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紅軍叔叔的故事

紅軍叔叔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2 16:22:39

『壹』 紅軍感人的故事(簡短點)。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一袋干糧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希望能幫到您!

『貳』 怎麼寫紅軍叔叔抗日戰爭的的故事寫成現代詩要三個段落

如果你自己不擅長寫詩歌的話,建議你還是不要用這種表達方式換一種表達方式吧!

『叄』 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1、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

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

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

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

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3、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 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亘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

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

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

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後。

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

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嘛。決不能!」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

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

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

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

彷彿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

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

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

4、紅軍鞋

我們來到大雪山下。當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說除了「神仙」,就連鳥也飛不過去。還有的說,有一年天旱,人們抬著菩薩上山求雨,事先沒有吃齋。

「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個也沒下來。我們不信什麼「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點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了這情況,教育大家說:「神山」不可怕,紅軍應該有志氣。

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過山去。這些話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軍團首長也向我們講明了雪山的情況。出發前,上級規定每人要准備兩雙鞋,把腳保護好,而且特別強調要認真執行。

我除了腳上的爛草鞋,就剩一雙拴在皮帶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來,用手掂量著,心頭湧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據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縈繞著。

送得哥哥前線去,做雙鞋子贈送你。鞋上綉了七個字:紅色政權萬萬歲。想起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們離開老根據地時的情形。那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十分難過。

捨不得離開那裡的親如骨肉的人民群眾。老鄉們的心情也和我們一樣,知道我們要出發,清早就抬著各種慰勞品來送別。一位老大爺拉著我的手,把一雙「紅軍鞋」塞給我。

這是雙非常結實的布鞋,鞋幫上綉著「慰勞紅軍戰士」「殺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動了半天才說:「孩子,帶上這雙鞋吧!這鞋一到紅軍的腳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

地再廣,山再高,你們也能把它「量」完。」我看著老大爺,看著手裡的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從那以後,這雙鞋就掛在我的腰間,成為我最好的夥伴。

5、年齡最小的11歲女紅軍

在紅軍女戰士隊伍中,有一位年僅11歲的小姑娘,只見她身背一條線毯、腰別一把橫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為大家鼓勁,她就是長征中年齡最小的女紅軍——王新蘭。

王新蘭,1924年出生於四川宣漢一個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維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黨員。在叔叔的影響下,王新蘭的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先後加入共產黨。

王新蘭7歲時,因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黨組織常讓她傳遞秘密文件。1933年紅四軍入四川,王維舟領導的「川東游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他任軍長。

當時王新蘭只有9歲,雖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領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紅軍要長征了,家裡只留下王新蘭和多病的母親。看到王新蘭終日如坐針氈的樣子。

15歲的姐姐、紅軍女戰士王新國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著紅軍一起走。於是,在姐姐王新國的鼓勵下,王新蘭鼓足勇氣報名參加紅軍。

深明大義的母親對此感到特別欣慰,只是擔心王新蘭年齡太小,紅軍不收。時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們。當他見到王新蘭扎著兩個羊角辮、個頭還沒有步槍高時。

便微笑著問:「你這么小能幹什麼?」王新蘭惟恐紅軍首長把自己看小了,便大著嗓門說:「我什麼都能幹!」徐主任見她率真的樣子,哈哈大笑:「哦?什麼都能幹?那就說說你能幹些什麼。」

「好!」聽首長話有鬆口,王新蘭的勁頭更足了:「我會寫字,會跳舞,會吹奏,還會唱歌!」說著她還用手在地下寫了幾個字讓徐立清看。

這時,姐姐王新國也在旁邊幫腔:「首長,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別看她年齡小,可她已經為黨工作好幾年了。」她如數家珍般把王新蘭幾年來為黨傳遞情報的事講給徐立清。

徐立清一邊聽,一邊連連點頭:「嗯,不錯,不錯。」專心聽王新國說完,徐立清轉而對王新蘭說:「小妹妹,不是紅軍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齡太小了……」

一聽又沒希望了,王新蘭發起了小孩脾氣:「小?小怎麼了?哪個天生會打仗,還不是一點點學起來的。我雖然年齡小,可學東西還快呢!」

看王新蘭參軍的決心很大,徐立清最終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過來吧!」王新蘭當即興奮得跳了起來。隨著一聲「是」,王新蘭拉著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麼,對著她們喊:「你媽媽同意嗎?」「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從門外飄了進來。幾兄妹把母親託付給地方蘇維埃組織後,第二天一大早,王新蘭就到紅四軍報到了。

王新國被分配到紅四軍政治部宣傳委員會工作,王新蘭則安排在委員會下屬的宣傳隊當宣傳員。一到宣傳隊,姊妹倆就開始編演節目、書寫標語。長征路上,王新蘭和戰友一起穿山越嶺。

爬冰卧雪,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大罪,從不叫苦叫累,也從不掉隊。不過,王新蘭確實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著馬尾巴才攀上去的。過草地,她有些時候也不得不趴在紅軍大哥哥的肩膀上。

盡管這樣,王新蘭只要有機會,就會立在風口、站在路邊,為戰友們送歌獻舞,加油鼓勁。小紅軍王新蘭愣是用稚嫩的雙腳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隨同大部隊勝利到達陝北。

『肆』 關於紅軍革命的故事

革命教育的小故事:
1.「牛司令」
毛澤東少年時代和同伴放牛時,經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來往往就誤了放牛,要麼是到了時間牛還沒有吃飽,要麼是牛跑到人家的田裡去啃莊稼。怎樣才能既保證放好牛,又讓大家玩得痛快?毛澤東和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他把同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讓它們吃了莊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輪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後天去采野果子。這樣,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時候,大家都回到了原來聚會的地方。看牛的孩子們,讓牛吃得滾圓滾圓的;割草的孩子們,都裝滿了一大簍子;采野果子的孩子們,從山裡帶回來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這時候,毛澤東就把草和果子拿來,合理地分給每個人。有時不夠分了,他就少分一點。而有剩餘的草,他就用繩拴起吊在樹枝上,誰能跳起來抓著就歸誰。和毛澤東一起,不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夥伴都樂意同毛澤東一起放牛,稱他為「牛司令」。
2.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3.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4.楊靖宇的故事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於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於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聖氣凌凌地說:「怎麼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於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於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
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麼么?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於是,兵痞們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伍』 紅軍長征途中的英雄事跡(故事)

1、張思德「嘗百草」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

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2、女戰士小董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

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一袋干糧——小蘭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

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4、斷腸英雄陳樹湘

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在湘江邊激戰四天五夜,最後因彈盡糧斷、腹部受傷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擔架上的他撕開傷口,把腸子掏出來擰斷,慷慨就義,年僅29歲。「斷腸英雄」的事跡,流傳至今。

5、啞巴排長

紅軍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傷致啞的排長負責團給養隊的工作。為了給雪山上的部隊送糧,他背著一百多斤糧食,頂風冒雪向上進發,可數日不見歸隊。

戰友們焦急地上山尋找,在半山腰發現了「啞巴排長」,他趴在潔白的雪上,沉重的糧食壓在身上,右手使勁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摳在冰雪裡,身體保持著向上爬行的姿勢,懷里還揣著兩個沒捨得吃的山芋。

『陸』 關於紅軍的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柒』 紅軍長征小故事,時間....

『捌』 紅軍長征途中的小故事有哪些

謝謝您採納!這是我的回答:
紅軍長征故事《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
12個銅板「買」一個梨的故事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
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關於金色的魚鉤的故事

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長接受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為了給生病的小戰士補充營養,老班長想盡辦法釣魚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湯給三個小戰士吃,自己卻吃剩下的魚刺和魚骨。最後在即將渡過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因為飢餓犧牲在草地中。小戰士」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保存起來,以教育後代。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