的「九思」一—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岔思難,見得思義。比起古人,我為一件小事與同學爭吵,破壞了我與同學之間多年的友誼,實在膚淺,真是不應該!最後,我主動道歉,「化干戈為玉帛」,與那位同學又和好如初了。
古詩文的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每讀一首好詩,都使我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釣叟蓮娃」這是對美麗的錦綉河山的贊美:「談笑有鴻懦,往來無白丁」這是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詠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又是多麼深沉激越的報國情懷!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點景緻足以引發古人無窮的浮思;大江東去、破浪,古詩文當中記載了多少成敗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覺中,古文已經在我的心中占據了一個猶如「親朋密友」的重要位置。學習古詩文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樂趣。古人的才情讓我們許多後人都望塵莫及,欣賞古詩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驕傲!我愛古詩文,朋友們,來吧,讓我們一起「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希望更多的人會與古詩文為伴,與我國古代文化為伍,繼承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8. 關於古詩的小故事
1、《游山西村》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
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 氣氛。
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 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
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 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 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 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2、《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
《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時陸游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
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
題目是《示兒》,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所作。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4、《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所作。
曹操很喜歡小兒子曹植,但曹植不拘小節,加之性格狂放,逐漸不為曹操喜歡,曹操認為大兒子曹丕雖無才,但性格忠厚,沉穩有加。遂死後立曹丕為帝。
曹丕即位後,一改溫厚的面孔,變得非常猜忌,尤其是當年帝位的熱門人選,弟弟曹植,曹丕一直不能容忍曹植的才華,加之曹植因不能即位悶悶不樂。
平時又不拘小節,酒後言語沖撞了曹丕,曹丕決定藉此殺了曹植,但又恐其不服,天下人也難以原諒,遂設計,要求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作詩一首,否則斬首。曹植低吟片刻,看到侍從正在爐子上用鍋煮豆子,遂靈感大發,吟上七步詩。
詩中暗諷曹丕不能容弟弟。曹丕聽了,面紅耳赤,遂放了曹植。
5、《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所作。
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 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 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
這幾十年, 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 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 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
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 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 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
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
9. 我與古詩的故事!作文。
四歲時就開始背詩,這當然是被大人強迫的,小時候不識字,只能死記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詩。上學後,識字了,老師也叫了些詩,但僅限於解釋詩意。直到升入初中,我才算與詩歌欣賞結識了。
很多詩都只有一個平凡的故事,有時小到不足掛齒,但詩人卻能把他它寫成千古名句,廣為流傳,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詩有很多派別,有豪放派,婉約派……,不同派別的詩有著各自獨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詩屬於與豪放派。有「飛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銀河落九天」的大氣,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滿,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山」的抑鬱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對權貴的蔑視和傲然……
李白的詩是多樣的,精彩的,每首詩的感情基調都與詩人的經歷有關。當他沒被重用時他有的是自信;當他位居高位時,他意得自滿,豪邁大氣;當他看見朝廷的丑惡之面時,他有的是偉岸的性格,蔑視權貴;當他因而遭人排擠而離開時,他也會抑鬱、迷茫。
想要品味詩就必須了解詩人生平際遇乃至社會背景。想看懂它並不難,但只會得到一些膚淺的東西,毫無深意。當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時,得到的是無窮的感悟,是真諦。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詩人同呼吸,同悲歡,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會有想去安慰他的沖動。我們在欣賞詩,也在欣賞詩人,更亦在欣賞社會,我們樂在其中。
在讀《蜀道難》時,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詩人那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令人入迷。
我被他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像所深深吸引,他給我創造了一個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再加上它的浪漫色彩,使我如痴如醉。
想要真切地欣賞一個類別的詩,就必須同時欣賞其他派別的佳妙。
杜浦的《春望》會讓人憂傷,戰爭讓人們與至親分離,背井離鄉。孟郊的《遊子吟》讓人回想起母親昔日的關懷,一陣暖意湧入心頭……
每一次欣賞都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悸動。
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我願陶醉於這詩的魅力之中!
從不能欣賞到能欣賞,是一種新收獲。——朱光潛
10. 有關古詩的小故事
一、遊子吟
孟郊思母 話說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 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 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
這幾十年, 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 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 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
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 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 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
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游山西村
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 氣氛。
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 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
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 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 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 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題都城南庄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 悶。
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 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 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遊時,卻見院牆如故而門已鎖閉。
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 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後, 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四、涼州詞
相傳,慈禧命人寫了一幅扇面,寫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 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料,寫的人一時疏忽,把「黃 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寫丟了。慈禧看了之後,非常生氣。
認為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詩文,於是命人把寫字的人抓來,讓他當場念來,念不出就殺頭。想不到那位寫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寫的詩之後先是一驚,既而靈機一動,對慈禧說:「老佛爺,非是臣寫錯了詩,而是臣 根據王之渙的詩改寫的詞。」
慈禧覺得新奇,連忙叫他念來聽聽。那人隨口念到:「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於是,《涼州詞》真的成了 「詞」。
五、一樹梨花壓海棠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當時與張先常有詩詞唱和的蘇軾隨著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張先於是隨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風趣幽默的蘇東坡則當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