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囫圇吞棗寓言故事簡短

囫圇吞棗寓言故事簡短

發布時間: 2021-02-12 19:12:50

㈠ 囫圇吞棗是不是寓言故事

是寓言故事
囫圇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專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屬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貶義
出 處
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不求甚解 走馬觀花 生吞活剝 鶻侖吞棗
反義詞
窮原竟委 融會貫通 尋根究底 細嚼慢咽 含英咀華 舉一反三 咬文嚼字貫通融會
典 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㈡ 寓言故事囫圇吞棗的寓意

【讀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走馬觀花。 【反義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 【燈謎】吃棗子不吐核 【寓意】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似是而非,"囫圇吞棗",只能惹人發笑。, 【造句】做事情不要囫圇吞棗。 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囫圇吞棗的英文翻譯: to swallow dates whole;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to read without comprehension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宋·白王廷《碧岩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典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成語故事 截圖
成語故事 截圖
成語故事 截圖
原文: 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 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仰後合。 寓意: 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似是而非,"囫圇吞棗",只能惹人發笑。 白王廷(1248-?),字廷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詩文和書法,官至儒學副提舉,晚年歸老棲霞,自號"棲霞山人"。門前有泉水流過,因此把居室取名為"湛淵",並且以此自號。著有《湛淵靜語》、《湛淵集》。《湛淵靜語》今存2卷,是一本雜記集

㈢ 《囫圇吞棗》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

寓意:做事情不能祈求一步登天,要踏踏實實一點一點來

㈣ 、囫圇吞棗簡短的成語故事

囫圇吞棗簡短的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

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

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4)囫圇吞棗寓言故事簡短擴展閱讀:

成語: 囫圇吞棗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作者: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1、生吞活剝是一個成語,讀音是shēng tūn huó bō,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剝開來(貝殼類),形容那時人類還過著野獸的生活;比喻對別人的經驗、理論、方法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2、不求甚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領會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現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1、細嚼慢咽,拼音:xì jiáo màn yàn,解釋:本指慢慢地吃東西。引申慢慢去體味。

先強調的是飲食過程中的從容,也是養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個時代追求精細,也是一種合乎營養學的飲食平衡。

2、融會貫通是一個成語,讀音是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

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學習上能夠領會;理解。但融會貫通的語義范圍比「舉一反三」大;指將各方面知識都能匯聚起來;得到透徹理解。而「舉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類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㈤ 囫圇吞棗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

1、做事不要著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強行一內步做好,要按容事物的一般規律,正確處理;

2、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囫圇吞棗

出處: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鶻侖(囫圇)吞棗。」

釋義:把棗兒整個兒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囫圇:整個兒。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5)囫圇吞棗寓言故事簡短擴展閱讀

囫圇吞棗故事簡介:

從前,當一個人在讀一本書時,他總是大聲朗讀書中的文章,但他從來沒有想到書中的真相。他認為他讀了很多書,明白了很多原因。有一天,當他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時,每個人都吃飯和聊天。一位客人激動地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

以水果為例,梨對牙齒有好處,但它傷了胃;棗子對胃有好處,但可惜吃得太多會傷到牙齒。「每個人都認為這是有道理的。」為了展示他的智慧,那人接著說:「這很簡單!吃梨不吃肉,不傷胃,吃棗不傷牙齒!」桌上有一盤棗子,他拿起棗子,想直接把它們吞下去。他們怕他窒息,勸他說:「不要吞下去。卡在喉嚨里是多麼危險啊!」

㈥ 有關囫圇吞棗的寓言故事!!

囫圇吞棗

有幾個人閑來無事,在一起聊天。一個年紀大的人對周圍幾個人說:「吃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不過,吃多了的話是會傷脾的。吃棗呢,正好與吃梨相反,吃棗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卻對牙齒有害。」
人群中一個呆頭呆腦的青年人覺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說:「我有一個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齒又不傷脾,吃棗健脾又不至於傷牙齒。」
那位年紀大的人連忙問他說:「你有什麼好主意,說給我們大家聽聽!」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說:「吃梨的時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卻不咽下去,它就傷不著脾了;吃棗的時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這樣不就不會傷著牙齒了嗎?」
一個人聽了青年說的話,跟他開玩笑說:「你這不是將棗囫圇著吞下去了嗎?」
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那個青年人抓耳撓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這個年輕人自作聰明,如果按他說的辦法囫圇吞棗的話,那棗子整個地連核也吞下去了,難以消化,哪還談得上什麼健脾呢?我們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如果對所接受的知識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剝,那是得不到什麼收益的。
(來源;http://www.365zn.com/story/htm/1177.htm)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