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家訓家風名人故事
❶ 家教家訓家風故事400
提起我的家風,那就是兩個字:嚴謹。
先說說這個「嚴」,意為嚴格也,老爸做事總是一絲不苟,追求完美。他對自己的要求嚴苛,對我亦是如此。拿我的作業來說吧,就算做的再好,我老爸他老人家也會雞蛋里挑骨頭。一旦他發現我的錯誤,就會滔滔不絕地講起來。真不知他哪來這么好的口才,唾沫星子都快要把我給淹死了。訓完之後,就讓我全部重寫。我雖心有不滿,但知道抗議無效,何況老爸乃是眾人之上,我也只有敢怒不敢言了。不過也是有好處的,我的作業本上幾乎全是「優」。
但讓我難忘的不是那些「優」,而是那次「不及格」,它讓我理解了老爸的一番苦心。那幾天老爸出差去了,想到不用那麼辛苦地做作業,老爸一走,我便歡呼雀躍。結果,我將作業胡亂寫了一番,自不用說第二天老師對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了。更慘的事還在後頭,出差回來,老爸接過我戰戰兢兢遞過去的作業本後勃然大怒,用足以震破人耳膜的聲音將我吼得暈頭轉向,待老爸訓完,我才弱弱地說:「以後我不敢了。」有句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總算領略到了,自此再也不敢不用心了。
再說說這個「謹」,乃謹慎也,媽媽簡直就是個模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是媽媽的口頭禪。每當我上學前,總會聽到幾句囑咐:「帶上傘吧,萬一下雨了呢?」「帶上水吧,萬一渴了呢?」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數不勝數,我甚至稱她為「萬一媽媽」。媽媽買衣服時總是左挑右選,逛了半天也沒買一件衣服。我問她時,她總是說:「現在假貨這么多,萬一上當怎麼辦?」搞得我哭笑不得。而我似乎沒繼承媽媽的謹慎,考試隔三差五地出錯,與一百分無緣。如今,我正為改掉這個缺點努力。
正是在這種環境成長的我漸漸優秀,因此,我愛我家!
二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准,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父母也從小這樣教育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條小道扔小石頭。雖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見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並教育我道:「怎麼能這樣子呢?」「怎麼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氣,但又委屈地說。「你這樣可能會讓騎車的人摔倒,這等於是在陷害別人!」爸爸激動地說著,我在一旁默默地聽著,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我好像意識到了錯誤,爸爸的口氣緩和下來了,繼續說:「兒子,你應該還記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騎車摔倒比那樣還痛!」我下意識地捂了捂左手,那道傷,令我難忘。這時,爸爸變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撿起來吧。」「好!」
一個教訓,讓我知道,我應該小心地做每一個細節,我生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傷害到他人。
當人,做人還要守時,雖然媽媽沒有給我講這個道理,但卻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每次,和別人約定出行時間時,媽媽總是要提早幾分鍾到達。她說,這樣,才不會讓別人等我們。有一次,我還戲謔道「寧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著媽媽,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它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這樣的家風,值得傳揚!
❷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❸ 名人家規家訓故事
1、胡適倡導「獨立、合群、重學」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煉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3、孔子家訓:詩禮傳家
孔子對其兒子的教育是從做人開始,並不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背誦多少文字,做對多少個題,而是從《詩》《禮》入手。為何要學《詩》?詩發自心生,能表達人的最真實、真誠的感情,優美的文字,能夠把話說的更好;為何要學禮,就是要教育孩子有道德,懂禮貌,不爭不搶,與人和諧相處,才能更好的為人處世。
4、老舍家訓:勤奮是做人的根本
老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至今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說:「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會點加減法,知道一點歷史,便已夠了,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
老舍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次,老舍先生的女兒為自己數學只考了60分有些不高興,老舍卻安慰女兒說:「60分也很高嘛!你比爸爸好,我小時候數學還凈不及格呢!」當女兒問老舍先生自己考不上大學怎麼辦,老舍先生回答說:「考不上大學,你就在家待著,我教你英語。
5、李世民家訓: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他定了一條家訓,即「每餐一食,則念耕夫」,也就是說,每吃一頓飯,都不能忘記農夫的辛勞。李世民作為一代皇帝,從不奢侈浪費,謙虛待人,而且從諫如流,廣納英才,成為一代明君,實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❹ 搜集名人家風小故事
將門家風——老將軍鍾期光家裡的小故事
賴仁瓊
11月8日,解放軍報刊出全軍「敬老好兒女金榜獎」獲獎名單,鍾期光上將的女兒鍾德寧榜上有名。消息在干休所傳開,有人贊許地說:「鍾家的孩子雖出身將門,但卻沒有驕嬌二氣。」
第一任老師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鍾期光今年82歲。「文革」期間,因受迫害患腦血管病,留下了半身不遂後遺症。談及子女教育,坐在輪椅上的將軍告訴我:「孩子幼小時,我工作忙,顧不上,主要是他們的媽媽管,受黨和學校的教育深。」
將軍夫人凌奔是新四軍的老戰士。她對子女在學習、生活、品質方面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並且在家中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鍾德寧回憶說,小時候,父母常教育他們生活上不搞特殊。學生時代,他們兜里沒有裝過零花錢。學校組織游園活動,家裡只給准備饅頭夾鹹菜。德寧至今還記得,四哥高中畢業時,全班去香山公園聚會告別,媽媽只給了四哥三角錢,其中兩角錢買來回車票,一角錢買門票。家裡三個女孩上中學時已經十五六歲,穿的衣服都是幾個哥哥的舊衣改制的,有的還打了補丁。有一段時間,中午在家吃飯的人少,媽媽便不讓炒菜,自己隨便吃點小菜泡飯。蘿卜干、雪裡蕻是她家的兩大主菜。到晚上大家都回家了才炒幾樣普通菜。媽媽的一件毛衣穿了幾十年,早已破得不成樣子,但她就是不買新的,一直穿到大前年去世。現在,德寧兄妹看見這件毛衣就流淚。鍾德寧噙著淚花說:「媽媽幫助別人從來都是慷慨大方的。她先後買過5件毛衣送給工作人員。」
《人民日報》1989年12月11日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此話不假。家庭教育確實是人生重要的一課。鍾德寧兄妹正是從小在父母熱愛黨和人民、公正、朴實等高尚品德的影響下,慢慢養成了節儉、勤奮的好作風。這些年,兄弟姐妹有的立功受獎,有的業余時間搞發明獲得了專利,還有的被單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這與將軍夫婦的「家規家法」是有直接關系的。
「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
不讓孩子依賴父母,是鍾老將軍家的一條不成文「家規」。子女在升學、就業、入黨、提乾等人生重要關頭,將軍夫婦從不違反組織原則為子女謀私。將軍在部隊做了一輩子思想政治工作,以堅持原則、模範遵守紀律贏得部下的普遍敬重。這幾年,社會上有些人利用權勢搞不正之風、安插親信和子女等等,將軍對此特別反感。每聞這類醜事,他都要氣憤地大罵一句:「不要臉!」將軍說:「現在看來,這種幹部最壞,他們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損害了黨和人民的關系。」當年,將軍的七個子女除鍾德寧在北京工作外,其餘的都按規定插隊下鄉、參軍入伍,有的到北大荒落戶。後來,遠在各地的兄妹或復員或考大學才陸續回到身邊,都就職於普通工作崗位,無一依靠過長輩權勢。鍾德寧說,在南京的三哥和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的四哥今年轉業,都是依靠組織或自己聯系工作。三哥三嫂至今兩地分居尚未調到一起。
要論「關系」,老將軍上上下下、軍內軍外的「關系」還真不少。他,是新四軍的老人,在華東地區就不用說了,建國後,不少老戰友、老部下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難,都曾得到過將軍的熱心幫助。他對一些無職無權的老部下尤為關切,連治病、買葯等事,他和夫人都盡力操辦。「文革」期間,將軍被隔離、批鬥,夫人凌奔得知過去的老戰友、華東幾位省市負責人的子女因受父母株連而無家可歸時,不顧自身患病,冒著風險,毅然收留了五六個「黑幫子女」,用母愛來溫暖這些東躲西藏、驚魂未定的孩子。
然而,違反組織原則的事將軍從來不做。德寧兄妹也都嚴格遵守「家規」,盡管他們因缺少父親的「招呼」、「庇護」而升遷慢、調動難,但將軍對此卻無怨無悔。他說:「我歷來主張,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只要孩子們不搞歪門邪道,就比什麼都好。」
從50年代到80年代,環境在變,條件在變,人們的許多觀念也在改變。然而,將軍的「家規家法」卻沒有變。德寧兄妹不管是在京自立門戶還是遠居外地,都自覺以此來約束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❺ 我家的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故事。
我出生和生長在農村。我們村是個小山村,一共不到
100
多戶人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
農民,父親讀過幾年私塾,也算是有知識的,就在我的老家當了幾年教書匠。每到過年,村
里的鄉親就找我父親為他們寫春聯,
村裡誰家的孩子結婚,
都請我父親為他們寫喜字、
喜帖、
喜榜,我父親也樂意,有求必應。父親教給我:誠信、正直、自立、務實、助人,我母親也
讀過幾年書,頂多就算初小文化程度,我那文化不高的母親,
對我的教育感受最深的是,做
人要誠實,過日子要勤勞勤儉。幾十年過去,父親常說:
「家和萬事興,親情、友情、愛情
缺一不可」。
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
子。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
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
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記得小時候,每到節日,特別是春節,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吃年夜飯,
我父親就開始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爺爺)是一個大家庭
20
多人,吃飯的
時候,
我爺爺先給我太爺盛飯,
太爺動筷了,
他們才敢吃飯,
我太爺就把好吃的給我爸吃一
口,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每到節日,農閑時節,村裡的有些人
就聚在一起賭博,
父親就告誡我禁止參與賭博,
賭博能造成妻離子散、
家破人亡,
不準吸煙:
煙有百害,無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傷身,我就養成了不吸煙不賭博,少飲酒的習慣。母
親每天都講: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麼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成懂禮貌的好孩子; 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惹事和同學打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她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為貴、孝為先、勤為寶、儉為德」「知足常樂,待人以善」……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訓」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家風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好的家風都來自言傳身教,自己孝順父母,孩子們將來也會孝順你。我們經常說環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樣的環境出什麼樣的人,孩子在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那麼將來孩子必然能有所成就。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朴日子。」這些偉人家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員做到低調、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誠實、正直……讀古代名人的家風,無不令人心生感慨。在這些千差萬別、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風」里,或許從我們能得到一個啟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風」特徵,那就是:「家風」的精髓必須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為後人稱頌的也很多。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 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
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
莫飲過量之酒」
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
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
對子女和家人
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第二篇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現在,我已經步入初中,成為一名初中生,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❻ 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❼ 名人家風家訓
1. 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魯迅2.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3. 家庭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俄]葉甫圖申科《家庭》4.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5. 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魯迅《安貧樂道法》7.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郭沫若《題蘇聯婦女生活展》8.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格言聯璧》9.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約·馬可福音》10. 不愛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裡養了一頭母獅、孵了一窩不幸。--[英]泰勒《佈道書》中國古代的名人家訓:1、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清·王豫 2、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清·錢泳 3、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明·徐渭 4、富貴子弟無成者,失於姑息也;貧賤子弟易成者,習於嚴束也。--清·陳藎 5、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 7、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❽ 關於家教,家規,家風,家訓的感人故事1000字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人要善良的活著。漸漸地長大了,也就把善良當成
了我們的家風。等到我有了家有了孩子,當聽到兒子第一次叫我媽
媽的時候,我就自
己在心裡說,孩子媽
媽不希望你多優秀,但一定要做個真善美的人。也就從那時候開
始,潛移默化的我就把
"
真善美
"
當成了我家庭的家風。
記得教孩子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就是手語《感恩的心》
。粉嫩粉嫩的小手,站不穩的
腳步,
唱不清的歌詞,
卻讓孩子成了我的老師。
我愛孩子的認真,
但我更想讓孩子懂得:
感恩,真的不是唱的,而是用一顆心用行動去實現的。從那一天開始,感恩的種子已經
在孩子的心裡發芽。
孩子四歲,我就開始領著他參加所有的公益活動。在敬老院,說話並不清楚的他卻
能大方的為爺爺奶奶唱《小燕子》
,義工宣傳現場,他是跑得最快發名片最多的一位,
在募捐衣物的現場,他會在眾多大人的眼皮下,拖著大大的衣服,向對面撿垃圾的老爺
爺走去。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向善的心。
言傳身教。參加活動越多,孩子的認識也越強烈。有一次在市場買菜,一轉眼看不
到孩子了。著急的尋找,才發現他在不遠處一位賣菜的老大爺攤前。他把一張義工的聯
系卡給了老大爺,
並告訴爺爺如果需要衣服和錢就找臨淄義工幫忙。······我拉
著他離開後問為什麼這么做,兒子的回答讓我很感動。
"
媽
媽,你沒看到爺爺腳上穿的
鞋都破了個洞,
衣服破破爛爛的嗎
?
他家裡一定很窮,義工不就是幫助窮人的嗎
?
我是小
義工,當然得幫他們了。
"
一剎那感覺兒子真的長大了。三天後,我和兒子再次見到老
爺爺,
給老人買了一雙棉鞋,
那位大爺激動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白菜都給我才能表達他的
謝意。
一個人的真誠才能成就他的善良。
。孩子走進小學,成了一名一年級的孩子。攀比心也愈發的重。有一
天他回來告訴我,
讓他當小義工的領導。
我問為什麼,
兒子回答,
因為我已經告訴同學,
我是小義工的領導。我說,為什麼呢。孩子說,因為義工是好人,小義工更是好人,我
想當好人。我笑著告訴兒子,好人不是你當什麼官,而是你做什麼事。首先一個不誠實
的人不配當義工。再說,並不是所有的義工都是領導,他們都默默地奉獻愛心,做好事