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古鎮故事
① 黃龍溪的傳說
黃龍溪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叫阿西,她救了一隻小鹿。小鹿是南極仙翁的守山童子,感激阿西姑娘的救命之恩,求了一顆水珠解當地的旱災。但水珠不慎被旱龍吃了。小鹿童子於是勇殺旱龍,旱龍死後,成了可潤萬年的河水,小鹿童子最後也死了。
人們見到山上一股赤水流入河水,那是小鹿童子的血。這就是古鎮以前叫"赤水"的由來。阿西姑娘則變成了古榕樹,守在河邊。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兩個,把河水叫做鹿西河,叫著叫著就成了鹿溪河。
(1)黃龍溪古鎮故事擴展閱讀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彌漫著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
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
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發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
黃龍溪的古文化旅遊景點多如璀璨的珍珠,從景區上可以分為三個以水相連的古景區域,分別核心景區、擴散景區和延伸景區。
黃龍溪的種茶歷史悠久,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
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之說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黃辣丁等魚也是主要的特產,「芙蓉豆花」,「焦皮肘子」等是黃龍溪美食特產。
黃龍溪不但有豐富的古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生態農耕文化,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影視文化和飲食文化。
黃龍溪真乃「廣都樊鄉」的人間仙境!黃龍溪以它亘古的情懷和悠遠的歷史吸引著天下遊人的到來。
② 黃龍溪古鎮有哪些故事
您可以網路一下「黃龍溪最有名的小吃」典故多著呢
③ 為什麼黃龍溪古鎮會被稱為中國的好萊塢
喜歡追古代劇的觀眾,偶爾在看劇的同時,也會對劇組取景地引起關注。有些觀眾在看到某一心動景點時,也會隨時在網上查詢,主要想知道他們取景地在哪裡,景色簡直太美了,古樸不失典雅。劇中的故事講得動聽,劇中的景點更是美的令人心動。誰也想在遊玩的同時,能夠讓自己欣賞到與眾不同的美景,順便再把古代劇中的場景,一一看個夠。就算自己不是劇中演員,但是能在拍攝地點,留下深刻印象,心中也會快樂無比。
除了這些古建築比較吸睛之外,如果走得累了,還可以品嘗一下黃龍溪古鎮的特色小吃,其中包括誘人慾滴的臭豆腐,以及香氣撲鼻的肥腸粉、好吃的牛皮糖等等,都能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ps:
地址: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鎮龍街
門票:免費
景區級別:AAAA級
④ 黃龍溪的名人 名字來歷 神話故事【急急急】
名字由來:
黃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民間風俗
黃龍溪迄今保留著正月表演火龍燈、獅燈、牛兒燈、幺妹兒燈、四月初八放生會、端陽節賽龍舟,還有代代相傳的府河號子、民間兒歌、童謠、諺語,扯響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古鎮至今保留著打更的習俗,按時辰鳴鑼報時從亥時(晚九點)起打更,每個時辰打一更,直到卯時(早上五點),共打五更,一更鳴鑼一聲,二更鳴鑼兩聲,依次類推。夜深人靜之時,清脆的打更聲會讓你睡得分外香甜。
概況
黃龍溪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大蜀國的滅亡。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由於舊時水運交通發達,外來商客增多,經濟文化繁榮,航運上達成都,下通重慶,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黃龍溪吊腳樓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 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精湛,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做生意的人家,廳堂內掛滿了橫幅字畫,用玻璃鏡框鑲嵌起來,精緻而雋秀,與周圍的古建築渾然一體。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 黃龍溪 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志,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 古鎮里明清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小鎮中有一條街道因過於老化,推倒後按照過去的風格仿建,但一眼望過去,卻怎麼也脫不了仿的氣息。 黃龍溪古龍寺 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仍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桿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黃龍溪茶館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里,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閑、雅緻的享受。 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 「燒火龍」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煙花配方,享譽海內外。此習俗源於南宋,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先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龍生九子」等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現在火龍已經成為黃龍溪一年一度新春的「保留節目」。 黃龍溪現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萬人,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區鄉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旅遊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現有高中檔賓館、飯店10多家,大小餐館120多家,有床位3700多個,購物點70多處,旅遊般只100多艘,黃龍溪已成為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
⑤ 關於黃龍溪
你去抄過洛帶古鎮嗎?
我覺得同洛帶比起,黃龍溪更加像個古鎮,那裡比較偏僻一些,周邊都住有很多本地的人,有農田,簡陋的房舍,感覺挺不錯的,有農家氣息。還有一條小溪,有一條江,可以騎馬,坐遊艇。當然賣東西的地方也很多,但比洛帶的貴一些。節假日的話,人很多,很熱鬧。有很多牛角梳,蝦仔,張飛牛肉賣。
⑥ 黃龍溪的遺跡有遺跡的故事
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自然風光(12張)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黃龍溪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大蜀國的滅亡。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由於舊時水運交通發達,外來商客增多,經濟文化繁榮,航運上達成都,下通重慶,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黃龍溪吊腳樓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 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精湛,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做生意的人家,廳堂內掛滿了橫幅字畫,用玻璃鏡框鑲嵌起來,精緻而雋秀,與周圍的古建築渾然一體。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 黃龍溪 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志,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 古鎮里明清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小鎮中有一條街道因過於老化,推倒後按照過去的風格仿建,但一眼望過去,卻怎麼也脫不了仿的氣息。 黃龍溪古龍寺 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仍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桿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黃龍溪茶館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里,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閑、雅緻的享受。 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 「燒火龍」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煙花配方,享譽海內外。此習俗源於南宋,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先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龍生九子」等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現在火龍已經成為黃龍溪一年一度新春的「保留節目」。 黃龍溪現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萬人,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區鄉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旅遊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現有高中檔賓館、飯店10多家,大小餐館120多家,有床位3700多個,購物點70多處,旅遊般只100多艘,黃龍溪已成為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
⑦ 黃龍溪古鎮火龍的起源是什麼
黃龍溪燒火龍起源於南宋。
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專傳的關於主宰光屬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
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⑧ 黃龍溪的歷史
四川雙流縣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有著1700餘年的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是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是以旅遊業為主,商貿服務業為輔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始終堅持以旅遊為龍頭,農業為基礎,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黃龍溪正在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交 通 便捷,設施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環境優美,是有濃郁特色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 黃龍溪古鎮坐落在黃龍溪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心,位於成都市雙流縣境內。鎮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築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附近毛家灣,四川足球訓練基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無論春秋,一派靜謐。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等六條老剛進行完一年的閉關維修改造,全部鋪上了紅石街面,兩側建築也恢復了本色,古色古香。 景區與府河漂流游覽連在一起。從成都市郊望江樓起程,沿府河經黃龍溪順流而下,可達彭州縣的江口鎮。兩岸風光如畫,有8處景點可供遊人觀賞。 雙流 龍舟 古鎮黃龍溪迄今保留著正月表演火龍燈、獅燈、牛兒燈、幺妹兒燈、四月初八放生會、端陽節賽龍舟,還有代代相傳的府河號子、民間兒歌、童謠、諺語,扯響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古鎮至今保留著打更的習俗,按時辰鳴鑼報時從亥時(晚九點)起打更,每個時辰打一更,直到卯時(早上五點),共打五更,一更鳴鑼一聲,二更鳴鑼兩聲,依次類推。夜深人靜之時,清脆的打更聲會讓你睡得分外香甜。 黃龍溪古鎮旅遊指南: 交通:成都新南門汽車站(公交車:6、28、35、46、49、55、75、82路。咨詢電話:028-85433609)每天8:00-16:00,每小時一班,票價:8元。古鎮府河遊船,240元/艘/2小時。 住宿:鎮上有多家民居旅館、招待所、賓館,15-40元/人。若不想領略泡茶館的閑適,聽川劇的幽雅,游古跡的愜意,住民居的氛圍,也可當天往返。 美食:焦皮肘子、珍珠豆花、野菜炒蛋、素炒野灰灰菜、紅燒黃辣丁。 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鎮均有極富地方特色的耍火龍、水龍、彩龍的表演,十分熱鬧,很有吸引力。就餐前一定先問好價錢,以免發生不快。
⑨ 雙流縣的黃龍溪地名的來源
據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蜀書》記載,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之版際,有黃龍見武陽赤水,權九日乃去,預示天降祥瑞,真龍下凡。黃龍溪由此得名,所謂「黃龍渡青江,真龍內中藏」。
黃龍溪建鎮已21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又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河東岸的回水境內,明末清初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有賀、喬、唐三姓人家遷到現址建場,逐步發展成今天的規模。
(9)黃龍溪古鎮故事擴展閱讀
黃龍溪因龍得名,因龍而靈,龍佛、龍寺、龍燈、龍舟,構成豐富多彩的龍文化主題。
黃龍溪燒火龍起源於南宋。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於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
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火龍之鄉」。
⑩ 洛帶古鎮和黃龍溪古鎮還有平樂古鎮它們的不同特點是什麼
洛帶古鎮位於龍泉鎮北10公里,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三峨山麓。三國蜀漢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全鎮客家人佔91%,故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洛帶古鎮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里,其建築物大多為晚清與民國風格。鎮內現存名勝有建築精美而又獨具特色的幾大會館(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公園,以及鳳儀館、博物館、基督教堂等古建築.
黃龍溪位於成都東南方向行40公里處,是近幾年被影視界人士和旅遊者看好的新辟旅遊景點--黃龍溪。黃龍溪東臨府河(錦江),北靠牧馬山,當年鎮上曾有7座廟宇和仁(壽)、彭(山)、華(陽)總府衙門。碼頭上舟揖如林,商旅雲集,一派繁榮景象。
黃龍溪古鎮之所以引起影視界人士關注,是因為這里清代風格的街肆建築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鋪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無不給人以古樸寧靜的感受。鎮內還有6棵樹齡在300年以上的黃角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給古鎮更增添了許多靈氣。鎮內現還保存有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古廟,每年農歷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廟會,還能再現昔日陽古鎮的喧鬧場面。
古鎮黃龍溪之所以為遊人所青睞,是因為這里不僅山清水秀,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嘈雜;更因這里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等,展現出一幅四川鄉鎮的民俗風情圖,給人一種古樸而又新奇的感受。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1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為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志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為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
近年來,各新聞媒體對黃龍溪進行了大量的報道,使黃龍溪逐漸被大眾知曉。
近幾年,中央電視台對黃龍溪這座古鎮可謂是情有獨鍾。1998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首次在黃龍溪拍攝了《黃龍溪燒火龍》。今年7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新開的《記事》欄目,又將《黃龍溪今日》作為首播節目,預計在年底播出。據可靠消息,目前央視二套、七套節目正與黃龍溪聯系,也欲來古鎮沐浴古香、古風。
黃龍溪距成都只有30公里,人民南路南延線通車後,從成都到黃龍溪只需20分鍾路程;而隨著府河的通航,從水路到黃龍溪,沿途可欣賞到川西壩子的田園風光,將更有一番風味。不僅如此,一條黃金旅遊線也將呼之欲出:黃龍溪(雙流)———仙女山(彭山)———樂山將連成一線。
黃龍溪是誘人的古鎮。但這座古鎮還需要不斷地完美。從1992年開始,當地政府投入了上億元,對黃龍溪的基礎設施加大了建設力度,但這還遠遠不夠。
據雙流分管旅遊的副縣長曾敏介紹,黃龍溪鎮是一個集山、水、城一體的水鄉城市,她本身體現了古人依託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構想。因此,一定要把歷史留給我們的這筆財富保護好、利用好,在此基礎上進行保護性開發,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一方面要在「古」字上下功夫,保持古鎮的天然魅力;一方面要在「水」字上下功夫,只有水才能給萬物以靈氣。今後10年內,當地政府將加大古鎮旅遊開發的招商引資力度,擬在古鎮外圍恢復古河道,建成人工湖與府河相通,將古鎮建成一個島,使古鎮具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成為一座讓世人矚目的生態旅遊勝地。
江洲田園風情濃,遠處山丘樹蔭綠。黃龍溪這座川西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古鎮處在成都府河旅遊線的精華地———「歷史篇」和「自然篇」的交匯處。九五期間共接待海內外遊客達1.095億人次,旅遊總產值達5.28億元。我們相信,通過當地政府的努力,隨著雙(雙流)黃(黃龍溪)路、藉(藉田)黃(黃龍溪)路和府河整治通航,該鎮人工湖、燒火龍廣場的建成,屆時,黃龍溪這座古鎮定會成為一朵盛開的、光彩奪目的玫瑰。
獨具特色的影視外景地1983年盛夏,當黃龍溪還未完全向世人撩開其神秘面紗時,一群俊男靚女突然開赴黃龍溪,把古鎮唯一一家客棧塞得滿滿的。第二天,一群古妝男女閃現在古街古巷,攝影師忙前趕後累得滿頭大汗。「黃龍溪在拍電影……」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向四面傳播,遠至彭山、仁壽、新津的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黃龍溪,許多人在這個古鎮上「安營紮寨」,數十天里伴著攝制組的水銀燈閃爍。這就是當年峨嵋電影製片廠首次選中黃龍溪古鎮為外景地,拍攝歷史故事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情景。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18年。今天的黃龍溪人,對於拍電影、電視早已見慣不驚,有許多人還提供古宅、充當群眾演員發了一筆「影視財」;也有許多影視演員因黃龍溪而走紅當今影視界:如劉曉慶、《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一片中扮演卓文君的鄔倩倩。18年來,以黃龍溪古鎮為拍攝基地
,誕生了200多部電影、電視劇。去年,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美國熊貓製片公司、美國探險製片公司聯合拍攝的IMAX影片《女人與熊貓》,還將黃龍溪古鎮推向了美國的旅遊市場。 平樂鎮位於四川省成都邛崍市境內,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有「一平二固三夾關」的美譽。平樂,古稱「平落」,其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迄今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前蜀王開明時期,平落這塊四面環山的平坦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桑而起聚落,平落因此而得名。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火井縣治設在平落達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後屬邛州直隸州,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建置平落鄉,新中國成立後沿用此名。平樂古鎮歷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發源於省級風景旅遊區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縈繞,鷗鳥出沒,四季風景如畫。白沫江兩岸古木參天,眾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雲蓋地。老榕樹、白沫江、 沿江而建的吊腳、青石鋪成的街道,一望無涯的竹海,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著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
平樂是國務院六部委2004年2月命名的全國重點鎮和四川省命名的十大古鎮之一,也是成都市30個重點鎮之一,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申報已通過評審,邛崍市2000年實施的「一山一城一鎮」中的「一鎮」,隨著鎮黨委政府「旅遊興鎮」戰略的實施,「南絲綢之路第一站、茶馬古道第一鎮」品牌的打響,以及「全面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四川省十大古鎮、成都市重點鎮」五張名片的打造,一個產業發達、社會進步、環境優美、文化深厚、人居和諧的「全國一流名鎮,四川第一名鎮」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