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囫圇吞棗的歷史故事是怎樣的
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鶻侖(囫圇)內吞棗。」相傳容,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⑵ 囫圇吞棗是什麼意思 囫圇吞棗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囫圇吞棗的復意思是把棗整個咽制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囫圇吞棗的故事說明了比喻讀書做事不能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處】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白話釋義: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細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個把棗吞了。
(2)囫圇吞棗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一、囫圇吞棗的近義詞
走馬觀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釋義: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
出處: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話釋義: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二、囫圇吞棗的反義詞
融會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釋義:把多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理解。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白話釋義:於是學者用功之深,窮究事物之理,把多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理解,才落到這一步。
⑶ 、囫圇吞棗簡短的成語故事
囫圇吞棗簡短的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
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
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3)囫圇吞棗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成語: 囫圇吞棗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作者: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1、生吞活剝是一個成語,讀音是shēng tūn huó bō,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剝開來(貝殼類),形容那時人類還過著野獸的生活;比喻對別人的經驗、理論、方法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2、不求甚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領會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現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1、細嚼慢咽,拼音:xì jiáo màn yàn,解釋:本指慢慢地吃東西。引申慢慢去體味。
先強調的是飲食過程中的從容,也是養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個時代追求精細,也是一種合乎營養學的飲食平衡。
2、融會貫通是一個成語,讀音是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
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學習上能夠領會;理解。但融會貫通的語義范圍比「舉一反三」大;指將各方面知識都能匯聚起來;得到透徹理解。而「舉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類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⑷ 囫圇吞棗的故事和意思
囫圇吞棗的意思是:把棗兒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故事: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
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
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4)囫圇吞棗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囫圇吞棗的近義詞:
1、不求甚解
意思是指只領會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現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
出自:晉·陶潛《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白話譯文:五柳先生安閑沉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好讀書,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便欣然忘食。
2、走馬觀花
意思是指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粗略地觀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話譯文: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囫圇吞棗的反義詞:
1、融會貫通
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白話譯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這是學者刻苦用心,窮究事物之理,然後融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以得到全面透徹的領悟,才會達到這樣的結果。
2、含英咀華
咀:細嚼,引申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指嘴裡含的花朵,品味花的芬芳。後比喻品味,體會詩文中所包含的精華。
出自:唐·韓愈《進學解》:「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白話譯文:深入鑽研並沉浸在典籍濃厚馥郁的香氣中,細微咀嚼並體味著其中的精華。
⑸ 囫圇吞棗的故事情節
相傳,古時候有個來老先生,身邊教自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
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
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5)囫圇吞棗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詞目:囫圇吞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處: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鶻侖(囫圇)吞棗。」意思是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本末精初沒有什麼不同,就相當於是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釋義:把棗兒整個兒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囫圇:整個兒。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近義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走馬觀花
反義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
⑹ 囫圇吞棗成語故事
1、「囫圇吞棗」的成語故事有兩則,分別是:
(1)有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梨和棗子的葯性是「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他想了一會,就得意地說:「我明白了!以後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傷牙齒,亦不傷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還可以,吃棗卻難了,囫圇吞棗,怎麼受得了呢?」
(2)從前,有個醫生向病人介紹梨和棗的性能時說:生梨對牙齒有好處,但對脾有壞處。而紅棗正好相反,能健脾,卻傷牙齒。這時有個人說:我有一個好辦法,吃了這兩樣東西有益而無害。在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則不嚼一口將其吞下去。這樣以來,既不傷牙,又不傷脾,能一舉兩得。
⑺ 囫圇吞棗的故事內容和寓意是什麼
就是一個人看到別人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棗子,他說總歸要吃下去,還不如全部一口氣吞下
寓意:做事情不能祈求一步登天,要踏踏實實一點一點來
⑻ 囫圇吞棗是什麼故事
成語故事。
有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梨和棗子的葯性是「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回他想了一會,就得答意地說:「我明白了!以後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傷牙齒,亦不傷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還可以,吃棗卻難了,囫圇吞棗,怎麼受得了呢?」
<另一則>從前,有個醫生向病人介紹梨和棗的性能時說:生梨對牙齒有好處,但對脾有壞處。而紅棗正好相反,能健脾,卻傷牙齒。這時有個人說:我有一個好辦法,吃了這兩樣東西有益而無害。在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則不嚼一口將其吞下去。這樣以來,既不傷牙,又不傷脾,能一舉兩得。
囫圇:整個兒。這個成語比喻學習時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剝。也指對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