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家風家訓小故事
㈠ 名人家規家訓小故事
曾國藩有來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自,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㈡ 名人家規家訓故事
1、胡適倡導「獨立、合群、重學」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煉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3、孔子家訓:詩禮傳家
孔子對其兒子的教育是從做人開始,並不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背誦多少文字,做對多少個題,而是從《詩》《禮》入手。為何要學《詩》?詩發自心生,能表達人的最真實、真誠的感情,優美的文字,能夠把話說的更好;為何要學禮,就是要教育孩子有道德,懂禮貌,不爭不搶,與人和諧相處,才能更好的為人處世。
4、老舍家訓:勤奮是做人的根本
老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至今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說:「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會點加減法,知道一點歷史,便已夠了,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
老舍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次,老舍先生的女兒為自己數學只考了60分有些不高興,老舍卻安慰女兒說:「60分也很高嘛!你比爸爸好,我小時候數學還凈不及格呢!」當女兒問老舍先生自己考不上大學怎麼辦,老舍先生回答說:「考不上大學,你就在家待著,我教你英語。
5、李世民家訓: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他定了一條家訓,即「每餐一食,則念耕夫」,也就是說,每吃一頓飯,都不能忘記農夫的辛勞。李世民作為一代皇帝,從不奢侈浪費,謙虛待人,而且從諫如流,廣納英才,成為一代明君,實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㈢ 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㈣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㈤ 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
家
風
家
訓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家訓傳承千年,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可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反倒被年代的不同而被人遺忘,而取而代之的卻是金錢,利益,甚至違逆不孝。,時代是在發展,人們的品行卻在不斷退化。
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家風家訓這個話題。
所謂「家風」,就是家規,它就如班風一樣,是指一個家庭的風氣。,爸爸媽媽常說:「百世勤為先。」愛因斯坦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其可見勤奮的重要,在家中爸爸也常常督促我要克服心中的惰性,爭做勤奮的陽光少年。
家中的第二條家規是「孝」千萬經典,孝義為先。也就是什麼事兒盡量讓長輩順心順意。不跟長輩頂嘴,不當面指責長輩,這也是孝順的體現。長輩們說的話,我們一定要認真聽,讓我們做什麼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的。當然,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在餐桌上,吃飯時,長輩先坐,我才能坐,長輩沒有動筷,我也不能動筷,漸漸地,這已成為一種習慣。(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所謂「家訓」字典上說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而我卻認為家訓是一個家庭的涵養,是家教好的表現。我雖不知道我家的家訓是什麼,但小時候,媽媽常教育我說:「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所以,我認為,我家的家訓就是「以誠為本」。從小到大,我們對父母說過的謊,連起來也許能繞地球幾圈,打個比方: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和父母說過:這次考得都不好呢?當你犯了大錯,領導追問時,你是否讓別人當了替罪羊,只為保全工作呢?當你摔壞了什麼東西時,你是否為自己推託,找各種借口,甚至撒謊呢?但其實做錯事情不打緊,如果說謊而為自己找借口,那麼這個說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性厲害100倍。我也曾經因為許多的事情跟爸爸媽媽說謊,可當我主動承認錯誤是,爸爸媽媽反而不會打罵我,相反,當我逃避錯誤時,他們便會非常的生氣。所以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後果。就算犯了錯,自己也要敢於承擔,而不是靠撒謊來逃避錯誤。
家風、家訓有著異曲同工的方面。有的家庭十分重視,而有的家庭卻忽略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它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我們應該把這種好的文化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
㈥ 適合家風家訓的小故事有哪些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回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答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㈦ 家風家訓小故事有哪些
內容如下: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 為弘揚良好家訓家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深刻領悟家風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積極開展「傳家訓 立家規 牽手父母樹新風」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訓
1、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親依然傾注所有的熱情教育子女;
3、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
4、失敗也絕不氣餒,用頑強的挑戰精神武裝自己;
5、通過長途旅行考驗和鍛煉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結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親自教授子女,只監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9、人性的弱點有時反而會成就一代偉人;
10、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㈧ 家風家訓小故事( 50字)6篇
尊老愛幼,為人謙和,誠實守信,孝道當先。
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積德行善,和睦相處。
㈨ 家風家訓小故事100字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30
㈩ 家風家訓的故事
1、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孝悌之子,可以為國瑞。
2、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代代相傳。
3、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4、我今僅守讀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
5、家,心靈的守護地;家,溫暖的港灣處;唯天下間最美麗的地方!
6、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7、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8、陰陽和,萬物生長,父母安,家庭興旺。
9、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10、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保一家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